学术投稿

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法建立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508例

黄建林;廖勇;安宇;黄翔;何鹏;邱明星

关键词:肾结石, 经皮肾造口术, 球囊扩张, 碎石术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法建立标准通道的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超声引导下穿刺、球囊扩张法建立标准通道的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 508 例患者资料,患者男女比例 340:168,平均年龄(48.4 ± 12.0)岁;共540 侧上尿路结石,包括肾结石 495 侧(91.7%),输尿管上段结石 45 侧(8.3%);其中鹿角形结石98侧(18.1%),多发结石335侧(62.0%),单发非鹿角形结石107 侧(19.8%). 既往曾行开放手术取石者31例;平均结石大径(31.3 ± 11.9)mm. 结果:共完成手术559例次,均一期成功建立通道,其中单通道手术543例次、双通道手术16例次. 平均手术时间(79.3 ± 38.1)min,平均首个通道建立时间(8.2 ± 3.0)min,平均结石处理时间(40.5 ± 35.4)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9 ± 2.9)d. 一期手术结石清除率80.4%,其中单发非鹿角形结石为100.0%、多发结石及鹿角形结石75.5%;再次手术28 例(再次经皮肾镜手术19 例,输尿管软镜手术9例),终手术清石率85.4%.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68例(12.2%),其中术后发热45例(8.1%),无感染性休克患者;接受输血22例(3.9%),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5 例(0.9%),无肾切除患者. 无中转开放手术,气胸1例,无其他毗邻脏器损伤. 结论: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法建立标准通道的经皮肾镜取石术对于上尿路结石的治疗安全有效.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ExoQuick 提取人血清外泌体方法改良及比较

    目的:优化经ExoQuick 提取人血清中外泌体(exosome)的方法以获得高质量 exosome,并与超速离心法进行比较.方法:分别采用ExoQuick试剂盒及其改良方法、超速离心法提取人血清exosome.利用透射电镜进行形态学观察;2,2-联喹啉-4,4-二甲酸二钠(BCA)法进行蛋白定量;Western blot检测exosome 表面标志物CD63;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蛋白表达差异.结果:3种方法均可提取到血清exosome ,电镜下观察到圆形或椭圆形膜性囊泡结构;ExoQuick试剂盒法及其改进方法提取所得样本浓度显著高于传统超速离心法(P < 0.05);SDS-PAGE显示3种方法提取样本蛋白表达强度及丰度存在差异;Western blot表明3种方法提取exosome 均表达其表面特异性标志物CD63, 且含同浓度蛋白的情况下, ExoQuick 试剂盒法及改良法其 CD63 含量明显高于传统超速离心法. 结论:3 种方法均能提取血清中exosome,ExoQuick试剂盒法及改良方法提取exosome 效率更高, 同时改进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提取样品中的杂蛋白.

    作者:王仁峰;耿振;李朝阳;鲍会静;李雪;周迪苏;宋士伟;刘运德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两种晶体预充液对儿童心肺转流术中血糖及乳酸的影响

    目的:比较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与乳酸林格液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血糖及乳酸的影响. 方法:体外循环( CPB )下行室缺或房缺修补术儿童 60 例,年龄 1 ~ 6 岁,体重 8 ~ 20 kg , ASAⅡ ~ Ⅲ级,随机分为乳酸钠林格液预充组(R 组)和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预充组(L 组). 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阻断主动脉后(T2)、停机前(T3)、关胸后(T4)测定患儿动脉血气、乳酸(Lac)、血糖(Glu)、电解质.结果:两组血糖及乳酸在 CPB 后均升高(P < 0.01),在 T2、T3时点 L 组乳酸低于 R 组(P < 0.05),血糖高于 R 组(P < 0.01),而 T4时两组乳酸及血糖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作为儿童 CPB 晶体预充液,能提供能量底物,降低乳酸浓度,对电解质及血气影响小,其预充效果优于乳酸林格液.

    作者:吕洁;高鸿;欧炜;邹小华;谭立;田强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冠心病患者LDLR基因C97T突变与血清ADP、LEP的关系及意义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DLR) 基因C97T位点多态性与血清瘦素(LEP)、脂联素(ADP)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取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20例为病例组,同期正常体检者600例作为对照组. DNA 直接测序技术对2组LDLR基因C97T突变位点进行分型,分为CC、CT、TT 3 种基因型. ELISA法检测各基因型血清 LEP、APN 浓度;同时检测两组血脂、体质量指数(BMI) 等指标. 逐步回归分析统计LDLR基因C97T突变位点与血清LEP、APN的相关性.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病例组BMI、TC、LEP水平明显升高,而HDL、ADP明显降低; 病例组吸烟率、饮酒率、阳性家族史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 < 0.05). 病例组及对照组TT基因型者LEP水平明显高于TC、CC基因型者,ADP水平明显低于TC、CC基因型者 (P <0.05). 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LEP水平和LDLR基因C97T突变位点多态性呈显著正相关(r = 0.697,P < 0.05);ADP水平和LDLR 基因C97T突变位点多态性呈显著负相关(r = -0.337,P < 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LEP水平升高,ADP水平降低. LDLR基因C97T突变位点可能通过影响血清LEP、ADP水平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霍丽静;张明明;刘欣;宋光耀;高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自制水囊行后鼻孔填塞治疗高血压患者后鼻孔出血78例

    高血压患者后鼻孔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可发生于单侧,亦可发生于双侧,可间歇反复出血,也可持续出血而危及生命. 此类患者常出血量较多,导致鼻内镜检查及处理受到限制[1].而采取纱球后鼻孔填塞后患者感觉较为痛苦, 且临床并发症颇多. 因此,继续探讨迅速、有效的止血措施非常重要. 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7月1 日, 我科应用自制水囊行后鼻孔填塞治疗中老年高血压后鼻孔出血患者7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铭芳;庞康;邓斌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气管胸膜瘘中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leural fistula,BPF)是肺叶或肺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据报道虽然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病率只有0.5%~15.0%, 但是其病死率却高达23.6%~71.2%[1]. BPF患者易发生气胸、脓胸、败血症,甚至发展为呼吸衰竭等,90%的BPF患者需要再次手术,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2]. BPF 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冲洗引流、 外科手术及内镜下封堵等,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修补支气管残端. 其中支气管内镜下封堵疗法对于小瘘口具有创伤小、操作时间短、疗效好的优点,内镜下介入治疗 BPF 的方法众多并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3].近期,一项关于支气管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封堵支气管胸膜瘘的研究成为了热点, 其研究结果显示该疗法对于小瘘口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宋亚亚;高宝安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血糖、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发病时间与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关系.方法:对本科室2010年4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 373例手足口病儿童做回顾性分析,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异常作为合并脑炎的标准,对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和合并脑炎病例中4项指标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结果:经统计分析,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可能的风险因素中,血糖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外周血白细胞及发病时间,经检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血糖及肌酸激酶同工酶为手足口病合并脑炎风险因素,临床中需引起重视,而外周血白细胞及发病时间,在本研究中与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并无相关性.

    作者:林克武;李昌崇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培美曲塞单药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单药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生存时间的影响. 方法:将60例Ⅲb ~ 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者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初期4个周期的诱导化疗,且达到部分缓解或稳定,观察组在完成4个周期化疗后第21天开始应用培美曲塞单药维持治疗直至疾病进展,对照组给予佳支持治疗,观察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患者PFS及OS明显高于对照组,PFS分别为(7.3 ± 1.20) vs (3.5 ± 1.13)个月,OS分别为(12.2 ± 1.14) vs (7.1 ± 1.2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不良反应轻,主要为疲乏和白细胞减少,但患者均可耐受. 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稳定后应用培美曲塞维持治疗能明显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且不良反应均可耐受.

    作者:万莉娟;肖丹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重症监护室血源性危重脓毒症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 ICU 血源性危重脓毒症的致病菌分布特点,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旨在为提高ICU血源性危重脓毒症的救治水平提供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如病例基本资料、生化指标及病原菌分布等,按出院时的结局将其分为院内死亡组和康复出院组,通过Logistic 回归模型确定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者4 638 例,血源性危重脓毒症870例,年龄(48 ± 12)岁,男560例,康复出院558例,Logistic 回归方程提示APACHEⅡ评分、年龄、降钙素原、血乳酸及血清白蛋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U血源性危重脓毒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APACHEⅡ评分、年龄、降钙素原、血乳酸及血清白蛋白是影响其预后的高危因素.

    作者:赵湛元;侯六生;杨婷;徐雪影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Solitaire AB支架辅助栓塞复杂动脉瘤161例

    随着神经介入材料工艺及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于复杂形态的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技术亦可获致密、安全的栓塞效果[1]. 我科自2001 年采用Solitaire AB 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 161例并获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向欣;杨华;彭瀚;吕莹;徐学友;出良钊;王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自制单孔多通道装置在基层医院开展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应用价值

    单孔腹腔镜技术是目前微创外科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已开展了单孔腹腔镜手术[1-3]. 受单孔通道商品化及单孔腹腔镜操作器械价格昂贵等原因的制约,单孔腹腔镜技术难以向基层医院普及.我院自2014年1-12月应用自制单孔多通道装置及常规腹腔镜操作器械成功在基层开展了单孔腹腔镜手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松林;韩芳;赵海生;张晓华;黄明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不同时机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手术治疗病例分析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探讨颅内动脉瘤早期破裂出血显微夹闭术的佳手术时机,并分析其治疗效果. 方法:病例为我院神经外科曾收治的81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患者通过CT、DSA和CT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所有患者进行显微动脉瘤夹闭手术,24、48、72 h 内手术分别为17、44 和20 例,术后2 ~ 6个月对患者复查,评估动脉瘤夹闭是否良好,GOS 评分预后疗效是否满意,术后有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加重.结果:81 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后复查 CT、DSA 或 CTA 均显示动脉瘤夹闭良好,GOS 评分预后疗效满意, 术后随访 73 例恢复良好, 轻残 5 例, 重残 3 例,24、48、72 h 内手术的疗效良好率分别为 94.12%、90.91%和85.00%. 无死亡病例发生. 结论:显微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对早期破裂出血患者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并且出血后手术越早预后越佳.

    作者:何巍;刘荣耀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舒芬太尼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雄性 SD 大鼠 30 只,随机分为 5 组(n = 6):假手术组(S 组)、缺血再灌注组(I/R 组)、舒芬太尼低剂量组( SL 组)、舒芬太尼高剂量组( SH 组)和舒芬太尼 + 渥曼青霉素组( WM 组).于再灌注前,各组分别注入以下药物:SL 组予生理盐水及舒芬太尼 1 μg/kg , SH 组予生理盐水及舒芬太尼 3 μg/kg , WM 组予渥曼青霉素15 μg/kg 及舒芬太尼 1 μg/kg , S 组及 I/R 组予生理盐水.于再灌注末,采集动脉血检测血浆 cTnI 浓度;取心脏测定缺血危险区( AAR )和梗死区( IS )体积. 结果:与 S 组相比,其余四组 cTnI 浓度均明显升高(P < 0.01);与 I/R 组比较,SL 组、SH 组 cTnI 浓度及 IS/AAR 均明显降低(P < 0.01),WM 组cTnI 浓度明显降低(P < 0.01);与SL组比较,SH组cTnI浓度及IS/AAR均明显降低(P<0.01), WM组均明显升高(P<0.01). 结论:舒芬太尼后处理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该保护作用与PI3K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作者:张燕;吴新海;黄飞;徐向辉;张晓晖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中老年人亚临床甲减对肺部感染发病的影响

    亚临床甲减是指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血浆游离甲状腺素(FT4)正常,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甲减. 其对血脂、心血管系统、精神状况以及生育能力的危害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英国流行病学研究发现,8%的女性,3%的男性患有亚临床甲减, 在55岁以上的女性人群中, 该病的发病率高达10%,其每年向临床甲减转化的发生率为3%~4%[1]. 现该病已在临床工作中逐渐受到重视,但相关亚甲减与肺部感染的研究乏善可陈[2]. 本文收集了我院住院患者的相关资料,着眼于亚甲减发病率较高的中老年患者,发现了该病常见并发症的同时,观察到其对中老年患者肺部感染发病率也有明显影响,为给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特报告如下.

    作者:李洋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不同单肺通气模式对胸腔镜手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不同单肺通气模式下患者呼吸生理变化的观察,为临床麻醉中选择合理的保护性单肺通气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辅助下胸科手术患者 90 例,按不同单肺通气(OLV)模式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行小潮气量定容通气模式(VCV):Vt 6 mL/kg,RR 16次/min,PEEP 0 cmH2O;B组行小潮气量联合低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模式:Vt 6 mL/kg,RR 16次/min,PEEP 5 cmH2O;C组行定压通气模式(PCV):压力设定为在A组单肺通气模式下达稳定状态时气道峰压,RR 16次/min,PEEP 0 cmH2O. 三组分别在OLV前(T0),OLV后30 min(T1)、60 min(T2)、90 min(T3)采集动脉血及中心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同时监测该时点患者的呼吸功能参数,并计算 Qs/Qt 和[P(a-et)CO2]. 结果:OLV 后各时点,三组患者的PaO2下降、Qs/Qt增加(P < 0.05),但B组、C组优于A组(P < 0.05);而三组患者的Ppeak 均显著升高(P <0.05),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 > 0.05);同时,P(a-et)CO2显著增大(P < 0.05). T1、T2时点A组的P(a-et) CO2 显著大于B组、C组(P < 0.05),而T3时点时三组间无明显差别(P > 0.05);结论:行单肺通气时,采用PCV模式或小潮气量复合低PEEP模式是有效的保护性单肺通气策略. 但随着单肺时间延长,仍需及时进行血气分析,并尽量减少单肺通气的时间.

    作者:孙强;杨威;郑勇;于冬男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大鼠肺炎链球菌脑膜炎Occludin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中紧密连接的主要结构蛋白咬合蛋白(Occludin)在脑组织内表达的变化特点,探讨细菌性脑膜炎中血脑屏障的变化.方法:采用肺炎链球菌Ⅲ型菌株和等量的生理盐水脑池内注射,建立3周龄大鼠细菌性脑膜炎模型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技术,分别于感染后24 h、48 h、5 d后检测Occludin在脑组织内的表达. 结果:(1)Loeffler的神经行为学评分,24 h、48 h与5 d时造模组评分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Occludin 的表达,肺炎链球菌感染后24 h 大鼠脑组织Occludin 的表达明显降低,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48 h 后降至低,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5 d 表达较 48 h 上升,但仍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 < 0.05). 结论:细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后,Occludin表达下降且有先下降后增高规律,提示Occludin参与了感染性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董燕;杜开先;张燕;张晓莉;贾天明;郭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对氧磷酯酶-1活性、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1)活性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6 例(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72 例,采用对硝基苯酚为底物的速率法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血清 PON-1、ox-LDL,同时检测两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水平等生化指标,以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 结果:脑梗死组血清 PON-1、HDL-C 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ox-LDL、LDL-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颈动脉IMT与血清PON-1 活性呈显著负相关,而与ox-LDL水平正相关. 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PON-1 活性降低,导致抗氧化能力的减弱,使血清ox-LDL水平增加,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作者:朱卫香;刘彦敏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剔除Bcl-2基因对胃癌细胞HGC-27凋亡及5-氟尿嘧啶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剔除Bcl-2表达对胃癌HGC-27细胞凋亡、增殖及5-氟尿嘧啶(5-FU)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 HGC-27 细胞分为 5 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对照 siRNA )、干扰组( Bcl-2 siRNA )、5-FU 组( 5-FU )、联合组( Bcl-2 siRNA 与 5-FU );通过流式细胞术、MTT 方法检测 HGC-27 细胞凋亡、增殖水平,用 ELISA 法测定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活力及 Cytochrome C 释放水平. 结果:转染 Bcl-2 siRNA 能提高HGC-27 细胞凋亡率,降低肿瘤细胞的增殖率;相对于 5-FU 单独处理组,转染 Bcl-2 siRNA 与 5-FU 联合组的细胞凋亡水平明显上升, 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Caspase-3 和 Caspase-9 活力显著升高,Cytochrome C释放水平亦显著增加(P < 0.01). 结论:剔除Bcl-2基因能诱导HGC-27细胞凋亡,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增强5-FU 的敏感性.

    作者:欧阳小明;吴坤河;曾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分析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疗效及技术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35 例破裂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临床、DSA 及介入治疗、随访资料. 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栓塞100% 29 例(82.9%),90% 5 例(14.3%),80% 1 例(2.8%). 术中发生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 1 例,溶栓后血管通畅;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大脑前动脉梗死1例.临床随访6 ~ 60个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21例DSA随访6 ~ 60个月,其中2例复发,未予治疗.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宽颈动脉瘤难度较大,但安全、有效. 灵活选择各种栓塞技术,设计适宜的栓塞治疗计划,是提高前交通破裂宽颈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许刚;崔刚;僧志远;屈建强;高李贵;徐晓霞;屈满利;吴海琴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请选用规范医学名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手术风险评估表》预测切口感染的国外应用进展及 国内应用启示

    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院内感染的第三大常见原因[1]. 发生SSI 并死亡的患者 75%归因于SSI[2]. 在中国当前医疗模式下, 控制SSI 为医院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3]. 《手术风险评估表》(以下简称NNIS )是国内外用来评估术后切口感染风险的较好工具, 且在国外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 本研究拟对国外应用的进展及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述并提出NNIS 在国内应用的启示,为国内优化 NNIS、降低 SSI 的发病率提供依据.

    作者:宫玉龙;王庆丰;郭芳;孟丽敏;高金玲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