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孤立肾结石的两种微创治疗方法比较

梁磊;杨春生;孟繁林;薛健;刘忠泽

关键词:肾结石, 输尿管软镜, 经皮肾镜, 孤立肾, 肾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M-PCNL)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S)治疗孤立肾结石的疗效、安全性及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53 例孤立肾结石患者施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M-PCNL组31例,F-URS组22 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总费用、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结果:M-PCNL组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住院时间要明显大于F-URS组,但住院总费用少于F-URS组,手术时间和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CNL组的一期结石清除率高于F-URS 组,但两组总结石清除率无明显差异;M-PCNL 组出现大出血、胸膜损伤的几率要高于 F-URS 组,术后高热的发生率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Scr 水平术后 24 h 均上升,F-URS 组 72 h 后开始下降, 术后 7 d 接近术前水平,M-PCNL 组逐步上升,术后 7 d时与F-U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NGAL水平术后24 h 较术前均明显升高,术后72 h开始下降,术后7 d时接近术前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S)疗效确切,大出血发生率更低,对肾功能影响更小,尤其适合孤立肾结石的治疗.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机器跳数对宫颈癌调强计划的影响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计划设计中小机器跳数对计划质量的影响,为计划设计时小机器跳数的设置提供参考.方法:运用Pinnacle治疗计划的DMPO优化方式对10例宫颈癌病例进行调强计划设计,小机器跳数分别取4 MU、5 MU、6 MU、8 MU、10 MU、12 MU、15 MU , 每个患者共得到 7 个计划,所有计划的小子野面积均取5 cm2,计划的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与小机器跳数为4 MU的计划保持一致. 处方剂量为95% PTV 45 Gy,1.8 Gy/次. 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统计靶区V95%、V105%、V110%、Dmean、适形指数(CI)及均匀指数(HI),危及器官受照射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V30%、V40%),子野数量及机器跳数.将结果与小机器跳数为4 MU的计划相比较.结果:随着小机器跳数的增加,V95%小幅降低,V110%与Dmean小幅增加,而V105%、增加的幅度较大,适形度降低,均匀性变差. 统计学比较显示当小机器跳数低于10 MU时,V105%、V110%、Dmean、CI、HI的均P > 0.05,当小机器跳数≥10 MU时,靶区的部分剂量学指标开始出现显著性差异. 随着小机器的增加,子野数目显著降低,机器跳数及危及器官剂量的变化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使用Pinnacle3治疗计划系统设计宫颈癌调强计划时,小机器跳数可适当提高,这样不会引起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的显著改变,同时可以达到减少子野数量的效果.

    作者:陈亮;艾源;倪佰会;娄凤君;王焕坤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伴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伴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因缺血性卒中且伴颅内外血管狭窄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13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予阿司匹林治疗,共治疗3 个月,观察卒中复发率和副作用.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3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9.8%、28.3%,差异有显著性.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 结论:短期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伴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没有严重的出血事件发生.

    作者:左凤同;刘辉;吴慧君;刘洁琼;苏娜;董爱勤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羟考酮缓释片转换为芬太尼贴剂出现呼吸抑制1例

    患者男,42岁. 2年前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肿瘤位于乙状结肠,大小 3.6 cm × 4.0 cm,为溃疡型中低分化腺癌,肿块切缘阴性,肿瘤侵出浆膜,周围脂肪组织内结节形成. 送检腹膜结节为癌结节. 自检肠周淋巴结1/7枚见癌转移.后病灶进展,腹部CT提示:乙状结肠术后改变,周围局部肠系膜轻度增厚、粘连,左上腹小肠系膜间隙、髂总动脉分叉之间、吻合口周围多个软组织结节影, 大直径 22 cm ,转移病灶考虑. 患者出现脐周、腰背部疼痛,考虑为癌性疼痛,长期予以羟考酮缓释片口服. 予以姑息性化疗多次,病灶稳定, 患者自行调整羟考酮缓释片早口服70 mg ,晚口服90 mg ,间隔时间12 h,疼痛控制可,NRS 法评分 1 分左右,无明显恶心、呕吐,口服通便药物,二便正常,入院准备再行化疗以及姑息性粒子植入.

    作者:韩海成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高频超声和电生理对中期腕管综合征封闭及手术治疗预后的指导作用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和电生理对中期腕管综合征(CTS)局部封闭及手术治疗预后的指导作用.方法:纳入中期CTS患者,局部封闭或手术治疗前行高频超声检查,并与正常腕管超声进行比较,观察治疗效果差患者高频超声特点及治疗前后电生理改变. 结果:CTS局部封闭或手术治疗疗效差患者钩骨钩水平正中神经的横截面积及钩骨钩水平正中神经横径与前后径之比与效果好患者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效果差患者的电生理较封闭治疗效果差的患者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钩骨钩水平正中神经的横截面积越大,钩骨钩水平正中神经横径与前后径之比越大,预后越差;手术治疗无效患者治疗后仍有电生理改变,手术治疗优于局部封闭治疗.

    作者:梁军利;张燕;张玉玲;许予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血糖、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发病时间与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关系.方法:对本科室2010年4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 373例手足口病儿童做回顾性分析,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异常作为合并脑炎的标准,对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和合并脑炎病例中4项指标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结果:经统计分析,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可能的风险因素中,血糖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外周血白细胞及发病时间,经检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血糖及肌酸激酶同工酶为手足口病合并脑炎风险因素,临床中需引起重视,而外周血白细胞及发病时间,在本研究中与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并无相关性.

    作者:林克武;李昌崇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分析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疗效及技术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35 例破裂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临床、DSA 及介入治疗、随访资料. 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栓塞100% 29 例(82.9%),90% 5 例(14.3%),80% 1 例(2.8%). 术中发生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 1 例,溶栓后血管通畅;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大脑前动脉梗死1例.临床随访6 ~ 60个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21例DSA随访6 ~ 60个月,其中2例复发,未予治疗.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宽颈动脉瘤难度较大,但安全、有效. 灵活选择各种栓塞技术,设计适宜的栓塞治疗计划,是提高前交通破裂宽颈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许刚;崔刚;僧志远;屈建强;高李贵;徐晓霞;屈满利;吴海琴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手术风险评估表》预测切口感染的国外应用进展及 国内应用启示

    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院内感染的第三大常见原因[1]. 发生SSI 并死亡的患者 75%归因于SSI[2]. 在中国当前医疗模式下, 控制SSI 为医院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3]. 《手术风险评估表》(以下简称NNIS )是国内外用来评估术后切口感染风险的较好工具, 且在国外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 本研究拟对国外应用的进展及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述并提出NNIS 在国内应用的启示,为国内优化 NNIS、降低 SSI 的发病率提供依据.

    作者:宫玉龙;王庆丰;郭芳;孟丽敏;高金玲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 )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 4 ( RBP4 )与心率变异性( HRV )的相关性. 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63 例,同期住院血压正常者 65 例,收集纳入患者一般资料,测定血脂、血糖等一般生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受试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 4 水平,并监测 24 h 动态心电图,记录 HRV 时域参数,包括检测时间内全部 R-R 间期标准差(SDNN)、每 5 min 内 R-R 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 (SDANN)、 每 5 min R-R 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 (SDNNindex)、 相邻 R-R 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 RR 间期相差≥50 ms 占总窦性心搏的百分数(PNN50),运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EH 组患者血清 RBP4 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SDNN、SDANN、SDNNindex、RMSSD、PNN50 均低于对照组 ( P < 0 . 05 ). 血清 RBP4与 HOMA-IR(r = 0.145,P < 0.05)呈正相关,与 SDNN(r = -0.240, P < 0.05)、SDANN(r = -0.303, P <0.05)、SDNNindex(r = -0.415,P < 0.05)、RMSSD(r = -0.236,P < 0.05)、PNN50(r = -0.151,P < 0.05)均呈负相关. 结论:视黄醇结合蛋白 4 可能是通过胰岛素抵抗途径,降低了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增加了突发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

    作者:李小雷;王忠;陈少泽;陈蓉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法建立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508例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法建立标准通道的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超声引导下穿刺、球囊扩张法建立标准通道的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 508 例患者资料,患者男女比例 340:168,平均年龄(48.4 ± 12.0)岁;共540 侧上尿路结石,包括肾结石 495 侧(91.7%),输尿管上段结石 45 侧(8.3%);其中鹿角形结石98侧(18.1%),多发结石335侧(62.0%),单发非鹿角形结石107 侧(19.8%). 既往曾行开放手术取石者31例;平均结石大径(31.3 ± 11.9)mm. 结果:共完成手术559例次,均一期成功建立通道,其中单通道手术543例次、双通道手术16例次. 平均手术时间(79.3 ± 38.1)min,平均首个通道建立时间(8.2 ± 3.0)min,平均结石处理时间(40.5 ± 35.4)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9 ± 2.9)d. 一期手术结石清除率80.4%,其中单发非鹿角形结石为100.0%、多发结石及鹿角形结石75.5%;再次手术28 例(再次经皮肾镜手术19 例,输尿管软镜手术9例),终手术清石率85.4%.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68例(12.2%),其中术后发热45例(8.1%),无感染性休克患者;接受输血22例(3.9%),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5 例(0.9%),无肾切除患者. 无中转开放手术,气胸1例,无其他毗邻脏器损伤. 结论: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法建立标准通道的经皮肾镜取石术对于上尿路结石的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黄建林;廖勇;安宇;黄翔;何鹏;邱明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造影剂流速对前列腺癌MR动态增强扫描效果的影响

    目的:通过分析造影剂注射流速对不同病理分级前列腺癌 ( PCa ) 动态对比增强 MR ( DCE-MRI )灌注指标的影响,从而确定佳的注射流速. 方法:使用 3 . 0 T GE 磁共振扫描仪对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且心肾功能正常、体质指数(BMI)≤25 kg/m2 的 70 例 PCa 患者行肝脏快速容积采集序列(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其中 35 例患者动态增强造影剂的注射流速为 2.5 mL/s,其余 35 例患者动态增强造影剂的注射流速为 5.0 mL/s, 通过 GE AW 4.3 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外周带癌区信号强度-时间( SI-T )曲线,计算出达峰时间( Tmax )、大强化程度( SImax%)和快强化率( Rmax ) ,并分别分析造影剂不同注射流速对动态增强灌注指标的影响. 结果:造影剂注射流速 2.5 mL/s 与 5.0 mL/s 的两组 PCa 患者不同病理分级低危组( Gleason 评分 < 7 分)、中危组( Gleason 评分 = 7 分)、高危组( Gleason 评分 > 7分) 三组 Tmax 的均值分别为 (19.89 ± 2.76)s、(15.42 ± 1.68)s;(16.91 ± 2.34)s、(12.88 ± 1.73)s;(14.13 ± 1.81)s、(10.20 ± 1.42)s,两组 PCa 的 Tmax 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4.61,3.10,3.25, P < 0.01). 两组 PCa 的 SImax%的均值分别为 (1.45 ± 0.17)%、(1.51 ± 0.27)%;(1.62 ± 0.12)%、(1.84 ± 0.18)%;(1.86 ± 0.16)%、(2.11 ± 0.28)%,两组 SImax%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44,-4.55,-5.16,P < 0.05). 两组 PCa 的 Rmax 的平均值分别为 (6.29 ± 2.62)%、(7.64 ± 4.09)%;(8.92 ± 4.21)%、(10.24 ± 9.09)%;(10.85 ± 2.89)%、(12.43 ± 3.51)%,两组 Rmax 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4.07,-3.85,-8.68,P < 0.01). 造影剂注射流速 5.0 mL/s 的 PCa 患者较注射流速为 2.5 mL/s 的PCa 患者动态增强灌注指标 Tmax 缩短,SImax%、Rmax 升高. 结论:造影剂注射流速为 5.0 mL/s 的 PCa患者较流速为 2.5 mL/s 的 PCa 患者动态增强灌注指标更加敏感,可以提高 PCa 的增强效果,有助于提高对 PCa 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张俊;尹雪梅;姬广海;蔡磊;李鹏;陈志强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不良发声性嗓音疾病的门诊电子喉镜下手术治疗和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电子喉镜下不良发声性嗓音疾病的手术治疗和护理体会. 方法:在表面麻醉下,对1 264例不良发声性嗓音疾病的患者,在门诊行电子喉镜下病变摘除术;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疏导、术后对患者的院外健康宣教,达到佳的护理效果. 结果:其中1 261 例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仅3例患者因息肉较大,患者过度紧张,配合欠佳,未能一次性切除而改行全麻支撑喉镜下 CO2激光切除获得成功. 结论:患者喉部表面经充分麻醉后,术者依据病变的性质、大小,使用合适的钳夹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质量.术前、术中、术后细致有效的护理及对术后患者发音方面详细入微的健康宣教可以大限度避免日后复发,提高疗效.

    作者:曾芳芳;彭新宇;王路;杨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健康管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 是一种多发的慢性病之一,与高血压病[1]、心血管疾病[2]、脑卒中[3]、糖尿病[4]、肾病[5]等疾病相关,并增加其患病率和促进恶性发展,但是OSAHS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OSAHS大多发病于中老年人,既呈年龄相关性,又呈年龄依赖性发病[6],患病率高达4.2%[7].OSAHS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若防治不及时,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危及生命,据统计睡眠障碍的直接和间接总成本为 74.94 亿美元[8], OSAHS 患者的年平均医疗费用(2 720 美元)比健康对照组(1 384 美元)显著增高,并与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9].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龄化进程加快, 人们对OSAHS 认识逐渐增加,对OSAHS 的研究亦逐渐增加,然而OSAHS患者的健康管理尚缺乏规范化.

    作者:郭东英;廖生武;李涛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恒温滚环扩增技术检测肠道病毒71型

    目的:建立一种三向连接构造(three-way junction formation,3WJ)组合引物介导的滚环扩增技术(primer generation-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PG-RCA)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 方法:根据EV71 VP1基因保守区设计3WJ模板T、3WJ引物P以及环状探针CP前体. 对EV71进行恒温滚环扩增,检测患者咽拭子中EV71. 结果:建立的新的滚环扩增技术能检测到amol级的合成RNA,检测临床标本时特异性强、敏感度好. 结论:3WJ组合PG-RCA恒温滚环扩增技术检测肠EV71特异性强、敏感性好、不需昂贵的PCR荧光检测仪,便于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张宏萍;周敏;陆仁飞;李雪梅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青海地区藏、回族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及其基因C2549A多态性研究

    目的:研究青海地区藏族和回族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及其与瘦素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核素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测定瘦素基因的多态性. 结果:(1)藏族和回族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两民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 > 0.05). (2)藏族和回族的男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瘦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而女性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 > 0.05). (3)藏族和回族对照组女性AA + AC 基因型的瘦素水平显著高于男性(P < 0.01),而CC 基因型的男女瘦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 > 0.05),观察组男女之间的AA + AC 和CC 基因差异无显著性(P > 0.05). (4)两民族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 结论:青海地区藏族和回族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并有性别差异;瘦素基因启动子2549位核苷酸存在多态性,两民族间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王宏宾;于国英;王芝;杨庭显;何学锦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中老年人亚临床甲减对肺部感染发病的影响

    亚临床甲减是指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血浆游离甲状腺素(FT4)正常,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甲减. 其对血脂、心血管系统、精神状况以及生育能力的危害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英国流行病学研究发现,8%的女性,3%的男性患有亚临床甲减, 在55岁以上的女性人群中, 该病的发病率高达10%,其每年向临床甲减转化的发生率为3%~4%[1]. 现该病已在临床工作中逐渐受到重视,但相关亚甲减与肺部感染的研究乏善可陈[2]. 本文收集了我院住院患者的相关资料,着眼于亚甲减发病率较高的中老年患者,发现了该病常见并发症的同时,观察到其对中老年患者肺部感染发病率也有明显影响,为给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特报告如下.

    作者:李洋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整合素与肿瘤细胞耐药

    整合素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受体,能通过促进细胞-细胞和细胞-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介导多种细胞信号传导系统的活性而参与细胞生存维持、细胞周期调节、细胞迁移和细胞凋亡等重要生理过程.近来研究发现, 整合素也在肿瘤细胞耐药机制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吕帅;王艳林;艾文兵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6σ质量管理及方法学性能评价在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中的应用

    目的:对雅培 ARCHITECT I2000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的定量项目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TP SA )进行方法学性能指标评价,并应用标准化6σ质量管理方法进行整体评价. 方法:建立方法学性能评价标准,应用雅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测定TPSA的精密度、正确度、功能灵敏度、分析测量线性范围、临床可报告范围、携带污染率等指标;并使用 Excel 软件制作标准化 6σ 方法性能决定图,评价 TPSA 的方法性能;计算质量目标指数(QGI),实现质量持续改进. 结果:TPSA的低、高值水平批内精密度CV分别为2.92%、2.80%,中间精密度CV分别为 4.64%、4.24%;正确度偏倚为 3.60%,功能灵敏度为 0.028 ng/mL,分析测量线性范围为 0.228 ~ 99.148 ng/mL,临床可报告范围大稀释比 1:10,携带污染率为 0.002 04%,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 TPSA的σ值为4.80,位于标准化6σ方法性能决定图的第3区域,属于良好水平; QGI为0.39,需优先提高TPSA的精密度. 结论:TPSA各项方法学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 6σ质量管理可进行整体评价,有助于质量持续改进.

    作者:朱俊;许金鹏;陈首慧;王书凤;甄宜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水通道蛋白在肺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 AQPs)是一组构成水通道并与水通透性密切相关的细胞膜转运蛋白, 广泛存在于动物、 植物和微生物界. 它的发现和研究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阐释了水跨膜转运的调节机制. 从AQP 的发现至今 20余年间,有关它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尤其是在肾脏疾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鉴于AQP对水分子跨膜转运的重要调节作用, 肺作为存在水液交换的又一重要脏器,有关AQP对肺液体平衡的调节作用同样引起重视. 本综述主要讨论了 AQP 与肺液体调节的相关性及其在肺部疾病诊疗中的新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沈楚婕;张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重症监护室血源性危重脓毒症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 ICU 血源性危重脓毒症的致病菌分布特点,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旨在为提高ICU血源性危重脓毒症的救治水平提供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如病例基本资料、生化指标及病原菌分布等,按出院时的结局将其分为院内死亡组和康复出院组,通过Logistic 回归模型确定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者4 638 例,血源性危重脓毒症870例,年龄(48 ± 12)岁,男560例,康复出院558例,Logistic 回归方程提示APACHEⅡ评分、年龄、降钙素原、血乳酸及血清白蛋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U血源性危重脓毒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APACHEⅡ评分、年龄、降钙素原、血乳酸及血清白蛋白是影响其预后的高危因素.

    作者:赵湛元;侯六生;杨婷;徐雪影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i-gel喉罩联合T型密封管控制通气在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i-gel喉罩控制通气在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控制通气组(A组,n = 40)和表面麻醉组(B组,n = 40).前者应用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琥珀胆碱麻醉,i-gel 无囊喉罩联合T型密封接头实施控制通气,后者应用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自主呼吸,鼻导管给氧. 记录两组患者在支气管镜检查中生命体征变化,镜检期间体动、咳嗽、喉痉挛等内镜相关不良反应和术后呛咳、声嘶等麻醉相关不良反应,镜检时间,患者满意度. 结果:与表现麻醉组相比,控制通气组生命体征波动小(P < 0.05),不良反应少(P < 0.05),患者满意度高(P < 0.05).结论:i-gel喉罩控制通气在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安全,有效控制气道,解决呼吸抑制问题,是内镜检查中一项可行的方法.

    作者:吴世明;夏志庭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