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祯;邵欣欣;舒海华;肖亮灿;杨诗颖
目的:了解社区中老年人群对骨质疏松症(OP)知识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广州某社区的354例中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抽取其中58例进行超声跟骨骨密度检测。结果:调查显示,问卷总得分为9.46±5.13,正确率为39.4%;“诊断与治疗”维度中,正确率仅为17.8%;饮食和运动维度较为理想,正确率分别为54%和50.3%。骨密度T值与年龄的线性关系分析中(P =0.021)和T值与问卷得分的线性关系分析中(P =0.047),应用拟合的直线回归方程都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检验发现男女之间的T值差异有显著性(Z =-3.749,P <0.000)。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值与问卷得分有线性回归关系(F =4.224,P =0.045),并呈正相关。结论:受调查的中老年人对OP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在OP的防治工作中,OP相关知识的普及和临床医师的指导亟须提高。
作者:郭新峰;温万鑫;刘少南;杨丽虹;蔡慧敏;欧阳文伟;付至江;程志安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通过监测尼卡地平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胃黏膜血流变化、全身血流动力学指标、氧合指数的变化,探讨其对患者胃肠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在本院心脏外科行冠脉旁路移植加瓣膜置换的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尼卡地平组(N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1例。两组患者行常规诱导麻醉后行右颈静脉穿刺,并插入Swan-Ganz导管,经胃镜引导下置入胃张力计,24 h连续监测患者胃部二氧化碳分压(PgCO2)。对照组术中行常规静脉麻醉及体外循环方法;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后以0.5μg/(kg·min)的速度持续泵入尼卡地平,术中维持平均动脉压(MAP)≥70 mmHg。持续监测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分别于患者体外循环前(T1)、开始转机后30 min(T2)、停机后30 min(T3)以及手术结束时(T4)测定患者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气分析计算氧供(DO2),氧耗(VO2),计算胃黏膜内动脉血CO2分压差(Pg-a CO2)。结果:血流动力学:两组患者T3、T4时点心脏指数(CI)均高于T1(P <0.05)。 N组患者T3、T4时点CI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N组在T2、T3、T4时点SVR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显著低于T1(P <0.05),且N组T3、T4时点SVRI低于C组(P <0.05)。氧合指数:两组患者SvO2在T2时较T1显著升高,而C组在T3、T4时较T1显著下降,在T4时点N组显著高于C组(P<0.05)。在T3、T4时点C组DO2,VO2与基础值相比变化不明显,而N组DO2显著高于基础值(P <0.05)。 C组在T3、T4时点PgCO2与Pg-aCO2较T1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N组(P <0.05)。结论:尼卡地平能有效改善心脏血管术患者体外循环中氧合障碍、胃肠组织低灌注,减少对胃肠黏膜低血流灌注的损伤。
作者:陈胜阳;王更富;张永强;岳修勤;胡杰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多态性及血清水平与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微测序技术(SNaPshot)对80例紫癜性肾炎患儿及68例外科择期手术患儿MMP-9基因启动子C-1562T多态性进行检测,并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水平。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MP-9与儿童HSPN的相关性。MMP-9 C-1562T基因CC基因型与儿童HSPN的发病无相关性,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T基因型与儿童HSPN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OR =3.065,P <0.05)。 MMP-9血清浓度≥155μg/L 会使儿童HSPN的患病率成倍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OR =7.443,P <0.05)。结论:MMP-9 C-1562T基因为CT基因型、血清水平升高可能参与HSPN的发病过程,是HSPN早期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过敏性紫癜患儿应早期进行MMP-9 C-1562T多态性和血清水平筛查。
作者:徐锦雯;赵丽萍;周红霞;葛婷婷;张林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本研究探讨PET-CT图像融合对生物靶区(BTV)定义的影响。方法:采集行PET-CT图像融合患者3例。放疗前均行18F-FDG PET-CT检查,均在VARIAN治疗计划系统融合成PET-CT图像。由4名有经验的放疗医师分别基于单纯CT和融合图像在第1天和第8天定义GTVCT和GTVPET-CT,比较组内和组间差异;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检验水准α=0.05。结果:PET-CT图像融合前后不同时间分别定义GTV,多数医师单纯CT下定义GTV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组比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单纯CT下勾画GTV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529,P=0.000;F=18.762,P=0.000;F=6.681,P=0.000)。两两比较LSD-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医师定义GTVCT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图像融合后4位医师勾画GTVPET-CT比单纯CT下勾画GTVCT的变异系数(CV)减小。结论:PET-CT图像融合可以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减小观察者间和观察者本身的变异。
作者:郭守娟;李国文;李红飞;周海文;程鹏;栗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评估左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结肠手术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结肠癌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双盲分为4组,对照组(S组)、0.125%左布比卡因组(L1组)、0.25%左布比卡因组(L2组)及0.5%左布比卡因组(L3组),各15例。S组硬外注射首量生理盐水10 mL,随后5 mL/h泵注至术毕,L1、L2、L3组则选用左布比卡因。硬膜外穿刺后行麻醉诱导,记录入室5 min、插管1 min、切皮、探查、开刀1 h、术毕、拔管、离开复苏室八个时点的平均血压、心率,并测血糖、皮质醇,记录麻醉时间、复苏室时间,出血量、输液量、不良反应,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黄素、芬太尼总量。结果:S组复苏时间长于其他3组,L1组瑞芬太尼、芬太尼大于L2、L3组,L3组麻黄素大于其他3组;L1组血糖高于L2、L3组,皮质醇高于L3组,L3组低血压例数高于其他3组。结论:0.25%左布比卡因硬膜外输注可减少应激反应,节俭阿片药物,减少复苏时间,不增加麻黄素使用。
作者:陈祯;邵欣欣;舒海华;肖亮灿;杨诗颖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评价有创中心动脉压及脉压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173例疑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分为非冠心病组(狭窄<50%)、冠心病组(≥50%),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结果:非冠心病组与冠心病组比较,中心动脉收缩压(SBP-C)、中心动脉舒张压(DBP-C)、中心动脉脉压(PP-C)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单支、双支、三支冠脉病变各组间比较, SBP-C、PP-C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Logistic回归显示,SBP-C[P =0.019,OR =1.207,95%CI(1.032,1.412)]及PP-C[P =0.023,OR =1.166,95% CI(1.021,1.332)]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具有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中SBP-C、PP-C明显增高,而DBP-C明显低于非冠心病患者。 SBP-C、PP-C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 SBP-C、PP-C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蒋小波;杨帆;韩乾国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人类致死的主要原因,而在中国近3/4的人存在心血管问题[1]。再灌注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为有效的手段,但伴随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RI)极大地影响了再灌注疗效。因此,如何防治MIRI成为医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浅低温治疗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就治疗性浅低温(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MTH)在MIRI中的运用做一综述。
作者:胡荣;李亚琦;余树春 刊期: 2015年第20期
患者男,45岁,“左颞部间断性针刺痛2年余,感左耳听力丧失,近2个月来进行性加重”入院。
作者:凌冰冰;何波;赵卫;孙学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研究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AECCP)患者炎症与血液凝固状态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及预后影响。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141例AECCP患者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补体成分3(C3)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水平,并与30例正常人比较,研究患者炎症与血液凝固状态的量变关系及其预后影响。结果:患者WBC、NEUT、hs-CRP、PT、APTT、FIB、TT高于正常人(均P <0.001), C3低于正常人(P <0.001); WBC、NEUT与FIB呈正相关(分别为r =0.196和r =0.199,均P <0.05);hs-CRP与APTT、FIB呈正相关(分别为r=0.234,P<0.01和r=0.466,P<0.001);C3与FIB呈正相关(r=0.466, P<0.001),与PT、APTT、TT呈负相关(分别为r=-0.258,P<0.01;r=-0.279,P<0.01和r=-0.168,P<0.05)。死亡组WBC、NEUT高于生存组(均P <0.01);WBC、NEUT预计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6(95% CI 0.552~0.780;P <0.01)和0.695(95% CI 0.558~0.801;P =0.001)。结论:炎症与凝血功能紊乱通常同时存在于AECCP患者当中,两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WBC、NEUT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罗辉遇;李奕华;胡燕怡;詹丽璇;伍尚伟;杨文娟;周旭红;任海红;黄淑妍;宫雅南;陈飞鹏;许博裳;徐米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断及危险分层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ACS患者272例,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观察各组fQRS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根据危险分层分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观察各组fQRS的发生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QRS与Gensini积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结果:fQRS诊断STEMI、MSTEM和U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高危组fQRS发生率显著高于中、低危组(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QRS与Gensini积分、CK-MB呈显著正相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 <0.05)。结论:fQRS可成为ACS及高危患者的诊断指标。
作者:林晓明;梁茜;杨希立;刘鹤龄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早期动脉血乳酸(lactic value of arterial blood, Lac)值、6 h乳酸清除率(lactate clearance rate of 6 hours,6 h-LCR)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 APACHEⅡ)评分在急性左心衰竭(acute left heart failure, ALHF)患者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ICU收治ALHF患者108例,统计入院时动脉血Lac及6 h Lac,计算6 h乳酸清除率(6 h-LCR),统计入院时APACHEⅡ评分。以患者入院后24 h为研究终点,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比较两组入院时的Lac、6 h-LCR及APACHEⅡ评分差异,分析三者与死亡的相关性及对ALHF患者预后的判断能力,并比较其优越性。结果:生存组初始Lac、APACHEⅡ评分低于死亡组,生存组6 h-LCR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死亡与初始Lac、6 h-LCR、APACHEⅡ评分相关(P<0.05)。初始6h-LCR、Lac、APACHEⅡ评分判断预后:AUC 分别为0.999、0.757、0.676;敏感性分别为98.80%、79.20%、50.00%;特异性分别为95.80%、77.40%、64.30%。结论:早期动脉血Lac值、6 h-LCR及APACHEⅡ评分均可对ALHF患者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6h-LCR较初始Lac及APACHEⅡ评分优越。
作者:王灵;杨勇灵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联合局部给药方式控制THA失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36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并初次行单侧THA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静脉组、局部组、联合组和对照组。分别对四组进行相应处理,记录相应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其他三组的失血指标及输血情况显著降低(P <0.01);联合组与静脉组及局部组相比较各指标均明显降低:术后显性失血量[(141±64) vs (246±74)、(215±76) mL, P <0.01]、隐性失血量[(116±51) vs (211±83)、(199±73) mL, P <0.01]、总失血量[(787±110) vs (1019±137)、(1005±149) mL, P <0.01]和输血患者平均输血量[(279±35) vs (329±37)、(329±37) mL, P <0.01]。四组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氨甲环酸静脉联合局部给药方式对控制THA失血安全有效。
作者:张立;王代荣;赵国平;秦汉兴 刊期: 2015年第20期
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多,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冠心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防冠心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常规冠状动脉造影(ICA)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它是一种有创检查、有X线辐射剂量大、费用高和检查时程长等不足。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发展,无创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逐渐发展起来。64层及以上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达到95%~99%和86%~97%[2-3]。由于CTA是一种无创检查,可避免有创的ICA检查所引起的并发症,被逐渐认为是一种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首选方法之一,本文对MSCT在心脏冠脉成像中的应用作如下综述。
作者:周钏;李天然;杨平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215例均接受单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均行颈动脉Duplex 超声、CTA及头颅MRI检查,依据NASCET计算方法,入选患者颈动脉狭窄率均≥70%,手术均选用全身麻醉,术中选择性地应用补片缝合,术后定期行超声及CTA检查和随访。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4~63个月,术后1年生存率和同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98.6%和1.3%,3年生存率和同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95.8%和2.8%;12例患者随访中CTA检查发现手术侧颈内动脉≥50%的再狭窄。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并能有效降低中远期脑卒中发生率,但远期存在再狭窄可能,需长期随访。
作者:王颖;王兵;崔文军;安乾;丁语;李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应用CRUSADE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患者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将50例脓毒症患者分为显性 DIC 组20例和非显性 DIC 组30例,观察CRUSADE评分与凝血指标、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选择可能影响脓毒症显性DIC发病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再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CRUSADE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在脓毒症显性DIC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中 CRUSADE评分与APACHEⅡ评分、PT、DIC评分呈相关。CRUSADE评分与APACHEⅡ评分预测脓毒症显性DIC的ROC曲线分别为0.701与0.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USADE及APACHEⅡ分值越高,显性DIC发生率越高。结论:应用CRUSADE评分与APACHEⅡ评分联合评估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对脓毒性显性DIC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与基线评估价值。
作者:周袁申;李婷;陈昱志;郭力恒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通过运用单体素氢质子波谱技术(1H-MRS)观察健康新生儿脑组织右基底节和右额叶各代谢物比值随胎龄的变化规律,提高对新生儿脑发育的认识。方法:本研究纳入69例新生儿,包括25例早产儿和44例足月儿。运用点分辨波谱序列对其脑组织各兴趣区所得代谢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NAA/Cr、NAA/Cho与胎龄呈正相关(右基底节r =0.27、0.63,右额叶r =0.44、0.64,均P <0.05);Cho/Cr与胎龄呈负相关(右基底节r =-0.51,右额叶r =-0.41,均P <0.05)。同胎龄组各变量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右基底节NAA/Cho高于右额叶(P <0.05)。结论:新生儿脑组织代谢物水平与胎龄相关,MRS可定量检测新生儿脑成熟度。
作者:刘岭岭;孛茹婷;杨文君;李艳;吴玉华;邱颖萍;李鹏;陈志强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合并剖宫产史患者产后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我院住院分娩的前置胎盘合并剖宫产史患者131例,分为两组,剖宫产术中及术后24 h内出血≥1500 mL的作为大出血组,术中及术后24 h内出血<1500 mL的作为对照组,对产前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产次、剖宫产次数、前置胎盘类型、胎盘主要附着位置、产前出血、初次产前出血时间、终止妊娠孕周,胎盘植入与前置胎盘合并剖宫产史患者产后大出血有关;而多产尤其是多次剖宫产、中央性前置胎盘、前壁胎盘、早期产前出血、早产、胎盘植入更易出现产后大出血。有胎盘植入、中央性前置胎盘、前壁胎盘、产前出血者较无胎盘植入、部分性及边缘性前置胎盘、后壁及侧壁胎盘、无产前出血者产后大出血风险分别增加15.775、5.527、2.995、2.990倍。结论:胎盘植入、中央型前置胎盘、前壁胎盘、产前出血是造成前置胎盘合并剖宫产史患者产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军;熊苗;陈宇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GPIIb/IIIa抗体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微球技术(CBA)检测血小板GPⅡb/Ⅲa自身抗体,记录各个样本的平均荧光强度(MFI),计算样本的MFI与正常对照MFI均值的比率。结果:ITP组、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和正常对照组的MFI比率分别为(2.61±1.09)、(1.32±0.59)和(0.95±0.40),非参数检验得ITP组MFI比率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和正常对照组(P <0.01),而后两者MFI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统计学处理,CBA对ITP诊断的敏感性为71.88%,特异性为84.62%,由ROC曲线得CBA区分ITP患者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能力为0.848。结论:CBA检测血小板GPIIb/IIIa抗体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且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对ITP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潘歆;陈志刚;张恒;吴广胜 刊期: 2015年第20期
为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有关影响自然分娩结局方面的研究不断涌现。我院通过对住院分娩的320例产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产程中不恰当的干预影响自然分娩结局,增加剖宫产率及侧切率,应减少不恰当的干预,让分娩回归自然。
作者:李晓云;孟丽芳;李玉香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系统评价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网络检索中英文数据库,选取ESWT治疗网球肘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RCT,708例网球肘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体外冲击波能够降低网球肘患者VAS疼痛评分[SMD =-1.04,95%CI(-1.56,-0.51)],增加50%及以上症状改善人数[RR =1.50,95%CI(1.07,2.11)],提高上肢功能[SMD =-0.65,95%CI(-0.94,-0.35)]及Roles和Maudsley评分[RR =1.75,95%CI(1.12,2.74)]。纳入研究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能显著减轻网球肘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患肢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郝政安;冯永亮;李平 刊期: 201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