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李英华;孟真;耿建林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单纯前列腺中叶切除治疗大体积高危前列腺增生症(BPH)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高危大体积BPH 患者39例,在充分术前准备后,均采用经尿道等离子单纯前列腺中叶切除进行治疗,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残余尿(RU)、大尿流率(Qmax)、夜尿次数等疗效指标。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拔除导尿管后患者均能自主排尿,排尿较术前通畅,尿线变粗、有力。术后3个月下尿路梗阻症状明显改善,夜尿次数、RU、IPSS、QoL和Qmax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单纯前列腺中叶切除治疗高危大体积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患者的排尿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三祥;刘春晓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糖耐量人群网膜素-1与冠心病( CHD )的关系。方法:纳入糖耐量减低合并冠心病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共143例,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网膜素-1水平,并观察血清网膜素-1与腰臀比、体质量指数( BMI )、血糖、血浆胰岛素、稳态模式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血脂的关系。应用Gensini 冠状动脉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糖耐量减低合并冠心病组和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网膜素-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血清网膜素-1与 HDL-C 呈正相关(P <0.01)。网膜素-1与 BMI、腰臀比、DBP、FPG、TG、HOM-IR、HbA1C 呈明显负相关(P <0.05或 P <0.01)。网膜素-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 Gensini 积分呈负相关(P <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BMI、DBP、HOM-IR 是影响网膜素-1的独立相关因素(P <0.05或 P <0.01)。结论: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等与血清网膜素-1水平的改变密切相关,网膜素-1涉及了胰岛素抵抗和不同糖耐量水平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廖春梅;马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几种不同评分系统比较,找出更适合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方法。方法:将142例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根据其3个月后的存活及死亡情况,分为存活组(n=72)及病死组(n=70),分别计算 CTP、MELD、ANN、SOFA 、SMSVH 、LRM 等评分,行 ROC 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并进行比较。结果:ROC曲线下面积从大到小分别为ANN、SOFA 、LRM、MELD、CTP、SMSVH ,相应数值分别为0.92、0.89、0.89、0.87、0.78和0.69。ANN、SOFA 、LRM、MELD的AUC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NN、SOFA 、LRM、MELD 的 AUC 值> CTP、SMSV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CTP 的 AUC 值>SMSV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N、SOFA 、LRM、MELD 较好;CTP 稍差;SMSVH差,不适用于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判断。 ANN可能为佳评分系统,但仍需大样本、多中心、动态的临床观察来证实。
作者:刘磊;王凤梅;阚志超;李岩;肖时湘;刘华;李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腹腔镜胆囊手术(LC)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择期行LC术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七氟烷组(n=37):全程持续吸入七氟烷做麻醉诱导,对照组(n=37):采用丙泊酚持续静脉泵入,两组在麻醉诱导后均采用瑞芬太尼静脉泵入维持术中镇痛。监测麻醉诱导前10 min(T0)、气管插管后即刻(T1)、气腹1 min后(T2)、拔除气管导管即刻(T3)血流动力学。抽取T0、T3、术后6 h(T4)、术后24 h(T5)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均无显著差异。与 T0比较,两组 CPR、IL-6、TNF-α于 T3时点开始升高,在 T4时点升至高点(P<0.01),T5时仍显著升高(P<0.01)。七氟烷组在各时点CRP、IL-6、TNF-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用于 LC 麻醉的效果良好,术中心血管功能平稳,明显抑制了炎症因子释放,提高患者围术期安全。
作者:陈真;邱灿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比较X线吞钡检查与电子胃镜在食管异物诊断中的作用,为优化食管异物诊治流程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221例食管异物患者资料,初诊采用X线吞钡检查125例、电子胃镜检查96例,比较两者在食管异物诊断和对后续诊治影响的差异。结果:X线吞钡检查组阳性率为67.20%,假阴性率为32.80%;电子胃镜检查组阳性率为97.92%,假阴性率为2.08%。两种方法的诊断敏感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30.761,P<0.05)。 X线吞钡检查漏诊的41例,电子胃镜检查阳性率为100%。 X线吞钡检查对后续的诊治负面影响较大。初诊采用电子胃镜检查组的一次检查和一次取异物成功率高于初诊采用X线吞钡检查组(91.67%vs 57.60%;字2=29.853,P<0.05)。结论:电子胃镜检查较X线吞钡检查对食管异物具有更高的诊断率,且多数情况下优势明显,故不推荐常规使用X线吞钡检查。
作者:朱国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通常指年龄≥60岁的AML 患者,由于不良细胞遗传学、高龄、多合并症等因素导致诱导化疗完全缓解(CR)率仅约45%~60%左右,中位生存期仅5~10个月,5年生存率6%~12%[1]。寻找适合老年AML的治疗方案是当今热点之一。我科应用地西他滨联合减量 HAG 方案治疗12例初治的老年AML患者,现将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总结如下。
作者:唐元艳;刘敏;熊涛;梁艳;余卓君;刘荟敏;张江召;张利铭;黄知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上肢及手部手术多在臂丛神经(N)阻滞下进行,而传统的肌间沟臂丛N阻滞,体表定位后肓探寻找异感,不仅对麻醉医师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也可能对患者造成不适及不良后果如:血肿、气胸等。穿刺时为了一过地寻找激惹神经时出现所谓的异感,反复穿刺及变换穿刺针的位置,更加重了患者的不适和损伤。用神经刺激定位在N阻滞中的应用在临床开展多年,但都是使用神经刺激刺专用穿刺针,虽然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但在操作过程中还是会给患者造成不适(触电感、肌肉紧张等)。我们采用德国PAJUNK神经刺激器,经体表皮肤定位,并与传统解剖定位进行肌间沟臂丛N阻滞,并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涛;肖金苗;张立东;罗显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晚期癌症临终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以利于合理防治。方法:回顾性调查老年晚期癌症临终住院患者,对85例并发消化道出血病例(观察组)与294例未并发消化道出血病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因素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比值比(OR)=3.241,95%置信区间(CI)为1.792~5.863]、非甾体类消炎药的应用(OR=3.080,95%CI为1.725~5.497)、长期心肺疾病(OR=2.323,95%CI 为1.315~4.105)、应激状态(OR=1.858,95% CI 为1.054~3.274)、血白蛋白(OR=0.760,95% CI 为0.679~0.851)、肠内营养(OR=0.499,95%CI 为0.279~0.892)与老年晚期癌症临终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加强老年晚期癌症临终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监控,重视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和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余敏;姜宏宁;余永春;龙霖梓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运用美式整脊结合龙氏正骨手法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38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9例,采用美式整脊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69例,采用传统手法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的评分、眩晕消失所需的治疗次数、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均值之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眩晕消失所需治疗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美式整脊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起效快,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秦标;李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尿毒症性心肌病患者的疗效。方法:58例尿毒症性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曲美他嗪治疗组)30例和B组(一般治疗组)28例。两组患者均在规律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治疗基础上给予抗贫血、控制高血压等治疗。 A组另应用曲美他嗪治疗,用法:每日3次,每次20 mg 口服,疗程3个月。用药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作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和晚期大血流速度比(E/A)、左室短轴缩短率(FS)等指标。结果:A、B两组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治疗前后LA、LVEDD、LVESD、IVST、LVPWT、LVEF、E/A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治疗前后LA、LVESD、IVST、LVPWT、LVEF、E/A及FS 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在改善尿毒症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肌重构及心功能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熊燕;赵毅;顾少华;顾晓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双乌宣痹方剂的抗炎和镇痛效果。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法探讨其抗炎效果;采用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探讨其镇痛效果。结果:抗炎实验结果显示,双乌宣痹方剂的中、高剂量组对于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双乌宣痹方剂的低、中、高剂量组对于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镇痛实验结果显示,双乌宣痹方剂中、高剂量组对于醋酸致小鼠的扭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在给药后1 h,双乌宣痹方剂高剂量组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值(P<0.05),在给药后2 h,双乌宣痹方剂中、高剂量组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值(P<0.05)。结论:双乌宣痹方剂有显著的抗炎和镇痛效果。
作者:邹霞辉;韩丽萍;蒋琳兰;韦嵩;陈志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不同精子来源及冷冻保存对人卵子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生殖中心2007年9月至2013年6月因男方因素或合并女方管性因素行 ICSI 治疗的959个 ICSI 周期。按照精子的来源及冷冻与否分为:A 组射精组(770个周期),B 组经皮附睾穿刺取精组(PESA,44个周期),C组睾丸切开取精组(TESE,34个周期),D 组射精冷冻精子组(46个周期),E 组 PESA冷冻组(41个周期),F组TESE冷冻组(24个周期),分别比较上述6组间的受精率、卵裂率、胚胎发育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不同精子来源间,B组受精率及优质胚胎率明显高于A组及C组,B组2NP受精率明显高于C组(P<0.05),A、B、C 3组间卵裂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冷冻组与新鲜组间,B组2NP 受精率显著高于 E 组(P<0.05),其余 A 组与 D 组、B 组与 E 组及 C 组与 F 组之间受精率、2NP 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附睾穿刺取精术、睾丸切开取精术及剩余精子冷冻保存是治疗梗阻性无精症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帆;葛红山;朱春芳;陈华;习海涛;黄检英;吕杰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NF-κB“诱饵”寡核苷酸对TNBS 灌肠诱导BALB/C小鼠模型肠道炎症,NF-κB p65蛋白表达及TNF-α、IL-1β、TGF-βmRNA表达的影响,研究其对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及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 组)、模型对照组(TNBS 组)、NF-κB p65错义寡核苷酸组(MSODN组)和NF-κB“诱饵”寡核苷酸组(Decoy ODN组),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造模。造模24 h后对各组进行相应灌肠治疗,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炎症并评分,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肠黏膜NF-κB p65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 TNF-α、IL-1β、TGF-βmRNA 表达。结果:Decoy ODN组小鼠在结肠炎症评分较TNBS组和MSODN组明显改善(P<0.05)。Decoy ODN组小鼠肠黏膜NF-κB p65蛋白表达与NC组和MSODN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Decoy ODN组小鼠结肠组织TNF-α、IL-1β、TGF-βmRNA 的表达水平较 TNBS 组和 MSODN 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NF-κB Decoy ODN 对小鼠TNBS结肠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炎性因子TNF-α、IL-1β、TGF-β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方年富;冷芳;张静;李弼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糖尿病的发病率并探究其与产后糖尿病发生相关的因素。方法:在妊娠期间和产后5年应用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对144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监测,考察患者胰岛素分泌指数、用药指数和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评估胰岛素抗性。结果: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产后5年,有30%发生糖尿病,51%的患者出现糖耐量异常。其中产后发生糖尿病的患者妊娠期空腹血糖和HbA1c更高,而其HOMA-β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和用药指数更低。妊娠期的HbA1c和空腹血糖以及以往妊娠次数和糖尿病家族史都是产后糖尿病的独立预测指标。其中对于 HbA1c≥5.7%以及空腹血糖≥5.3 mmol/L的患者产后发生糖尿病风险提高4~6倍。结论:妊娠期HbA1c和空腹血糖可以判断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产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同时有糖尿病家族史和以往怀孕的患者,产后糖尿病发病风险明显提高。
作者:罗大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社区妊娠期糖尿病(GDM)的有效管理模式。方法:对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期间在广州市海珠区一所三甲综合医院、一所二甲专科医院接受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20岁以上常驻孕妇4713例做前瞻性GDM研究,筛查出533例GDM孕妇,通过社区、医院之间相互协作、双向转诊,其中在综合医院分娩的198例为A组,在专科医院分娩的335例为B组,同批随机抽取血糖正常的健康孕妇198例为C组。结果:研究期间该区域GDM的发生率为11.3%。三组孕妇分娩年龄、分娩孕周及OGTT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分娩年龄的增加,孕妇血糖值呈上升趋势,而分娩孕周呈下降趋势。三组孕妇在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出血及剖宫产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较高(χ2=7.156,v=2,P=0.028),A组的剖宫产发生率较高(χ2=63.592,v=2,P=0.000)。结论:建立社区妊娠期糖尿病的有效管理模式,可控制GDM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蔡慧华;何援利;王雪峰;潘石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依托咪酯丙泊酚混用和单用在无抽搐电休克( MECT )治疗的可行性。方法:90例行MECT 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应用依托咪酯-丙泊酚混合液(E-P 组)、依托咪酯(E 组)、丙泊酚(P组)麻醉,记录3组治疗中输入电量(CD)、运动发作时间(ESD)、抑制指数(PSI)、抽搐能量指数(SEI)、抽搐一致性指数(SGI),治疗前后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其精神状况及记忆水平,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所有数据用SPSS 12.0处理。结果:治疗后E-P组ESD、PSI、SEI、SGI、WMS评分、PANSS 减分均高于 P 组(P <0.05),CD 显著低于 P 组(P <0.05),与 E 组相当(P >0.05);不良反应方面:恶心呕吐、分泌物增多E-P组低于E组(P<0.05),注射疼E-P组低于P组(P<0.05)。结论:依托咪酯-丙泊酚混合液应用于MECT麻醉优于两种药物的单独应用。
作者:赵洪祖;崔二龙;张红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以及骨折危险增加的一种全身骨骼疾病[1]。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断、骨折危险系数的评价以及药物治疗以降低骨折风险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良好的应用[2]。Wnt信号通路可调控成骨细胞的分化,其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均为骨质疏松的重要调控因子,是引起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3]。骨硬化蛋白是一种由骨细胞分泌的骨形成抑制因子,其可抑制Wnt信号通路,促进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4],因而可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的新靶点。研究表明,治疗骨质疏松的不同药物可引起血浆骨硬化蛋白的浓度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骨硬化蛋白可能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的新靶点[5]。本文主要对骨硬化蛋白在骨质疏松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方淑斌;田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高氧诱导新生鼠急性肺损伤 VEGF 和 Ang-1的表达及其对肺发育的影响,为临床防治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3日龄新生SD大鼠共48只随机分组,于空气及高氧中喂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第1、3、7天肺组织VEGF、Ang-1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观察肺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第7天VEGF、Ang-1 mRNA 相对含量,对照组为0.722±0.372、0.828±0.462,高氧组为0.239±0.293、0.327±0.184;VEGF、Ang-1蛋白相对含量,对照组为0.632±0.289、0.573±0.436,高氧组为0.358±0.128、0.204±0.068。第7天VEGF、Ang-1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在对照组和高氧组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光镜下观察高氧组肺组织表现为肺组织显著发育不良,肺泡结构简单化,肺泡数目减少和肺微血管发育受阻。结论:VEGF和Ang-1是肺血管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调节因子,参与了BPD病理发生,对肺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玲;封志纯;吕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和塞来昔布治疗骨关节炎(OA)患者的近远期疗效的差异。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确诊的136例膝 OA 患者入选透明质酸钠治疗组(SH)和塞来昔布治疗组(CO)各68例,SH 组应用透明质酸钠注射液关节腔内注射,2 mL/周共5周;CO 组给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00 mg/d共5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6个月进行Lequesne指数评分和VAS疼痛评分,ELISA法检测关节液中uPA和MMP-3表达水平,6个月时再次进行Lequesne和VAS评分,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两组病例Lequesne 和VAS评分治疗后1、6个月时均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CO组6个月时 Lequesne 评分和 VAS 评分较1个月时有所增高(P<0.05),而SH 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关节液中 uPA 与 MMP-3表达水平 SH 组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CO组较治疗前略降低(P<0.05)。结论:单独用药时透明质酸钠相对塞来昔布其疗效更持久,可能与关节液中蛋白降解酶的表达有关,因此透明质酸钠与塞来昔布联合用药治疗OA的疗效会更加确切。
作者:王维山;史晨辉;李长俊;张振东;陈安民;郭风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女,8岁,主因间断出现皮肤淤斑、鼻衄6年余,右下肢疼痛1d 于2013年7月2日15:10入院。患者于入院前6年余(2007年3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皮肤淤斑,鼻衄,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查 PT 37.2 s(11~14 s)、APTT 90.2 s(24~37 s),均显著延长,FIB 测不出(低于测试范围),诊为“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予输注冷沉淀后好转。之后每有外伤后皮肤淤斑,查凝血指标均示PT、APTT 明显延长,而纤维蛋白原多示正常,偶有轻微下降,但输注冷沉淀可好转。2010年5月头部受伤后,出现右眼失明,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脑干出血”,行气管切开术及呼吸机辅助呼吸,予输注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等治疗后,视力有所恢复,2010年6月28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查头颅核磁提示双侧额颞顶部硬脑膜外血肿。查凝血指标仍示 PT、APTT明显延长,FIB 正常,经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头痛好转,未行手术,之后复查头颅CT血肿明显吸收。于2010年7月8日就诊于天津血研所血液病医院,查凝血指标:PT 63.1 s (10~14s), INR 5.44(0.87~1.2), APTT 167.7 s(23~33 s),TT 19.5 s (13.3 ~19.3s),Fiber 3.935 g / L (2~4 g / L),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114.9%(75% ~125%),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纤维蛋白原分解产物<5.0 mg / dL,D-二聚体定量15.5滋g / dL (0~5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抗原0.84 U (0.5~2.0 U),因子Ⅷ:C 为70.2%(50% ~150%),因子Ⅱ:C 为112.1%(50% ~120%),因子Ⅴ:C 为1.0%(50% ~140%),因子Ⅶ:C 为62.7%(50% ~120%),因子Ⅸ:C为61%(50% ~120%),因子Ⅹ:C 为75.9%(50% ~120%),因子Ⅺ:C 为78.1%(50% ~120%),因子Ⅻ:C 为63.1%(50% ~120%),诊断:遗传性因子Ⅴ(FⅤ)缺乏症。1天前患者诉右下肢疼痛要求补充血浆防止出血而入院。查体:T 36.7℃,P 114次/ min,R 20次/min,BP 104/71 mmHg,神清,精神可,全身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淤斑,颈软,无抵抗,右侧瞳孔约4 mm,对光反射消失,左侧瞳孔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咽部查体不配合。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14次/ min,律规整,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巴氏征未引出。复查Fib 3.0 g / L,PT 29.10 s,APTT78.60 s,初步诊断:遗传性因子Ⅴ(FⅤ)缺乏症,脑出血后遗症,右眼失明,硬膜外血肿。经输注“O”型新鲜冰冻血浆200 mL 后出院,现随访患儿仍存活。
作者:王冬梅;李英华;孟真;耿建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