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生(综述);李洪胜(审校)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患者治疗前人乳头瘤病毒L1(human papillomavirus late 1, HPV-L1)壳蛋白的表达能否成为预测治疗后疾病转归的指标。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CIN患者治疗前HPV-L1壳蛋白表达;通过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CIN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DNA的表达。结果:(1)CIN患者3种治疗方法比较,HR-HPV持续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CINⅠ的涂片中HPV-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5.00%,CINⅡ~Ⅲ的涂片中HPV-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6.1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HPV-L1壳蛋白阳性的CIN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中HR-HPV持续感染率为5.97%;而治疗前HPV-L1壳蛋白阴性的CIN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中HR-HPV持续感染率为19.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4)CIN患者治疗前HPV-L1壳蛋白表达与治疗后12个月HR-HPV持续感染呈负相关。结论:CIN患者治疗前HPV-L1壳蛋白的检测有可能成为评估CIN患者治疗后预测疾病转归的指标。
作者:刘丽;陈育梅;张庆元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快室率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使用胺碘酮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96例老年AMI并快室率Af患者,静脉加口服胺碘酮治疗,观察复律及维持、心室率控制、血压变化、30 d死亡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经治疗,96例中82例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85.4%(P<0.01);8例未转复;6例死亡(4例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死于急性肺水肿)。用药后15 min、l h、2 h、24 h、48 h心室率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1)。用药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3例出现长R-R间歇,2例出现低血压,4例出现静脉炎,均经调整消失,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对老年AMI并快速心室率Af患者静脉加口服胺碘酮对控制心室率及复律安全有效。
作者:郭宝亮;李晓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特异性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5)伐地那非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hAMSCs,以终浓度为10μmol/L伐地那非预处理hAMSCs,观察伐地那非处理hAMSCs组(Vard-hAMSCs)生长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比较hAMSCs细胞免疫表型、增殖能力及抗氧化损伤能力;免疫双荧光染色计数阳性表达细胞数,计算hAMSCs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百分率。结果:(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hAMSCs、Vard-hAMSCs均阳性表达CD90、CD105、CD73,不表达CD45、CD34、CD19、CD11b及HLA-DR;Vard-hAMSCs组细胞S期细胞比率及增殖指数为(0.57±0.40)%和(2.20±1.60)%,与hAMSCs组[分别是(0.62±1.33)%,(1.90±1.4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2)Annexin V/PI双染色结果显示,经250μmol/L H2O2作用4 h后,Vard-hAMSCs组细胞凋亡率为(7.67±0.82)%,明显低于hAMSCs组(18.72±2.92)%和特异性Vardenafil阻断剂组(15.90±1.69)%(均P <0.05);(3)免疫双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相同诱导条件下,Vard-hAMSCs组细胞MAP-2及GFAP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是(49.8±6.42)%和(55.2±6.10)%,均高于hAMSCs组[分别为(29±3.94)%,(32.2±3.03)%,P<0.05]。结论:伐地那非处理一定时间可明显提高hAMSCs抗氧化损伤效应和hA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但短时间内不明显影响hAMSCs生长形态、增殖能力和免疫表型。提示伐地那非处理可能作为hAMSCs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优选预处理方案。
作者:喻皇飞;冯吉梅;方宁;赵玉洁;余丽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对食管鳞癌患者血浆循环DNA定量检测,分析并讨论血浆循环DNA含量检测在食管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血液微量DNA抽提试剂盒提取血浆循环DNA,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SYBR Green I)分别检测49例食管鳞癌患者、6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循环DNA含量,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循环DNA水平在食管鳞癌的诊断中的价值。结果:食管鳞癌组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54.41±31.23)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9.03±7.24)ng/m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以29.43 ng/mL为食管鳞癌诊断临界值,敏感性和特异度分别为77.5%和93.3%,ROC曲线下面积为0.918(95%CI 0.870~0.967)。 TNMⅢ期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76.52±34.51)ng/mL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40.40±18.76) ng/mL(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66.25±35.60)ng/mL显著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41.02±18.31)ng/mL(P<0.05)。食管鳞癌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循环DNA定量检测在食管鳞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分期相关。
作者:蒋春雨;李许锋;孙瑶;何克菲;郑燕芳;张积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创刊于1972年,是由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本刊以临床实用为基础,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主要报道全国各地各级临床医生及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新研究成果、实用性较强的临床经验、医学新技术、新动态等,旨在加强国内外医学学术的传播,给广大医务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推动学术进步。本刊以各级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下调老年大鼠心肌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的作用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β/δ(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β/δ,PPARβ/δ)信号途径的关系。方法:分离培养24月龄大鼠心肌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PPARβ/δ拮抗剂GSK0660+阿托伐他汀组。分别加入细胞培养液、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GSK0660处理。分别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IL-1βmRNA和蛋白含量。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溶剂对照组细胞的IL-1βmRNA和蛋白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的IL-1βmRNA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3)阿托伐他汀+GSK0660组的IL-1β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或P<0.01),但仍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激活PPARβ/δ信号通路来下调衰老心肌细胞IL-1β的表达。
作者:韩磊;叶平;李鸣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主管,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主办的专业电子学术期刊。杂志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6894,国内统一刊号:CN 61-9000/R。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老年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49例老年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手术围手术期中风、心肌梗死、死亡情况。结果:49例患者,其中80岁以上21例,70~80岁28例。共植入支架66枚,其中颅外支架共55枚,包括锁骨下动脉2枚,无名动脉1枚,椎动脉开口23枚,颈内动脉C1段29枚;颅内支架共11枚,包括大脑中动脉M1段5枚,颈内动脉C3段2枚,椎动脉V3~V4段2枚,小脑后下动脉1枚,基底动脉1枚。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脑卒中,均为颈内动脉开口支架植入者,其中1例经治疗完全恢复,1例遗留右侧肢体无力,搀扶下可缓慢行走。术后30 d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无手术患者死亡。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脑血管狭窄技术可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该类患者预防中风的选择,值得进一步研究观察。
作者:段金海;徐书雯;莫建伟;肖豪;向绍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冠心病位列全球死因首位。冠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取决于斑块类型而非其大小,其中易损斑块(VP)导致了大多数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1]。鉴于冠心病通常起病急骤且大部分无法预知,在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栓塞之前及早检测识别VP并进行干预,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现今高速发展的冠脉成像技术使其成为可能。本文对VP的病理学特征及目前有创和无创成像技术对VP的早期识别的新进展等做一综述,以期及早发现VP并进行干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林霖;刘映峰;缪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诊断急性心梗的青年患者(年龄≤44岁)72例为青年心梗组,选取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排外冠心病的青年患者79例为青年对照组。研究患者的HbA1c及空腹血糖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结果:(1)与青年对照组比较,青年心梗组血浆空腹血糖、HbA1c明显升高(均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HbA1c是与青年急性心梗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OR=1.365)。(3)在青年急性心梗组中,单支病变与双支及三支病变的HbA1c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bA1c升高是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早期干预糖代谢异常可能为青年心梗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王赟赟;李彤;刘迎午;刘博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扶正化瘀方对不同病理阶段四氯化碳(CCl4)大鼠肝纤维化及活化星状细胞的影响。方法:用CCl4复合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干预组分别于造模之日、2周末、4周末起以扶正化瘀方稀释液灌胃,在第2、4、6周末分批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大鼠肝组织纤维化面积比例;测定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积分光密度(IOD)值。组间数据比较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与正常组比较,2、4、6周末模型组、各干预组肝组织纤维化面积比例明显升高,α-SMA表达亦均有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大鼠肝组织纤维化面积比例均减少,大鼠肝组织α-SMA的表达均有下调,且均为药物干预一组下降显著(P<0.05)。结论:扶正化瘀方在不同病理阶段均减少了α-SMA的表达,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且越早进行干预治疗效果越好。
作者:易文华;李烨;谢仕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显著抗氧化和螯合性能的次生植物酚类物质。黄酮类化合物能够诱导提高记忆的获取、巩固、存储和重现。它们通过作用于记忆相关脑区的细胞和分子结构来有效地逆转与年龄相关的记忆力减退。它们可能涉及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 ERK1/2)和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hosphatidyl inositol 3-kinase/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产生海马区血管效应,抑制神经炎症反应等。本文就黄酮类化合物改善记忆力的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刘志强;王伟;徐丽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因子p53和生长抑制因子p33ING1b在人类银屑病和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方法检测p53和p33ING1b在36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银屑病组)、28例BCC皮损(BCC组)和14例正常表皮(正常对照组)中的蛋白表达。结果:p53在正常对照组、银屑病组和BCC组中表达递增,p33ING1b在3组中表达递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银屑病组和BCC组中,p53与p33ING1b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p53和p33ING1b协同作用于增生性皮肤病的局部皮损,是细胞异常增殖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贺琪;岳青;皮先明;石全;陈宏翔;李家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对神经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设有对照组、条件培养液对照组、Aβ1-42作用组和CsA预处理组。液相芯片技术检测炎性因子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干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神经干细胞活性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Aβ1-42作用小胶质细胞96 h后, IL-6和TNF-α分别为对照组的7.92和1.22倍。在炎性介质的作用下,神经干细胞凋亡率达到41.1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而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后,凋亡率明显降低,同时caspase-3的激活也显著性被抑制。结论: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可显著性降低神经干细胞的凋亡率,极大地削弱了炎症对神经干细胞造成的凋亡效应,提示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对神经干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庆状;朱宁;林继宗;王艳;王克万;王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是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可分为1型(HIV-1)和2型(HIV-2),其中HIV-1分布广泛,是造成全世界AIDS流行的主要原因,HIV-2多局限于西非[1]。目前 AIDS 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患者的数量在快速的增长,因此AIDS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全基因组关联(GWAS)分析已经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C(human leukocyte antigen-C, HLA-C)在HIV-1感染以及AIDS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2]。HLA-C从固有免疫以及适应性免疫两方面对HIV-1的感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何宁;徐丽丹;于景翠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中介体19(Med19)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影响。方法:用慢病毒介导的Med19小分子干扰RNA(siRNA)感染人乳腺癌细胞MCF-7(KD组),并设置空载体转染组(NC组)、空白对照组(CON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感染效率,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ed19蛋白表达,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感染慢病毒效率达90%以上。与NC组及CON组细胞相比,KD组Med19 mRNA表达水平下降了72.3%、72.1%,Med19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了85.4%、8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在0、6、12、24 h比较迁移的距离,KD组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较CON组、NC组迁移能力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NC组、CON组MCF-7细胞穿过聚碳酸酯膜的细胞数分别为23.8±4.32、43.4±3.65、45.8±5.81,KD组较CON组、NC组细胞的侵袭能力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C组与CON组相比,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19基因沉默抑制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从而抑制乳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作者:王晓艳;郭子健;吴小红;李莉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为进一步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和效率,我刊自2012年第1期起已停止邮寄纸质版校对稿,改为使用E-mail将PDF格式校对稿发送至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我刊投稿系统中所登记的E-mail邮箱中。请各位作者收到邮件后自行打印PDF校对稿并仔细校对,核对无误后由第一作者签名,并争取于收到PDF校样后2天内将校对好的纸质版校对稿寄回给本部(地址:510180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进步里2号之6《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自1985年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后,先后公布了多批医学名词,但不少作者在来稿中仍采用已淘汰的旧名。请作者在投稿时注意选用正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家庭功能的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和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通过便利抽样入户调查方法,对670例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总分为(6.82±2.889)分,自我效能总分为(62.61±19.158)分;家庭功能良好组的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总分及饮食控制、遵医服药、血糖监测及足部护理得分均高于家庭功能障碍组(P<0.05);家庭功能中的合作度、成熟度、情感度、亲密度均与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总分及饮食控制、遵医服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和高低血糖处理呈正相关(r=0.077~0.289,P<0.05)。结论: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和家庭功能有待进一步改善,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与家庭功能密切相关。
作者:游书秋;杜茜倩;李胜玲;刘国莲;张德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女,68岁,因突发头晕、头痛、神志不清2 d入院。患者于2013年8月9日下午5时许,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不适,至当地诊所输液(具体不详)无缓解。下午7时头晕加重,并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无呕吐及肢体抽搐,继之神志不清,紧急被送至当地医院行头颅CT 检查示右侧岛叶及双侧外侧裂出血,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给予相关治疗后症状无缓解于8月11日送至本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年,未坚持服用降血压药。无头部外伤史。入院体检:T 36.8℃,P 71次/min,R 19次/min,BP 181/110 mmHg(1 mmHg=0.133 kPa)。昏睡状态,查体不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直、间接对光反射灵敏。颈项抵抗,颏胸距三横指,双侧克氏征(+)。心肺腹无阳性体征发现。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及深浅感觉检查不合作,四肢腱反射(++),左侧Babinski征(+)。入院诊断:(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3)脑动脉粥样硬化。入院后复查头颅CT示:右侧岛叶见片状高密度影,边缘可见水肿低密度影,中线受压移位,双侧外侧裂可见高密度影。头颈CTA检查示双侧颈总动脉可见钙化性斑块影。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可见钙化性斑块影。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可见节段性狭窄,狭窄以远轻度扩张。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内膜不光滑,远端分支纤细,分叉部可见一囊状突起,长约3.3 mm,瘤颈宽约2.6 mm,瘤顶指向上方。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可见一瘤样突起,大小约1.9 mm ×2.3 mm,瘤顶指向外上方,双侧大脑前动脉血管内径明显变细,显影较淡,左侧椎动脉颅内段血管内膜不光滑,有节段性狭窄。血常规、血生化基本正常。凝血四项检查:凝血酶原时间24.8 s(正常值10~14),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23.5%(正常值60~125),凝血酶原标准化比率2.11 INR (正常值0.8~1.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8.7 s(正常值21~37)。梅毒及艾滋病检查阴性。入院后给予甘露醇及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压、尼膜同预防脑血管痉挛、氨甲环酸止血及抑酸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意识障碍仍在进行性加重,其家属于8月12日签字自动出院,未行手术或介入治疗。
作者:吴凌峰;曹文锋;吴晓牧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