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检测方法进展

林霖;刘映峰;缪绯

关键词:冠状动脉, 易损斑块, 冠心病, 成像技术, 冠脉粥样硬化, 早期识别, 血栓栓塞, 临床表现, 检测识别, 患者预后, 干预治疗, 病理学, 综述, 治具, 无创, 特征, 死因
摘要:冠心病位列全球死因首位。冠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取决于斑块类型而非其大小,其中易损斑块(VP)导致了大多数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1]。鉴于冠心病通常起病急骤且大部分无法预知,在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栓塞之前及早检测识别VP并进行干预,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现今高速发展的冠脉成像技术使其成为可能。本文对VP的病理学特征及目前有创和无创成像技术对VP的早期识别的新进展等做一综述,以期及早发现VP并进行干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0例确诊脓毒性休克患者(脓毒性休克组)和健康对照组30例,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对照组和脓毒性休克组外周血中Treg细胞百分比,根据28 d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分析两组Treg细胞水平的差异及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结果:脓毒性休克组Treg细胞比例为4.76±2.24,较健康对照组(2.46±0.80)明显升高;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组Treg细胞比例(6.90±1.74)显著高于存活组(3.33±1.05),且与APACHEⅡ评分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31(P<0.0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提示脓毒性休克患者呈严重的免疫抑制状态。

    作者:赵磊;陈炜;李丽娟;盛博;牛素平;古旭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糖化血红蛋白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诊断急性心梗的青年患者(年龄≤44岁)72例为青年心梗组,选取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排外冠心病的青年患者79例为青年对照组。研究患者的HbA1c及空腹血糖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结果:(1)与青年对照组比较,青年心梗组血浆空腹血糖、HbA1c明显升高(均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HbA1c是与青年急性心梗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OR=1.365)。(3)在青年急性心梗组中,单支病变与双支及三支病变的HbA1c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bA1c升高是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早期干预糖代谢异常可能为青年心梗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王赟赟;李彤;刘迎午;刘博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不同调强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放疗计划的比较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RapidArc)与固定野动态调强(dIMRT)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11例胸上段食管癌放疗患者,分别制定双弧RA与5野dIMRT 2组放疗计划,比较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参数,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TT)。结果:PTV1(64):RA与dIMRT的靶区剂量分布无明显差异,除了其CI明显优于dIMRT(P<0.05)。PTV2(54):RA的V93、V95比dIMRT覆盖更好,V105亦明显高于dIMRT(P<0.05)。脊髓计划区和脊髓的Dmax RA与dIMRT无明显差异,RA的肺V5、V10、V13高于dIMRT (P<0.05),V20、V30、MLD则明显比dIMRT低(P<0.05)。 MU:RA(345±16)较dIMRT(663±71)减少48%(P<0.05)。TT:RA(137±0.5)s较dIMRT(174±20.4)s减少21%(P<0.05)。结论:2组计划均能满足计划要求,RA在很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能有效保护脊髓及脊髓计划区的同时降低肺V20、V30、MLD,MU减少,TT缩短,可减轻患者不适感,同时器官运动等不确定性因素对放疗的影响亦减小。因此,RapidArc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

    作者:张武哲;黄宝添;吴丽丽;陈志坚;陈创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国内新辅助化疗在胃癌治疗中的手术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生存率。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已发表的关于新辅助化疗与单纯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结果:纳入31篇文献。 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组的根治性切除率和R0切除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组,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2.83(95%CI:2.29~3.5)和1.66(95%CI:1.16~2.37);新辅助化疗组的姑息性切除率显著低于单纯手术组(OR=0.53,95%CI:0.39~0.74),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新辅助化疗组1、2、3和5年生存率均高于单纯手术组。结论:胃癌新辅助化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

    作者:崔海滨;张维;白希永;葛怀娥;梁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SLIPA喉罩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麻醉

    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在我院已开展多年;此手术要求麻醉深浅适宜,过深低血压影响脑灌注,过浅术中体动呛咳影响手术操作或加重病情。本研究观察并探讨SLIPA喉罩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麻醉时,其对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翟金林;王丽丽;范俊东;王思明;姜长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麻醉需更多关注患者的预后

    外科发展使手术预后得到了改善,以腹腔镜微创手术为例,使择期结直肠癌切除术后30 d死亡率从3.4%降低到1.7%,术后并发症也从14.8%降低到12.4%[1]。但2012年一份欧洲498家医院的调查发现,非心脏手术后7 d死亡率为4%,明显高于预期[2]。高危患者的预后改善更不理想,透析治疗的肾病患者结直肠癌术后死亡率高达22.1%,并发症发生率达52.1%,80岁以上高龄患者术后死亡率为14.4%,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8.8%。因此,2013年有评论指出[3],重大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仍高得不成比例,其原因固然与术前疾病、患者年龄及手术种类有关,也与手术期生理扰乱有关。有鉴于此,英国有关部门近期提出要求麻醉医师参与研究制定老年或重症手术治疗计划及预后观测[4]。上述提示,改善预后仍是当今外科领域重要目标之一,麻醉医生除关注疼痛及提供快捷舒适安全的麻醉外,还须关注患者的预后。而近年来有关麻醉与预后的话题一直在热议,诸如麻醉中低血压、麻醉药物及深度麻醉对预后的影响等,明晰这些问题无疑有助于提高麻醉质量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招伟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胺碘酮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快室率房颤的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快室率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使用胺碘酮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96例老年AMI并快室率Af患者,静脉加口服胺碘酮治疗,观察复律及维持、心室率控制、血压变化、30 d死亡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经治疗,96例中82例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85.4%(P<0.01);8例未转复;6例死亡(4例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死于急性肺水肿)。用药后15 min、l h、2 h、24 h、48 h心室率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1)。用药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3例出现长R-R间歇,2例出现低血压,4例出现静脉炎,均经调整消失,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对老年AMI并快速心室率Af患者静脉加口服胺碘酮对控制心室率及复律安全有效。

    作者:郭宝亮;李晓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p33ING1b和p53在银屑病和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因子p53和生长抑制因子p33ING1b在人类银屑病和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方法检测p53和p33ING1b在36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银屑病组)、28例BCC皮损(BCC组)和14例正常表皮(正常对照组)中的蛋白表达。结果:p53在正常对照组、银屑病组和BCC组中表达递增,p33ING1b在3组中表达递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银屑病组和BCC组中,p53与p33ING1b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p53和p33ING1b协同作用于增生性皮肤病的局部皮损,是细胞异常增殖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贺琪;岳青;皮先明;石全;陈宏翔;李家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BM-cyclin 1上调转录因子Sp1促进TopoⅡα表达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

    目的:探讨BM-cyclin 1逆转人口腔上皮癌C-A120细胞多药耐药的机制。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BM-cyclin 1对TopoⅡαmRNA、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BM-cyclin 1对转录因子Sp1、Sp3表达的影响;报告基因法检测BM-cyclin 1对Sp1、Sp3转录调控的影响。结果:(1)BM-cyclin 1可以明显逆转C-A120细胞多药耐药:C-A120细胞对ADM、VP-16、DDP敏感性分别提高了6.0、8.2及1.7倍。(2)BM-cyclin 1明显上调TopoⅡα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3)BM-cyclin 1可明显诱导转录因子SP1表达并上调其转录活性。结论:BM-cyclin 1能够明显逆转C-A120细胞多药耐药性;并且这种逆转作用可能与BM-cyclin 1上调转录因子Sp1活性,增加TopoⅡα表达相关,为BM-cyclin 1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林;陈春果;江高峰;孙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丙型肝炎致癌机制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为全球流行性传染性疾病,起病隐匿,约50%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感染后转为慢性感染,据估计全球 HCV 感染者超过1.7亿[1],每年约35万[1]人死于丙型肝炎相关疾病。 HCV慢性感染者约20%发展为肝硬化,每年有1%~4%的肝硬化患者发展成肝癌。

    作者:李薇(综述);曹骥(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促纤溶治疗对IgA肾病患者肾脏保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目的:观察尿激酶或纤溶酶冲击治疗对IgA肾病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对84例IgA肾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是否使用促纤溶药物及使用药物的种类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3)、尿激酶组(n=32)和纤溶酶组(n=29),比较分析治疗6个月、1年3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生化、肾小球滤过率、凝血像。结果:3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在治疗6个月和1年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尿激酶组在治疗6个月及治疗1年时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纤溶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年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1年时,尿激酶组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中重度IgA肾病患者,促纤溶治疗有独立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之外的减少蛋白尿和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方明;林洪丽;谢华;陈吉林;孙艳玲;刘盼盼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增生性筋膜炎5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增生性筋膜炎(proliferative fasciitis, PF)是发生于皮下深部组织、体积小、存在分带状结构以及细胞疏松生长的一种良性假肉瘤样病变,临床少见。本文通过收集我院2008-2012年诊断PF病例5例,对其进行临床表现、大体特征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及随访观察,结合文献分析其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此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代海平;李化敏;代海兵;姚慧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前体数量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与急性脑梗死后局部脑免疫炎症反应是否相关。方法: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AIS组)62例,健康对照者(Control组)26例,无症状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患者(ACI-S组)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14例,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检测各组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前体(pDCPs)数量。根据脑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评估梗死灶的大小,进一步将AIS组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小梗死组、大梗死组,并比较不同亚组脑梗死患者pDCPs水平;并将AIS组患者pDCPs与NIHSS、CRP做相关分析。结果:AIS组与Control组相比,pDCPs占外周白细胞的比例及绝对数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腔隙性脑梗死组相比,大梗死组患者pDCPs水平显著下降(P=0.001);且NIHSS评分和CRP与pDCPs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pDCPs数量减少,可能与募集到梗死的脑组织参与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王建平;周晨光;蒋超;余列;韩伟;王新新;付晓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中间入路法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结肠癌40例

    目的:探讨中间入路法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同一手术观察组结肠癌的临床资料,40例行中间入路法CME手术治疗(观察组),32例行传统根治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21.0±2.5)枚、(18.5±3.2)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Ⅲ期淋巴结清扫数量观察组为(25.8±3.1)枚,对照组为(21.7±3.7)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Ⅲ期淋巴结阳性数观察组为(34.4±3.3)枚,对照组为(2.0±1.1)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4)。结论:结肠癌患者应用中间入路法CME优于传统手术方式,不增加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改善预后,降低局部复发率。

    作者:江庆斌;陈白丽;李东松;武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PDE5抑制剂伐地那非预处理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特异性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5)伐地那非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hAMSCs,以终浓度为10μmol/L伐地那非预处理hAMSCs,观察伐地那非处理hAMSCs组(Vard-hAMSCs)生长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比较hAMSCs细胞免疫表型、增殖能力及抗氧化损伤能力;免疫双荧光染色计数阳性表达细胞数,计算hAMSCs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百分率。结果:(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hAMSCs、Vard-hAMSCs均阳性表达CD90、CD105、CD73,不表达CD45、CD34、CD19、CD11b及HLA-DR;Vard-hAMSCs组细胞S期细胞比率及增殖指数为(0.57±0.40)%和(2.20±1.60)%,与hAMSCs组[分别是(0.62±1.33)%,(1.90±1.4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2)Annexin V/PI双染色结果显示,经250μmol/L H2O2作用4 h后,Vard-hAMSCs组细胞凋亡率为(7.67±0.82)%,明显低于hAMSCs组(18.72±2.92)%和特异性Vardenafil阻断剂组(15.90±1.69)%(均P <0.05);(3)免疫双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相同诱导条件下,Vard-hAMSCs组细胞MAP-2及GFAP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是(49.8±6.42)%和(55.2±6.10)%,均高于hAMSCs组[分别为(29±3.94)%,(32.2±3.03)%,P<0.05]。结论:伐地那非处理一定时间可明显提高hAMSCs抗氧化损伤效应和hA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但短时间内不明显影响hAMSCs生长形态、增殖能力和免疫表型。提示伐地那非处理可能作为hAMSCs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优选预处理方案。

    作者:喻皇飞;冯吉梅;方宁;赵玉洁;余丽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扶正化瘀方对不同病理阶段四氯化碳大鼠肝纤维化及活化星状细胞的影响

    目的:评价扶正化瘀方对不同病理阶段四氯化碳(CCl4)大鼠肝纤维化及活化星状细胞的影响。方法:用CCl4复合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干预组分别于造模之日、2周末、4周末起以扶正化瘀方稀释液灌胃,在第2、4、6周末分批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大鼠肝组织纤维化面积比例;测定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积分光密度(IOD)值。组间数据比较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与正常组比较,2、4、6周末模型组、各干预组肝组织纤维化面积比例明显升高,α-SMA表达亦均有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大鼠肝组织纤维化面积比例均减少,大鼠肝组织α-SMA的表达均有下调,且均为药物干预一组下降显著(P<0.05)。结论:扶正化瘀方在不同病理阶段均减少了α-SMA的表达,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且越早进行干预治疗效果越好。

    作者:易文华;李烨;谢仕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同时出血1例

    患者女,68岁,因突发头晕、头痛、神志不清2 d入院。患者于2013年8月9日下午5时许,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不适,至当地诊所输液(具体不详)无缓解。下午7时头晕加重,并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无呕吐及肢体抽搐,继之神志不清,紧急被送至当地医院行头颅CT 检查示右侧岛叶及双侧外侧裂出血,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给予相关治疗后症状无缓解于8月11日送至本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年,未坚持服用降血压药。无头部外伤史。入院体检:T 36.8℃,P 71次/min,R 19次/min,BP 181/110 mmHg(1 mmHg=0.133 kPa)。昏睡状态,查体不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直、间接对光反射灵敏。颈项抵抗,颏胸距三横指,双侧克氏征(+)。心肺腹无阳性体征发现。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及深浅感觉检查不合作,四肢腱反射(++),左侧Babinski征(+)。入院诊断:(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3)脑动脉粥样硬化。入院后复查头颅CT示:右侧岛叶见片状高密度影,边缘可见水肿低密度影,中线受压移位,双侧外侧裂可见高密度影。头颈CTA检查示双侧颈总动脉可见钙化性斑块影。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可见钙化性斑块影。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可见节段性狭窄,狭窄以远轻度扩张。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内膜不光滑,远端分支纤细,分叉部可见一囊状突起,长约3.3 mm,瘤颈宽约2.6 mm,瘤顶指向上方。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可见一瘤样突起,大小约1.9 mm ×2.3 mm,瘤顶指向外上方,双侧大脑前动脉血管内径明显变细,显影较淡,左侧椎动脉颅内段血管内膜不光滑,有节段性狭窄。血常规、血生化基本正常。凝血四项检查:凝血酶原时间24.8 s(正常值10~14),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23.5%(正常值60~125),凝血酶原标准化比率2.11 INR (正常值0.8~1.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8.7 s(正常值21~37)。梅毒及艾滋病检查阴性。入院后给予甘露醇及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压、尼膜同预防脑血管痉挛、氨甲环酸止血及抑酸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意识障碍仍在进行性加重,其家属于8月12日签字自动出院,未行手术或介入治疗。

    作者:吴凌峰;曹文锋;吴晓牧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对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PAP)和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70例OSAHS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CPAP治疗,对照组行手术治疗;治疗1个月后测量两组患者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低血氧饱和度(LSaO2)、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值、凝血系统相应指标及血小板计数。结果:观察组的AHI和LSaO2低于对照组,ESS量表值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凝血因子的变化情况中,对照组各个指标均升高,唯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的变化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的凝血因子Ⅱ和凝血因子Ⅷ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数量治疗后明显上升(P<0.05),而观察组中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CPAP和手术治疗OSAHS均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CPAP治疗手段能更有效地改善凝血系统及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作者:孙睿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自体DC/CIK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体DC/CIK细胞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中晚期肝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纯TACE组,联合治疗组采用自体DC/CIK细胞联合TACE治疗(n=32),单纯TACE组采用单纯TACE治疗(n=28),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肿瘤大小、甲胎蛋白(AFP)、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生活质量有无差异。结果:(1)经过治疗,联合治疗组有效率87.50%,单纯TACE组有效率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治疗两组血清AFP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联合治疗组治疗0.5年生存率96.88%,1年生存率84.38%,2年生存率65.63%,中位生存期21个月;单纯TACE组治疗后0.5年生存率92.85%,1年生存率64.29%,2年生存率42.86%,中位生存期1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CIK联合TACE治疗能够控制肿瘤大小、降低AFP,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特别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中晚期肝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程小珍;彭大为;王美清;谢宗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实用医学杂志》2014年征订启事

    《实用医学杂志》创刊于1972年,是由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本刊以临床实用为基础,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主要报道全国各地各级临床医生及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新研究成果、实用性较强的临床经验、医学新技术、新动态等,旨在加强国内外医学学术的传播,给广大医务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推动学术进步。本刊以各级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