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军;邓建华;谷李欣;李亚薇;王洁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在我国不同年龄阶段结直肠癌患者中应用效果的差异性。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50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随机分组,每组25例。45~64岁阶段,快速康复中年组(A1组)和传统治疗中年组(A2组);65~74岁阶段,快速康复老年组(B1组)和传统治疗老年组(B2组);75~89岁阶段,快速康复高龄组(C1组)和传统治疗高龄组(C2组)。A1、B1和C1组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方法,A2、B2和C2组应用传统方法。比较不同年龄阶段每两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医疗费用、出院30 d 内再次住院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34例患者完成试验,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医疗费用和咽喉疼痛方面,A1组均优于A2组(P=0.000,P=0.000,P=0.000,P=0.012),B1组均优于 B2组(P =0.000,P =0.000,P =0.000,P =0.007),C1组和C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315,P =0.239,P=0.540,P=0.128);在恶心呕吐、胃潴留、肠梗阻和出院后30 d 内再次住院方面,A1组和 A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和B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1组均差于 C2组(P=0.020, P=0.012, P =0.022,P=0.012);不同年龄阶段每两组患者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方案可以明显加快中年(45~64岁)和年轻的老年(65~74岁)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而在高龄(75~89岁)结直肠癌患者中应用则无上述益处,并增加恶心呕吐、胃潴留、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出院30 d内再次住院率。
作者:卜君;李念;黄雄;伍晓汀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分析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以本中心稳定透析>3个月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及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对我院肾病中心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睡眠评分方面,除睡眠紊乱外(P=0.298),其余睡眠评分糖尿病透析患者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透析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方面,糖尿病透析患者生理综合得分(P<0.001)及精神综合得分(P=0.005)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透析患者。在涉及的8个维度中,除躯体疼痛(P=0.175)、情感职能(P=0.495)和精神健康(P=0.188)外,其余维度糖尿病透析患者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透析患者。结论:糖尿病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均明显差于非糖尿病透析患者,仅个别维度没有差异;重视并提高糖尿病透析患者睡眠质量对治疗和提高生活质量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喆;叶佩仪;孔耀中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动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方法:50例动脉溶栓术后END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颅内压(IC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血K+、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和NIHSS 评分,用MRS 评价90 d 预后和病死率。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亚低温组7 d 时 NIHSS评分降低(P <0.01);24 h、7 d 时 ICP 和 ScvO2改善(P <0.05);24 h 时血 K+降低(P <0.05),7 d 时血 K+无显著差异。(2)与常规组比较,亚低温组7 d时NIHSS评分和24 h、7 d ICP和ScvO2均有改善(P<0.05)。(3)两组治疗前后CVP、MAP、PT和PLT无显著差异。(4)亚低温组90 d转归良好率高于常规组(P<0.01),病死率与常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亚低温可改善脑卒中动脉溶栓后END ,虽不能降低病死率,但能给生存患者带来更好的转归。
作者:杨国帅;周小艳;周治平;余丹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系统躯体化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广州市警察团体健康体检人群为观察对象,发放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omatic self-rating scale,SSS),自愿填写后回收,结合血脂体检结果和心血管疾病史,分析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系统躯体化症状的关系。结果:症状阳性组血脂异常总检出率、单项或多项异常检出率均明显高于症状阴性组(P <0.05);症状阳性组的TC、LDL-C,女性 TG,男性 HDL-C 的异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症状阴性组(P <0.05);而两组男性 TG、女性HDL-C 的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心血管系统躯体化症状的发生率与血脂谱中 TC、LDL-C ,女性TG、男性HDL-C 的异常有明显相关性。同时,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应及早开始调脂治疗。
作者:杨烈;李婉媚;李珍;江平山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和帕金森病抑郁(DPD)患者磁共振波谱(MRS)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3例PD患者和20例DPD患者进行MRS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额叶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和含胆碱化合物(Cho)/肌酸复合物(Cr)值的变化。结果:H-YⅢ级和Ⅳ级DPD患者症状首发侧额叶的NAA /Cr值显著低于PD患者(P<0.05),Cho/Cr值显著高于PD患者(P<0.05);H-YⅠ级和Ⅱ级DPD患者症状首发侧额叶的NAA/Cr和Cho/Cr值与PD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YⅢ级和Ⅳ级DPD患者额叶MRS有明显异常,提示MRS有助于DPD的诊治。
作者:欧阳樱君;邱恒峰;赖明君;余建敏;徐向东;任继亮;胡蓉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预防脾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行脾切除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方法及其他术后处理相同,观察组给予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时间相同。结果: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可有效预防脾切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赵华平;汪建华;江根喜;齐志保;孙伟;俞巨辉 刊期: 2014年第15期
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 EG )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发病率低,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病理学表现以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1]。由于原发部位发生率的差异,国外文献和临床报道较多关注骨EG 的综合治疗,放疗技术较为单一,放疗剂量通常较低,国内患者病灶多发于淋巴结及内脏器官,手术难以完全切除,激素治疗容易复发,因此放疗显得较为重要,目前对于原发淋巴结和内脏的 EG 放疗技术和剂量的选择相关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为评价EG放射治疗的疗效、放疗技术和剂量的选择以及毒副反应,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0例 EG 的临床资料,为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和较高剂量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李子煌;李先明;杨东;徐钢;周亚燕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N)患儿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IgAN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特征分成隐匿型组、急性型组和慢性型组,每组15例。健康体检儿童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尿MCP-1及IL-8的水平。结果:IgAN患儿尿MCP-1水平升高,与健康对照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慢性型组升高为明显,与隐匿型组和急性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MCP-1水平与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系膜增生程度及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呈正相关(r =0.56, P <0.05; r =0.58, P <0.05;r=0.53, P<0.05)。 IgAN患儿尿IL-8水平升高,与健康对照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急性型组升高为明显,与隐匿型组和慢性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IL-8水平与血尿程度及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程度呈正相关(r=0.62, P<0.05;r=0.59, P<0.05)。 IgAN患儿尿MCP-1水平与尿IL-8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59, P>0.05)。结论:MCP-1和IL-8参与了IgAN不同阶段的发病过程,两者可作为IgAN活动的参考指标。
作者:付强;尹忠歆;封其华;余孔贵;唐临飞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评价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全麻诱导前后颈总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择期全麻插管患者4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 组)、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例。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颈总动脉弹性参数:血管收缩期内径(Ds)、血管舒张期内径(Dd)、血管内径差值(diffD)、血管僵硬度(β)、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结果:丙泊酚麻醉诱导后颈总动脉β、Ep、PWVβ较诱导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麻醉诱导前、后颈总动脉β、Ep、AC、AI、PWVβ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丙泊酚在诱导后3 min 时段收缩期及舒张期血管内径差值明显增加,与诱导前、苏醒后的血管内径大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技术可较好地评价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在全麻诱导前后颈总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情况,有望成为实时、无创、准确检测全麻诱导期大动脉血管功能状态的新方法。
作者:林岚;余革;龙诗樱;麦幸欢;汤庆;何玮华;潘小环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联合纳米银对深Ⅱ°烫伤治疗作用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建立深Ⅱ°烫伤模型,分为4组,A组(30只):凡士林纱布覆盖,B组(30只):纳米银覆盖,C 组(30只):rhGM-CSF涂抹,D 组(30只):rhGM-CSF+纳米银覆盖,伤后第1、4、7、10、14、21天,观察创面愈合,计算愈合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结果:第10天各组开始愈合,愈合过程A组炎症反应明显,B、C组适中,D 组适度;创面愈合率,第10、14、21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 水平,A 组第21天达峰值为(25.76±1.46)pg/mL,B、C、D 组第14天达峰值[(29.73±1.58),(38.91±2.38),(43.54±1.28)pg/mL],第4、7、10、14、21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水平,各组均在第21天达峰值[(0.72±0.14),(0.93±0.13),(1.18±0.16),(1.50±0.15)ng/mL],第7、10、14、21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GM-CSF 联合纳米银,促进深Ⅱ°烫伤创面愈合,并且优于rhGM-CSF、纳米银单独应用。
作者:杨景哲;陈凤平;冯欣姝;温海玲;耿琪瑛 刊期: 2014年第15期
患者女,23岁,无业,已婚。因“外阴部出现小丘疹1年余”来诊。1年前无意中发现外阴起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无明显瘙痒,未行治疗。自觉丘疹逐渐增多,遂来我院就诊。既往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疾病。体检: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阴毛略稀疏,双侧大阴唇中外侧缘黏膜散在白色及黄白色针尖至粟粒大丘疹,边界尚清,形状不规则,将黏膜拉紧时,皮疹更为明显。辅助检查:血、尿常规均正常。外阴皮疹组织病理检查:光镜下表皮基本正常,可见皮脂腺导管开口,真皮内多个成熟的皮脂腺小叶,小叶包绕着皮脂腺导管(图1)。诊断:女阴Fordyce病。
作者:谢玲;朱圣明;赵伦华;段徳鉴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使用拥有专利技术的新型经皮气管扩张器实施经皮气管切开,论证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使用牛角型扩张器和新型经皮气管扩张器对54例患者行经皮气管扩张造口(牛角型扩张器26例,新型扩张器28例),置入一次性气管套管,观察扩张、造口、置管等全过程。结果:28例使用新型扩张器手术均成功置入一次性气管套管,手术时间(2.3±0.2)min,出血(2.0±0.3)mL,与牛角型扩张器[手术时间(4.2±0.5)min,出血(3.5±0.4)m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8例使用新型扩张器手术均未出现气胸、大出血、气管食管瘘、喉返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新型经皮气管扩张器能顺利实施经皮气管切开,手术快速安全。
作者:冯清亮;姜万富;黄润全;吴陆敬;吴建;江勇豪 刊期: 2014年第15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死因。在对脑血管疾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积极开展对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控制预防非常重要,颈内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明确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无脑功能的改变尤为重要。脑电图是一种对脑功能改变敏感性很高的检测技术,近年来脑电图不仅局限于癫痫的诊断,而且逐渐应用于脑梗塞、血管狭窄、颅脑损伤等疾病中[1-2],同时脑电图的定量分析对于脑缺血的诊断相对于常规脑电图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其中脑电空间对称指数(sBSI)、暂时性脑电图空间对称指数(tBSI)及δ+θ/α+β比值(DTABR)等定量脑电图指数在颈内动脉剥脱术中及缺血性疾病中应用广泛,是判断脑缺血后脑功能改变的敏感指标[1-3]。国内外关于定量脑电图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一般都局限于平静呼吸时,很少涉及到过度换气试验,本研究拟探讨其在过度换气试验中是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作者:宋志彬;王琴;党丽娟;周雁玲;王珲;郭艺华;黄春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检测神经突蛋白(neuritin)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组织中的时相性表达,探讨其在脑损伤后的意义。方法:42只 SD 大鼠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改良 Feeney 法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术后分6 h、12 h、24 h、3 d、7 d、14 d 共6个亚组。免疫组化、Western-blot 检测脑损伤组织中 neuritin 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化:实验组neuritin蛋白6 h 呈阳性表达,12 h~7 d 呈强阳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正常组,14 d呈弱阳性表达。 Western-blot:实验组neuritin蛋白6 h稍增高,24 h达高峰,持续到7 d,与对照组、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14 d明显降低,较正常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uritin蛋白在脑损伤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可能在脑损伤后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蔡云鹏;赵冬;许晖;刘祺;戴晶;朱立仓;何学君;杨传豪;王业忠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能否增强顺铂对口腔癌细胞的抗瘤活性。方法:以人口腔癌细胞株HSQ-89为研究对象,在经顺铂处理过的肿瘤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用 MTT 法测定计算肿瘤细胞的抑制率。结果:在加入顺铂15μg/mL的口腔癌细胞珠HSQ-89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0、2.5、5、7.5、10、12.5μmol/mL,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26.9%、67.5%、73.0%、88.5%、90.4%、98.7%;三氧化二砷与顺铂联用,可以提高对HSQ-89细胞的抑制率,并呈剂量依赖性增加。结论:三氧化二砷与顺铂联用,对口腔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具有协同效应。
作者:江穗;叶永康;陈仲伟;彭参;罗朝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256例研究对象中冠心病组126例,对照组13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对所有患者的脂联素基因-11,377C > G 位点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基因型分析,采用病例对照方法研究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风险性的关系。结果:(1)脂联素基因-11,377C > G 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测得基因型为 GG、CG 及CC 型;(2)脂联素基因-11,377C > G 多态性在冠心病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存在差异,与对照组比,冠心病组中 G 等位基因的频率有显著升高(P <0.05),C 等位基因的频率在冠心病组有显著的降低(P <0.05);(3)脂联素基因-11,377C > G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 >0.05);(4)在冠心病组人群中,G 等位基因患者冠心病患病风险明显提高(P <0.05)。结论:在冠心病人群脂联素基因-11,377C > G 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危险性有关, G 等位基因频率提高可能提示冠心病的患病风险升高。
作者:李洁琪;姜美娜;张荣先;杨红萍;李屏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利用磁共振波谱(1H-MRS )分析研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前额叶的代谢改变。方法:收集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匹配的24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23例健康青少年(对照组),应用多体素1H-MRS 技术测量前额叶白质和灰质内 N-乙酰天门冬氨酸盐( NAA )、胆碱复合物( Cho )、肌酸(Cr)等代谢物的水平。结果:抑郁症组左背外侧前额叶白质 NAA/Cr、Cho/Cr 较对照组显著减低[NAA/Cr:1.67±0.32, t =3.126, P =0.004; Cho/Cr:1.28±0.30, t =2.362, P =0.024],抑郁症组右背外侧前额叶白质 NAA/Cr 较对照组显著减低[NAA/Cr:1.65±0.26, t =2.969, P =0.006],两组间双侧前扣带回灰质的代谢物无明显差异。结论:前额叶白质的代谢异常参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过程,这些改变发生在疾病发生过程的早期。
作者:毛宁;刘泉源;王静;代彩云;张迪;王倩;王滨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总结二期梅毒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的临床特点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HAART )对驱梅治疗后血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42例二期梅毒合并 HIV 感染者进行病史资料采集、临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皮疹特征和治疗后血清滴度的变化。结果:二期梅毒合并 HIV 感染传播方式均为性接触传播,男男同性传播有27例(27/42,64.3%),为主要感染方式。临床表现以躯干四肢皮肤玫瑰疹为主,共有30例(30/42,71.4%)。接受 HAART 治疗的11例患者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 )滴度下降快于未接受 HAART 治疗的31例患者。结论:男男同性恋人群为二期梅毒合并 HIV 感染高危人群,二期梅毒皮疹形态多种多样,同时接受 HAART 治疗有利于梅毒 RPR 滴度的降低。
作者:胡荣欣;卢斯汉;李英;杜健群;钟活麟;汤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的疗效。方法:选择鼻中隔偏曲伴或不伴慢性肥厚性鼻炎的68例患者,分别选择个性化的手术方式,术式如下: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和(或)中、下鼻甲成形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显效45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6%。结论:在治疗鼻中隔偏曲和慢性鼻炎时,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疗效确切,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的鼻塞症状。
作者:丁小军;邓建华;谷李欣;李亚薇;王洁 刊期: 201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