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央型肺癌并发侵袭性气道曲霉菌病7例临床分析

陈雪平;白晶;何志义;梁毅;唐海娟

关键词:肺肿瘤, 气道, 曲霉菌病
摘要:目的:分析中央型肺癌并发侵袭性气道曲霉菌病7例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8-2013年资料完整的446例住院肺癌患者中7例中央型肺癌并发侵袭性气道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央型肺癌并发侵袭性气道曲霉菌病患者占同期新发肺癌住院患者的1.57%,占同期新发中央型肺癌患者的6.48%,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支气管镜下改变缺乏特异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出曲菌5例(5/7),G实验阳性2例(2/7),血清GM测定阳性4例(4/6)。结论:中央型肺癌并发气道曲霉菌病临床并不少见,预后差。支气管镜检查取活检并行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外周血清或BALF的G实验和GM测定对早期诊断帮助较大。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磁共振成像在肛门直肠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肛门直肠瘘(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肛瘘的患者,术前均进行多方位、多序列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将 MRI 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53例肛瘘中,术前 MRI 检查共发现原发主瘘管57条,继发分支瘘管32条,内口61个,外口60个,肛周脓肿23个。按Morris 分类方法,53例肛瘘中,Ⅰ级肛瘘15例,Ⅱ级肛瘘9例,Ⅲ级肛瘘10例,Ⅳ级肛瘘14例,Ⅴ级肛瘘5例。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MRI对原发主瘘管、继发分支瘘管、内口、外口、肛周脓肿显示的灵敏度分别为96.6%(56/58)、90.9%(30/33)、92.2%(59/64)、98.4%(60/61)、100%(23/2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2%(56/57)、93.8%(30/32)、96.7%(59/61)、100%(60/60)、100%(23/23)。结论:MRI可准确显示肛瘘的数目、位置、走行、支管、内口、脓肿和瘘管与肛管直肠括约肌复合体之间的关系并能对肛瘘准确分级,为外科手术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的指导信息。

    作者:曾文彦;刘洪芳;庄娘妥;廖坚松;吴静;梁丽宁;李琼华;武兴杰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CT 值在预测泌尿系结石的成分、硬度及碎石时间方面的作用

    由泌尿系结石所导致的疾病称为尿石症,尿石症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及遗传因素及生活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尿石症一直都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病种之一,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10%~15%;同时,尿石症还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其10年复发率高达50%[1]。

    作者:邓拓;廖邦华;王坤杰;刘嘉铭;金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癫痫外科手术评估的新技术

    随着癫痫外科治疗的广泛开展,完善的术前评估仍是保证其疗效的基础,传统的神经电生理监测如脑电图,以及快速发展的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PET、脑磁图等为癫痫的规范化外科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以下简单介绍一些临床中新近开展及研究的癫痫外科手术评估的新技术。

    作者:程立冬;舒凯;张华楸;李龄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进展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不中断华法林较传统停用华法林并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显著降低围术期血栓栓塞事件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不中断华法林成为目前指南所推荐的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策略[1]。达比加群酯是首个被批准用于房颤抗凝的新型抗凝药,随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达比加群酯在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成为临床医生密切关注的问题,在此进行综述。

    作者:魏永燕;汤日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合并HCV感染患儿肝功能及病毒载量变化观察

    目的:观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艾滋病合并HCV感染患儿肝功能及病毒载量的变化特点,探讨艾滋病合并HCV感染对患儿HAART的影响。方法:13例艾滋病合并HCV感染患儿为研究组,43例单纯艾滋病患儿为对照组,均接受HAART治疗,平均疗程2.06年。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病毒载量、CD4+T细胞变化及两组间差异。结果:研究组肝损害发生率(46.2%)明显高于对照组(14.0%,P<0.05)。治疗前后比较,研究组ALT、CD4+T细胞均显著升高,HIV-RNA则降低(P<0.01),对照组ALT、AST、TBIL、CD4+T细胞均显著升高,HIV-RNA则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肝功能、病毒载量、CD4+T细胞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艾滋病合并HCV感染患儿增加了肝损害发生率,但HAART治疗效果并没有因为合并HCV感染受到影响。

    作者:饶和平;王炜;姚水洪;叶剑华;余新;卢伟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G6PD缺陷症对恶性疟疾感染风险的影响

    目的:观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不同表型对恶性疟原虫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式,将2012年雨季到马拉博地区医院就诊的2690名比奥克岛当地居民纳入研究。用显微镜镜检、荧光定量 PCR 结合熔解曲线法检测疟原虫。用荧光斑点法及 PCR-DNA 测序鉴定 G6PD 缺陷症。采用 Logistic 回归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该人群的 G6PD 缺陷症的总发生率为9.22%,基因型均为G6PD*A-(c.202 G>A/c.376 A>G)。G6PD缺陷症体现出强烈的疟疾保护作用(P<0.05);不同性别和表型的 G6PD 缺陷者中,只有男性半合子对疟疾有保护作用(P<0.05),而女性杂合子组与女性纯合子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6PD 缺陷症的男性半合子表型能够减低恶性疟疾感染的风险,但是其机制尚未明确,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陈江涛;林敏;刘配芬;钟德善;谢东德;Santiago-m Monte-Nguba;Juan Carlos Salas Ehapo;Urbano Monsuy Eyi;杨立业;杨辉;詹小芬;杨惠钿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提高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微血管减压术已较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与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等相比较,具有治愈率高,术后发生面部感觉障碍、咀嚼无力等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国内报道的开展该类手术的医疗单位不下百家,但由于对三叉神经痛疾病的认知偏颇以及手术数量的多寡差异,手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疗效有较大的差异。如何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手术疗效为大家所关注,笔者认为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或许可以达到目的。

    作者:梁维邦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影响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因素

    三叉神经痛理想的外科治疗方法应该权衡于安全、有效、并发症轻和复发率低之间。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 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 , PBC )由 Mullan 等人于1983年首先报道,此术式的机制主要为选择性损伤传导痛觉的有髓神经纤维,而保留了传导角膜反射的无髓神经纤维,因而在治疗累及三叉神经第一支的疼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其疗效与开颅微血管减压、半月节射频热凝和甘油阻滞等其他外科手段相当。由于其操作安全、快速有效,以及患者在全麻无痛下治疗等优点,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神经外科界的重视,对于部分顽固复发、不愿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 PBC 可取代微血管减压术成为首选的治疗手段[1-2]。但文献中对影响 PBC 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预后因素认识不一,本文拟将笔者的经验和认识与同道分享,着重对 PBC 术中可以调节的参数如球囊形状、球囊容积、球囊内压力、压迫时间、球囊位置作一阐述。

    作者:俞文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危重烧伤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凝血试验、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危重烧伤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凝血试验、血小板计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例危重烧伤患者,入院72 h 内同步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凝血试验和血小板计数,并选择3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危重烧伤患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明显升高,血小板(PLT)明显降低;反应时间(R值)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呈正相关性;凝血时间(K 值)与 PLT 呈负相关性;α角、综合凝血指数(CI)与PLT呈正相关性;MA 与 FIB、PLT 呈正相关性。结论:TEG 不仅能较全面地反映危重烧伤患者体内的凝血状况,而且与常规凝血试验、血小板计数具有相关性,三者结合能够更全面准确反映患者的凝血状况。

    作者:王莺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以树突状细胞疫苗为基础的恶性肿瘤免疫治疗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拉夫尔-斯坦曼于1973年发现的[1],作为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中介体,起识别、呈递抗原等关键作用,参与免疫反应的启动、调控及维持等各环节。 DC作为疫苗治疗恶性肿瘤已有20多年历史,至今,多数 DC 疫苗都是由患者体内分离而来的 DC 或 DC 前体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扩增后负载各种肿瘤相关抗原组成,再回输患者体内。目前, DC 疫苗的研究已进入对传统方法治疗失败的晚期癌症患者展开临床Ⅰ期试验阶段,并证明这种新治疗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对多数恶性肿瘤有效;(2)耐受性好且毒副作用小;(3)可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本文就 DC 疫苗与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邓子清;刘琼荣;曹家庆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分析及防治

    目的:分析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并为临床防治提供指导。方法: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 PDA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12例病例资料,分析术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原因。分析血小板减少与PDA大小、封堵器大小、突入主动脉部分的多少及有无残余分流的关系。结果:249例患者中,并发血小板减少12例,发生率为4.82%。血小板减少发生于封堵术后1~3 d内,其中鼻出血6例,皮肤淤血1例,所有患者无严重内脏出血,无1例嗜酸粒细胞升高。11例为巨大PDA,7例术后造影显示降主动脉伞面突入降主动脉内,占据降主动脉内径的1/4。8例术后即刻造影有明显残余分流。输血小板等治疗后1周~1个月血小板几乎恢复正常,均康复出院,无1例死亡。结论:巨大PDA且封堵伞突入降主动脉部分较多或(和)合并残余分流术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其发生原因可能与血小板过多消耗和机械性破坏有关。该并发症可以防治,预后好。

    作者:岳峰;刘晓桥;张萍;续自灵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表皮样囊肿继发三叉神经痛的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进一步提高表皮样囊肿继发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22例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继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临床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肿瘤切除后,继续探查三叉神经根与血管的关系,解除责任血管压迫,再行感觉根的定位毁损。对15例(68.2%)患者完成了肿瘤全切,7例次全切,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无复发。结论:三叉神经根减压微电凝定位毁损术适用于继发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满意,应用前景广泛。

    作者:杨定博;杜权;董晓巧;俞文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Mimics 有限元分析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交互式Mimic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半月神经节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住院患者180例,VAS 评分≥8分,随机分为2组(n =90):Mimics 组(M组)和CT组(C组)。 C组以患者术前颅底CT影像分析卵圆孔形态;M组通过Mimic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患者头颅CT影像进行重建和分析,比较2组穿刺的成功率、并发症和治疗效果。结果:M组穿刺成功率为100%,C组为92%(P<0.05)。穿刺过程中C组6例发生血肿,1例误入口腔,M组无一例出现穿刺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 组术后 VAS 评分(1.6±0.3)分,M 组术后 VAS 评分(1.3±0.4)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mics 有限元分析软件能提高颅底卵圆孔穿刺的成功率并有效减少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故能安全应用于半月神经节射频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作者:丁卫华;汪荣;俞一歆;孙建良;邓芳;俞文华;王昊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遗传型与散发型甲状腺髓样癌的超声特征

    目的:探讨遗传型甲状腺髓样癌(hereditary 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HMTC)和散发型甲状腺髓样癌(sporadic 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SMTC)超声图像的异同。方法:回顾分析48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其中37例SMTC,11例HMTC,比较二者的声像图特征及相关生化检测。结果:SMTC和HMTC在声像图上有所异同,二者除外大部分病灶位于甲状腺中上部2/3处,纵横比≤1,边界清楚,周边无声晕,呈实性为主的低回声、内见粗大钙化伴后方声影,或簇状密集分布的粗、微钙化,周边及内部血流丰富等共同征象外,HMTC有别于SMTC的声像图表现主要是:(1)HMTC常累及双侧,病灶长径大。(2)HMTC病灶内更易出现粗大钙化灶。(3)HMTC常见增生的甲状旁腺。术前降钙素水平HMTC组要明显低于SMTC组。HMTC组尿儿茶酚胺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异常的比例要明显高于SMTC组。结论:SMTC和HMTC 在声像图上的异同及相关生化检测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作者:丁炎;蒋骁;周锋盛;朱巧英;陈俊;袁岩;吴鹏西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肥厚型心肌病伴发晕厥的机制及其防治研究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伴发晕厥的可能机制及其防治措施。方法:经皮介入治疗76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梗阻组),术后口服ACEI/ARB,半年后改为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治疗;LVOTPG<50 mmHg 或术中药物激发(PST)后<70 mmHg 的29例(对照组),一直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治疗。观察:(1)对照组晕厥发生率与PST阳性率的差别;(2)对照组服药半年、1年晕厥发生率与入院时比较;(3)梗阻组术前、后晕厥发生率比较;(4)梗阻组术后半年晕厥发生率与对照组同期比较;(5)梗阻组术后1年晕厥发生率与对照组同期比较。结果:对照组PST阳性率高达55.5%;半年后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梗阻组病史中晕厥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ST阳性发生率(P<0.05);梗阻组术后半年晕厥发生率与术前比较无明显下降(P>0.05);改服β受体阻滞剂半年后较前则显著下降(P<0.01)。结论:HOCM 晕厥原因除梗阻外,还有神经反射参与;PST对筛选介入适应证、分析其机制及指导用药均有帮助;β受体阻滞剂对 HCM伴发晕厥具有较好防治作用。

    作者:关怀敏;解金红;陈玉善;罗明华;王贺;朱明军;胡天勇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回顾性分析50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的X线表现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tu,DCIS)是一种导管内病变,有发展成为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风险[1],乳腺 X 线检查是发现、诊断该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0例 DICS 患者乳腺 X 线检查特征,探讨 X 线检查对 DCIS 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徐锦;郭慕红;姜鹏;殷信道;沈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以黄疸为首发症状的肝梅毒1例

    患者男,45岁,农民。因发现巩膜黄染5d入院。该患者曾于1周前自述“感冒”伴有发热,在当地诊所静点头孢类药物(具体药名及剂量不详)2 d,静点5次,发热症状消失,5 d 前开始出现黄疸,伴有尿黄,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急诊入院,病程中饮食睡眠欠佳,体重无减轻。既往患2型糖尿病病史1年,血糖高达14.0 mmol/L,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史,否认外伤史、输血史,体格检查:T 36.6℃,P 84次/min,R 19次/min,BP 104/79 mmHg,一般状态可,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明,呼吸平稳,查体合作。全身体检:巩膜黄染,全身皮肤轻度黄染,腹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腹部触诊柔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无腹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2~3次/min。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血常规回报正常。尿分析 pH 6.00,比重1.030,隐血25 cell/μL,尿胆原阴性,胆红素100μmol/L ,亚硝酸盐(+),酮体(-),白细胞15 cell/μL,尿沉渣红白细胞略高。肝功11项(血清):γ-谷氨酸转移酶(γ-GT)173 U/L、白球比(A/G)1.36,胆碱酯酶(CHE)4579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892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551 U/L,腺苷脱氨酶(ADA)23.7 U/L,直接胆红素(DBIL)158.5μmol/L,总胆红素(TBIL)193.2μmol/L,总胆汁酸(TBA)206μmol/L,总蛋白(TP)58.1 g/L。甲肝、乙肝、丙肝、戊肝病毒抗体均阴性,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滴度试验(TRUST 滴度)(血清):1∶32阳性(+)异常。免疫三项(血清):TP-PA 阳性(+)异常。肿瘤标志物检查癌胚抗原(CEA)3.44 ng/mL,甲胎蛋白(AFP)5.76 IU/mL 及糖类抗原均正常。上腹部CT:腹腔多发小淋巴结。肝脏形体规则,大小正常,表面光滑,肝裂增宽,肝脏密度较均匀减低,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脾增大,增厚,密度均匀。临床诊断:肝梅毒,中毒性肝炎,给予驱梅治疗,苄星青霉素240万 U,肌注,每周1次,同时给予保肝、对症治疗。治疗3周,复查肝功:γ-GT 43 U/L、A/G 1.6,CHE 6352 U/L,ALT 56 U/L,AST 35 U/L,ADA 21.7 U/L, DBIL 12μmol/L,TBIL 14μmol/L,TBA 10μmol/L,TP 63.5 g/L,肝功恢复正常,黄疸消退。临床治愈出院,出院3个月后门诊随访复查 TRUST 滴度:1∶8(+)。

    作者:李延龙;吴兆芬;李宗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热烈祝贺《实用医学杂志》20篇优秀论文入选2014年度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现状与展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病因复杂,确切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因而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孙建良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皮肤是修复皮肤急、慢性缺损的重要生物活性材料,种子细胞对其修复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叶华;刘德伍;毛远桂 刊期: 2014年第2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