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贵忠;孙莉;齐志华
细胞凋亡是维护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及维护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生理过程,细胞凋亡受阻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eukemia/lymphoma 2,Bcl-2)家族蛋白是细胞凋亡的一个重要的调节器,Bcl-2蛋白的过表达使得肿瘤细胞能够逃避凋亡以及对多种抗肿瘤药物耐药.Bcl-2抑制剂是针对凋亡机制开发的促进细胞凋亡的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本文将对Bcl-2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曾文;田俊波;肖建华;董自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瑞芬太尼是纯μ阿片受体激动剂,其起效快,半衰期短[1],重复用药无蓄积作用,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可用于分娩镇痛[2],对比椎管内阻滞镇痛具有操作简便,迅速等优点.目前,产科麻醉对分娩镇痛极为关注,但对中期妊娠引产镇痛却少有研究.我们将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应用于中期妊娠引产,探讨其安全性与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东升;姚益冰;徐峰;马晓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动力学参数大线性斜率(Slope)及大线性斜率比(SlopeR)与预后因子Her-2间的相关性.方法:计算48例行DCE-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Slope值、SlopeR值.检测预后因子Her-2表达情况.对Slope、SlopeR值与Her-2表达的相关性分析.结果:Slope值、SlopeR值分别为(0.041±0.021)、(6.168±3.309);Slope值与Her-2不具有相关性(P=0.161);SlopeR值与Her-2间具有相关性(r=-0.420,P=0.004).结论:SlopeR值在大程度上消除了个体差异,因此,与Slope值相比较,与Her-2具有更好的相关性.
作者:李敏;秦东京;曹新山;姜兴岳;张虎;李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共77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实行脾切除或断流术.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门静脉是否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结果:77例患者中,30例有门静脉血栓形成,47例无血栓形成.单因素及多因素综合分析显示门静脉血栓与术后第7天D-二聚体、术后门静脉内径、术后门静脉流速有关.且每例患者术后总预测正确率为84.4%.结论:术后第7天D-二聚体、术后门静脉内径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而术后门静脉流速为其保护因素.
作者:邹俊;李学明;陈海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从人羊水组织中体外培养获得间质干细胞,并探讨其免疫调节能力和相关的调节机制.方法:收集人羊水组织,采用贴壁培养的方法扩增和传代.检测羊水来源的间质干细胞的体外分化能力,并检测其免疫调节能力,同时检测颗粒酶B在人羊水来源间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特异性抑制剂阻断方法验证颗粒酶B在其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结果:人羊水来源间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和免疫调节活性,并通过表达颗粒酶B的方式参与其免疫调节功能.结论:体外培养获得了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人羊水来源的间质干细胞,颗粒酶B途径可能是一种新发现的间质干细胞免疫调节方法.
作者:杜晶春;朱蕊;徐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评估自发性纵隔气肿(SPM)疾病的特点,得出一个更加合理的治疗建议.方法:对我院从2007年3月到2011年6月收治的21例SPM患者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其中男18例(85.7%),女3例;中位年龄18岁(15 ~ 61岁),其中≤20岁14例.结果:在21例患者中,胸痛、胸闷气促是常见的,同时有12例(57.1%)出现皮下气肿.合并气胸者2例,其中l例行胸腔引流术,有3例患者行胸骨上凹皮肤切开引流,所有病例症状经治疗后自行好转,平均住院时间为(7.4±3.3)d,有1例1个月后复发,再次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SPM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且并发症少、罕见复发对于临床诊断的SPM患者,考虑到自限性的特点,缩短为2d的住院观察时间是合理的,而无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饮食限制及其他有创的检查.而对于症状严重、感染明显或病情进展的患者,需要立即行包括食管造影在内的检查来明确原因.
作者:江明君;葛建军;石世青;戚赛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头颅CT扫描在体检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来我院健康体检人员213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组,对阳性结果分类记录,计算阳性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阳性检出病例1753例,占体检人群的8.3%.其中脑梗死、鼻窦炎、软化灶阳性检出率占阳性检出者前三位,分别为3.84%、1.15%,0.87%,颅内肿瘤占0.72%.年龄分组显示,40岁以前阳性检出率较低,40岁以后脑梗死阳性检出率上升,50岁以后脑梗死阳性检出率及总阳性检出率均显著上升.结论:头颅CT扫描是健康人群颅内外病变的有效筛查手段,50岁以上者可常规选用,< 40岁者因阳性检出率低不应作为常规检查项目,40 ~ 50岁高危人群可慎重选用.
作者:王春敏;田士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慢性心力衰竭(CHF)作为各类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具有发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双重特点.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疾病之一.据美国流行病学报道,目前美国心衰患者已高达550万,并以每年50余万的速度递增[1];而我国35~75岁成年人中约有400多万的心衰患者,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据统计:心衰患者五年存活率与肺癌或乳腺癌相仿,而严重心衰患者仅为50%,约20%心衰患者出院后将在1个月内再住院治疗[3].由于目前心衰难以治愈,却可以预防,并延缓其进展速度,因此对心衰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已证明血清B型钠尿肽(BNP)浓度与心衰严重程度呈正相关[4],近年来较多报道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浓度变化与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临床症状有关.本文就CA125在CHF患者浓度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方面综述如下.
作者:马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气管痉挛、喉头水肿等是全麻手术气管插管拔管后常见的并发症.通常我们在拔管前常规予以地塞米松以减少并发症[1].近年来,随着局部雾化激素吸人布地奈德混悬液适应证的不断扩大,其对全麻手术气管插管拔管后并发症的预防作用优势逐渐得到认可.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探讨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对全麻术后患者气道的保护作用.
作者:程爱斌;尚秀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LRCL)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184例术前胆囊收缩率≥30%的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LC和LRCL,分别于术后3、12、24个月进行随访,B超测量胆总管内径,统计腹痛、腹泻、脂肪泻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个月LC组胆总管内径(7.6±0.4)mm,显著大于术前的(5.3±0.7)mm(P< 0.05);而LRCL组术前与术后比较胆总管内径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个月LC组腹痛的发生率57.6%,高于LRCL组的15.2%(P<0.01).LC组术前无腹泻和脂肪泻,术后3个月腹泻发生率为34.8%,脂肪泻发生率为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LRCL组腹泻及脂肪泻的发生率术前及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腹泻、脂肪泻的发生率差异为显著,LC组显著高于LRCL组(P< 0.01);LC组在术后24个月仍有少数患者存在腹泻(4.3%)、脂肪泻(6.5%),与LRC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的胆囊结石患者,LC后胆囊功能缺失,术后2年内包括腹痛、腹泻及脂肪泻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LRCL保留了胆囊亦保留了胆囊功能,术后2年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作者:石玉宝;刘斌;鲁蓓;董万斌;孙太冉;王新波;郭为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茶多酚在预防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肺动脉高压组和茶多酚组,后两组置于低氧舱内4周,每组各8只.每日低氧前茶多酚组予茶多酚200 mg/(kg·d)灌胃,对照组、肺动脉高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比较各组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肥厚程度、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及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凋亡、肺组织Smac mRNA表达水平.结果:茶多酚显著降低mPAP,减轻右心室肥厚、肺小动脉管壁厚度,上调Smac基因表达,促进PASMC凋亡(P< 0.01或P< 0.05).结论:茶多酚预防肺动脉高压可能是通过促进Smac基因表达,促进PASMC凋亡来实现的.
作者:王利兵;徐戈;黄琛;欧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腹针针刺、麦肯基疗法及两者配合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的改善情况,为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依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纳入颈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腹针针刺治疗、麦肯基疗法治疗及腹针配合麦肯基疗法治疗.观察痊愈例数、临床疗效及颈椎病颈椎功能评定表的变化.结果:治疗过程中,三组痊愈例数分别为2例、4例、7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3.3%,93.3%和100.0%,且三组疗效有差异,三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升高颈型脊椎病患者的颈椎功能评分,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颈椎功能评分在临床症状、临床检查和日常生活动作等方面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 0.001),组间比较治疗前后三组患者在临床症状、临床检查项目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日常生活动作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麦肯基疗法与腹针疗法均能改善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生活动作能力,两者结合能够提高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达到更好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傅惠兰;曲姗姗;陈俊琦;钟正;邓桂珠;黄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照研究探讨更适用于先天性巨结肠(HD)根治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EC)患儿的灌肠护理.方法:回顾性研究43例HD术后发生EC患儿的灌肠护理,常规组27例,每日1次或每12小时1次灌肠直到治愈;改良组16例,q4h灌肠直到患儿体温正常,大便颜色与气味正常,腹胀缓解、进食无呕吐,然后循序渐减,至食欲正常后改为qd灌肠,持续1~2个月.效果观察指标:体温恢复正常,大便颜色与气味恢复正常,腹胀缓解、进食无呕,应用抗菌素治疗,住院,食欲恢复正常等所需时间;治愈1年内EC复发率及灌肠并发症.结果:改良组体温恢复正常,大便颜色、气味恢复正常,腹胀缓解、进食无呕吐,抗菌素治疗,住院,食欲恢复正常等所需时间以及1年内EC复发率均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P<0.05.两组患儿均无发生与灌肠相关并发症.结论:增加灌肠次数和延长灌肠时间的灌肠护理方法更适用于HD根治术后EC患儿的灌肠护理.
作者:李瑞琼;罗丽红;叶丽彦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直肠巨大广基息肉(基底直径≥2cm)的治疗价值.方法:通过对21例行ESD治疗的直肠巨大广基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ESD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1例病变基底直径在2~4cm之间,其中2~3cm的15例,>3 cm的6例,位于距肛缘4~15 cm之间.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1例转外科手术,ESD治疗成功率95.2%.ESD治疗时间43~ 139 min(平均87 min).并发穿孔1例,迟发性出血4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ESD术后病理示管状腺瘤4例,管状-绒毛状腺瘤12例,绒毛状腺瘤4例,其中2例伴癌变,8例伴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切除标本基底及边缘均无病变组织残留.术后所有患者定期随访(>6个月),无残留及复发病例.结论:ESD可切除范围广,局部复发率低,对直肠巨大广基息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阮荣蔚;王实;刘永军;陶亚利;俞江平;朱舒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ET)受孕出生的试管婴儿新生儿的情况,以评价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43例试管婴儿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同期自然受孕出生的50例婴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出生后新生儿胎龄、体质量、身长、头围及胎数、先天畸形及所患疾病的情况.结果:试管婴儿组平均胎龄低于自然受孕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出生体质量,平均身长和头围与自然受孕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婴儿组双胎数明显高于自然受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围生期疾病发生率高于自然受孕婴儿(P<0.05).结论: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ET)受孕出生的试管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及生后患病率较自然受孕婴儿高,需进一步提高试管婴儿的质量,实现优生优育.
作者:米弘瑛;李利;麻新梅;许小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二C型尼曼匹克病患者家系,对其进行NPC1和NPC2基因测序分析基因型与表型关系.方法:采患者及家系外周血基因组DNA,根据人类基因组数据库NC_000018 (NPCl)及NG_007117 (NPC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分别扩增25个外显子和5个外显子区域,产物经过回收纯化,采用直接测序进行突变检测,测序结果应用DNAman等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对于异常片段进行重新扩增测序,验证结果可靠性.结果:二例患者均在NPC1基因发现杂合子位点A644G (H215R),导致第215位氨基酸由His突变为Arg;18号外显子发现一个杂合位点N931N (C2793T),氨基酸编码没有改变,家系成员未发现上述基因位点突变.结论:二尼曼匹克患者具有典型尼曼匹克临床特征,在基因水平上也发现相关基因突变位点,但在遗传上与家系成员相关不大.因此对于尼曼匹克患者或存在其他致病因素.
作者:杨忠伟;冯秀丽;范新平;曹旭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COMT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疗效的关系.方法: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利培酮治疗8周,以PANSS量表评定疗效;SNaPshot SNP检测COMT基因rs4680和rs4818多态性.结果:利培酮有效组与无效组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rs4680基因型G/G与A/G、A/A的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x2=5.334,P<0.05),rs4680 G/G基因型与利培酮疗效之间存在明显关联(OR=1.78,P<0.05).结论:rs4680多态性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相关.
作者:李波;黎雪松;龚道元;谢国军;陈家强;彭艳;王晓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大约10%~ 15%的育龄夫妇不能够自然生育,其中由男性因素引起者占30% ~ 50%[1].大约一半的男性不育与遗传因素有关[2].明确遗传学病因,是正确处理不孕夫妇的必要步骤.但是,现有的遗传学病因诊断技术仍较为有限,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男性不育,为此学者们一直在不懈地研究新方法和揭示新病因.本文将男性不育遗传学病因诊断的研究和发展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夏冰;王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在检测颈总动脉壁厚度(CAWT)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中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应用MDCTA和CD-US分别对38例受试者颈总动脉的CAWT和IMT进行检测,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比较CAWT和IMT的相关性,用Bland-Altman分析比较两者的一致性.结果:MDCTA测量的颈总动脉CAWT为(0.87±0.18)mm,CD-US测量的颈总动脉IMT为(0.85±0.16)mm,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有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58,P<0.01,Bland-Altman分析两者间存在良好一致性,偏倚为0.026 mm,一致性界限为-0.023 ~ 0.075.结论:MDCTA和CD-US在检测颈总动脉CAWT和IMT时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MDCTA可以替代CD-US,作为一种评价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的更加客观全面的新方法.
作者:赵刚;查云飞;王弘;洪玮;邱晓明;王珍;肖友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输卵管阻塞是女性不孕症中的一个常见因素,约占女性不孕症的40%[1].输卵管间质部阻塞在临床常见,主要依靠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诊断.但由于输卵管痉挛、黏液栓、内膜碎片阻塞等因素导致HSG对输卵管阻塞的诊断有一定假阳性率,为甄别以上误差并尝试疏通输卵管,近年来,我们应用B超联合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对输卵管间质部阻塞的病例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朝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