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颌骨骨折128例分析

李玉兰;吴世卿;温志欣;卿安蓉;于新发

关键词:下颌骨, 骨折, 坚强内固定
摘要:目的:探讨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调查顺德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8-2010年间下颌骨骨折住院患者12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年龄、性别、受伤原因、骨折部位、骨折合并伤、治疗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8例患者中下颌骨骨折男性(占71.10%)多于女性(占28.91%),好发年龄为20 ~ 29 岁;在各类损伤原因中,与车祸相关的占63.28%;骨折部位以颏部多,占36.22%;常见的合并伤为面中部骨折,其次为颅脑损伤.治疗方法中坚强内固定占59.38%,颌间牵引占22.66%,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结论:下颌骨骨折好发于青年男性,以颏部多,面中部骨折合并伤较多,由车祸引起较为常见;坚强内固定是目前治疗的较好手段.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一斑驳病家系致病KIT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对一斑驳病家系进行致病基因KIT编码序列的突变筛查,寻找致病性突变位点.方法:收集一斑驳病家系所有成员临床资料,提取其中12例研究对象的外周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KIT基因及DNA直接测序检测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同时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及血液学实验室检查.在50例正常对照中进行所发现突变位点的测序分析,以排除基因多态性.结果:临床资料分析显示,该家系中,先证者仅双小腿及额前见白斑,临床表型较轻,家系中其余患者躯干、四肢均有大小不等白斑,临床表型较重.基因分析发现家系中患者均存在KIT基因c.1861G > A突变,导致p.Ala621Thr改变.家系中正常成员及50例对照者不存在此位点突变.患者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结论:KIT基因c.1861G > A(p.Ala621Thr)可能是引起该家系临床表型的原因.

    作者:李喜英;陈慧敏;马寒;张露霞;胡峥峥;邓伟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目的:探讨降同型半胱氨酸(Hcy)疗法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良心血管(MACE)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12年8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冠心病并行PCI术的患者2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和降Hcy组(108例).对照组只接受基本用药,降Hcy组除基本用药外,每天加服1 mg叶酸、10 mg维生素B6和400 mg维生素B12.比较术后即刻、术后6、12个月两组患者的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Hcy水平以及术后1、6和12个月MACE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降Hcy组的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术后12个月,降Hcy组的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Hcy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降Hcy组的MACE事件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其中,降Hcy组在术后6个月的心绞痛复发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均较对照组低;降Hcy组在术后12个月的心绞痛复发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均较对照组低.结论:PCI术后患者进行降Hcy的干预可减少术后MACE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陈玉映;郑素琳;陈盈文;黄裕立;何宗云;吴焱贤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经心包纵隔内闭合支气管残端治疗难治性支气管胸膜瘘

    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 leural fistula,BPF)是指肺泡、各级支气管与胸膜交通形成的瘘管,肺脏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尽管手术方式不断改进,BPF的发生率仍在0.5%~15%[1-2],治疗困难,病死率达23.6%~71.2%[3-4].难治性支气管胸膜瘘(RBPF)是指已行剖胸手术行支气管残端闭合等失败或术后支气管胸膜瘘复发的病例,治疗难度大,效果差,病死率高.近年来出现的经心包纵隔内闭合支气管残端治疗RBPF效果肯定,国内外多个医疗中心已将其作为RBPF的首选治疗方法[5-6].2007年7月至2011年11月我院采用胸骨正中切口经心包纵隔内闭合支气管残端,配合胸腔闭式引流治疗RBPF5例,术后均无复发,无一例死亡,疗效肯定,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沈明敬;钱永跃;徐中华;徐忠恒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肺癌术中缓释化疗的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总结缓释药盒植入在肺癌手术中化疗的应用.方法:63例可手术肺癌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完成肺切除术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通过多种方法植入缓释药盒,术后比较相关监测指标,术后辅助化疗期间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预后.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住院期间和术后辅助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相关监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缓释药盒植入进行肺癌术中化疗安全可行,操作简便,可复制性好.

    作者:熊信国;徐志强;杨德康;何建行;陈汉章;成向阳;邱源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SPE-LC-MS/MS法同时测定尿液中氯氮平及三种代谢产物

    目的:建立尿液中氯氮平(CPZ)、去甲氯氮平(DMCPZ)、N-氧氯氮平(N-OCPZ)和葡萄糖醛酸氯氮平(CPZ-G)的SPE-LC-MS/MS方法.方法:采用OASIS(R)HLB 3 cc(60 mg)固相萃取柱进行提取,应用LC-MS/MS方法进行检测,运用保留时间和MRM方式对尿液中CPZ及其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CPZ、DMCPZ、N-OCPZ、CPZ-G的回收率分别为91.55% ~ 97.03%,96.95% ~ 103.57%,85.31% ~ 90.63%,85.02% ~ 91.21% ;低检测限(LOD)依次为7.9、8.31、5.27、5.32 pg,线性范围5 ~ 2 000 ng/mL;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2、0.995 8、0.996 2、0.997 4.结论:本研究所建方法,适用于尿液中CPZ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的提取净化与检测分析.

    作者:谭晓辉;尉志文;于晓巍;贠克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术前留置胃管对食管造影的意义

    目的:通过对先天性食管闭锁(CEA)患儿术前食管造影护理进行分析,探讨预防造影药返流入气管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9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35例CEA患儿术前食管造影的护理,经口插入胃管,侧孔在食管内,Ⅲ型和Ⅰ型胃管头端刚巧触及盲端,连接引流瓶引流,Ⅴ型胃管头端距门齿12 cm.结果:经胃管注入食管内造影药用量Ⅲ型和Ⅰ型为胃管容量+1.5 mL,Ⅴ型为胃管容量+5 mL能获得满意造影效果,患儿造影过程顺利,无发生造影药返流入气管.结论:经口插入胃管,侧孔在食管内,Ⅲ型和Ⅰ型胃管头端刚巧触及盲端,连接引流瓶引流,注入胃管容量+1.5 mL造影药,Ⅴ型胃管头端距门齿12 cm,注入胃管容量+5 mL造影药时能获得满意造影效果,并且能有效预防造影药返流入气管.

    作者:李瑞琼;罗丽红;叶丽彦;梁伟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珠海市社区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及其与心电图Pwd、QTd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珠海市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及其与心电图P波间期离散度(Pwd)、QT间期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选择珠海市湾仔社区65岁以上的本地居民为研究对象,登记居民的健康资料、体格检查以及生化项目实验室检查数据.同时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间期、Pwd、QT间期(QT)、QTd,计算校正的QT间期(QTc)、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完成筛查的65岁以上老年居民385例,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30.13%.排除75例可能对心电图有影响的情况后,共310例纳入本研究.其中69例诊断为代谢综合征,纳入代谢综合征组(MS组),余下241例纳入非代谢综合征组(NMS组).MS组在性别、高血压患病率、腹型肥胖比例、体质指数、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收缩压方面与NMS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两组在年龄、舒张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心电图方面,MS组的心率、Pwd、QTc、QTd、QTcd明显高于NMS组(P < 0.05或< 0.001),而两组QT间期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患代谢综合征的老年居民可表现出心电图Pwd、QTc、QTd、QTcd明显延长,需重视对这部分人群心电图的检测及心律失常的预防.

    作者:梁燕;刘新宇;陈佑明;邵小飞;黄敬;陈珊莹;李永强;李宾;邹和群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纳米氧化铁介导的mdr1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肠癌细胞的靶向投递作用

    目的:以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PLL-DCIONP)作为载体介导多药耐药基因1(mdr1)反义寡核苷酸(asODN)作用于人肠癌细胞,评价mdr1 asODN对人肠癌细胞的靶向投递作用.方法:荧光显微镜观察PLL-DCIONP-asODN-FAM复合物、asODN-FAM体外转染LS174T、HCT-8/VCR细胞,普鲁士蓝(Perle's blue)铁染色观察PLL-DCIONP-asODN复合物、PLL-DCIONP体外转染LS174T、HCT-8/VCR细胞,MRI测定体外转染细胞磁化率.结果:LS174T、HCT-8/VCR细胞在PLL-DCIONP-asODN-FAM复合物转染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asODN-FAM转染组,LS174T、HCT-8/VCR细胞在PLL-DCIONP-asODN复合物转染组细胞内的蓝色铁颗粒明显多于PLL-DCIONP转染组,PLL-DCIONP-asODN复合物转染后的细胞T2随着细胞数的增加而逐渐缩短,呈明显的衰减势态.结论:PLL-DCIONP-asODN对HCT-8/VCR细胞有靶向投递作用.

    作者:王金玉;武兆忠;陈江林;李娜玲;蓝文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DSA旋转重建技术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门区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对比评价传统CT与DSA旋转重建(Dyna-CT+3D)技术对射频消融治疗肺门区恶性肿瘤的引导作用.方法:分析我院射频消融治疗肺区恶性肿瘤的病例,对比不同引导方法下穿刺成功率、肿瘤复发率,并随访对比两组病例的生存时间.结果:传统CT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低于Dyna-CT+3D组(P < 0.05),两组的肿瘤原位复发率、生存时间及无瘤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Dyna-CT+3D技术对肺门区恶性肿瘤进行射频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介入诊疗需要.

    作者:赵洪伟;刘福全;岳振东;王磊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功能社区开展运动干预的方法、模式探讨

    目的:探讨功能社区开展运动干预的方法、模式.方法:通过社区诊断找出功能社区主要的行为危险因素,用健康促进的方式,全面开展以运动干预为主、其他干预为辅的全人群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的管理策略.结果:干预前后单位职工参加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的参与率由40.00%提高到57.50%,有关运动健康知识的知晓率由76.92%到97.60%,参加体育锻炼并能做到每周3 ~ 5次,每次超过30分钟由62.50%到76.92%,参加单位组织的运动干预活动由37.40%提高到60.58%,咸食摄入率由47.06%下降到28.50%,心理压力困扰率由64.71%下降到40.58%,职工掌握适宜的运动技能者> 60.00%.干预前后成人体质监测情况优秀率由6.35%提高到16.18%,良好率由20.23%提高到27.17%,合格率由53.76%提高到55.49%,不合格率由19.65%下降到1.16%.干预前后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检验,Z = -5.076,P < 0.001).结论:对功能社区职工开展系统、可及、持久、全程的健康行为干预,建立团体行为的运动干预模式,运用健康促进的方法对全人群进行干预,同时又分不同人群进行全面、分类、跟踪干预等措施,不仅使职工改善了不良生活方式,在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并且使功能社区受益广泛,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改变了团体形象,并减轻了医疗费用给单位带来的经济负担,带动了单位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又使骨干力量在生活社区健康干预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生活社区的健康促进工作.

    作者:闫红梅;陈立;左怡梅;杨瑞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淋巴和单核细胞VCS参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体积、浆核复杂性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 Gen.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体积测量、高频传导、激光散射(VCS)技术,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组)和干燥综合征(SS组)患者及健康对照(正常对照组)各39例的淋巴细胞体积(LYV)、浆核比(LYC)、激光散射强度(LYS)及它们各自的平均分布宽度(SD),以及单核细胞体积(MOV)、浆核比(MOC)、激光散射强度(MOS)及它们各自的平均分布宽度(SD),并采用ROC曲线分别评价各参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LE组、RA组及SS组大部分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 < 0.05).其中SS组的MOV、LYC-SD在3组疾病中增高的幅度明显,分别为172.4 ± 8.9、13.5 ± 2.3,高于正常对照组(163.3 ± 5.0,10.5 ± 1.7)、SLE组(167.3 ± 6.9,12.2 ± 2.7)及RA组(165.5 ± 15.5,11.6 ± 1.4)(P < 0.05),SLE组的LYS-SD为20.0 ± 2.6,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7.8 ± 1.6、RA组的16.8 ± 1.8及SS组的18.2 ± 3.5(P < 0.05).LYS-SD、MOS用于区分SLE与S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6、0.625;LYS-SD、MOS-SD用于区分SLE与R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6、0.630;MOV、MOS用于区分SS与R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6、0.603.结论: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的VCS各参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可作为诊断的辅助指标.LYS-SD、MOS、MOS-SD、MOV等可作为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

    作者:陈碧乐;朱丽青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支架蛋白IQGAP1免疫组化分析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探讨支架蛋白IQGAP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1)选取乳腺癌、癌旁组织及良性病变组织的存档蜡块,制成组织芯片;(2)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IQGAP1蛋白的表达情况,运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2例导管癌组织标本中69例为阳性表达,81例癌旁组织标本中63例为阳性表达,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8例良性病变中9例为胞浆阳性表达,与癌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01).(2)导管癌82例阳性表达标本中组织学分级为3级者膜阳性表达为12例(1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级为29例(29/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1级为0例(0/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01).(3)肿瘤组织呈条索样生长的标本阳性表达有27例,其中膜表达23例;非条索样生长的标本阳性表达42例,膜表达18例,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1)IQGAP1蛋白表达部位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并可能参与肿瘤局部浸润的微环境变化;(2)IQGAP1蛋白与肿瘤细胞的迁徙运动密切相关.

    作者:金宇飚;陈嘉薇;周季兰;胡宏慧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创伤性凝血病与颅脑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创伤性凝血病与颅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5例多发伤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创伤性凝血病者共41例,总结分析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颅脑损伤的相关性.结果:合并凝血异常者为32.7%,其中创伤性凝血病发病率为13.0%.凝血病组与非凝血病组在ISS评分(P = 0.048)、GCS评分(P = 0.000)及住院时间(P = 0.028) 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CS及ISS评分、低体温、低血压、酸中毒均为创伤性凝血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对死亡预后有影响的是ISS、GCS评分、合并创伤性凝血病及液体复苏4个因素.结论: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是创伤性凝血病发病和死亡预后的高危因素.

    作者:李红波;苏磊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直肠前壁修补术+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治疗老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接受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 stapling operation,PPH)+直肠前壁修补术+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的形态学及功能学改善程度.方法:前瞻性选取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肛肠外科行该手术患者8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行排粪造影检查,并采用Longo出口梗阻评分及Wexner 便秘严重程度评分评估便秘症状.结果:术后3、6个月患者的直肠前突、黏膜内脱垂、黏膜内套叠较术前明显下降(P < 0.05),Longo出口梗阻型便秘评分由术前的(17.0 ± 0.3)分下降至术后的(7.7 ± 0.5)分,Wexner便秘严重程度评分由术前的(16.4 ± 4.3)分下降至术后的(6.1 ± 0.1)分(P < 0.05).结论:PPH +直肠前壁修补术+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能有效纠正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形态及功能紊乱,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作者:于杰;龚治林;周启昌;叶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26例

    直肠类癌又称直肠嗜银细胞癌,是一种来源于神经外胚层胺前摄取与脱羧(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细胞的恶性肿瘤[1],具有组织分化较好、生长缓慢、介于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的、较少早期发生转移等特点,但具有潜在恶性和转移复发潜能,故目前直肠类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2].我院自2007年6月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直肠类癌,经随访观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桑华超;章春燕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血清骨钙素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钙素(BGP)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的关系.方法:测定110例糖尿病患者及60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的BGP及糖脂代谢指标,计算体质指数(BMI)、稳态模式C肽抵抗指数(HOMA-CR)、C肽分泌指数(HOMA-β)、C肽曲线下面积CAUC.结果:糖尿病组的BGP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BGP与HOMA-CR、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呈负相关(P < 0.05),与HOMA-β、CAUC呈正相关(P < 0.05),与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胆固醇(TC)无相关性(P > 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HOMA-β、HOMA-CR、HbA1c是BGP的独立影响因子,反过来BGP也是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糖尿病患者BGP分泌减少;反过来,BGP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与糖尿病的发展相互关联.

    作者:高慧祯;张会娟;任欣会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失同步化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肌内向整流钾电流的影响

    目的:研究失同步化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肌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的变化及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作用.方法:取西北犬行左束支射频消融术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建立失同步化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n = 14).行CRT治疗(n = 7)后分离左室侧壁和室间隔心肌细胞,用全细胞膜片钳法检测IK1,同期测定血流动力学和超声心动图学指标.结果:失同步化组的IK1密度较对照组降低[室间隔:(0.70 ± 0.31)pA/pF vs (1.60 ± 0.28)pA/pF,P < 0.05;左室侧壁:(1.20 ± 0.34) pA/pF vs (1.75 ± 0.31)pA/pF,P < 0.05],且室间隔心肌细胞的IK1低于侧壁[(0.70 ± 0.31)pA/pF vs (1.20 ± 0.34)pA/pF,P < 0.05],CRT升高了失同步化心力衰竭犬的室间隔和左室侧壁心肌的IK1 [(1.50 ± 0.30)pA/pF vs (0.70 ± 0.31)pA/pF,P < 0.05;(1.65 ± 0.39)pA/pF vs (1.20 ± 0.34)pA/pF,P < 0.05),减小了室间隔和左室侧壁心肌IK1的差别[(1.50 ± 0.30)pA/pF vs (1.65 ± 0.39)pA/pF,P > 0.05].结论:CRT部分地逆转失同步化缺血性心力衰竭的IK1重构,减低IK1的各向异性.

    作者:杨震;于欣;贾绍斌;于美玲;纳丽莎;徐方芳;吕剑锋;刘郎;陈乾;王竟靖;王学忠;沙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大鼠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大鼠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 μg HMGB1组和100 μg HMGB1组,每组各5只,后两组每只分别腹腔注射重组HMGB1 10 μg和100 μg.三套管法建立SD大鼠肺移植模型并随机分成单纯移植组、移植加0.1 mg抗HMGB1抗体组和移植加1.0 mg抗HMGB1抗体组,每组各5只,后两组每只分别腹腔注射抗HMGB1抗体0.1和1.0 mg.12 h后观察各组肺组织的湿干重比、炎症介质(TNF-α、ICAM-1、IL-6)基因表达、病理表现及动脉血气变化.结果:注射重组HMGB1后尤其100 μg HMGB1组小鼠PaO2降低,PaCO2、湿干重比升高,TNF-α、ICAM-1、IL-6基因表达增强,肺组织出现病理改变.抗HMGB1抗体处理后,除ICAM-1基因表达外,肺移植大鼠的其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并与抗HMGB1抗体剂量有关.结论:HMGB1在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潜在靶标.

    作者:王发龙;陈文;王振兴;陈静瑜;卫栋;陈国千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线粒体基因13513G > A突变与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线粒体基因 13513G > A突变与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分析36例急性期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线粒体基因 13513G > A突变情况.结果:6例(16.7%)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线粒体基因13513G > A突变.结论:线粒体基因 13513G > A突变情况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周亮;尹恝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抗癫痫药物与癫痫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进展

    癫痫是常见的疾病,目前全球癫痫患者大概有5 000万,且发病率每年有增加的趋势.癫痫主要靠药物治疗,并且需要长期服用.研究表明,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 ,AEDs)可能导致癫痫患者血脂异常,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浓度增加,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等改变,这些因素的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athcrosclerosis,AS)形成有关.本文综合文献,对可能导致癫痫患者AS的危险因素及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李俊;张明;陈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