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焱贤;黄裕立;陈玉映;胡允兆;钟建开;吴赛珠
目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斑块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影像(VH-IVUS)特点.方法:入选69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并且行冠状动脉造影及VH-IVUS检查,分为UA组(35例)和SA组(34例).分别对UA组共51处、SA组46处病变进行VH-IVUS影像定量分析:小管腔直径(MLD)、小管腔面积(MLA)、坏死核心(NC)、纤维脂质成分(FF)、纤维成分(FI)、钙化部分(DC)、外弹力膜面积(EEM)、血管重构指数(RI)、斑块负荷(PB)及薄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TCFA)发生率.结果:UA组斑块病变成分中NC、PB、RI及TCFA发生率与SA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UA组斑块成分中NC面积与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r=0.562,P< 0.01),PB与EEM正相关(r=0.509,P<0.01),总样本中PB与重构指数呈正相关(r=0.425,P< 0.01).结论:相比SA,UA患者NC、PB、RI及TCFA发生率明显增加,UA组中NC与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PB与EEM正相关,总样本中PB与RI正相关.
作者:罗德谋;谭虹;陈竹君;杨峻青;董豪坚;付明;周典华;余丹青;周颖玲 刊期: 2013年第13期
在恶性肿瘤的发展进程中肿瘤细胞的迁移是发生癌症转移的关键因素[1].从形态学上讲,肿瘤细胞通过降低细胞间的黏附,增加肿瘤细胞的运动性以及侵袭能力,从而脱离原位癌组织,种植转移到邻近组织或远处器官[2].从分子生物学上讲,肿瘤细胞之所以能够脱离肿瘤组织具有侵袭能力是由于发生了上皮细胞-间充质的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当肿瘤细胞转移到特定部位后,又将获得间充质-上皮细胞转化(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MET)的能力,种植在正常器官或组织上[3],由此可见上皮细胞与间充质细胞的互相转换是发生癌症转移的关键与始动因素.因此寻找促进肿瘤细胞发生EMT的重要因子是抑制肿瘤转移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
作者:姚汝铖;郑军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研究Fas相关死亡域蛋白(FADD)、死亡域相关蛋白(Daxx)在糖尿病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中的作用.方法: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模型,之后再应用栓线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1h再灌注12h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测定梗死体积,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数目,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缺血半暗带侧皮质区FADD、Daxx的表达.结果:与脑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面积及凋亡细胞数均有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FADD灰度值为110.18±4.21、Daxx为101.26±3.27;Western blot检测FADD蛋白定量为1.191±0.041、Daxx为1.389±0.052.脑缺血再灌注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FADD灰度值为131.46±3.24、Daxx为123.16±2.19;Western blot检测FADD蛋白定量为1.035±0.032、Daxx为1.146±0.083.与脑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FADD及Daxx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DD、Daxx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FADD、Daxx表达增加可能是糖尿病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作者:韩江全;吴俊雄;胡泳涛;林冬融;李明亮;卢俊江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选取本实验室筛查SCN1A突变的Dravet综合征患者,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对剪接的影响,构建迷你基因进行体外剪接分析.方法:使用Human Splicing Finder数据库预测c.1738C>T突变对剪接的潜在影响,通过PCR方法扩增SCN1A第10、11、12、13号外显子及两端部分内含子,克隆到pTARGET真核表达载体,构建pTARGET-EXON-10-11-12-13迷你基因,以野生型pTARGET-EXON-10-11-12-13为模板构建c.1738C>T突变体.将野生型和c.1738C>T突变体分别转染HEK293细胞,提取总RNA进行RT-PCR.结果:野生型与c.1738C>T突变体RT-PCR产物大小都为591 bp.结论:c.1738C>T突变不是通过对剪接的影响导致疾病发生.
作者:夏永仁;汤斌;罗金杰;李文斌;廖卫平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小剂量与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54例老年慢性难治性ITP患者随机分成小剂量组26例和标准剂量组28例,小剂量组给予利妥昔单抗100 mg静注,每周1次,共用4周.标准剂量组给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注,每周1次,共用4周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PLT)和CD19+淋巴细胞数的区别,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PLT均显著上升,CD19+淋巴细胞数下降(P=0.001),但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小剂量与标准剂量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73.1%vs 75.0%,P=0.872),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与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难治性ITP均有较好效果,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可以作为老年慢性难治性ITP的有效治疗方案之一.
作者:郭素丽;陈娜飞;魏秋平;陈铁虎 刊期: 2013年第13期
治疗喉气管狭窄(LTS)的主要方法是内镜激光手术切除瘢痕后再置入支架维持一定的气管通道,但内镜治疗的复发率较高,如何减少内镜术后瘢痕形成,降低狭窄率就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丝裂霉素C因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减少瘢痕的形成防止再狭窄而成为近十年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针对丝裂霉素C用于预防和治疗LT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申培力;骆文龙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脊神经的磁共振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为GBS的17例患儿脊神经磁共振的征象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GBS脊神经病损时MRI表现为:平扫轴位仅有6例马尾神经有不同程度增粗,T1WI中等信号,T2WI中等或略偏高信号;颈、胸、腰椎段脊神经未见明确信号改变的11例;所见颈胸腰段脊髓信号正常.平扫时矢状位T1WI、T2WI未发现明显征象.增强轴位压脂扫描,16例有不同程度的多个水平椎间孔区神经根轻-中度增粗、强化,多为对称性改变,L1水平以下者10例(58.8%),达T1.水平者3例(17.6%),达T8水平者1例(5.9%),颈、胸、腰段脊神经均呈对称性增粗、强化2例(11.8%),其中沿骶椎长轴脂肪抑制增强扫描发现伴有双侧骶神经呈对称性增粗、强化1例(5.9%).沿马尾神经长轴方向的矢状面、冠状面示马尾神经增粗并呈纵向条形轻中度强化16例.1例(5.9%)平扫无阳性征象者增强后亦无阳性发现.结论:脊神经受累是GBS的特征之一,于沿脊椎长轴方向的矢状面、冠状面增强脂肪抑制薄层T1WI扫描显示清晰.
作者:利晞;柳维义;陈耀棠;黎冰梅;于晓君;曹兵艺 刊期: 2013年第13期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是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自身免疫病,腺体外可出现肺间质、肝脏、血液系统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治疗主要是改善症状,合并内脏损害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但疗效欠佳[1].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很强的抗炎、抑制免疫和组织损伤修复能力.近期逐渐有MSCs治疗pSS的报道,现将MSCs在pSS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苏娟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正常射血分数心力衰竭(HFNEF)患者血清Ca125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00例患者按照2007年ESC制定的HFNEF诊断标准分为HFNEF组(n=33)、舒张功能障碍组(n=67),另选取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45).检测血清Ca125和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HFNEF组患者Ca125水平明显高于舒张功能障碍组和正常对照组(P< 0.001);HFNEF组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舒张功能障碍组和正常对照组(P=0.02);且Ca125水平与左房客积指数呈正相关(r=0.61,P< 0.001);HFNEF组治疗好转3个月后复查,Ca125水平明显下降(P<0.001).结论:HFNEF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好转后下降,在HFNEF的诊断以及病情评估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聂劼;马国祥;叶珩;孙诚;张一臣;解迪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自设稀释加样监控程序在凝集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TP.PA)中的应用.方法:在TECAN FREEDOM EVOLYZER-2 150全自动酶免工作站上编制TP.PA法的稀释加样监控程序,对92份血清标本及作为“空白对照”的同等数量的TP.PA血清稀释液标本进行机上稀释,并在340 nm处读取OD值,收集数据分析两者差异;其次对来自263例日常血清标本及59例留样阳性血清标本同时用仪器稀释方法及手工方法进行操作,记录其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清标本在340 nm波长的OD值为:0.380 3±0.128 9,而作为“空白对照”的TP.PA血清稀释液标本相应OD值为0.086 6±0.0011,两者差异明显(P<0.01).对于来自263例日常血清标本及59例留样阳性血清标本,仪器稀释法与手工方法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在TECAN FREEDOM EVOLYZER-2 150全自动酶免工作站上设置的TP.PA稀释加样监控程序简单易行,效果明显,速度快,可监控稀释标本的有效性,尤其适合大批量标本的初筛,缺点是需另外购买340nm波长的滤光片.
作者:庄健海;罗娜;莫巧璇;吕丽珍;周强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PTEN基因ⅣS4(rs3830675)多态性与川南地区汉人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结合DNA测序方法,对431例样本进行PTEN基因ⅣS4多态性分析,其中脂代谢紊乱患者208例(脂代谢紊乱组),对照样本223例(对照组).结果:PTEN基因ⅣS4基因型(-/-、-/+、+/+)在对照组和脂代谢紊乱组中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9).ⅣS4基因型+/+相对于基因型-/-和-/+以及等位基因+相对于等位基因-发病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768 (95%CI:1.135~2.753,P=0.011)和1.480(95%CI:1.135~1.929,P=0.004).另外,与基因型-/-和-/+比较,基因型+/+的平均总胆固醇(TC)水平显著增加(t=-2.349,P=0.020),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也显著增高(t=-2.767,P=0.006),其他检测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TEN基因ⅣS4+/+基因型和等位基因+是川南地区脂代谢紊乱的危险因素,其主要的关系可能与TC和LDL-C相关.
作者:唐小平;周莹;赵春妮;万沁;陈枫;赖小宇;周海燕;陈庄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miR-335表达失调对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的生物学影响.方法:通过载体构建、细胞转染及筛选、荧光定量PCR验证等实验方法构建miR-335过表达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荧光定量PCR验证,CCK8法检测miR-335过表达细胞株及miR-335阴性表达细胞株的生长趋势.结果:成功构建miR-335过表达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miR-335在过表达细胞株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细胞株(P=0.001),同时过表达细胞株的生长速度也显著慢于阴性表达细胞株(P< 0.01).结论:miR-335过表达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在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中扮演候选抑癌基因的角色.
作者:熊思维;伏雯;钟唯德;江福能;黄健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合并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作用.方法:将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高频(10 Hz)经颅磁刺激(治疗组),另一组予假经颅磁刺激(对照组),以阳性和阴性精神症状评定量表(PANSS)、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为工具,评估经颅磁刺激前后患者阴性症状的变化.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成像观察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变化情况.结果:经颅磁刺激治疗2周后,治疗组阴性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受试者治疗前后局部脑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合并药物治疗可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且安全性好.
作者:蒲绮霞;张春萍;黄雄;余国汉;王丹逢;黄建伟;古志文;江妙玲;张敏玲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得力生注射液对化疗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参照恶性肿瘤国际TNM分期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接受化疗的60例肿瘤患者,按是否应用得力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都严格按照标准化疗方案进行化疗.观察组在化疗同时使用得力生注射液,而对照组不加该药.分别在化疗前1d、化疗2周各查1次肝功能指标评价肝脏损伤情况,对照组11例患者出现肝损伤后应用得力生治疗2周后复查肝功能评价疗效.结果:本临床研究共入组60例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化疗2周时,肝脏损伤发生率对照组36.67%,观察组13.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中发生肝损伤患者加用得力生保肝治疗后有明显疗效.结论:得力生注射液可有效防治化疗所致肝脏毒性.
作者:刘淑媛;张永喜;陈国荣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视神经挫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62眼)视神经挫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32眼),对照组30例(30眼).对照组给予大剂量激素及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GM1 80 mg静脉滴注,1次/d,治疗2周,部分病例4~6周.随访6个月~1年,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视力和视野的恢复情况,并观察GM1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70,P< 0.05).结论:GM1治疗视神经挫伤有显著疗效,可促进视功能的恢复,提高视力.
作者:单明华;李凌;王云松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吉西他滨治疗初治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的耐受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32例初治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吉西他滨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40%~60%等剂量曲线作为处方剂量,肿瘤直径>3cm,单次周边剂量3.0~ 3.5 Gy,1次/d,5次/周,治疗次数为8~ 12次;肿瘤直径<3cm,单次周边剂量3.5~4.0 Gy,1次/d,5次/周,治疗次数为8~ 10次.PTV周边照射总剂量为31.5 ~ 45 Gy.化学治疗:吉西他滨1 000 mg/m2静滴d1、8.于放射治疗第1天开始,3周/周期,共4个周期.结果:32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放化疗,有效率为38.4%(12/32),中位生存期为12.4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35.0%和10.6%.主要毒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血液学毒性和肝功能损害等,大多可耐受.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吉西他滨治疗初治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疗效较好且安全,毒副反应能够耐受.
作者:吴俊兰;卢斌;陈坚;邱书珺;徐周敏;高巍然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观察TAT-N24穿膜融合多肽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分化的影响.方法:TAT-N24作用于HL60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分化指标CD11b及CD14,并观察HL60细胞经TAT-N24处理后的形态学变化,及BrdU/PI双掺入法测定DNA的合成.结果:HL60细胞在TAT-N24处理后,CD11b和CD14表达增高,且增高的趋势呈现TAT-N24浓度依赖性,同时形态学观察呈分化趋势,而且TAT-N24可以协同全反式维甲酸,增强其促进分化的作用.与此同时,BrdU/PI双掺入法显示TAT-N24使HL60细胞的增殖发生抑制.结论:TAT-N24穿膜融合多肽可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分化,抑制其增殖,联合应用TAT-N24和全反式维甲酸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TAT-N24有望被开发为有效的白血病分化治疗药物.
作者:杨熹;王桂华;曹小年;李国东;傅寅佳;胡俊波;邓豫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对体外培养的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线粒体形成的作用.方法:培养神经元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白藜芦醇组(Res组)、二甲基亚砜组(DMSO组).处理7d后检测培养神经元ATP含量和线粒体DNA拷贝数,采用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线粒体形成相关分子Tfam、NRF-1、NRF-2和PGC-1α的表达情况.结果:Res处理能够明显增加体外培养小鼠神经元ATP含量,Res组ATP水平明显高于DMSO组(P<0.01);Res组mtDNA拷贝数明显增加(P< 0.001),而DMSO组与空白对照组组间mtDNA拷贝数无明显差异.此外,Res明显上调了线粒体形成相关分子Tfam、NRF-1、NRF-2和PGC-1α的基因表达(P<0.001).结论:Res处理可能具有通过影响mtDNA拷贝数及线粒体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小鼠神经元线粒体形成的潜能.
作者:董文鹏;晁晓东;王显悦;毕生辉;于浩;林曦;陆华;高大宽;张卫达 刊期: 2013年第13期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后,及时有效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是限制梗死面积、保存左心室功能、改善预后有效的方法,但是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迫使人们不断寻求再灌注时保护心肌的新策略.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已经证实为强大的心肌保护方法之一,但由于临床上心肌缺血难以预测,限制了其应用.Zhao等[1]于2003年提出缺血后处理的概念,即心肌在长时间缺血后灌注之前,进行数次短暂的灌注/缺血的循环处理,诱导产生心肌保护.
作者:宋宝全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浓度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观察NT-proBNP是否可作为判断NSTEMI冠脉严重程度的客观生化指标.方法:入选入院时无明显心功能不全表现的NSTEMI患者152例,同时入选144例冠脉造影或冠脉CTA检查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入院时NT-proBNP水平.依冠脉造影结果将NSTE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血管病变、双支血管病变及三支血管病变.并分析NT-proBNP与NSTE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NSTEMI患者NT-proBNP水平为612 (72 ~2 217)ng/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6(48~ 456)ng/L](P< 0.05).随着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NT-proBNP逐渐升高,变量间相关性分析提示NT-proBNP浓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325,P< 0.01).结论:NSTEMI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显著相关,NT-proBNP可作为判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指标之一.
作者:吴焱贤;黄裕立;陈玉映;胡允兆;钟建开;吴赛珠 刊期: 2013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