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快速整体内收前牙对术区骨质愈合的影响

刘楚峰;曹阳;李琳;徐平平

关键词:牙移动, 骨愈合 四环素
摘要:目的:用光镜结合荧光显微镜观察牙槽外科辅助快速整体内收上颌前牙的实验方法对实验犬术区骨质愈合的影响.方法:建立牙槽外科辅助快速整体内收上颌前牙的beagle犬动物模型后,于上颌磨牙颊侧造成5mm× 10mm×3mm的骨质缺损区作为对照组.加力内收前牙并分别于加力停止并固定1、14、28 d后随机处死3只试验犬,应用四环素荧光标记法制备标本观察.结果:加力停止后颊腭侧骨质愈合良好,但腭侧骨质愈合速度较颊侧慢.结论:牙槽外科辅助正畸快速整体内收上颌前牙的实验方法对上颌前牙腭侧术区骨质愈合影响不明显.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辨证健康指导在外感咳嗽临床路径中的应用

    目的:对外感咳嗽患者进行辨证健康指导,观察其对患者的咳嗽症状记分以及住院总时间的影响.方法:将194例符合标准的外感咳嗽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97例,干预组在辨证治疗及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健康指导,常规组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一般护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干预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总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健康指导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可以提高外感咳嗽的疗效,有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作者:郭佳莹;徐燕;欧秀娟;周美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单纯性脾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单纯性脾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对11例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患者行单纯性脾切除术,切脾前、后测定自由门静脉压力(FPP).术后3~6月胃镜检查了解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情况.术后6月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直径(PVD)、门静脉流速(PVV)、门静脉血流量(PVF),随访术后再出血情况.结果:切脾前门静脉压力为(29.16±4.23)cmH 2O,切脾后门静脉压力降至(21.3±3.21)cmH 2O,术后门脉高压性胃病显著改善.术后PVD、PVV、PVF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无一例发生再出血.结论:单纯性脾切除术后可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是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戴向华;龚卫东;丁浩;汤飞;赵忠;盛宝军;朱美琴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敏感、准确地检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方法:根据结核分枝杆菌esat-6基因设计引物,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对胸腔积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临床检测.结果:60例临床样本检测结果表明,常规胸腔积液沉淀抗酸染色和胸膜活检、PCR法、LAMP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8.3%、58.3%、61.7%,而且LAMP法较PCR法更为敏感.结论:LAMP法检测胸腔积液结核分枝杆菌具有快速、敏感、简便等优点,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诊断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云;徐晶;谢燊;肖碧仁;黄胜和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人工流产后即服优思明妇女60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优思明用于人工流产术后妇女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门诊自愿要求人工流产的患者1 200例进行随机分为两组,术后立即口服优思明者为观察组600例,连续口服3个周期;术后未服优思明者为对照组600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后口服同类、同剂量的抗生素及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宫内残留、颈管粘连、盆腔感染、月经紊乱、重复流产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阴道流血平均时间、宫内残留、颈管粘连、盆腔感染、月经失调、重复流产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流产术后即口服优思明可减少阴道流血时间,降低人流并发症的发生,降低重复流产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梅;胡莉琴;曾丽英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新型疼痛管理模式对PPH术后疼痛的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新型的疼痛管理模式对PPH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效果.方法:将300例PPH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按照新型的疼痛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数字分级法进行统计,并统计两组患者的疼痛时间.结果: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疼痛时间也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新型的疼痛管理模式可以更好的减轻PPH患者术后疼痛,适宜在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魏健;张娇花;周玉娇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非胃十二指肠手术术后胃瘫综合征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腹部术后常见的一种早期并发症,以术后胃动力紊乱、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1].以往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PGS的报道较多,但非胃十二指肠术后发生PGS的有关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选取我院行腹部非胃十二指肠手术术后发生PGS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与同期未发生PGS的患者作对照,讨论与PGS发生的有关危险因素.

    作者:杨东东;武雪亮;何琨;周海丰;王立坤;陶晓峰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犬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和鉴定

    目的:建立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以期为应用BMSCs作为种子细胞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集犬胫骨骨髓组织,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成骨和成软骨诱导培养鉴定,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和传代的BMSCs贴壁生长,呈纺锤形、长梭形,漩涡状排列、成集落生长.细胞表面标志物CD 90、CD 29、CD44分子阳性,CD34和HLA-DR分子阴性.经成骨诱导后钙结节形成并茜素红染色阳性,诱导期间碱性磷酸酶活性持续增高.成软骨诱导后HE染色见软骨组织,甲苯胺蓝染色见细胞基质异染成紫红色.结论:成功建立了犬BMSCs体外分离纯化、培养的有效方法,扩增的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作者:曾晶晶;周诺;黄旋平;廖凤春;陈亚莉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微管理模式在门诊药房配药内差干预中的实践

    目的:对本药房门诊处方调配内差实施干预后的成果进行调研,以验证新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针对我院门诊配药内差的主要类型,通过门诊全员参与的“品管圈”活动的论证分析,有目的地在药房内实行新的系统的微观管理模式,然后用平行的方法进行现场抽样调研,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201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总配药处方量增长了27%,但内差的发生率从0.75%下降到0.21%,各种类型和不同时间段的配药差错率均有一定的下降.结论:处方调配的准确率明显上升,说明新的微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应继续推广实施.

    作者:许惠英;赖伟华;曾颖;朱红球;许百虹;陈美玲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一期矫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DHCA)技术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心内畸形一期矫治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CoA合并心内畸形行一期矫治手术患儿106例,按体外循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DHCA组82例,应用DHCA;深低温低流量灌注(DHLF)组24例,应用DHLF并选择性脑灌注.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阻断时间、围术期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DHCA组新生儿比率、术前酸中毒比率高于DHLF组,停循环时间短于DHLF组.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相仿,均自动复跳,术后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与DHLF技术相比较,在婴儿CoA合并心内畸形的一期矫治手术中应用DHCA技术可以显著缩短手术中深低温时间,确保重要脏器功能的恢复.

    作者:黄国栋;陈欣欣;崔虎军;曹凡;袁惠莉;白楠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防治昏迷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和感染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并评价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防治昏迷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和感染的疗效,为昏迷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和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96例昏迷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肠内营养组(48例)和肠外营养组(48例).早期肠内营养组24 h内即行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组早期肠外营养通过深静脉导管静脉滴注,1周后逐渐过度至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的清晨胃液pH值及消化道出血及感染发生率情况,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清晨胃液pH值在治疗第1天无明显差异;第4天及第7天,早期肠内营养组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早期肠内营养组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时,早期肠内营养组感染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升高昏迷患者胃液pH值,有效减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同时可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作者:马良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毛脉酸模提取物体内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毛脉酸模提取物小鼠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以S180肉瘤、H22肝癌及L1210白血病作为实验瘤株,观察毛脉酸模50%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于小鼠S180、H22细胞株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的抑瘤作用、对于L1210细胞株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的生命延长率的影响.结果:毛脉酸模50%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于小鼠S180、H22细胞株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的抑瘤作用均大于30%,对于L1210小鼠的生命延长率均在50%以下.结论:毛脉酸模50%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能明显抑制S180实体瘤和H22实体瘤的生长,但是毛脉酸模50%乙醇提物和水提取物对于L1210小鼠的生存时间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振月;唐先明;康毅华;赵海鹏;王宗权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大鼠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细胞因子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大鼠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VILI)细胞因子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TV组,潮气量8 mL/kg),机械通气肺损伤组(HV组,潮气量40 mL/kg),NS398预处理组(HV+ NS398组).NS398预处理组于机械通气前1h腹腔注射COX-2抑制剂NS398 8 mg/kg,其余两组于机械通气前1h经腹腔注射等体积10%DMSO.于机械通气4h时处死大鼠,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IL-6、MDA及SOD浓度;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TV组相比,HV组BALF中TNF-α、IL-6、MDA浓度增加,SOD浓度降低(P<0.05),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与HV组相比,HV+ NS398组BALF中TNF-α、IL-8、MDA浓度降低,SOD浓度升高(P<0.05),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减轻.结论:环氧化酶-2抑制剂改善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可能通过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单鸳露;金立达;王良荣;周俊辉;林丽娜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大剂量戊酸雌二醇预防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复发的疗效

    目的:评价重度宫腔粘连者宫腔镜分离术后不同剂量戊酸雌二醇(补佳乐)修复子宫内膜的效果.方法:对42例重度宫腔粘连行宫腔镜分离术,术中放置两个节育器+防粘连膜,术后随机分为实验组(21例):补佳乐10 mg/d,对照组(21例):补佳乐5mg/d,均连服21d,后10d加地屈孕酮10 mg/d;所有患者术后定期记录月经量,术后3月复查宫腔镜评估宫腔情况.结果:实验组:18例(85.71%)无粘连,对照组:12例(57.14%)无粘连,两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平均月经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月经量,有统计学差异,但息肉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宫腔重度粘连者,宫腔分离术中放置IUD+防粘连膜建立良好的物理屏障有助于防止术后复发粘连,且大剂量的补佳乐是防止宫腔再粘连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王雪峰;陈燕英;刘海叶;何援利;乔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自体骨cage在后路腰椎间融合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研究自体骨椎间融合器(自体骨cage)在后路腰椎间植骨融合手术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自体骨cage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36例,评估术前、术后6个月及1年随访时的JOA评分和椎间隙高度,术后6个月及1年时椎间植骨融合率和改良Macnab疗效,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结果:术后6个月较术前、术后1年较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均较有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高度也有明显恢复;术后6个月及1年时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52%和86%,优良率分别为72%和88%,无感染及植骨松动的情况,硬脊膜囊损伤者2例,予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自体骨cage在后路腰椎间植骨融合手术中的早期疗效较满意,其融合率高、方便可行.

    作者:李健;石林毅;黄景祥;张亮;陈宝娟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行中高剂量化疗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行中高剂量化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40例处于完全缓解(CR)的AML患者,14例(治疗组)行中高剂量化疗后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观察与进行自体移植的26例(对照组)患者疗效有无差异.结果:至随访结束,治疗组3例复发,3例死亡,11例仍存活(10例无复发存活),两组复发率及3年无病生存率(L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疗法可降低AML复发率,延长患者LFS.

    作者:路钰夏;唐晓文;薛胜利;仇惠英;金正明;苗瞄;傅琤琤;孙爱宁;吴德沛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促进肝细胞增殖的机制

    目的:明确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RT1)对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pCDNA4-SIRT1质粒,合成SIRT1的siRNA,转染肝癌HepG2细胞系.XTT法及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结果:干扰SIRT1表达均可明显抑制HepG2细胞增殖(P<0.001);干扰SIRT1表达均可明显抑制HepG2细胞S期(P<0.01),而使G1期明显增加(P<0.001);干扰SIRT1表达可明显促进HepG2细胞凋亡(P<0.001);在HepG2细胞中当抑制SIRT1表达时,PTEN的乙酰化水平、磷酸化AKT和PI3K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结论:SIRT1在肝癌细胞系HepG2增殖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存在抑制其凋亡的作用,该作用涉及PTEN/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

    作者:刘灏;李川江;王汉宁;刘正军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

    目的:对早期肺癌使用全胸腔镜实施肺叶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全部患者临床均诊断为早期肺癌,其中VATS组80例患者实施全胸腔镜切除肺叶手术,OT组62例患者实施传统的开胸切除肺叶手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VATS组患者手术后实施引流的时间以及术后疼痛的评分都低于OT组患者.结论:临床诊断为早期肺癌的患者实施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后,临床的恢复情况好于实施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手术的患者,值得进行推广.

    作者:王建;王远东;邵中夫;陈永东;徐刚;郭康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受试者按标准分为通气组、非通气组及对照组.入组后行APACHEⅡ评分,检测血清D-乳酸、DAO、PCT水平并分析.结果:血清D-乳酸、DAO、PCT、APACHEⅡ水平在试验组高于对照组,非通气组低于通气组但高于对照组;相关分析显示试验组患者血清D-乳酸、DAO与PCT均呈正相关.结论:老年AECOPD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且病情越重肠黏膜损害越重.

    作者:温燕;李小美;李家树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肌肉萎缩与系统性炎症及呼吸肌力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肌肉萎缩与系统性炎症水平及呼吸肌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门诊76例稳定期COPD患者(A组),分为肌肉萎缩组(A1)和无肌肉萎缩组(A2).对照组(B组)为同期来我院体检的3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检测各组受试者无脂肪组织重指数(FFMI),血清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检测受试者肺功能.分析FFMI与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1)A组与B组相比,FFMI、瘦素、FVC、FEV1、MVV、MIP及MEP水平低下,IL-6及TNF-α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A2组及B组相比,A1组IL-6及TNF-α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A2组及B组相比,A1组瘦素、FEV1、MVV及MIP水平低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A组受试者FFMI与FEV1、MVV、MIP及瘦素呈正相关,与IL-6及TNF-α呈负相关,与FVC及MEP无显著相关性.结论:COPD患者肌肉萎缩与系统性炎症水平及呼吸肌力相关;肌肉萎缩可能是COPD患者发生肺泡低通气和CO2潴留的重要原因.

    作者:徐卫华;王建军;吕群;冯哲敏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白细胞介素-17及白细胞介素-10对人表皮细胞DNA增殖影响的析因研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10(IL-10)对人表皮细胞DNA增殖的影响.方法:建立人皮肤-裸鼠嵌合模型64只,按析因设计要求,使用不同时间和浓度IL-17及IL-10注射于裸鼠移植皮肤内,再以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试移植人表皮细胞DNA综合荧光值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随着IL-17使用浓度增加和使用时间加长可致人表皮细胞DNA综合荧光值显著增高(P<0.05),IL-10使用浓度增加和使用时间加长可致人表皮细胞DNA综合荧光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IL-17对人表皮细胞DNA增殖有促进作用,IL-10对人表皮细胞DNA增殖有抑制作用.

    作者:张宏宇;毛祖豪 刊期: 2013年第1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