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拉氧头孢致血小板严重减少1例

叶士勇;曾春来

关键词:拉氧头孢, 血常规, 抗感染, 静滴, 患者体温, 左氧氟沙星, 咳痰, 咳嗽, 解痉平喘, 多索茶碱, 阿莫西林, 制药厂, 舒巴坦, 湿啰音, 商品名, 噻吗灵, 吉诺通, 活动度, 肺感染, 氨溴索
摘要:患者男,75岁,因“咳嗽、咳痰2个月,发热1周”入院,诊断:两肺感染.入院时查血常规:WBC 11.2×109/L,N% 82.5%,L% 16.6%,Hb 112 g/L,PLT 274×109/L.凝血常规:PT 13 s,PT活动度78%,INR 1.11,APTT 36.1 s,TT19.8 s,FIB 3.33 g/L.因患者院外已使用阿莫西林舒巴坦3.0静滴bid联合左氧氟沙星0.4静滴qd抗感染4d,但疗效差.故入院后换为拉氧头孢(商品名:噻吗灵,海南海灵制药厂有限公司)1.0静滴bid抗感染,氨溴索化痰,吉诺通胶囊祛痰,多索茶碱解痉平喘及雾化等治疗.用药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咳嗽、咳痰及两肺干湿啰音明显减少,病情好转.用药第3天复查血常规:WBC 9.4×109/L,N% 78.6%,L%21.2%,Hb 108 g/L,PLT 186×109/L.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百色地区新生儿早期重症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病例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本地区新生儿早期重症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病例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百色地区籍在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诊断早期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病例,按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为重症组及非重症组,对17项临床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重症组293例,非重症组68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体质量下降、感染与重症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6PD缺陷及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是重症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3.613、3.059).结论:G6PD缺陷、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为本地区新生儿早期重症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重视G6PD缺陷的筛查及血型的鉴定,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关键.

    作者:梁玉美;冯燕妮;潘红飞;刘运强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器械吻合应用于胸中下段食管癌手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器械吻合技术对于提高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改善远期并发症的效价分析,提高食管癌术后患者的生命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胸骨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手术治疗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术者手工吻合手术残端,研究组患者采用国产器械吻合技术处理手术残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远期并发症及对症处理效果.结果:器械吻合的手术时间、吻合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手工吻合手术情况.器械吻合术后患者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治疗效果彻底.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65.00%(x2=28.36,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器械吻合技术对于处理食管癌患者手术残端较人工吻合技术操作便捷、效果稳定、远期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江俊伟;葛林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呼吸道病毒诊断的研究进展

    呼吸道病毒感染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由于其感染后的临床症状相似,不能很好地区分,易造成抗生素的滥用.此外,由于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经常需要住院治疗,虽然目前有抗呼吸道病毒的特异性药物,但由于其种类很多,且变异率高,其变异速度往往超过了目前人类所能快速检测和诊断的能力,因此呼吸道病毒的特异性诊断已愈来愈成为患者治疗所必需.而特异性的呼吸道病毒诊断有利于尽早发现病毒类型,及时给予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减少抗生素的滥用、降低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费用、缩短住院时间等,对于阻断病毒传播有着重要意义.过去40年里陆续出现的许多诊断技术,包括血清学诊断、细胞培养技术等都被应用于呼吸道病毒诊断.但这些方法逐渐被更敏感更快速的诊断技术所取代.现就呼吸道病毒实验室诊断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作者:邱欢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大鼠肺组织核内受体Nr1d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大鼠肺组织中Nr1d1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F组、L组、H组),每组8只,F组为自由呼吸组,L组给予10 mL/kg小潮气量,H组给予40 mL/kg大潮气量行机械通气,通气过程中给予维库溴铵抑制呼吸,通气2h.通气结束24h后,取大鼠肺组织检测各组湿干重比值及Nr1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F组相比,H组W/D值升高而Nr1d1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结论:Nr1d1在机械通气肺损伤中可能存在一定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肺组织生物节律紊乱和Nr1d1对炎症反应的调控有关.

    作者:李欢;王春晓;胡家祺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两种降调节方案在PCOS患者IVF-ET治疗中的比较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治疗中长方案与短方案的治疗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行IVF-ET治疗的PCOS患者共125例,根据不同的降调节方案,分为长方案Ⅰ组(n=82)和短方案Ⅱ组(n=43),比较两组间患者基本特征,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hin,Gn)用药量、时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日的子宫内膜(endometrium,Em)值、雌二醇(estrogen,E2)值及≥14 mm卵泡数(大卵泡数),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发生率等.结果:Ⅰ组的Gn用药量、时间,OHSS发生率显著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受精率显著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HCG日Em、E2值及大卵泡数、获卵数、卵裂率、种植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长方案比较,短方案Gn用量少,时间短,受精率高,并且OHSS发生率低,减轻了患者经济和精神负担,是PCOS患者较为适宜的超促排卵方案.

    作者:孙义娜;祁秀娟;孙义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眼底自发荧光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功能及结构变化中的研究

    目的:采集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自发荧光图片,分析其高荧光环/弧与视功能及结构的关系.方法:13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26眼)和10例(20眼)正常人纳入研究.视网膜的形态用谱域OCT评估,同时测量从中心凹到缺损或丢失的IS/OS连接部的距离(IS/OS的长度)及感光细胞层(IS/OS)及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的厚度.在眼底自发荧光中测量中心凹到环/弧外缘及内缘的距离.结果:在靠近中心凹的环/弧内缘,FAF表现正常,环/弧的外部表现为低荧光,对应于SD-OCT中,IS/OS的缺损或丢失接近高荧光环/弧的内缘,其中有5只眼靠近中心凹.结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RPE细胞对感光细胞外节盘膜的吞噬作用是高荧光环/弧的形成的关键,视网膜功能及结构的改变先于FAF中高荧光环/弧的表现,且在高荧光环/弧内(靠近黄斑中心凹).

    作者:万敏婕;罗彤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佛山地区近10年大肠腺瘤的临床特征变化趋势

    目的:探讨佛山地区近10年采大肠腺瘤临床特征的变化趋势.方法:总结分析佛山地区3家三级甲等医院2001-2010年经病理确诊的大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检出9 850例大肠腺瘤患者,男性6002例(60.93%),女性3 848例(39.07%),男女之为1.56:1.2010年与2001年比较,大肠腺瘤患者的检出数增加了68.26%;发病中位年龄从51岁上升至58岁.右半结肠腺瘤比例从16.07%上升到24.47%;多发腺瘤的比例从23.51%上升到37.88%;近10年来直径大于2.0 cm的腺瘤检出数增加了86.79%;锯齿状腺瘤的检出数增加了76.19%,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的检出数增加了11.49%.结论:近10年来佛山地区大肠腺瘤的发病率上升;发病中位年龄上升;男性多于女性.右半结肠腺瘤,多发、体积大、绒毛状、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逐年增多.

    作者:陆宝钿;崔西玉;李兆滔;刘韶辉;程灿昌;刘浏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长期冬泳对老年人体质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目的:了解长期冬泳运动对老年人的体质和骨代谢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国民体质监测指定器材测定研究对象的体质指标,采用MODULA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Ca、P和ALP含量,采用S200型酶标仪测定BGP、TRACP5b含量.结果:冬泳组和对照组老年人的收缩压、ALP均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肺活量、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血清Ca、BGP、TRACP5b均值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长期进行冬泳运动能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心肺功能、柔韧性、平衡能力和反应能力,并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骨代谢能力.

    作者:赵春琪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宫颈癌筛查技术应用的现状及进展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5.29万名妇女确诊为宫颈癌,当中约有2.75万人死于该病.据统计,83%的宫颈癌患者分布于发展中国家,宫颈癌已成为这些地区女性癌症患者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1].大量研究表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与宫颈癌密切相关.HPV是一种嗜上皮细胞性的病毒,能引致上皮组织增生.尽管大多数HPV感染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且绝大部分病毒终会被机体的免疫力清除,但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却会大大增加宫颈癌的发病率.而目前对于宫颈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均未获得理想疗效,因此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对于预防癌症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冯桂芬;甘宝姗;周捷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TNF-α基因-308位点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TNF-α基因-308多态性位点与新疆维吾尔族COP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新疆维吾尔族COPD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TNF-α基因-308位点的多态性分布,并统计分析TNF-α不同基因型与维吾尔族COPD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COPD组和对照组中均以GG基因型为主,GG、GA、AA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COPD组与对照组人群中A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16.2%和5.6%,差异有显著性(P<0.05);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史等影响因素后,两组之间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NF-α基因-308位点的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COPD的易感性相关.

    作者:王妨娥;凌敏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Trachlight困难气道插管装置应用于国人的技术改进及临床研究

    目的:改进Trachlight插管装置,提高国人困难插管的成功率.方法:随机选取健康志愿者,男、女各50例,通过螺旋CT对中国人群的上气道解剖学解构进行三维重建,得出中国人群的Trachlight“J型”数据;将改进后的Trachlight插管装置应用于临床,并同原型Trachlight相比较.结果:中国人群口轴线与气道中轴线夹角为(69.71±7.22)°,气道中轴线从环状软骨水平至口轴线交点距离约为(6.22±1.17)cm.同原型Trachlight装置相比,改进后的Trachlight装置一次插管成功率提高至86.9%,插管时间缩短至(13.7±4.9)s,失败率降低至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改进的新型Trachlight困难气道插管装置,更适合中国人群的特点,具有更高的插管成功率,更强的易用性.

    作者:陈建颜;赵晖;宋际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腹腔镜子宫腺肌瘤切除手术后延续治疗的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作为腹腔镜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后延续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腹腔镜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住院患者,按术后治疗方案分为A组(GnRH-a+ LNG-IUS)、B组(LNG-IUS)、C组(GnRH-a)、D组(无后续治疗),随访2年对比各组疗效.结果:A组无复发,B、C、D组症状复发率为7.7%、12.0%、28.0%;术后各组患者子宫体积均明显缩小,PBAC评分明显下降(P<0.05);随访第1年及第2年,A、B组PABC评分、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和D组,C组子宫体积缩小比例显著大于D组(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后放置LNG-IUS缓解痛经、减少月经量,联用GnRH-a明显防止症状复发,单用GnRH-a有利于术后子宫体积的控制.

    作者:杨筱祎;王刚;董霞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长方案垂体降调节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长方案垂体降调节时间的长短是否会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结局产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2个应用黄体中期长方案进行控制性超促排卵的IVF-ET周期,根据Gn启动前垂体降调节时间长短分为3组:A组,14~15 d(53例);B组,16~18 d(98例);C组,>18 d (41例),比较组间的促排卵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3组间注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移植胚胎数,妊娠率,种植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Gn总量,Gn用药时间C组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方案垂体降调节时间长短不影响IVF-ET的妊娠结局,但垂体过度抑制者需增加Gn用量及时间.

    作者:张帆;韦继红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甲胎蛋白异质体阴性肝癌的CT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异质体(AFP-L3)阴性(L3/AFP<10%)肝癌的CT特点,为其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经临床和病理确诊AFP异质体阴性肝癌30例(研究组)和AFP异质体阳性(≥10%)肝癌40例(对照组).分析两组CT特点,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研究组中,病灶<5 cm 19例(63.3%),单发16例(53.3%),边缘清晰光整17例(5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密度均匀为16例(53.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侵犯血管和肝内外转移分别为5例(16.7%)、2例(6.7%),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动态增强研究组表现为“快进快出”16例(53.3%),“快进慢出”14例(46.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FP-L3阴性肝癌CT检查具有肿瘤体积小、数目少,不易侵犯血管和肝内转移等预后较好的影像学特点.

    作者:胡仁健;唐栋;陈祖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不同途径给予氨溴索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静脉注射及气道内滴入两种不同途径给予不同剂量的氨溴索,观察和分析对ARDS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83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B组(静脉注射氨溴索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稀释后的氨溴索37.5mg/h持续静脉泵入,900 mg/d,连用5d.C组(气管内滴入小剂量氨溴索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稀释后终浓度1.875 mg/mL的氨溴索5 mL/h持续气管内滴入,225 mg/d,连用5d.D组(气管内滴入大剂量氨溴索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稀释后终浓度3.75 mg/mL的氨溴索5 mL/h持续气管内滴入,450 mg/d,连用5d.比较各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氧分压、氧合指数、静态肺顺应性、肺损伤评分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应用氨溴索治疗后患者的氧分压、氧合指数、静态肺顺应性、肺损伤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气管内滴入450 mg/d组较其他组改善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氨溴索可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呼吸功能,气道内滴入组较静脉注射组应用较少的药物剂量,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杰;张小坤;谢兰兰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彩色M型超声及组织多普勒成像对房颤患者的治疗评估

    目的:联合应用多项超声心动图指标观察阵发性房颤及持续性房颤患者经导管消融术或药物治疗的心功能的变化,对不同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分别接受导管消融治疗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房颤患者各35例,设为消融组和药物组.于治疗前测定VP、Em、Vs及左房应变峰值速度等指标,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重复上述指标检测.结果:平均随访6个月,消融组仍为窦律者占91.43%,药物组转复为窦律者占68.57%.与治疗前比较,两组VP、Em、Vs及左房应变峰值速度6个月后均明显升高(P<0.05).与药物组比较,消融组各指标差值△VP、△Em、△Vs及△左房应变峰值速度升高更明显(均P<0.05).结论:应用导管消融及单纯药物治疗房颤均能提高患者的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左房功能,但前者改善更为明显.导管消融较药物治疗具有更高的房颤转复率.

    作者:索娅;李广平;周长钰;郑成环;富华颖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新生儿急性继发性腹膜炎治疗体会

    新生儿继发性腹膜炎是新生儿疾患的严重并发症,存活率较低,我院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168例新生儿继发性腹膜炎,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68例,男130例,女38例.早产及低体重32例;出生体重1.2~ 4.0 kg,平均2.3 kg.小年龄3h,大26 d,平均5.2 d.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发热及腹壁红肿.腹部X线检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肠梗阻,B超检查一般会发现腹腔内有积液,血象及CR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合并休克60例,肺炎15例,硬肿症10例.

    作者:罗树友;李新宁;石群峰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血液净化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RDS的临床观察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发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达10% ~ 30%的严重疾病[1].约15%~60%的SAP将并发急性肺损伤(ALI)或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周内其死亡率可高达60%[2].ARDS是早期引起SAP患者死亡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我科采用血液净化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SAP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吴锋;柳月珍;方凯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主动固定电极在埋藏式起搏器植入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总结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间隔部及右心耳植入中的应用经验.方法:56例有起搏适应证的患者均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心室电极放置在右室间隔部,部分使用直指引钢丝完成;心房电极放置在右心耳.观察电极植入后不同时间的参数,及有关手术指标.结果:心室电极植入即刻和15 min后重复测定的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分别为(0.71±0.16)V、(0.59±0.13)V;(8.57±2.24) mV、(9.00±2.78) mV;(565.0±91.0)Ω、(577.1±113.6)Ω;而心房电极分别为(0.94±0.28)V、(0.80±0.20)V;(2.53±0.51)mV、(2.70±0.75) mV; (525.9±115.9)Ω、(529.6±131.2)Ω.重复测定均阈值降低、感知改善(P<0.05).使用直指引钢丝完成右室间隔部植入25例,占心室电极总数的44.6%.随访中除l例出现植入侧锁骨下静脉血栓外,未发现电极脱位、穿孔及起搏不良等并发症.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间隔部及右心耳起搏是有效的、安全的.部分病例使用直指引钢丝也可以完成右室间隔部的电极植入.

    作者:刘延筑;李羚;毛华;文美;唐艳;熊宗华;鲁玉民;周文汀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玻璃离子水门汀调拌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富士Ⅰ玻璃离子水门汀是化学固化型玻璃离子粘固粉,具有优异的化学粘结性,但其粘固成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基牙的固位型及固位力,粘结材料的性能和表面处理,操作的规范性及咬(牙合)力的大小等,其中高质量的调拌是保证全冠粘结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1-4].本研究收集我院51例新入职护士的玻璃离子调拌操作考核成绩,针对调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全冠粘固的临床效果,也为新护士入职培训提供参考.

    作者:尹雯娟;叶慧铭;侯雅蓉;朱曼群;刘丹 刊期: 2013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