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组织工程学在气管外科的基础研究新进展

赖远阳;李小飞

关键词:组织工程学, 气管外科, 基础研究, 心血管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重建, 移植材料, 等损伤, 人体, 气管切除, 环形切除, 呼吸功能, 呼吸道, 肿瘤, 植入, 修复, 危害, 外伤, 缺损, 气道
摘要:临床上超过40种疾病可损伤呼吸道,影响人体呼吸功能.据British Lung Foundation报告,呼吸系统疾病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心血管系统疾病.气道可因外伤、感染、肿瘤等损伤[1],需行气管切除和重建.然而,当环形切除或缺损超过6 cm端-端吻合不能很好地修复气管,则需植入气管移植材料以达重建目的.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Issemann和Green在20年前发现了第一个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PPARs).自此以后,PPARs在心血管领域的作用得到广泛的关注.PPARs属于Ⅱ型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为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在脂代谢及糖代谢中起关键作用.PPARs有3种亚型PPARα、PPARβ/δ及PPARγ.其中,PPARα与心血管系统的研究为深入,其降脂作用已被广泛关注[1],除此之外,近来研究[2-4]发现PPARα的激活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再灌注及心衰过程中的炎症反应,而且也参与心肌纤维化、心肌细胞凋亡等多种过程.本文就PPARα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永;肖颖彬;郝嘉;何凤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不同血压水平对颈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定量评价不同血压水平对颈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组(HP组)50例、正常高值血压组(HN组)30例和正常血压组(NP组)30例,常规二维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ET技术检测颈动脉弹性参数(Eρ、β、AC、AI、PWVβ),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研究对象均合并较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HN组较NP组排除混杂因素前IMT、Eρ、PWVβ差异值有显著性而排除混杂因素后仅PWVβ值差异显著(P=0.04),HP组较NP、HN组于排除混杂因素前后各硬化参数差异均显著.结论:血压升高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密切相关,但正常高值血压本身对颈动脉弹性无明显影响,其所合并的危险因素在动脉硬化及血压升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高血压早期,即使颈动脉未发生明显病理形态学改变,血压已成为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覃月秋;陈爱华;唐晓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云南汉族老年人群β2-AR基因Gln27Glu多态性与COPD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基因编码区2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云南汉族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方法: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技术检测180例研究对象的β2-AR基因编码区第2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β2-AR基因27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COPD合并EH组、COPD非合并EH组和健康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COPD患者FEV1%预计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282、P = 0.755),与COPD合并EH组的血压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本研究中,β2-AR基因2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云南汉族老年COPD合并EH的发病无相关性.

    作者:王成;杨皑岚;李华;毕鸿雁;傅玮萍;戴路明;陈芬;谭芳;符琴;田陆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丁苯酞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生长相关蛋白-43及突触素P38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海马区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突触素P38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模型.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D组、丁苯酞组.Y-型迷宫观测学习记忆能力,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GAP-43及突触素P38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VD组和丁苯酞组GAP-43 mRNA较假手术组升高(均P < 0.05),丁苯酞组较VD组升高更明显(P < 0.05);丁苯酞组GAP-43蛋白较假手术组和VD组均升高(均P < 0.05),VD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 0.05).丁苯酞组突触素P38 mRNA较假手术组和VD组上调(均P < 0.05),假手术组和VD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 0.05);VD组和丁苯酞组突触素P38蛋白较假手术组明显下调(均P < 0.05),VD组下调更明显(P < 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能提高VD 大鼠海马区突触素P38及GAP-43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其认知功能.

    作者:李秋霞;陈淅泠;王欣东;潘娟;张晓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细支气管肺泡癌低氧诱导因子1α、环氧化酶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细支气管肺泡癌蜡块标本中HIF-1α、COX2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肿块直径及HIF-1α、COX2表达与细支气管肺泡癌预后的关系.结果:细支气管肺泡癌肿块直径≥ 3 cm组中HIF-1α、COX2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直径< 3 cm组(P < 0.05);肿块直径≥ 3 cm组中COX2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 < 0.05),肿块直径< 3 cm组中COX2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 0.05);HIF-1α与COX2表达呈正相关(r = 0.366,P < 0.05);5年累积生存率单因素分析显示,细支气管肺泡癌预后与肿块直径、COX2表达相关(P < 0.05),与HIF-1α表达无关(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块直径≥3 cm与COX2高表达是细支气管肺泡癌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P < 0.05).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肿块直径≥3 cm,HIF-1α、COX2水平显著上调,促进淋巴结转移,提示患者预后差.

    作者:邹亮;雷浪;石丹;廖首生;邬黎青;冯琼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紫背天葵提取物对电离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紫背天葵提取物对电离辐射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紫背天葵提取物低浓度给药组(100 mg/kg)和高浓度给药组(500 mg/kg)、辐射模型组(4 Gy)和正常组,大鼠连续灌胃给药,第13天用4 Gy的X线全身照射1次,照射后继续给药,至第17天实验结束,比较各组大鼠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血清丙二醇(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辐射模型组比较,低浓度给药组(100 mg/kg)的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升高(P < 0.01),血清MDA含量明显降低(P < 0.01);高浓度给药组(500 mg/kg)的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升高(P < 0.01).结论:紫背天葵提取物对电离辐射损伤具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

    作者:黄伟刚;郑诗颖;叶大明;王寿扬;黎晓彦;吴秋如;杨逸铭;何杰勇;宜全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初诊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的免疫表型,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CD45/SSC和CD45/CD19双参数散点图设门,以CD19-APC/CD45-PerCP/CD10-FITC/CD34-PE为主的抗体组合检测53例68份完全缓解后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微量残留病细胞.结果:53例初发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检测出18种白血病相关的免疫表型,98.11%患儿存在CD45、CD10、CD19、CD34表达量的异常.12例存在0.012% ~ 0.55%的白血病细胞,为微量残留病阳性,5例保持初诊时的免疫表型异常,7例发生免疫表型变化,占58.33%,只用CD19-APC/CD45-PerCP/CD10-FITC/CD34-PE一组抗体组合发现10例微量残留病阳性(83.33%).结论:根据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白血病相关的免疫表型,用CD19/CD45/CD10/CD34为主的抗体组合能够有效监测微量残留病.

    作者:吴韶清;廖灿;谢闺娥;孙新;黄以宁;叶铁真;赖冬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体表胃肠起搏治疗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研究

    目的:分析评估胃肠起搏器治疗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疗效.方法:收集9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胃下垂患者,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用胃肠起搏器进行治疗,对照组不给予刺激,通过临床症状、EGG、X线钡餐造影和胃排空试验综合判断疗效.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经胃肠起搏器治疗后,临床症状总有效率超过85%,而对照组总有效率远低于治疗组(P < 0.01);治疗组EGG明显改善(P < 0.05 vs 治疗前),部分患者行胃排空试验,结果明显改善,而对照组EG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下垂患者经胃肠起搏器治疗后,胃的体位显著上升.结论:胃肠起搏能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下垂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黄伟锋;欧阳守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不同方法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闭塞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闭塞后,原位手术再通及溶栓治疗效果的优劣.方法:维持性透析内瘘闭塞者68例,根据排除标准,终有51例符合入组标准,随机分成两组,即手术治疗组(n = 26)、溶栓组(n = 25).手术治疗组方法:切开动静脉内瘘取出血栓,切除狭窄血管或扩张血管,使内瘘通畅.溶栓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及尿激酶溶栓.结果:手术治疗组26例患者中,23例患者术后动静脉内瘘畅通,触及明显血管震颤,其中21例术后第2天行可以行血液透析治疗,血流量达250 mL/min以上,成功率88.5%.溶栓组25例患者中,有15例溶栓成功,成功率为60.0%,结果显示治疗组成功率比溶栓组高,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 < 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成熟的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后原位手术再通率较尿激酶局部溶栓组高,增加内瘘闭塞后的复通率.

    作者:薛志强;曾石养;蒋重和;彭翔;苏海燕;曾建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肿瘤标记物在不同组织来源的鳞癌和腺癌中的表达意义

    目的:观察4种肿瘤标志物在不同组织来源的鳞癌和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41例在我院首次诊断为鳞癌或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鳞癌和腺癌患者中根据不同组织来源又将其分为消化系统(包括食管、胃肠道来源等)、呼吸系统(包括咽喉部、支气管来源等)、泌尿生殖系统(包括男性、女性生殖道来源)3组,并选取同期在我院住院未发现恶性肿瘤依据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腺癌组血清癌胚抗原(CEA)、糖蛋白抗原199(CA199)、甲胎蛋白(AFP)水平高于鳞癌组和对照组;鳞癌组血清鳞癌抗原(SCC)水平高于腺癌组和对照组;在呼吸系统腺癌中血清CEA、CA199水平及其阳性率均较高(P < 0.05),在消化系统腺癌中CEA表达亦较高(P < 0.05).4种肿瘤标志物中SCC对鳞癌的灵敏度高;CEA对腺癌中的灵敏度高.联合检测能提高对鳞癌和腺癌的诊断灵敏度.应用ROC曲线分析显示,SCC = 1.15 ?滋g/L可提高诊断鳞癌的灵敏度,CA199 = 12.26 U/mL,AFP = 3.03 ng/mL,CEA = 3.28 ng/mL可分别提高诊断腺癌的灵敏度.结论:不同的肿瘤标志物对鳞癌和腺癌诊断的灵敏度不同,对提示组织来源有一定参考价值,联合检测可提高其诊断价值.

    作者:陈庆;刘升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致急性良性肌炎36例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导致小儿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36例MP感染导致小儿急性良性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6例MP阳性患儿均有呼吸道感染史,表现为对称性双下肢疼痛,多以夜间或晨起时突然出现肌痛、活动时加剧,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急性期磷酸肌酸激酶(CK)明显升高数倍至数十倍(正常值为38 ~ 174 U/L).本组全部病例均治愈.结论:MP除可导致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及肺外多器官损害外,亦可导致肌肉病变,可表现为非特异性肌炎症状,急性期均有肌痛及CK显著升高,经用阿奇霉素抗炎及综合治疗1 ~ 2周后,患儿可完全恢复,CK值也可恢复正常.

    作者:孔卫乾;王金华;吴娇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透明质酸对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保护机制的探讨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对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四唑盐比色实验检测细胞线粒体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凋亡百分率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透明质酸能明显提高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线粒体活性,抬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凋亡率和胞内游离钙浓度.结论:透明质酸可抑制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从而具有稳定线粒体膜电位的作用,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这种作用可能与其能抑制软骨细胞内钙超载有关.

    作者:李化光;刘华;杨新明;张林西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上前牙严重唇向漂移的美学修复

    目的:探讨上前牙严重唇向漂移的美学修复的临床参考依据和方法.方法:按照牙列的形态与面部外形的协调、牙齿的长度与微笑曲线、前牙的个性形态的标准、面下1/3的比例等,在口外参考模设计磨牙量,在口内按标准完成加工参考模,以此模为上前牙严重唇向漂移的美学修复的参考依据.结果:本组62例患者中,显效35例,有效2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3.61%.结论:采取本研究提出的标准和方法修复上前牙严重唇向漂移,能够达到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施亮;陈烈金;魏雅芹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成人脉络丛乳头状癌1例

    患者男,39岁.因反复发作性头痛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出现头痛,呈阵发性,反复隐痛,以左颞、额部为甚,伴头晕、呕吐及抽搐,曾在外院行头颅CT检查示:左额叶占位性病变,为进一步诊治,转我院求治.患者近一周来头痛加重,精神、食欲、睡眠欠佳,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神志清楚,脑神经检查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亢进,Kerning征阴性,深浅感觉检查正常.

    作者:肖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不同方法注射利多卡因对预防儿童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预注和混用利多卡因对于儿童丙泊酚静脉注射痛的预防作用.方法:120例儿外科患儿分为A组(先静脉注射0.5 mg/kg利多卡因 30 s后使用注射丙泊酚全麻诱导)和B组 (丙泊酚和1%利多卡因按20∶1混合液全麻诱导),每组均为60例,观察患儿从开始注射丙泊酚到意识消失过程中出现的注药手臂运动情况和面部表情的反应,评估疼痛的发生率和强度.结果:A组注射痛的发生率为68.3%,其中中重度痛(中度痛+重度痛)发生率为38.3%.B组注射痛的发生率为36.7%,其中中重度痛发生率为18.3%.两组相比,B组注射痛及中重度痛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均P < 0.01).结论:丙泊酚和1%利多卡因按20∶1混合液较预注射0.5 mg/kg利多卡因30 s后注射丙泊酚更能有效缓解患儿注射痛.

    作者:刘长涛;陈玉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B1激肽受体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B1激肽受体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变化,以探讨其在粥样斑块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40例因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70%)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斑块组)的手术标本,并依据术前症状分为无症状斑块组(n = 15)和有症状斑块组(n = 25),另收集人肠系膜动脉标本作为对照组(n = 15).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测定各组B1激肽受体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其B1激肽受体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斑块组B1激肽受体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有症状斑块组B1激肽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无症状斑块组均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B1激肽受体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稳定性密切相关.

    作者:郭亚培;张敏;王建平;吴世陶;王兵;刘恒方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分血时间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质表达谱的影响

    目的:分析不同分血时间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蛋白质表达谱的影响,探讨临床和研究中合适可行的PBMC分血时间.方法:在采血后0、2、4、6、8、12 h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血液中的PBMC,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选取分血时间为0、2、4、6、8 h的PBMC提取蛋白质进行蛋白质凝胶电泳,选取差异表达蛋白质条带,通过液相色谱串联离子井质谱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 结合GO数据库信息对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和定位进行分析.结果:分血时间为12 h已观察不到完整的PBMC细胞形态;质谱鉴定表明随着分血时间的延长,差异蛋白质逐渐增多;在2、4、6 h鉴定出的功能和定位明确的差异蛋白质中,大部分蛋白质功能为转运和信号转导,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膜上;而8 h鉴定出的差异蛋白质的功能的定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结论:蛋白质组学技术能有效地观察不同分血时间导致的PBMC蛋白质表达的动态变化,推荐合适且临床可行的PBMC分血时间为6 h以内.

    作者:马芳;尹林;熊华伟;姚亚敏;刘晓茜;贾小芳;张丽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乳腺癌保乳治疗后局部复发的随访研究

    目的:总结乳腺癌保乳治疗术后局部复发的规律,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17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均行保乳手术及综合治疗.术后随访1个月~ 6年.结果:217例患者随访期间内随访率为93.1%.共12例患者发生局部肿瘤复发,发生的时间第1 ~ 6年分别为0、6、4、0、1、1例;累积无复发率分别为100.0%、97.2%、95.4%、95.4%、94.9%、94.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35岁/>35岁,P = 0.032,OR = 1.752)、肿块的大小(≤3 cm/> 3 cm,P = 0.024,OR = 1.872)、TNM分期(TNM0/TNMⅠ/TNMⅡ,P = 0.016,OR = 2.164)均是保乳治疗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乳腺癌保乳治疗术后局部复发的高峰期在术后2 ~ 3年;年轻、大肿块和较晚的TNM分期是影响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隽婕;何炜;陈宏林;赵芳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P-P38和P-GSK3β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P38蛋白和P-GSK3β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微波Eli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3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P38蛋白和P-GSK3β蛋白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P38和P-GSK3β分别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浆,其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 < 0.05).两者的表达与肌层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病理分期有关 (P < 0.05);两者之间表达呈正相关(r=0.503 P < 0.05).结论:P-P38和P-GSK3?茁在子宫内膜癌呈高表达,且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杨华英;沈艳峰;石洁;席丰;孙冬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痰热清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痰热清注射液10 mL加入生理盐水10 mL雾化吸入.结果:治疗组显效17例(42.5%),有效22例(55.0%),无效1例(2.5%);对照组显效8例(20.0%),有效28例(70.0%),无效4例(10.0%);治疗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周洁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