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利红;唐安洲;尹时华;谭颂华;谢小娟
目的:探讨高频电凝联合雷贝拉唑及铝碳酸镁治疗岛型Barrett食管的疗效.方法:选择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岛型Barrett食管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经胃镜行高频电凝治疗,术后联合雷贝拉唑及铝碳酸镁治疗;对照组用雷贝拉唑及铝碳酸镁治疗.所有病例于半年后复查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半年后复查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为93.55%及100%,对照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为0及38.24%.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高频电凝联合雷贝拉唑及铝碳酸镁治疗岛型Barrett食管疗效显著、安全有效.
作者:钟永锋;范利好;刘金秀;刘翠玲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研究腰麻与硬膜外麻醉方法在剖腹产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方法:择期剖腹产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腰麻组和硬膜外组两组.穿刺成功后,对腰麻组患者,蛛网膜下腔推注0.75%布比卡因7.5 mg+10%葡萄糖+芬太尼20 μg 3 mL(各1 mL),对硬膜外组患者,蛛网膜下腔推注生理盐水3 mL;两组患者均放置硬膜外导管,在硬膜外腔注入试验剂量后,于硬膜外腔推注0.75%布比卡因+50 μg芬太尼,腰麻组推入相同容量生理盐水.记录麻醉平面不再上升时阻滞平面为腰麻阻滞高平面,用VAS表评价患者的疼痛情况,下肢运动功能通过改良Bromage法评价.并对麻醉效果进行评价.术后用静脉镇痛泵镇痛.结果:腰麻组患者的阻滞时间为(2.93±1.40)min,较硬膜外组的阻滞时间(8.20±2.61)min短(P<0.05);腰麻与硬膜外组的患者麻醉效果(Ⅰ/Ⅱ/Ⅲ/Ⅳ/Ⅳ)分别为20/17/3/0例和10/21/9/0例,明显优于硬膜外组(P<0.05).腰麻组患者使用双氯酚酸镇痛药的例数19/21例较硬膜外组患者的例数31/9例少(P<0.05).腰麻组患者在术后12 h静止时vAS评分(2.30±1.32),比较硬膜外组患者的VAS评分(3.78±2.01)较低(P<0.05).术后3、6、12 h患者咳嗽时,腰麻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为1.73±1.22,3.38±1.63,4.85±1.67.硬膜外组评分分别为2.63±1.44,5.03±1.76,6.23±2.02,腰麻组的患者镇痛效果较好(P<0.05).腰麻组患者在术后3 h、6 h运动功能(Ⅰ/Ⅱ/Ⅲ/Ⅳ)例数分别为32/8/0/0和39/1/0/0,硬膜外组患者术后3 h、6 h运动功能Ⅰ/Ⅱ/Ⅲ/Ⅳ例数分别为(21/17/1/1和32/6/1/1),腰麻组患者恢复较好(P<0.05).结论:剖腹产手术,使用芬太尼腰麻不仅可以比硬膜外麻醉有较好术中麻醉效果,同时还能有较好术后镇痛及较早术后运动功能恢复.
作者:张宙新;徐峰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行无痛人流术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3组,即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组(D组,n=30)、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F组,n=30)和单纯丙泊酚组(P组,n=30).行静脉全麻,必要时追加丙泊酚.对3组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进行评级,测定两组患者麻醉前、注药后2 min、苏醒时的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丙泊酚总用量、手术时问、唤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闻和术后腹痛情况以及麻醉期间的不良反应等.结果:D组、F组唤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P组.丙泊酚总用量以及术中的体动反应也明显少于P组(P<0.05);术中麻醉效果优的百分率D组、F组明显高于P组(P<0.05),但术后镇痛效果比较D组优于F组、P组(P<0.01).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于无痛人流术麻醉,两种方法均安全可靠,镇痛效果满意,但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麻醉的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且并发症少.
作者:刘荣;肖金辉;桂新星;王敏华;徐桂菊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预先给予三种不同剂量丙泊酚时布比卡因中枢和心脏毒性反应的影响.方法:4|D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以肢体Ⅱ导联监测ECG,股动脉置入24G套管针监测BP,股静脉置入24G套管针.泵注布比卡因开始前15 min,对照组静脉泵注生理盐水(C组),另外3组分别泵注丙泊酚25 mg/kg(PI组)、50 mg/kg(PⅡ组)和100 mg/kg(Pa组),4组注射容积为10 mL/kg,均在5 min内泵注完,然后所有动物泵注0.5%布比卡因2 mg/(kg·rain).记录大鼠发生抽搐、心律失常和心跳停止的时间及布比卡因用量.结果:大鼠出现抽搐、心律失常和心跳停止时,PI组、PⅡ组和Pa组的局麻药用量大于C组,PⅡ组和PⅢ组的用量也大于PIflt.(P<0.05),但PⅡ组和PⅢ组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预先给药可明显减轻布比卡因的中枢和心脏毒性反应,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贺大银;王强;毛庆祥;熊利泽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条件在脊柱外伤检查中的应用.方法:首先对34例正常脊椎(颈椎13个,腰椎21个)实施常规剂量条件扫描(140 kV/300 mAs)和低剂量条件扫描(90 kv/50 mAs、120 kv/50 mAs、140 kV/50 mAs),分析断层图像质量,筛选出合适低剂量扫描条件;然后对17例脊柱创伤患者实施常规剂量和筛选的低剂量扫描,比较分析断层和后处理VR,3D-MIP图像.结果:与常规剂量扫描获得的图像相比,140 kv/50mAs剂量扫描在骨窗时的主观图像质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435),在软组织窗时图像质量有差异,但达到良好和可接受水平,VR和3D-MIP图像良好率分别达76.47%,82.35%;其他几组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在各方面差异都存在显著性.结论: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方式获得的图像以及后处理图像的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可以应用于脊柱创伤检查.
作者:刘晓东;翟荣存;李年春;谢文霞;姚孝平;吴晓红 刊期: 2011年第17期
例1患者女,40岁,2005年经淋巴结活体病理检查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等方法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l型),先后经VDP、去甲氧柔红霉素加长春新碱、VDLP方案各1个疗程治疗达完全缓解后行Allo-HSCT.选择患者胞妹为供者,供受者HLA配型均相合,ABO血型均为B型,Rh血型均为CCDee,MN血型患者为NN型,供者为MN型.在Allo-HSCT后的第22、46、90、120和180天分别对患者的MN血型进行了检测,临床及实验室均未见溶血.
作者:李彩丽;刘润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线粒体是细胞内物质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其生成的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线粒体受损能够导致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eies,ROS)或者细胞凋亡因子的释放,可以造成细胞的损伤或者促使细胞凋亡[1-3].因此,及时清除这些受损伤的线粒体,维持线粒体的正常功能与数量对细胞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噬溶酶体途径在调控细胞内受损线粒体的降解、维持线粒体的代谢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
作者:王建东;张红;刘湧 刊期: 2011年第17期
患者男,33岁,因发现左侧阴囊内包块1年余于2010年11月30日入院.患者自诉于1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侧阴囊内睾丸上方可触及一包块,自觉无发热,无疼痛,排尿顺畅,无尿频、尿急、尿痛,不伴腰痛、无畏寒发热.
作者:肖海;李伟松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的难点与对策,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对鼻泪管阻塞或狭窄的患者,施行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探讨假道形成、送线针的钩取、植入物植入困难、鼻腔出血、拔管后再阻塞等问题的处理.结果:132例156只眼中,2只眼插管失败,治愈102眼,显效31眼,进步7眼,无效14眼,有效率达85%.结论: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具有高效、微创、价廉、痛苦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金卯;曹汝芳;涂娟;谭少健;何剑峰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应用大鼠的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在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低压复苏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及低压复苏的意义.方法:wistar大鼠120只,在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休克未处理组、常压复苏组、低压复苏组.动态观察伤后0.5、1、3、5、7 h大鼠肝组织HSP-70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的表达;用RT-PCR观察HSP-70 mRNA水平变化的规律.结果:低压复苏组HSP-70休克前和休克后0.5、1、3、5、7 h CT值分别为33.73±0.39、31.32±0.42、27.14±0.31、21.46±0.45、20.86±0.57、19.15±0.31,与其他组休克后3、5 h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压复苏能增强HSP-70在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后肝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王成龙;张利远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脾酪氨酸激酶(Syk)与袁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5例胃癌惠者及20例癌旁组织中Svk与EGFR蛋白表达;分析在不同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远处转移等胃癌组织中syk及ECF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Syk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X2=24.69,P<0.01);EGFR蛋白在胃癌的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X2=12.06,P<0.01),Syk及EGFR蛋白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学分类、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结论:Syk和EGFR均参与了胃癌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
作者:廖玲;刘泓基;彭艳;薄晓通;王宏伟;吉艳荣;葛文泓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对康复科脑卒中住院患者营养风险以及营养不足的情况进行评估和研究,为开展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对91例康复科脑卒中住院患者用NRS 2002 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通过体质指数和血清白蛋白判断营养不足状况.结果:NRS 2002的适用率为100%,营养风险(NRS≥3分)的发生率为71.43%,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13.19%:存在吞咽困难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83.33%,而其营养不足的发生率19.44%:留置胃管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85.71%.而其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42.86%.结论:康复科脑卒中住院患者存在严重的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以血清白蛋白水平作为评价患者营养状况有其局限性,应以血清前白蛋白的连续监测作为临床营养不足和营养治疗的动态监测指标.
作者:邱晓佳;刘刚;周杰;池响峰;高海燕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研究80 mg/d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纤溶活性的影响是否优于常规剂量20 mg/d.方法:收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和强化组(阿托伐他汀80mg/d)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后随访,观察患者心绞痛、再发心梗情况,检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肝肾功能、心肌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荆(PAI-1)水平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结果:强化组(阿托伐他汀80mg/d)与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mg/d)比较,强化组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明显下降.两组治疗后TC、LDL-C、HDL-C、TG、hs-CRP、PAI-1及t-PA水平均比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80mg/d阿托伐他汀比常规剂量降低了复发心绞痛及再发心梗的发生率,减少急性心脏事件,改善患者预后.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能进一步降低血清TC、LDL-C、TG及hs-CRP水平,同时减少血浆PAI-1含量,升高t-PA含量.
作者:罗晓丽;邓仁生;申源生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单纯餐后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241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血糖,依血糖情况分为血糖正常组、单纯餐后高血糖组、非单纯餐后高血糖组.在发病2周后,复查头颅CT,计算梗死灶体积,并随访3个月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情况,3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正常血糖组、单纯餐后高血糖组、非单纯餐后高血糖组的梗死灶体积分别是(4.083±2.641)cm3、(5.942±2.923)cm3、(6.052±2.583)cm3;3组间入院时及6个月后的NIHSS评分分别是:8.742±2.474、5.892±1.961;10.321 ±2.193、7.104 ±2.351:10.533 ±2.962、7.243 ±2.174.3组间比较,后2组比血糖正常组脑梗死灶大,神经功能受损程度高,预后差(P<0.05).而单纯餐后高血糖组与非单纯性餐后高血糖组相比,梗死灶、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及预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纯餐后高血糖可加重脑梗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梗死灶大,临床预后差.
作者:黄艺洪;庞伟冰;骆焕洪;由行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破裂的有效抢救方法.方法:分析我科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抢救的3例颈动脉破裂患者,总结经验教训.结果:我们采用大隐静脉再造修复颈动脉的方法,3例患者全部救治成功,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颈动脉破裂虽然危险,但只要抢救及时、方法妥当,是可以抢救成功的.
作者:李卫;刘金伟;陈启康;黄继辉;林绍仪;蔡厚洪;李春雨;何藻鹏;陈应驹 刊期: 2011年第17期
布加综合征(BCS)是因肝静脉流出道阻塞所导致窦后性门脉高压的一组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阻塞的部位可在肝静脉或肝静脉开口水平以上的下腔静脉[1-3].肝脏容积加速采集(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LAVA)是一种快速三维容积动态增强成像技术,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大、信噪比高等特点,本文分析11例BCS患者的MRI资料,研究LAVA技术的表现及特征.
作者:吴文娟;王成达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鱼精蛋白所致不良反应的诊治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 25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例资料,时因鱼精蛋白所致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包括不良反应的表现和治疗转归.结果:发生鱼精蛋白不良反应37例(3.0%),无死亡病例.结论:鱼精蛋白不良反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临床应当警惕,通过及时诊断、干预治疗多能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徐莉;王强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误诊原因及误诊防范.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1年10月至2009年12月收治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中误诊病例1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误诊为异位妊娠6例,卵巢肿瘤3例,胎盘残留3例,不全流产2例.终确诊为绒癌8例.侵蚀性葡萄胎3例,异位绒癌2例,异住侵蚀性葡萄胎1例.结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很重要.对于难以诊断的患者可以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手术以明确诊断.
作者:岑慧;柯珮琪;费慧;舒珊荣;沈宏伟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分析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住院确诊为HSP20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年龄、临床类型、M、B、SD、PLT、PDW、CER、PTA、PTR、INR、APTT-R、AG、TP、ALB、GGT、LDH、TG、CHOL、CREA、Ig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皮疹反复、消化道症状、ALB、LDH在肾脏损害易感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8、P=0.007、P=0.005、P=0.04).结论:年龄、皮疹反复、消化道症状、ALB、LDH是HSP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对于有上述因素的HSP患儿更应加强观察.
作者:刘静;陆彪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调查分析公务员的血尿酸水平,并研究尿酸与正常高值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0-11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1 176名公务员,根据性别、年龄、血尿酸、血压进行分组分析.结果:(1)平均尿酸水平为(357±49)μmol/L,高尿酸血症(HUA)发生率为20.66%.男性中尿酸水平和HUA发生率20~29岁、30~39岁、40~49岁、50~60岁组分别为:(359±44)μmol/L(13.04%)、(372±59)p,mol/L(22.88%)、(384±67)izmol/L(26.89%)、(397±73)μmol/L(29.41%),平均为(381±65)μmoUL(24.24%);女性分别为:(275±39)p,mol/L(7.89%)、(304.4-46)μmol/L(12.73%)、(331±58)μmol/L(17.19%),(346±62)μmol/L(22.81%),平均为(308±43)μmol/L(15.53%).(2)HUA组正常高值血压的发生率为36.21%,正常尿酸组正常高值血压的发生率为27.65%.(3)理想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组、高血压组的尿酸水平和HUA的发生率分别(297±62)μmol/L(16.84%)、(331±67)μmol/L(23.70%)、(367 4-65)μmol/L(31.91%).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尿酸水平逐渐增加,HUA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各个年龄阶段男性的尿酸水平、HUA的发生率均高于女性;尿酸水平随着血压的升高而升高,两者相互影响.
作者:刘娜 刊期: 2011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