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宇
目的:观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患者肺动脉收缩压(PASP)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和炎症因子的关系,进一步探讨HPH的发病机制.方法:测定52例HPH患者和50例健康者的PASP、血清MMP-2、TIMP-1、MMP-2/TIMP-1、TNF-α、IL-6、hs-CRP.结果:HPH患者的血清MMP-2、TIMP-1、hs-CRP、TNF-α和IL-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PH患者的PASP与MMP-2、MMP-2/TIMP-1、hs-CRP、TNF-α和IL-6呈显著正相关.PASP多因素Backward逐步回归分析显示,MMP-2、MMP-2/TIMP-1、hs-CRP和TNF-α对PASP具有预测作用.结论:MMPs系统和炎症因子可能共同参与HPH的发病过程.
作者:向光明;高宝安;陈世雄;官莉;阮玉姝;张婷婷;赵必君 刊期: 2011年第22期
高磷血症是慢性肾脏病尤其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难治的并发症,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肾性骨病的重要因素.高磷血症与冠脉病变、心瓣膜钙化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亦密切相关,严重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1-2].现已普遍认识到有效的降磷治疗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提高透析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现就近年来高磷血症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俊 刊期: 2011年第22期
血液透析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基础和理化研究,于1950年开始在临床应用.早期的治疗方式是间断血液透析(intermittent hemodialysis,IHD),仅仅为了维持患者的生命,80年代碳酸氢盐透析迅速地代替了醋酸盐透析,此后血液透析就围绕改善透析质量、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开展研究工作,并逐渐带动了其他血液净化疗法的发展: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血浆交换、血液灌流、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tus renal replaeement therapy,CRRT)、免疫吸附等.
作者:尹良红;管保章;刘皤娜;胡波;李佛兰;伍冠敏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CD40L表达与中性粒细胞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本院住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7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72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CD40L的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血小板CD40L与血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小板CD40L水平(3.96±2.36)显著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3.77±2.53,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CD40L表达与血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66和0.519,均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CD40L表达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
作者:楚罗湘;吴昊;赖沙毅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年龄≥90岁的超高龄老人血镁及脑梗死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超高龄患者的血清镁水平,比较脑梗死及非脑梗死患者血镁水平,并比较不同血镁水平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总血清镁浓度为(0.973±0.544)mmol/L,不同年龄、性别组患者组间血镁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非脑梗死组患者血清镁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镁血症组、血镁正常组及高镁血症组患者脑梗死患病率分别为81.82%、35.71%、23.08%,低镁血症组脑梗死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超高龄患者中低镁血症者脑梗死患病率较非低血镁者高.因此,超高龄患者适当补充镁可能对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
作者:俞宙;赖添顺;郭振辉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研究正在临床使用的诺和笔3已使用时间对其注射剂量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收集糖尿病患者正在使用的诺和笔3,根据已使用时间分为A组(使用时间在2年以下)、B组(使用时间在2~5年)和C组(使用时间在5~8年),每组6支.分别使用称重法对3组诺和笔3在注射10 IU和30 IU时的实际剂量进行测定,观察是否符合国际标准组织(ISO)对其准确性的要求,即10IU时不超过10%(±1.0IU),30IU是不超过5%(±1.5 IU).准确性的比较采用实际值差值占目标值的百分比.结果:18支笔的准确性均符合IS0的要求.注射10IU时,A、B两组的准确性相当(mean absolute percent deviation 1.86±0.79% vs 1.93±0.86%P>0.05),两组均优于C组(3.45±1.54%,与A、B组比较时均P<0.01).注射30 IU时,A、B、C组的准确性相当[(0.89±0.32)%vs(O.8 7±0.65)%vs(0.92±0.72)%P>0.05].A、B、C组注射10 IU时,分别有1.8%、1.3%、2.4%的注射次数超出了ISO允许的下限,注射30 IU时分别有0.6%、1.9%、1.9%超出了IS0允许的下限范围.结论:使用8年以下的诺和笔3其准确性仍符合标准.使用5年以上的诺和笔3注射小剂量时准确性下降.
作者:王涛;刘云;陈雪辉;曹萌;李燕;尹清风;张清贵 刊期: 2011年第22期
患者男,65岁.主因左胸、左腰背部簇集性水疱伴疼痛1周,全身泛发水痘样皮损伴瘙痒2 d就诊.就诊前1周左腰背部出现不规则红斑,很快红班上出现簇集性水疱,次日左胸部亦出现类似皮损,局部疼痛明显,5 d后全身皮肤泛发丘疹、水疱,轻度瘙痒.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8.8℃,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电解质、肿瘤标记物、胸片、腹部彩超均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左胸部、左腰背部多片不规则红斑,红斑上群集绿豆至蚕豆大水疱、脓疱,部分脓疱融合呈脓湖,皮损呈带状分布,未超过前后中线,全身散在绿豆大小红色丘疹、水疱,周围有红晕.诊断:播散性带状疱疹.
作者:周立奉;路荣;茆建国;刘海峰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首次化疗结果的因素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139例ALL患儿首次化疗的有关指标与化疗效果(完全缓解或非完全缓解)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结果提示除年龄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首次化疗CR有关,其余各项变量均与首次化疗CR无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OR=-0.636,95%CI为0.30~0.95,P=0.003)是导致儿童ALL首次化疗非完全缓解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对于伴外用血高白细胞的儿童ALL,其首次化疗完全缓解率较低,应引起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张耀东;熊昊;张小玲;谭利娜;胡群;刘双又;张柳清;刘爱国;孙燕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移植肾急性排斥(AR)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中又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肾移植术后16例发生AR的患者及15例顺利恢复患者,无排斥反应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Foxp3水平进行动态监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Foxp3转录水平,流式细胞术(FCM)细胞内染色检测PBMC细胞内Foxp3分子,观察Foxp3翻译水平.分析比较两组患者Foxp3的变化规律.结果:排斥反应组术后Foxp3转录水平低于移植肾正常组,两组相比在术后多个时间点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3翻译水平术后第5、10天也低于移植肾正常组(P<0.05).ROC曲线证明术后第7天Foxp3 mRNA可较好的诊断移植肾AR反应,敏感度80.1%.特异度77.2%.结论:肾移植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Foxp3水平与AR反应相关,其变化可作为肾移植AR的诊断指标.
作者:李川江;于立新;付绍杰;徐健;邓文锋;杜传福;王亦斌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研究肾上腺素α2受体调控的炎症信号传导MAPK通路对呼吸机所致肺损伤大鼠肺部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成5组:常规潮气量通气组(C,8 mL/kg,呼吸频率90次/min),大潮气量通气组(H,20 mL/kg,呼吸频率50次/min),大潮气量通气盐酸右旋美托咪啶处理组(D,参数设置同H组),大潮气量通气育亨宾处理组(Y,参数设置同H组),大潮气量通气+盐酸右旋美托咪啶+育亨宾处理组(D+Y,参数设置同H组).观察肺部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IL-1B、IL-6和IL-10,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肺组织中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及其和磷酸化水平.结果:和C组相比,H组、D组、Y组和D+Y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BALF中的TNF-α、IL-1β、IL-6、IL-10和MIP-2,以及肺部磷酸化ERK1/2均有明显增高.H组、Y组和D+Y组相比,D组肺组织和BALF中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结论:α2受体激动荆能通过调控MAPK通路显著减轻VILI所造成的肺部炎症反应,提示α2受体在VILI所造成的肺部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吕婧;忽新刚;黎镇赐;于霖;丁宁;许立新;余守章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一期病变椎体切除椎体间植骨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54例病变累及1-5椎节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正规抗结核化疗2~4周,一期行前路病灶彻底清除,病变椎体切除或半切除,椎管减压,自体髂骨、肋骨椎体间植骨,脊柱前路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卧床4~8周,继续正规化疗12~18个月左右.观察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及结核有无复发情况.结果:随访1~4年,平均3.5年,结核病灶顺利愈合,术前伴有脊髓功能障碍的18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基本恢复,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无失效,畸形明显矫正,无复发病例.结论:前路一期病灶彻底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有利于病变切除彻底,椎管减压满意,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术后结核无复发.
作者:罗鹏;李志刚;张勇;方忠;李锋 刊期: 2011年第22期
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是临床的经典术式,但近年来有临床工作者采用胆总管探查不置T管引流、并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有较好效果的报道.我院于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间对胆总管结石和可疑胆总管结石,并排除胆道恶性肿瘤及肝内胆管结石的52例患者,行探查一期缝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路祖科;林彬;许龙迪;王铁军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小脑扁桃体切除并枕大池重建术治疗Arnold-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ACM-SM)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09例ACM-SM患者,采用下疝小脑扁桃体切除并行枕大池重建术,按照Tator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无一例死亡或恶化,随访69例患者,65例症状显著改善;核磁共振复查34例,结果显示枕大池均解剖成形,32例脊髓空洞消失或明显缩小.结论:小脑扁桃体切除并枕大池重建术是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症的Arnold-Chiari畸形有效、合理的手术方式.
作者:包长顺;杨福兵;刘亮;王斌;夏祥国;詹书良;陈礼刚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对发病72 h内住院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为ACI患者78例(A组)、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患者46例(B组)和健康对照者28例(C组)进行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斑块的情况,用ELISA法检测血浆TGF-β1含量.结果:A组斑块以脂质型斑块(60.9%)为主,B组以纤维钙化型(56.6%)为主;A组的TGF-β1水平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01).结论:TGF-β1参与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在ACI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彭忠兴;甄毅锋;陈瑞芳;洪铭范;杨焰;刘爱群;蔡小燕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缝隙连接蛋白43(Cx43)是哺乳动物心脏主要的连接蛋白,它在心脏发育及心脏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缺血预处理(isclnemic preconditioning,IPC)和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C)是强的两种缺血心肌内源性保护方法.研究表明,Cx43对IPC及IPOC心脏保护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本文就Cx43在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及其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涂荣会;陈立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小RNA干扰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株COX-2蛋白表达及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已合成的小RNA干扰质粒转染MDA-MB-231细胞株,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COX-2蛋白的表达;通过MT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siRNA后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转染后72 h,与阴性对照组细胞相比,实验组细胞的CO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COX-2减低的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比对照组细胞明显受抑制(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细胞与阴性对照组细胞相比早期凋亡增加(P<0.05).结论:利用siRNA技术能够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COX-2蛋白的表达:同时能够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的增殖,并可诱导其凋亡的发生.
作者:徐滨;李媛媛;张宝刚;赵云;刘雨清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采用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病例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28~36岁,平均31岁;病程2~9个月,平均5个月;疗效评价依据Mac Nab腰腿痛评价标准以及改良Prolo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手术.手术时间2.5~3 h.平均2.7 h;出血量200~280 mL,平均250 mL;下地活动时间4~7 d,平均5 d;2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个月,Mac_Nab标准疗效很好17例,占63%,好6例,占22.2%.轻度好转4例,占14.8%,无一例复发再次手术.术前Prolo功能评分平均为(10.5±1.6)分.改良Prolo评分平均为(17.0±0.9)分.结论: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X-tube通道经椎间孔融合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陈育岳;隋文渊;石林;王建华;夏虹;尹庆水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直肠肿瘤患者进行直肠肿瘤数字解剖模型构建及三维图像构建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直肠癌和直肠息肉患者36例,行肠道准备后使用CT进行薄层扫描及数字模型构建;手术后取患者病理标本,将二者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病变部位主要表现为局部突起、凹陷及肠管狭窄,可用于分析肿痛与周围结构的相互有关系,重建的三维图像与直肠肿瘤大体标本一致性较高.结论:此方法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肿瘤的整体形态,更好地分析其与周围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有利于指导手术的顺利进行.
作者:俞金龙;黄宗海;崔春晖;黄淑馨;史福军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老年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利奈唑胺(68例)与万古霉素(56例)治疗老年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院内获得性肺炎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3.5%、51.8%(P<0.05),对病原菌的清除率分别达70.1%、72.1%(P>0.05),两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万古霉素治疗组出现肾毒性9例,较利奈唑胺不良反应严重.结论: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院内获得性肺炎安全可靠.
作者:蔡伟宇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在不同气温条件下,合并有高血压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与其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260例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痛患者按照起病前7 d的平均气温分3组,(1)低温组(平均气温<15℃)(n=99).(2)常温组(平均气温15~28℃)(n=70)中.(3)高温组(平均气温>28℃)(n=91).入院后每8小时监测血压1次共10 d.急性脑梗死近期预后用病程第14天的NIHSS评估.SBP、DBP、MAP与其近期预后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相关分析.结果:低温组和常温组患者病程第2天到第5天的MAP、SBP、DBP与其近期预后负相关,其中第3天MAP、SBP、DBP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为显著(均P<0.01).而高温组患者急性期血压与近期预后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在低温和常温条件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急性期第2天到第5天的血压与近期预后明显相关.
作者:刘诗英;张昆南;俞慧强;曹文峰;屈新辉;谢旭芳;高幼奇;吴凌峰;吴晓牧 刊期: 2011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