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环
目的:评价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2DE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根据室壁运动异常(wMA)节段,总结出不同罪犯血管的心超表现.结果:(1)侧壁与后间隔基底段、中段出现wMA的发生率与左冠状动脉回旋点(LCx)和右冠状动脉(RCA)梗死时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下壁和后壁基底段、中段出现WMA的发生率在ICX和RCA梗死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2DE以侧壁基底段、中段+后、下壁基底段、中段中的任一节段出现WMA,并且无后间隔基底段受累推测LCX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72.2%、94.6%、91.0%、72.2%及94.6%;以后间隔基底段+下、后壁基底段、中段中的任一节段出现wMA推测RCA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87.1%、94.4%、88.3%、98.8%及58.6%.结论:2DE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
作者:赵松青;杨俊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这种手术方式.在腹腔镜技术成熟的医院,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已经基本取代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但在腹腔镜开展初期或一些基层医院腹腔镜下缝合技术的不过关限制了腹腔镜的应用.
作者:张国杰;韩锐晶;金延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硬膜外等剂量不同浓度的布比卡因对脊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分娩镇痛产妇分娩方式及产程的影响.方法:无产科及脊麻-硬膜外阻滞禁忌证的阴道分娩单胎初产妇150例,随机分成3组(n=50)行分娩镇痛,蛛网膜下腔给予芬太尼10μg,30 min后A组硬膜外给予0.04%布比卡因+1 μg/mL芬太尼混合液,首次剂量15 mL后.微泵15 mL/h持续输注;B组硬膜外给予0.08%布比卡因+2μmL芬太尼混合液,首次剂量7.5 mL后.微泵7.5 mL/h持续输注;C组硬膜外给予0.12%布比卡因+3μg/mL芬太尼混合液,首次剂量5 mL后,微泵5mL/h持续输注.观察指标有分娩方式、产程、缩宫素使用增加病例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改良Bromage评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结果:3组间VAS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产程、产妇及新生儿不良反应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缩宫素使用增加病例数c组高于A组、B组(P<0.05);产钳助产率C组高于A组(P<0.05);剖宫产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04%~0.08%布比卡因硬膜外镇痛产妇缩宫素使用率较少,器械助产少,是合适的硬膜外镇痛浓度.
作者:卢园园;曹亲亲;徐旭仲;李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检测与比较足月胎儿不同部位干骨骨松质中Ca、Fe、zn、Cu以及Mn等金属微量元素的含量,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收集30例足月胎儿新鲜腰椎、股骨头、髂骨以及胸骨的骨松质标本,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结果:腰椎骨松质中Ca、cu、zn、Fe、Mn 干骨含量分别为5 663.12、0.28、84.11、15.15和0.28μg/g,髂骨骨松质分别为6 246.11、0.35、93.83、19.52和0.09μg/g,股骨头骨松质分别为5 379.76、0.26、73.91、1&59和0.18μg/g,胸骨骨松质分别为3 519.63、0.52、74.35、22.25和0.45μg/g.结论:Ca、Cu、Zn、Fe、Mn 5种金属微量元素在腰椎、股骨头、髂骨以及胸骨骨松质中的含量存在差异.
作者:关华;张纯清;王琮民;张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发生的常见并发症,由于机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循环障碍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加之全身营养不良而致溃烂和坏死.
作者:杨敏;林晓玲;潘葵芬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基因分型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对分型方法及意义进行评估.方法:应用重复序列PCR(ERlC-PCR)析方法进行分型,以细菌耐药鉴定系统及改良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氨曲南、头孢噻肟、阿米卡星高度耐药.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敏感率较高.ERIC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为5型,其中A型10株、B型7株、C型3株、D型2株、E型1株.结论:ERIC-PCR能有效地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进行分型.临床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程度严重,有多种基因型并存,与耐药程度有相关性.
作者:宛传丹;熊怀民;盛建华;吴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方法:对69例经电子胃镜和电子结肠镜检查无异常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胶囊内镜检查,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65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其中46例发现小肠病变,阳性检出率70.8%.胶囊内镜检查中无任何不适和并发症.结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唐银丽;毛华;余建林;李立平;尹良纯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托吡酯(TPM)对亚氨基二丙腈(IDPN)诱发的头部柚动大鼠模型眼组织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氟哌啶醇组和TPM小、中、大剂量组,建立IDPN诱导的Tourette综合征动物模型,连续给药5周后观察眼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肉眼观察:给药20 d后,TPM大剂量组和氟哌啶醇组各有3只大鼠出现眼出血;给药28 d后,TPM中剂量组2只大鼠出现眼出血现象.HE染色:角膜上皮增厚,角膜巩膜交界处血管高度扩张、破裂出血,结膜结缔组织疏松,角膜、巩膜炎细胞浸润,视网膜正常梳状纹理消失、内界炎症反应性均质样粉染物质沉积,细胞排列紊乱.结论:TPM中、大剂量长期应用均可致IDPN诱发的头部抽动模型大鼠眼出血,临床用药应遵循从小剂量开始的原则.
作者:郭慧;欧阳颖;何海兰;母发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术后镇痛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术后镇痛方式和进食早晚对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分组对比观察,旨在探讨术后镇痛方式和进食时间对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作者:彭沛华;衡新华;刘曼;李白鸾;耿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佐用利多卡因和甘露醇口服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性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分两组,在应用三联疗法杀灭H.pylori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利多卡因5mL和20%甘露醇15ml,的混合液,饭前15 min口服,1日3次;对照组加用吗丁啉10mg,1日3次饭前口服,疗程1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81.4%,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佐用利多卡因和20%甘露醇治疗慢性胃炎在改善上腹胀痛等症状方面比吗丁啉更为有效,无明显副作用,为治疗慢性胃炎开辟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黎清成;谭祖稳;梁文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月经过少的发病因素及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对该病的诊治.方法:收集湘雅二医院2008年5月至2008年11月在妇科门诊就诊的月经过少患者103例,根据病史、年龄、内分泌及相关辅助检查进行分析.结果:月经过少原因多样,包括宫腔粘连(22.3%),多囊卵巢综合征(15.5%),子宫内膜菲薄(8.74%),卵巢早衰(6.79%),高泌乳素血症(4.85%),精神因素(4.85%)等.从发病年龄上看,15~20岁16例,21-25岁31例,26~35岁32例,36~40岁19例,40岁以上5例.其中原发不孕46例,继发不孕37例.结论:月经过少主要病因由宫腔内因素所致,发病年龄不同其主要发病因素也不同.
作者:张红媛;朱付凡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分析273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硬膜外镇痛的镇痛效果以及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方法:复习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术后镇痛访视表和麻醉记录单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期间的记录,筛选出273例在硬膜外使用0.2%的罗哌卡因加上适当剂量的吗啡和氟哌利多通过输注泵以持续输注+患者自控模式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患者,进行镇痛优良率和术后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镇痛效果优良237例(86.81%),其中包括完全无痛104例(38.10%).镇痛效果基本满意者31例(11.36%),不满意者5例(1.83%).21例(7.69%)中断术后镇痛,术后镇痛期间发生恶心、呕吐者28例(10.26%),明显皮肤瘙痒者20例(7.33%),低血压者15例(5.49%),睡眠障碍者6例(2.20%),嗜睡者5例(1.33%).另有明显下肢麻木2例(0.73%),低氧饱和度1例(0.37%).结论:硬膜外罗哌卡因加上适当剂量的吗啡和氟哌利多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镇痛效果优良率较高,不良反应较少,但仍需警惕一些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作者:郑俊奕;陈爱茜;陈鸶;王可佳;黎玉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者女,60岁,间断性腹痛、腹泻7年,因可耐受未治疗,近来症状加重,腹痛为阵发性胀痛,腹泻为稀水样便,每天7~10次,偶有脓血便,无发热.
作者:李惠民;李哲;贾朝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进行静脉留置针的无痛穿刺技术及护理的探讨.方法:将新近操作的60例穿刺病例分为两组,根据住院次序将前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后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23,女17),采用无痛穿刺技术.探讨穿刺过程中的无痛方法及穿刺后的护理注意点和常见的造成疼痛的原因.结果:60例病例静脉针,平均留置天数4.5 d.静脉针穿刺及留置过程中,无明显疼痛51例,感轻度不适7例,疼痛明显2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疼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留置针穿刺及护理技术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疾病治疗,必须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在穿刺和护理等环节开展规范的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能力.
作者:储兰芳;董何;刘小萍;刘凌昕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OGG1 mRNA表达在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OGG1 mRNA表达与鼻咽癌患者的癌细胞分化程度和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HE染色从组织病理学上确定鼻咽组织的良、恶性以及恶性组织的分级.应用RT-PCR法检测45例鼻咽癌组织和17例正常鼻咽组织中OGG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鼻咽癌组织OGG1 mRNA表达的阳性率为57.78%,明显低于正常鼻咽组织(88.2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OGG1 mRNA表达随分化程度降低而降低(P<0.01),有淋巴转移的患者低于无淋巴转移的患者(P<0.05).结论:OGG1 mRNA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提示它与鼻咽癌发生发展有关;鼻咽癌组织OGG1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对鼻咽癌的病理诊断及其分级有参考价值.
作者:夏春波;蒋常文;刘源劼;周思;刘静;张晓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PKRP)对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中的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和游离/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t PSA)比值的影响,探讨其在PKRP 术后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对90例BPH患者行PKRP治疗,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分别检测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1、2、6个月患者血清中的 t-PSA和f-PSA水平,并计算f/t PSA比值,随访比较分析手术前后PSA变化差异.结果:术后24 h患者血清t-PSA值平均为(15.5±7.6)ng/mL,明显高于术前患者血清t-PSA值(6.2±5.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血清t-PSA值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2个月降至低,随后血清t-PSA趋于稳定;血清f/t PSA比值术前术后任何时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RP可显著降低BPH患者血清中的PSA,术后2个月PSA稳定至低水平:与血清中的t-PsA和f-PsA水平相比,血清f/t PsA比值是PKRP术后短期及长期随访的一个更可靠指标.
作者:刘云飞;郑江;刘昌茂;夏安;代海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收集临床输血病例进行输血的有效性分析,为临床科学、有效的榆血提供指导.方法:调查626例输注红细胞成分和112例输注浓缩血小板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计算输血后血红蛋白升高值、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评价输血是否有效.结果:红细胞输血的精确和粗略两种评价方法统计的有效率分别为70.0%和73.2%,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各科均存在无效输血现象,以外科组患者多,输血有效率分别为53.3%和52.0%.血液病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非血液病患者,一次输注血小板的CCI和PPR高,频繁输血者低.结论:红细胞两种评价方法均有效.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无效主要与术后失血、多次输血的同种免疫、破坏加速等因素有关,因此,尽量减少输血次数,控制感染和发热,开展血小板组织配型,可以提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有效性.
作者:吴新忠;王美兰;李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前,C反应蛋白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它与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等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它是一个被低估而未被充分利用的指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环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66例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0),观察组给予埃索美拉唑(40mg,每天1次)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5 mg,每天3次)治疗,疗程4周,对照组按上法单纯给予埃索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为70.0%,两组的疗效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不良反应方面,尽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体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77),但分布各有差异.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腹泻(19.4%)、口干(16.7%)和便秘(13.9%),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分别为便秘(40.0%)、恶心呕吐(20.0%)、口干及头晕/头痛(16.7%),以上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经相应处理可缓解.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优于单用埃索美拉唑,且安全性较理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陈桂良;邵洁锐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胃旁路术(gastric bypass,GBP)对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GK大鼠(Goto-Kakizaki rats)的降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GK大鼠和SD大鼠各20只,随机分为GK手术组、GK假手术组、SD手术组、SD假手术组,每组10只.测定术前及术后第1、2、4、8周各组体重、空腹血糖(FPG)、糖耐量(OGTT)、血浆胰岛素(INS)、血浆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结果:术后8周,GK手术组FPG和OGTT由术前的(5.0500±0.395)mmol/L和(22.790 0±3.525)mmol/L下降到(4.012 5±0.476)mmol/L和(12.487 5 ±1.173)mmol/L,血浆INS和GLP-1由术前的(674.00±224.372)pg/mL和(6 915.00±1 566.860)pg/mL上升到(873.63±115.920)pg/mL 和(8 508.75±1 247.013)pg/m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GBP能显著改善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GK大鼠糖代谢,与术后肠胰岛轴改变血浆INS、GLP-1水平升高有关.
作者:刘赵琪;翁山耕;石铮;吴书清;孙颖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