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敖林;吴福荣;李莎莎;刘瑞文;朱为伟;胡雨佳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VTI)、应变(S)及应变率(SR)成像对冠脉不同狭窄程度的患者心肌缺血程度的评估.方法:以冠脉造影为诊断标准,冠心病患者79例,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入选者均测量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峰值应变(Ss)及其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及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舒张早期峰值应变(S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Sa)及相应的应变率(SRe、SRa).结果:冠脉重度狭窄组患者的基底段、中间段的Vs、SRs、Ss、Ve及SRe,心尖段的SRs、Ve及SRe,基底段的Va及Sa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QVTI与S、SR能定量评估冠脉病变狭窄程度>75%的患者心肌缺血状况,对早期诊断冠心病提供更多的信息.
作者:蔡伟;姜铁民;刘淑红;周瑞娟;喻丽华;赵季红;董彦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在冠心痛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痛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组)2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28例.3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非冠心痛患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及RT-PCR检测PD-1蛋白及mRNA在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CS组、SA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PD-1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ACS组与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D-1在冠心痛患者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明显降低,这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中起到作用.
作者:赵欢;徐琳;魏向龙;缪绯;刘芃;张紫微;刘映峰 刊期: 2010年第07期
随着交通事故不断增多,小儿下肢大而积皮肤撕脱伤并多发骨折在临床上有明显增多的趋势,由于创伤复杂和多发,处理不当常危及生命和遗有肢体伤残,正确积极的早期处理,对抢救生命,尽早修复损伤的软组织,防止感染,为骨折复位固定,恢复肢体功能关系重大.
作者:徐志强;方耀忠 刊期: 2010年第07期
耳科门诊常有耳廓外伤需要急诊清创缝合的小儿,这些患儿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年龄小,对疼痛的耐受性较差,接受手术时欠合作,而且患儿家长格外紧张焦虑,往往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要求,所以如何更好地对患儿进行治疗成为耳科医护人员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科门诊从2008年1~12月共行小儿耳廓外伤清创缝合术80例,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刘建英 刊期: 2010年第07期
门静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PHT)是终末期肝病的必然结果.约半教以上的肝病患者甚至在肝功能尚处于代偿期时PHT已经存在,而且伴随着肝硬化的进展,PHT的风险度迅速增加,甚至超过原发疾病而成为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
作者:金中奎;郎韧;陈大志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探讨双极射频热凝术联合盘内臭氧溶核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总结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应用双极射频热凝术联合盘内臭氧溶核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体会.结果:本组32例患者,经过周密细致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双极射频热凝术联合盘内臭氧溶核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医护的密切配合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作者:陈小萍;杨小林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伴发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As伴发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AS伴发葡萄膜炎患者16例(17只眼),男14例,女2例;AS发病年龄14~47岁,平均(32±12)岁;葡萄膜炎发病年龄15~52岁,平均(33±14)岁,病史7 d~4年,持续时间为10~42 d,平均(28±8)d,有反复发作;15例为单眼受累,双眼受累者1例(6.25%),为单眼交替发病;所有患眼均表现为急性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16例(100%)患者均有腰痛史,X线影像学检查显示均为骶髂关节炎,15例(93.75%)HLA-B27检查为阳性;经糖皮质激素和睫状肌麻痹剂眼液治疗后,15例好转,1例效果不佳,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治疗后好转.结论:AS伴发葡萄膜炎多发生于男性,多呈急性、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表现;与HLA-B27和病情活动有关;根据典型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改变可确诊:主要治疗方法为滴用睫状肌麻痹剂和糖皮质激素眼液,并要积极控制AS,对治疗效果不佳者可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作者:陈洁;何跃;陈梅;杨祖成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肝细胞Fas的表达与肝脏炎症程度的关系.方法:EUSA法检查76例CHB患者(其中轻度29例、中度26例及重度21例)及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IL-18水平.同时对46例愿意肝脏穿刺病理检查的CHB患者进行肝穿刺病理学检查,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细胞Fas表达强度.结果:CHB患者血清IL-1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JP<0.01),并且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IL-18的水平显著增高.CHB患者肝组织中Fas表达阳性强度也随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增强.结论:CHB患者外周血IL-18和肝细胞上表达的Fas均参与了肝脏的炎症过程,与CHB患者肝脏炎症发生的机理、炎症的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马清峰;王威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大网膜粘连综合征是指因腹腔炎症或阑尾等腹部脏器手术后,大网膜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导致横结肠功能紊乱,产生轻重不等的类似肠梗阻的症状.我院自1998-2009年共收治14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以探讨其病因和临床特点.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陆志斌;龚红生;胡昇痒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细胞外基质蛋白SC1(extracellular matrix associated sparc-like 1,SC1/SPAR-CL1)又名BEN,HEVIN,DM-GRASP,ECM2,MAST9,RAGS1,属于SPARC家族抗黏附分子,是一个与细胞外基质分子富含半胱氨酸酸性分泌型糖蛋白(secreted protein,acidic and rich in cytosine,SPARC)具有同源性的小分子,SC1首先由Johnston和Coworkers从大鼠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突触连接糖蛋白表达抗体的分子文库中筛选分离得到.
作者:林家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溶栓、抗凝治疗的疗效,以期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提高存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诊治的35例恶性肿瘤合并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恶性肿瘤并发肺栓塞35例;9例同时并发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其中3例肺栓塞发生于癌症确诊前2~6个月;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和胸痛为常见,D-二聚体对急性肺栓塞敏感性高,可作为筛选检查,结合CT肺动脉造影和心脏彩超等检查可明确诊断肺栓塞.积极予以溶栓抗凝治疗可降低病死率.结论:肺动脉栓塞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合并症,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误诊率高,肿瘤专科医生应高度警惕.
作者:张国庆;张红云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百草枯(paraquat)时小鼠肺损伤的作用机制,及丙酮酸乙酯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C57BL 小鼠腹腔注射百草枯(20mg/kg)诱导损伤(PI组);2h后腹腔注射丙酮酸乙酯(40 mg/kg).在损伤6、12、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检测血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24 h后观察肺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PI组小鼠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在给予百草枯后迅速升高,约在6 h达高峰,之后迅速下降.经丙酮酸乙酯治疗,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均低于PI组,且在6h差异显著(P<0.01).结论:百草枯可引起小鼠细胞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大量产生,TNF-α和IL-1β可能参与肺损伤过程;早期给予丙酮酸乙酯能降低TNF-α和IL-1β的释放,降低caspase-3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可以减轻肺组织损伤.
作者:邵阳;罗治彬;高洁;何建川;刘世平;游箭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比较喉罩和气管插管用于股骨上段手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60例在全麻下实施股骨上段手术的患者,ASA分级Ⅱ~Ⅲ级,年龄65~91岁,分为喉罩组和气管插菅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前(T0)、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前(T1)、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即刻(T2)、拔管前即刻(T3)、拔管后即刻(T4)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两组拔管期的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气管插管组T2、T3、T4时MAP和HR均显著高于喉罩组(P<0.05);拔管期气管插管组发生体动、呛咳、术后咽喉痛、声音沙哑较喉罩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套囊血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喉罩通气用于股骨上段手术患者优于气管插管,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并发症少.
作者:葛叶盈;康亚梅;徐云;成建庆;陈跃波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检测放置可逆性输卵管节育器后的新西兰兔子宫免疫组织化学雌激素受体α(ER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观察可逆性输卵管节育器对动物生殖避孕的影响.方法: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受试器械组、阳性对照组、假手术组、阴性对照组,每组8只.受试器械组将节育器放置于输卵管内;阳性对照组将改良的爱母节育器放置于子宫腔内;假手术组重复手术过程,不放置节育器械;阴性对照组不做手术处理.术后饲养恢复2个月,手术取出各组动物双侧子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ERα、VEGF、TNF-α检查.结果:受试器械组、阳性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阴性面密度、阳性面密度和阳性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双侧子宫ERα阳性面密度各组间表达均值在0.087~0.090之间;VEGF阳性面密度各组间差异较小,均值均为0.093;TNF-α阳性面密度组间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均值在0.045~0.047之间.显微镜下观察(放大200倍)受试器械组子宫TNF-α免疫组化照片,可见部分输卵管内膜上皮胞浆呈阳性;子宫ERα免疫组化可见部分黏膜下间质内肌细胞呈阳性:子宫VEGF免疫组化部分内膜上皮胞浆呈阳性.结论:从ERα、VEGF、TNF-α检查结果分析,放置新型输卵管节育器后对新西兰兔子宫局部微环境无明显的干扰作用,不影响子宫输卵管相关生殖因素内环境的稳定性.
作者:王哲;孙付军;张勇;刘瑞芬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前后肌酶的变化.方法: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54例甲减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患者口服左甲状腺素和他汀类药物治疗4周,而对照组患者仅口服左甲状腺素4周,未口服他汀类药物.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肌酶浓度以及可疑影响因素(甲状腺功能、血脂、心率、射血分数、肝功能、肾功能等).之后两组患者均口服左甲状腺素(他汀组患者同时停用他汀类药物)继续随访至12周,复测上述指标.结果:他汀组患者治疗(口服左甲状腺素和他汀类药物)4周后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明显高于对照组(仅口服左甲状腺素)(P<0.05):停用他汀类药物继续随访8周,两组患者血浆肌酶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甲减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需要警惕肌酶升高;对于伴有肌酶升高的患者,及时停用他汀类药物后能够恢复正常水平.
作者:随华;耿秀琴;刘纯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到女性的健康与生命.宫颈癌的发病是一个多基因、多步骤的结果,其中抑癌基因功能的丧失和癌基因的表达是其细胞癌变的分子基础.
作者:曹卫红;黄利鸣;王艳林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甲状腺激素对血管内皮细胞护骨素(OPG)表达的影响.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别在不同浓度甲状腺激素(0.1、1、50 nmol/L,T3)条件下培养24h.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OPG的含量,RT-PCR法检测内皮细胞OPG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生理浓度组T3(1 nmol/L)比较,低浓度组T3(0.1 nmol/L)内皮细胞培养液上清OPG的含量增加(P<0.05),OPG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高浓度组T3(50 nmol/L)内皮细胞培养液上清OPG的含量减少(P<0.05),OPG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HUVEC在低浓度甲状腺激素作用下OPG表达增加,提高甲状腺激素浓度可逆转该现象.
作者:张军霞;向光大;孙慧伶;赵林双;侯洁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yperten-sion,EH)患者中,约有1/3会出现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无论在人类[1-2]还是在动物模型[3]的研究均发现,高血压本身只能解释部分心脏指数改变的原因,其余高达60%的原因归咎于基因因素.
作者:李青梅;丁艳华;娄金凤;朱力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手术时机选择以及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70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45例患者行手术取栓,18例患者给予保守治疗,7例患者给予初步诊治后自动出院.在手术取栓的患者中有35例经治疗后受累动脉远端血运恢复,肢体疼痛好转,皮温恢复正常.术后2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3例再次发生肢体急性缺血性坏死、截肢,3例缺血症状无明显好转.死亡3例患者中分别为腹主动脉栓塞2例和主动脉骑跨栓1例.结论:对于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患者,争取早期确诊,应早期手术,并配合药物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潜在的心脏疾病和重要脏器栓塞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陈亮;朱化刚;刘斌;谢文涛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评价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住我院血液科诊断为血液病合并IFI的患者,分析患者在发生真菌感染时伴随的高危因素、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以及病原菌分布,并对经伏立康唑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伏立康唑治疗IFI总有效率为52.77%.单变量分析显示延长伏立康唑治疗疗程(P<0.05)和患者基础病稳定(P<0.001)能显著提高疗效.伏立康唑主要不良事件有胆红素升高、低钾、转氨酶升高和视觉障碍.结论:伏立康唑在治疗血液病患者IFI上具有广谱抗真菌功效,同时它所引发的不良事件较少且多能耐受.
作者:章瑜;俞康;朱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