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筠;刘复强;吴轶苹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和胺碘酮联合应用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将6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4)及对照组(n=32),两组均口服胺碘酮,治疗组加用坎地沙坦8 mg/d,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比较两组心房颤动复发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值.结果:对照组房颤复发14例,治疗组房颤复发7例.治疗组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两组左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左房内径显著大于治疗组(P<0.01).结论:坎地沙坦和胺碘酮联合应用可降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率,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作者:陈胜华;贾凌梅;梁琪恩;兰芳;余自然;蒋浩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介导WB F-344细胞凋亡信号转导调控中的作用.方法:为明确HGF对肝干细胞的抗凋亡作用,在加或不加HGF情况下WB F-344细胞用放线菌素D(ActD)20 n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细胞凋亡,DNA电泳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为检测NF-κB的活性,用NF-κB报告基因质粒BD Great EscA PeTMSEAP vector瞬时转染WB F-344细胞,通过BD Great EscA PeTM SEAP荧光检测系统检测NF-κB的转录活性.为明确NF-κB活化在HGF介导抗凋亡效应中的作用.我们用NF-κB抑制剂如BAY-11-7082和aspirin(ASA)预处理WB F-344细胞,然后用HGF刺激,再通过ActD 20 ng/mLTNF-α诱导细胞凋亡效应.为证实这一结论,我们用NF-κB抑制质粒转染WB F-344细胞,筛选稳定表达株.转染细胞用HGF刺激48 h,然后检测抗凋亡效应.结果:TNF-α可以诱导ActD致敏的WB F-344细胞凋亡.HGF对WB F-344细胞的凋亡具有保护作用.HGF能够明显促进NF-κB活性,并且呈剂量效应关系.NF-κB抑制荆BAY-11-7082或ASA阻断NF-κB后,HGF诱导的抗凋亡效应不能被阻断,在转染NF-κB抑制质粒的细胞.HGF介导的WB F-344细胞抗凋亡也不能被阻断.表明NF-κB的激活并不参与HGF介导的WB F-344细胞抗凋亡调控.结论:HGF对WB F-344细胞具有抗凋亡作用,并具有剂量效应关系;HGF能够明显提高NF-κB活性:HGF介导的WB F-344细胞抗凋亡效应不依赖NF-κB的活化,NF-κB激活对于HGF介导的WB F-344细胞抗凋亡效应不是必需的.
作者:姚鹏;胡大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综合评价基于埃索美拉唑的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作用.方法:对全世界基于埃索美拉唑的三联疗法根除Hp并以其他质子泵抑制剂以及自身不同剂量作为对照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8项RCT比较了基于埃索美拉唑和奥美拉唑的三联疗法的Hp根除率,有2项研究比较了埃索美拉唑80 mg/d与40 mg/d的Hp根除率.基于意向治疗分析的结果显示,试验组Hp根除率为84.8%,对照组为8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24,95%CI:0.96~1.60,P=0.10).基于按符合方案集分析的结果显示试验组Hp根除率为88.0%,对照组为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30,95%CI:0.97~1.74,P=0.07).分别对高质量研究和疾病谱为十二指肠渍疡的研究进行分析,两组Hp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对疾病谱为消化不良的研究进行分析,按符合方案集分析显示试验组Hp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但意向治疗分析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6).埃索美拉唑剂量分别为80 mg/d与40 mg/d的两组的Hp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埃索关拉唑的三联疗法能有效清除Hp感染,但并不优于奥美拉唑,也有足够证据支持增加剂量能提高Hp根除率的观点.对于伴Hp感染的消化不良患者,基于埃索美拉唑的三联疗法的清除却作用可能要优于奥美拉唑.
作者:俞力军;邹国辉;黄伟平;韩均凌;李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与螺内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172例明确诊断为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86例,给予常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洋地黄类药物治疗.观察组8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3.125 mg/次,每日2次,大剂量可增至50 mg/d)和螺内酯(每天20mg).共治疗6个月.治疗6个月后,按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标准评价心功能.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血压(BP)和心率(HR),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SBP、DBP、HR、LVEF、SV、C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和螺内酯较常规治疗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治愈率.
作者:许继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采用PFN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4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6.8(65~93)岁:按AO分类:31-A2型37例,31-A3型11例.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8~170 min,平均72 min;术中出血量为50~400 mL,平均180 mL;除1例内固定失败、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外,其余无明显并发症.随访4-12个月,平均6.8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个月.采用Parker活动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行走能力,11例(22.9%)完全恢复至伤前评分,26例(54.2%)恢复至伤前的80%以上.结论:闭合复位PFN内固定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好方法.
作者:谢浩强;刘成坚;邓思远;王润扬;张光明;杨运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构建携带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应用EcoR Ⅰ和Xba Ⅰ酶切质粒PDC-VEGF和PDC315,连接DNA目的片段后转化大肠杆菌DH5a构建重组质粒PDC315-VEGF,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分析和测序鉴定.通过脂质体将质粒PDC315-VEGF与质粒pBHGE3共转染293细胞获取重组腺病毒,以重组腺病毒DNA为模板,PCR鉴定构建的重组腺病毒.扩增、浓缩纯化重组腺病毒,微量滴定法测定腺病毒滴度.结果:通过连接反应构建重组质粒PDC315-VEGF,酶切分析和测序证明构建正确.经细胞内同源重组构建携带人VEGF165基因的重组腺病毒,PCR扩增421 bp VEGF165片段,证实VEGF165基因成功克隆到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腺病毒滴度为5.0×109pfu/mL.结论:通过双质粒细胞同源重组,生产携带人VEGF165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为动物试验奠定基础.
作者:周炜;冯进波;王旭平;刘春喜;姜虹;王荣;丁士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诱导对骨形成蛋白-7(BMP-7)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和分化表型的影响.方法:将辛伐他汀诱导和未经诱导的免MSCs分别转导BMP-7基因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导后细胞BMP-7的表达:通过观察细胞生长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测定骨钙素含量,分析辛伐他汀诱导对BMP-7基因修饰的MSCs的增殖和分化表型的影响.结果:转导后BMP-7基因在诱导组和未诱导组MSCs中均有表达,诱导组细胞BMP-7表达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均比较未诱导组明显增高.结论:转导前辛伐他汀诱导能够促进BMP-7基因修饰的MSCs的成骨转化.
作者:闫露;粟艳;沈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7年10月血液科住院患者中发生粒细胞缺乏症的18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血液科总的医院感染率;急性白血病的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高:急性白血病未完全缓解病例在粒细胞缺乏症期中感染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病例;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越低,粒细胞缺乏症持续时间越长,医院感染率也越高.病原体以G-菌多,其次为G+菌、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多见,其次为消化道、皮肤黏膜;在感染后起效药物中,三代头孢菌素多,其次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结论: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是血液病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钱筠;刘复强;吴轶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不同发病孕龄及终止妊娠时机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115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发病情况及妊振结局.按发病孕龄分3组,a组<28周,b组28-31+6周,c组32~33+6周.按终止妊娠孕周分为4组,A组<32周,B组32~33+6周,C组34~35+6周,D组≥36周.比较各组患者期待治疗的平均时间、并发症和围生儿病死率.结果:(1)a组围生儿病死率为87.5%,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65.6%;b组围生儿病死率为38.5%,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51.3%;c组围生儿病死率为11.4%,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45.5%.随着发病孕龄的增加,围生儿病死率逐渐降低(P<0.05),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随发病孕周增加而下降,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围生儿病死率为87.8%,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58.5%.B组围生儿病死率为64_3%,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46.4%.C组围生儿病死率为8.3%,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52.8%.D组围生儿病死率为10.0%,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妊娠34周以前,随着终止妊娠孕周的增加,围生儿病死率逐渐降低(P<0.05),4组患者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越早,围生儿病死率越高.对孕28周以后发生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期待治疗可有效延长孕周,改善围生儿结局.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延长至34周后终止妊娠母婴结局较好.
作者:陈国伟;唐移忠;陈江鸿;黄英;钟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0月1日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8例诊断为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8例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与机械通气时间及抗生素的使用密切相关,OR值分别为7.599和4.391.在感染的真菌类型中,以白色念珠茵多,占61.11%.结论:机械通气时间≥7 d和抗生素使用≥14 d是造成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龙军;许娟;兰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妈富隆治疗药物流产后持续阴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对82例药物流产后2周持续阴道出血者,在B超排除了宫内妊娠物残留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服用妈富隆(观察组)和葆宫止血颗粒(对照组)止血治疗,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完全止血率(82.1%)高于对照组(46.5%)(P<0.01),并且妈富隆可调整月经周期,减少药物流产后首次月经来潮经量.结论:妈富隆治疗药物流产后持续阴道出血疗效显著,副作用小.
作者:童英;张蕾;吕佳慧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常规的桡动脉穿刺,针干与皮肤呈45°角进针,作动脉采血,有较高的成功率.但在置管时,由于套管与动脉有较大成角,成功率明显降低.改行小于30°角进针,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将明显提高.
作者:费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原因.方法:对14例应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术中结石移入肾盂,均留置双J管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4例输尿管扭曲或狭窄致进镜困难,无法窥见结石,其中2例转开放手术,2例置双J管后ESWL治疗;2例因出血视野不清导致结石残留:1例因输尿管开口异常,置镜失败而中转开放手术;2例因术中输尿管穿孔或黏膜撕脱而转开放手术.结论:结石上移肾盂、输尿管扭曲、输尿管狭窄、输尿管开口异常、术中出血、术中输尿管穿孔黏膜撕脱是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失败的常见原因,术中操作者的熟练操作、冲洗速度的调整、术前合适病例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骁;黄亚胜;郑珉;陈轶欣;汤群辉;侯育国;陈寅;程敏捷;虞旗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不同时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评估其在心包切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价值.方法:对259例先心病患者术后第2、7天进行血清CRP水平的测定,应用1958年国际正式命名标准对入选者在术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心包切开综合征进行判断评估并分为两组(发病组和未发病组).结果:术后第2天两组患者的CRP水平无明显差异,第7天两组患者的CR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术后患者第7天的CRP水平与患者是否发生心包切开综合征有关.应用CRP采早期预测是否发生心包切开综合征及监测病程变化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魏福岭;张向华;侯晓彬;常祺;张仁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CA-IMT)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265例,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CCA-IMT,随访观察有无脑梗死复发.结果:随访12个月内,265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5例(9.4%)复发脑梗死,复发与无复发脑梗死患者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和CCA-IMT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把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CCA-IMT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CA-IMT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林青原;杨继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营养辅助治疗艾滋病合并消耗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艾滋病合并消耗综合征患者40例,分成A、B两组.两组均采用了HAART治疗,三正餐为半流饮食.A组在两餐之间增加营养均衡的营养素.共加餐3次/d,840 kJ/次(200 kcal/次).A组全日提供热量为6 300 kJ(1 500 kcal).B组全日提供的热量是3 780 kJ(900 kcal).结果:治疗1个月后,A组体重平均增加(3.8±7.2)kg;B组增加(1.36±5.7)kg.A组BMI值平均增加(1.75±2.79);B组增加(0.40±3.14).A组CD4细胞计数平均增加(21.50±30.56)个/uL;B组增加(12.75±16.75)个/μL.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营养辅助治疗艾滋病合并消耗综合征患者可显著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有助于患者免疫功能重建.
作者:翁田波;魏霞;蔡卫平;陈谐捷;王建;洪文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不同浓度氯胺酮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效果.方法:100例择期体表手术的小儿分为5组,每组20例.采用单纯异丙酚(P组)及异丙酚复合血药浓度分别为0.20 mg/L(PK1组)、0.40mg/L(PK2组)、0.60 mg/L(PK3组)和0.80 mg/L(PK4组)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TIVA),手术结束前5 min停药.记录各组患儿入室安静时(T1)、麻醉诱导后(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开始后5 min(T4)、术毕时(T5)5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麻醉效果及术中的通气情况,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异丙酚用量、苏醒时间及苏醒期状况.结果:与P组相比,PK1、PK2、PK3和PK4组异丙酚用量呈显著递减趋势,减少约13%~28%(P<0.05).术中P组和PK4组MAP及HR显著升高(P<0.05),PK1、PK2和PK3组无明显改变.术中P组麻醉效果评分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PK1、PK2和PK3通气情况评分显著优于P组和PK4组.PK4组苏醒时间显著延长(P<0.05),术后躁动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血药浓度为0.20~0.60 mg/L氯胺酮靶控输注应用在小儿麻醉中,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麻醉过程平稳、苏醒快速、安全可靠.
作者:谢观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反应素-4(thrombospondin-4,TSP-4)基因G29926C(A387P)多态性与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的关联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2例早发ACS患者(病例组)和121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非冠心病者(对照组)的TSP-4 A387P多态性.结果:GC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vs 7.4%,P=0.64),未检测到CC纯合子.C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9%、3.7%(P=0.6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SP-4 A387P多态性与早发ACS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OR=0.71,95% CI:0.22~2.28,P=0.57).结论:TSP-4基因387A→P变异在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中发生频率明显低于西方人群,且与早发ACS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高磊;何国平;杨国英;戚传平;马继政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腹腔镜肠黏连松解术中超声刀的应用及护理配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5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术中用超声刀代替电刀并给予细致的护理配合.结果:25例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150 min(平均50min).术后无肠漏、出血或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刀可同时完成切割和凝血,且能保持良好的手术视野.在腹腔镜下使用超声刀可彻底松解肠黏连带,而不损伤肠管,结合细致的护理配合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马玲平;李荷花;杨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老龄化增加,脑血管病越来越多,且成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对卒中的认识,对临床工作者是非常重要的,除认识其常规临床表现外,对其特殊的临床表现也要加以认识才能减少漏诊和误诊.以下介绍以呼吸困难起病,随即意识障碍,导致昏迷及死亡的3例患者.
作者:胡春梅;朱瑾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