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高危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夏昌兴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 硬膜外, 腰硬联合麻醉, 高龄患者
摘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用于高龄高危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48例ASAⅢ或Ⅳ级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年龄70~88岁,分为硬膜外组(EA组)、CSEA组,分别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腰麻加硬膜外麻醉.术中输液按8~10mL/(kg·h)输6%羟乙基淀粉和复方乳酸钠(1:1),出血量大于400mL,酌情输红细胞悬液和血浆.观察EA组和CSEA组局麻药用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阻滞完善时间、痛觉恢复时间及改良Bromage评分.同时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不良反应等.结果:CSE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明显快于EA组(P<0.05或P<0.01).下肢改良Bromage评分CSEA组优于EA组(P<0.05或P<0.01).CSEA比单纯硬膜外麻醉完全率高,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率低、呼吸系统影响小.结论:CSEA用于高龄高危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只要应用得当,控制好平面,可达到安全可靠、满意的麻醉效果.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肌腱细胞相关基础研究进展

    肌腱缺损的修复是临床常见问题,肌腱移植虽然简便易行,但常受来源紧缺和供区继发损害的制约,而组织工程技术有可能成功解决此问题.肌腱的组织工程化构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种子细胞的来源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目前,较多使用的种子细胞有肌腱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各有优缺点.肌腱细胞是肌腱的基本功能单位,它合成和分泌胶原等细胞外基质,维持肌腱组织的新陈代谢.

    作者:刘运晃;邢更彦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后心脏结构功能的变化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和血浆脑钠肽(BN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测定17例成功接介入治疗的PDA患儿在术前、术后第3天和术后3个月BNP水平,并同时行心脏彩超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房内径(LA)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23例相应年龄组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PDA组术前LVDd、LA、BNP高于对照组.PDA组BNP水平在术后3个月恢复,并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LVDd、LA水平在术后第3天开始恢复,术后3个月进一步改善,但LVDd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别,LA已恢复至对照组水平.LVEF水平在对照组及PDA组均无明显改变.结论:PDA介入封堵术能改善心脏结构改变和血浆BNP水平.

    作者:邹立红;陈治奎;周军波;周建庆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高危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用于高龄高危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48例ASAⅢ或Ⅳ级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年龄70~88岁,分为硬膜外组(EA组)、CSEA组,分别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腰麻加硬膜外麻醉.术中输液按8~10mL/(kg·h)输6%羟乙基淀粉和复方乳酸钠(1:1),出血量大于400mL,酌情输红细胞悬液和血浆.观察EA组和CSEA组局麻药用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阻滞完善时间、痛觉恢复时间及改良Bromage评分.同时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不良反应等.结果:CSE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明显快于EA组(P<0.05或P<0.01).下肢改良Bromage评分CSEA组优于EA组(P<0.05或P<0.01).CSEA比单纯硬膜外麻醉完全率高,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率低、呼吸系统影响小.结论:CSEA用于高龄高危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只要应用得当,控制好平面,可达到安全可靠、满意的麻醉效果.

    作者:夏昌兴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降钙素原在危重病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危重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浙江医院55例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怀疑CRBSI的危重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入组当天采集血样分析PCT水平和同时留取血培养和导管标本.结果:25例患者(45.5%)符合CRBIS诊断标准,CRBIS组PCT水平3.98(3.00~5.46)V,μg/L,明显高于非CRBIS组的0.88(0.50~1.51)μg/L(P<0.001);革兰阴性细菌感染CRBIS患者的PCT水平较革兰阳性感染者高(P=0.042);用ROC曲线分析示PCT理想的阳性和阴性预测CRBIS水平为3μg/L,该临界值的敏感性为76.0%、特异性为96.7%、阴性预测值为87.0%、阳性预测值为82.8%.结论:PCT在早期诊断CRBSI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虞意华;蔡国龙;吴亮;严静;龚仕金;戴海文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腹直肌后鞘疝1例

    患者,女,45岁.以间断性腹部胀痛2月余,加重2 d之主诉急诊入院.2月前,无明显诱因感觉腹部钝痛,呈间断性,伴有腹胀,不伴发热,自觉上腹部异常膨隆.仰卧一段时间后,腹胀可明显减轻.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给予输液抗炎等治疗,效果不明显.近2 d来腹痛加重,伴发热、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内容物,以阑尾炎诊断人院.

    作者:席孝忠;刘浩;陈进才;陈刚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临床分析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与血气分析之间的关系,探讨COPD不同疾病时期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COPD患者急性发作组68例,缓解组68例,对照组65例,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栓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急性发作组未吸氧时抽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结果:COPD急性发作组FT3、TT3、TT4水平均显著低于缓解组及对照组(P<0.01).轻、中、重度缺氧组3组间FT3、TT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OPD急性发作组FT3、TT3与PaO2呈显著性正相关,与PaCO2呈显著性负相关.说明甲状腺激素水平受到血气分析的影响,缺氧主要影响血清中T3的水平.结论:COPD患者可以发生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变,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血气分析的影响.对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评估COPD患者的病情转归和预后.

    作者:徐伟华;张剑杰;孙勤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氧化-抗氧化失衡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肺脏器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氧化-抗氧化失衡对大鼠全肠道缺血再灌注(GIR)后肺损伤的影响.方法:36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前30 min、GIR后3、6、24、48 h和72 h共6组(每组6只),采用夹闭肠系膜前动脉(时间60 min)技术复制GIR损伤大鼠模型.观察各时相点血浆中谷胱苷肽(GSH)、维生素C(VC)和脂质过氧化物(MDA)的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C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以及肺组织中GSH、VC和MDA的含量,T-AOC、GSH-PX活力的变化,同时观察组织湿干重比值(W/D)的变化.结果:成功复制了大鼠GIR模型,GIR损伤可引起,(1)再灌注后各时相点血浆GSH和VC含量明显下降,T-AOC和GSH-PX活性呈显著降低,血浆MDA水平显著上升,与缺血前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均P<0.01);血浆SOD的活性有上升,但与缺血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肺组织的GSH和VC含量的下降、T-AOC和GSH-PX活力的明显下降,而MDA明显增加,与缺血前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3)组织W/D均显著高于缺血前水平(均P<0.01).(4)血浆抗氧化系统损害与肺抗氧化系统损害关系密切(P<0.05~0.001),肺W/D的变化不仅与血浆抗氧化系统损害如MDA、GSH、VC、GSH-PX(P<0.05~0.001)密切相关,并且与肺抗氧化系统损害如VC、GSH-PX、MDA(P<0.05~0.001)也密切相关.结论:大鼠GIR后,全身性抗氧化系统紊乱导致肺抗氧化系统损害及脂质过氧化产物增加,机体氧化与抗氧化的失衡在肺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郄文斌;屠伟峰;戴建强;于冬男;施冲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成人肥胖者臀部肌肉注射深度的探讨

    目的:探讨成人肥胖人群臀部肌肉注射的深度.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肥胖成人男女各100例,B超测量臀大肌注射区皮肤到臀大肌间的距离,并计算7号注射针头能够达到肌层的百分率.结果:男性组皮肤脂肪厚度(22.86±8.15)mm,女性组皮肤脂肪厚度(26.35±7.53)mm,能够达到以7号针头长度32 mm的2/3(21.3mm)进针深度的男占49.54%,女占5.86%.结论:目前使用的7号注射针头大多不能到达肥胖成人的臀部肌肉注射层,建议研制加长型注射针头.

    作者:李小云;王从华;袁丽敏;梁雪峰;李靖丽;邹红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血清肌钙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欣维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肌钙蛋白I(cTnI)的影响.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成功患者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和对照组.以酶联免疫法检测每组患者PCI术前.术后1、6、24、48 h血清cTnI的水平.结果:术后应用替罗非班组较对照组TIMI血流明显改善(P<0.05),且血清cTnI迅速回落(P<0.01).结论:替罗非班可以迅速改善PCI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减轻心肌损伤,降低术后血清CTnI水平.

    作者:王波;曾高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左心室功能、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92例CHF患者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洋地黄、利尿剂等抗心衰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倍他乐克治疗.治疗12个月后观察心功能临床疗效、左心室功能和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明显,总有效率达89.4%,显著高于对照组(73.3%)(P<0.05).治疗组左心室功能与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应用贝那普利、倍他乐克治疗CHF有显著疗效,并且能明显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作者:潘建生;方汉云;庄国礼;李齐明;李碎朋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老年人踝臂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与静息踝臂指数以及运动后踝臂指数的关系.方法:89例老年人根据IMT不同分为IMT增加组(≥0.8 mm)和IMT正常组(<0.8 mm),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等一般情况,并测量所有病例静息与运动后踝臂指数.结果:IMT增加组老年人与IMT正常组老年人比较,静息踝臂指数与运动踝臂指数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IMT与静息踝臂指数与运动踝臂指数均呈负相关性(r=0.783,-0.820,P<0.05).结论:运动后踝臂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IMT情况,对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筛查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凌龙;周思朗;谢潮鑫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含服加阴道给药治疗过期流产58例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含服联合阴道给药对过期流产的疗效.方法:Ⅰ组第1天18:00口服米非司酮75 mg.第2天早上6:00口服米非司酮75 mg,同时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400μg,及阴道后穹窿置入米索前列醇200μg.3 h后合服米索前列醇600μg.Ⅱ组口服米非司酮25 mg,1日2次连服3 d.第4天早上6时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6 h后再次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比较其效果.结果:Ⅰ组完全流产率达77.59%,Ⅱ组完全流产率38.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Ⅰ组疗效高,住院时间短,方法简便、安全.

    作者:汪爱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鼻内窥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方法:择期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患者60例,手术结束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毕静脉注射酒石酸布托啡诺1 mg为负荷剂量后接PCA泵,泵内药物为酒石酸布托啡诺8 mg+氟派利多5 mg+生理盐水至100 mL;对照组:术毕静脉注射芬太尼0.05 mg为负荷剂量后接自控镇痛泵,泵内药物为芬太尼1.2 mg+氟派利多5 mg+生理盐水至100 mL.两组均采用持续输注2.0 mL/h,单项PCA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镇痛效果、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恶心、呕吐和头晕等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可减少芬太尼不良反应,提高镇痛质量.

    作者:曾宝眉;陈炽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胆固醇性胸腔积液1例

    患者男,68岁,退休工人.因胸闷伴喘气3周入院.既往于20世纪70年代患有肺结核.查体:T 36.5℃,P 80次/min,R18次/min,BP 130/80 mmHg,桶状胸,胸廓不对称,右侧高于左侧,右胸第5肋以下语颤消失,叩诊实音,呼吸音消失,心率8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入院后行胸腔穿刺,抽出红褐色黏稠液体约480 mL,液体内可见反光晶体.胸水细胞学检查:镜见大量的胆固醇结晶.

    作者:袁文胜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应用生物羊膜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难治性青光眼是药物难以控制眼压而手术效果不良的青光眼,其手术成功率仅为11%~50%[1-2],表现为视力低下,伴有眼疼、眼胀、头疼、恶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于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对23例难治性青光眼采用小梁切除加生物羊膜移植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晶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改良阴式大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大子宫阴式子宫切除术(TVH)的可行性及改良法.方法:对自2006年8月至2008年6月因子宫良性疾病而需行子宫切除术的大子宫(如12~23孕周大小)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60例行改良TVH术式,快速自然打开腹膜,子宫双侧血管结扎后,行子宫对半切除术,肿瘤剔除术,子宫分碎术.对照组60例行传统TVH术式.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67.64±15.14)min,对照组为(94.73±38.23)min,P<0.05;术中出血量观察组为(65.14±31.76)mL、对照组为(116.64±79.13)mL,P<0.05.术后排气时间观察组为(23.09±3.23)h,对照组为(36.26±8.71)h,P<0.05.结论:大子宫行TVH可行,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陈洁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光卟啉对人食管癌细胞体外光动力效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光卟啉(Photofrin)不同孵育浓度和不同光照能量密度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体外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效应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Photofrin孵育Eca-109细胞,并在不同光能量密度(10、30、50 J/cm2,光源采用DIOMED630PDT系统)下行PDT,24 h后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结果:Photofrin三种不同光照能量密度及不同浓度下Eca-109细胞生存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同一光照能量密度下不同浓度间其生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而同一浓度下不同光照能量密度间的生存率,则除了浓度为10.0μg/mL间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孵育浓度和光照能量密度间存在显著交互效应(P<0.01).结论:特定光源下,Photofrin的孵育浓度和光照能量密度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体外PDT效应影响显著.

    作者:陈晓华;罗荣城;李黎波;丁雪梅;吕成伟;周小平;严晓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冠状动脉造影不同操作方法91例

    目的:比较单用右造影导管作冠状动脉造影和常规使用左右双造影导管作冠状动脉造影的效果.方法:回顾常规使用左右双造影导管作冠状动脉造影的55例和单用右造影导管作冠状动脉造影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种造影方法的操作时间、曝光次数、总曝光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常规双导管造影组专家指导18例,操作时间(20±10)min,曝光次数(9±4)次,总曝光时间(103±20)s;独立操作37例,操作时间(27±10)min,曝光次数(12±4)次,总曝光时间(118±25)s.单导管造影组专家指导10例,操作时间(13±7)min,曝光次数(7±2)次,总曝光时间(58±10)s;独立操作26例,操作时间(18±6) min,曝光次数(9±4)次,总曝光时间(78士15)s.结论:单导管造影组在操作时间、曝光次数、总曝光时间上均优于双导管造影组,即使用右造影导菅作左冠状动脉造影失败,还可改用左造影导管行左冠状动脉造影,值得推广.

    作者:沈建宏;范存忠;石国平;严循成;杨如山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骶部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PLD)治疗腰骶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2007年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腰骶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例,均为Ls~S1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采用PLD治疗,观察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及进行VAS疼痛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1例患者中7例术后疼痛症状立即消失,4例明显缓解,1例术后有残留感觉迟钝,随访6个月后好转,整体治疗满意度90.9%.结论:PLD治疗腰骶部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疗效确切,症状缓解迅速,患者满意度高,优势明显.术中需注意操作要点,防止术后并发症产生.

    作者:杨健齐;李健;叶裕丰;李建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Ⅱ度烧伤患者创面的应用及手术室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Ⅱ度烧伤创面中的应用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将烧伤科35位住院患者共70个Ⅱ度创面,创面范围2.0 cm×1.5 cm~40.0 cm×20.0 cm,其中浅Ⅱ度创面32个、深Ⅱ度创面38个,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浅Ⅱ度创面10个,深Ⅱ度创面13个按照常规方法治疗,创面予碘伏清洗,SD-Ag霜,贝复剂等包扎、换药.实验组浅Ⅱ度创面22个,深Ⅱ度创面25个,入组后分别给予武汉维斯弟成套专用敷料实施VSD治疗,并根据创面深浅,于治疗第8天更换敷料(已愈合创面不更换).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率,并总结VSD手术配合护理体会.结果:两组创面处理后均达到植皮要求,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VSD缩短了患者创面愈合所需时间,创面愈合率增加,并能减少患者频繁换药的痛苦,减少为了预防或控制感染而使用抗生素,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经济费用,增加患者对治疗的可接受程度,使临床医生操作大幅度减少,是一种处理不同程度烧伤创面很好的方法.手术室护士必须熟悉VSD的原理及操作步骤,熟练的手术配合是手术顺利进行的保证.

    作者:徐小群;林才;刘政军;金婷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