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亚砷酸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温小明;程惠安;招卫乾;张文广

关键词:肝肿瘤, 亚砷酸, 艾迪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亚砷酸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初步经验.方法:本组3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亚砷酸联合艾迪注射液进行治疗,艾迪注射液50mL+5%葡萄糖500mL治疗14 d后加用0.1%亚砷酸注射液10 mL+5%葡萄糖盐水500mL,每天1次,共用28 d.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Karnofsky评分、B超、CT结果、实验室指标等的变化.结果:16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计划,其中12例临床症状减轻,Kamofsky评分升高.B超、CT提示肿块大小无明显变化,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血小板有降低,但在正常范围,肝功能有改善,AFP略有降低,肾功能无明显变化,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均有升高,而不良反应较轻.优于对照组.结论:亚砷酸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的晚期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CD16+56+的随访意义

    目的:探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systemic onset i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OJIA)患儿治疗过程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 cells)CD16+56+比率、骨髓细胞形态学等指标的动态变化在提示病情发展、改善预后方面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30例SOJIA病例,分析治疗早期及联合治疗后多项炎症指标、外周血NK cells CD16+56+比率、骨髓细胞形态学动态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儿中10例病情反复难治者,均出现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升高,9例外周血NK cells CD16+56+比率降低,8例骨髓细胞形态学发生变化(4例发现异形淋巴细胞,4例有吞噬现象).及时采用强联合治疗方案后,8例病情得到控制,2例进展为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结论:SOJIA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指标非特异性指向,治疗中同时警惕NK cells CD16+56+比率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等变化,及早采用个体化强联合治疗方案,是阻止病情发展,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姚翠婵;曾华松;韦茹;王蓓;熊小燕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5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的临床特点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8年4月广州军区总医院收治的53例AMI合并MODS的临床资料,比较死亡组(33例)及存活组(20例)的治疗策略差异,并用logistic分析死亡相关的治疗策略.结果:总病死率为62.3%.各组入院时临床特征及合并脏器衰竭情况无显著差异.存活组治疗措施包括双联抗血小板20例(100%)、机械通气17例(85.0%)、接受了PCI治疗16例(80.0%)及强化血糖控制17例(85.0%).而死亡组患者以上措施的采用率分别为78.8%(26/33)、54.5%(18)、48.5%(16/33)及36.4%(12/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抗凝、早期液体复苏、高通量血滤、白蛋白/血浆、ACEI/ARB及乌司他丁等治疗措施与死亡无相关性.结论:AMI合并MODS病死率高,双联抗血小板、接受了PCI、机械通气、强化血糖控制等治疗策略可明显减少病死率.

    作者:熊日成;赖添顺;俞宙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AVSD)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11例CAVSD患者,年龄3个月~28岁,Rastelli分型中A型6例,B型2例,C型1例,过渡型2例,房室瓣轻度返流2例,中度返流7例,重度返流2例,肺动脉高压重度2例,中度6例,轻度3例,双片法修补7例,单片法修补2例,室间隔缺损直接缝合2例.结果:1例3个月患儿早期死亡,死于低心排综合征,早期病死率9.1%,10例患者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MI)轻度5例,中度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33)中度6例.随访1~6年,1例术后MI轻度患者渐发展为MI中度,心功能Ⅱ级,1例术后TI中度患者发展为TI重度.需口服药物维持,心功能Ⅲ级,其余8例患者瓣膜功能保持稳定,心功能Ⅰ级6例,Ⅱ级2例.结论:CAVSD应尽量采用双片法矫治,利于患者术后MI的改善.术后MI和TI都是影响手术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作者:陈伟新;李刚;王湘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总结16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康复护理得失.结果:16例患者经精心护理、康复指导后,效果满意,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活动、早期离床,早期功能锻炼及出院康复指导,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作者:郭芝芳;刘丽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轻度肺通气功能障碍对单肺通气期间氧合和肺内分流的影响

    目的:观察术前轻度肺通气功能障碍对单肺通气期间血液氧合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40例ASA Ⅰ~Ⅱ级择期需行单肺通气开胸手术的成年患者,根据术前肺功能测定结果,将患者分为肺通气功能正常组(Ⅰ组)及轻度肺通气功能障碍组(Ⅱ组),每组20例.分别于患者右侧卧双肺通气10min(T0),单肺通气10min(T1)、20min(T2)、30min(T3)、40 min(T4)抽取动、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Ⅰ组患者单肺通气各时点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双肺通气时明显下降(P<0.05),Qs/Qt明显增加(P<0.05).Ⅱ组患者单肺通气各时点PaO2较双肺通气时明显升高(P<0.05),Qs/Qt则无明显改变,两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等在单肺通气期间无明显改变(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患者各时点PaO2、Qs/Qt均有明显差异(P<0.05),而PaCO2、pH、MAP、HR、SpO2、PETCO2等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轻度肺通气功能障碍患者较肺通气功能正常者单肺通气期间具有更好的血液氧合趋势,肺内分流则无明显增加,单肺通气期间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性降低.

    作者:代冬梅;温海明;李红新;陈树明;詹锦六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机械通气后获得性肺炎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术在治疗机械通气后获得性肺炎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的机械通气后获得性肺炎性患者7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予以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45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纤维支气管镜行支气管灌洗术.结果:经2周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为(13.3±5.8)d,痰培养阳性率为71.1%;对照组有效率61.3%,平均住院时间为(25.8±8.5)d,痰培养阳性率为32.3%;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清除支气管分泌物并向感染支气管肺段内注入有效抗生素,是治疗机械通气后获得性肺炎性的高效、经济、适用的方法.

    作者:李俊华;龙发;戚碌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不同阿司匹林抵抗类型脑梗死患者血栓素B2与6-酮-前列腺素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阿司匹林抵抗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率(PAG)及血栓素B2(TXB2)与6-酮-前列腺素(6-k-pGF1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阿司匹林抵抗的不同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6例,阿司匹林部分抵抗(ASR)组18例,阿司匹林敏感(AS)组56例.分别测定各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及服用阿司匹林(服用剂量为100 mg/d)1周后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6-k-PGF1a)的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用药前3组间各检测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服用阿司匹林1周后,3组患者PAG及TXB2检测指标显著低于用药前(均P<0.01);而6-k-PGF1a检测指标显著高于用药前(均P<0.01).用药1周后,TXB2浓度与AS组用药后比较,ASR组各指标并无明显变化(均P>0.05).而AR组各检测指标均显著高于AS组(均P<0.01);与ASR组用药后比较,AS组各指标并无明显变化(均P>0.05),AR组血TXB2浓度均显著高于ASR组(均P<0.01).6-k-PGF1a浓度与AS组用药后比较,ASR组各指标并无明显变化(P>0.05).而AR组各检测指标均显著低于AS组(均P<0.01);与ASR组用药后比较,AS组各指标并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阿司匹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PAG和TXB2,并提高6-k-PGF1a.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再发的危险.

    作者:李辰佳;冯梅;张庆元;叶玲莉;杨君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对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30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采用吉西他滨1 250 mg/m2,第1、8天静脉滴注;顺铂80 mg/m2静滴,第1天.每21天为1个周期.所有病例均接受不少于2个疗程的化疗.结果:30例中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5例,有效率60%(18/30).主要毒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类耐药晚期乳腺癌疗效高,毒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尹向前;许平;龙国贤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恶性黑色素瘤15例

    黑色素瘤好发于中年和老年人,多发生在下肢,常见于足部.本病恶性程度和病死率极高,笔者1998-2007共收治该病患者15例,现将诊治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吕大为;杨良权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苦参素对兔实验性左房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苦参素对实验性兔心房颤动左房纤维化心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和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表达的影响.探讨苦参素对心房颤动左房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建立肺静脉源性房颤心肌纤维化动物模型,同时用苦参素进行干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心肌组织中TIMP-1和PCⅢ、CⅣ的表达,并作网状纤维及HE染色,观察心肌胶原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苦参素防治组的心肌胶原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且苦参素防治组TIMP-1表达量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苦参素具有抗心肌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IMP-1、PCⅢ和CⅣ的合成而实现.

    作者:宋慧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透光法动力曲张静脉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护理

    目的:总结使用透光法动力曲张静脉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86例(344条肢体)行透光法动力曲张静脉旋切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各种术前准备;术后注意观察患肢血运情况,正确使用间歇充气压力治疗仪消除患肢肿胀及减轻疼痛,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本组286例患者均治愈,随访1个月~2年,未见静脉曲张复发病例.结论:对使用透光法动力曲张静脉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做好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是促进疾病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若;董咏梅;汤聚雅;艾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亚砷酸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总结应用亚砷酸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初步经验.方法:本组3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亚砷酸联合艾迪注射液进行治疗,艾迪注射液50mL+5%葡萄糖500mL治疗14 d后加用0.1%亚砷酸注射液10 mL+5%葡萄糖盐水500mL,每天1次,共用28 d.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Karnofsky评分、B超、CT结果、实验室指标等的变化.结果:16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计划,其中12例临床症状减轻,Kamofsky评分升高.B超、CT提示肿块大小无明显变化,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血小板有降低,但在正常范围,肝功能有改善,AFP略有降低,肾功能无明显变化,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均有升高,而不良反应较轻.优于对照组.结论:亚砷酸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的晚期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温小明;程惠安;招卫乾;张文广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腹腔镜胆囊联合阑尾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联合阑尾切除术手术配合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48例腹腔镜胆囊联合阑尾切除术的手术配合要点及术后效果.结果:4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全组无一例因术前准备或术中配合不当而影响手术或出现并发症,术后2~5 d痊愈出院.结论:术前充分的用物准备,设备及仪器完好状态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术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作者:江明芬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就位小儿静脉输液护士体位改变的探讨

    目的:探计门诊就位小儿静脉输液护士体位不同的注射方法.方法:对3~10周岁手背静脉输液患儿,随机以单、双日分组,单日为实验组共283例,双日为对照组共298例.观察静脉输液的一次性成功率,输液操作的时间,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和护士腰背酸痛程度.结果:实验组与传统组比较,静脉输液一次性成功率、输液操作的时间、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体位改变的输液方法,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降低护士劳动强度.

    作者:方藕环;方立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辅助肝动脉栓塞化疗预防肝内复发的疗效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时预防术后肝内复发的作用.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97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0例术后加TACE辅以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47例单纯对症、支持治疗.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术中失血量及其他临床病理学特征差异均无显著性.实验组术后1年的肝内复发率为18%,对照组为38.3%,两者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术后早期(2周内)行TACE者术后1年的肝内复发率为8.3%,与对照组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3,P=0.024).实验组术后2年的肝内复发率为24%,对照组为42.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72,P=0.042).实验组术后1年的生存率为86%,对照组为65.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0,P=0.018).实验组术后2年的生存率为64%,对照组为46.8%,两者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术后早期(2周内)行TACE者术后2年的生存率为69.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3,P=0.032).结论:术后早期行辅助TACE能预防术后肝内复发,提高生存率.

    作者:余正平;徐正铿;周为中;胡文豪;余昶;曾其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指麻醉和手术后出现的记忆能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认知功能改变,严重者还会出现人格和社会行为能力下降.POCD增加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严重影响术后康复和远期生存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痛苦.虽然已有大量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但其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现就近年有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赵燕星;苏殿三;陈杰;王祥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2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jopathic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头高脚低右侧斜卧位,常规四孔法.超声刀分离脾结肠韧带、脾胃韧带、脾肾韧带及脾膈韧带,其内血管用钛夹夹闭或4号线腹腔内结扎.内镜血管切割闭合器(Endo-Cutter)闭合切断睥蒂或二级脾蒂分离结扎法沿睥脏分离出睥下极动脉和脾动静脉主干,7号丝线分别结扎,血管夹夹闭,逐一结扎、剪断其分支.脾脏放入标本袋,经扩大的trocar切口提出标本袋边,脾脏于标本袋内搅碎后取出.结果:2例因术中分离脾周围韧带出血中转开腹手术,30例完成LS.手术时间70~300min,平均185min;术中出血量150~400mL,平均275 mL.5例发现副脾,术中同时切除.术中常规留置脾窝引流管.术后1~2 d恢复饮食并下地活动.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2~3 d.术后住院3~9 d.平均6 d.无一例切口感染、切口皮下血肿、皮下气肿.32例LS随访4~62个月,平均22个月,23例(71.8%)有效,5例(15.5%)部分有效,4例(12.7%)无效.结论:LS治疗ITP安全可行、效果良好.

    作者:欧希;谢均韬;叶建宇;钟立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应激性溃疡相关肽的研究进展

    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不良情绪、人格以及重大的生活事件等均会引发SU.目前人们已发现数十种肽类物质均与SU相关,它们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褪黑素、神经降压素、热休克蛋白、白细胞介素、血管活性肠肽、胃动素、胃动素相关肽及P物质等,其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褪黑素、神经降压素、热休克蛋白和白细胞介素是研究多的几种.现就以上几种肽类物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魏以召;王烁;杨拯;陈志雄;林争;张晓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双胎妊娠不同一性123例分析

    目的:研究双胎妊娠两胎儿发育不同一与围产儿结局的关系,探讨预测两胎儿发育不同一性的方法.方法:对2001-2008年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娩的123例双胎妊娠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体重差值比达到0.20及其以上时围产儿结局已有明显差别,发育不同一性双胎其围产儿结局较差(P<0.05);根据分娩前10d内B超结果,两胎儿腹围差值比达到0.10及以上时,将显著影响围产儿结局(P<0.05).结论:体重差值比达到0.20及其以上的双胎其围产期结局较差,临床上应以此作为发育不同一性的诊断标准:当腹围差值比达到0.10及以上时,对于评估围产儿结局有一定价值;根据B超所得腹围差值比及头围差值比与体重差值比有相关性,直接应用于预测双胎发育不同一性的临床价值不高.

    作者:周娟;肖小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肺癌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

    目前,肺癌已成为各种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吸烟已被证实为肺癌发病的主要因素.2007年美国肺癌新发病例213 380人,由肺癌导致的相关死亡人数160 390人[1].分别占美国男性、女性癌症死亡率的31%、26%.2008年美国预计肺癌新发病例215 020人,161 840人死于肺癌相关疾病[2].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830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的疾病,其中肺癌占3.1%[3].肺癌死亡居癌症死因的首位,致癌机制复杂而多样化,本文对近年来肺癌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的新研究成果作一概括,以期为肺癌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

    作者:李瑞娜;郝元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