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文斌;屠伟峰;戴建强;于东男;施冲
目的:探讨巨大腹壁切口疝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30例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均采用人工材料修补.其中23例采用单层聚丙烯网片修补.7例采用Composix复合补片修补.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切口感染,平均随访时间为42个月,无复发病例,6例(20.0%)患者术后早期有轻度腹壁不适.结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和掌握正确的人工材料修补方法是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的关键.
作者:邓海军;黄祥成;韩述岭;李国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YKL-40又名人类软骨糖蛋白-39(HCgp-39),一项对新生骨蛋白的研究中发现在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的体外培养中发现一种蛋白的大量分泌,因为其一条肽链氨基端的起始3个氨基酸:酪氨酸、赖氨酸和亮氨酸的符号分别为Y、K和L,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0 000而被称为YKL-40.1993年,报道公布了人类软骨糖蛋白的完整氨基酸序列及cDNA序列,YKL-40含383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序列与糖基水解酶相似,基于其氨基酸序列,发现YKL-40属于哺乳动物18糖基水解酶家族的成员.YKL-40结合不同长度的壳多糖的形式类似壳多糖酶18家族,但没有壳质酶活性.
作者:王敏;刘凤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双丙戊酸钠、普萘洛尔对偏头痛发作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3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双丙戊酸钠组(42例,A组)、普萘洛尔组(41例,B组),治疗2个月后对上述两组预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A组与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81%及68.30%,预防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A组副作用更少.结论:双丙戊酸钠、普萘洛尔对偏头痛发作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双丙戊酸钠应用更安全.
作者:黄建欧;贺顺龙;侯昊明;谢春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在疼痛临床治疗中,骶髂关节炎、髋关节滑膜炎、脊神经后外侧支卡压症和腰椎椎间关节损伤的症状、体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仿,甚至影像学同时提示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使腰腿痛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变得复杂、多变、易误诊.诊断性阻滞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疗效.
作者:姜长林;张成宇;曲向林;李淑丽;马立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时预防术后肝内复发的作用.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97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0例术后加TACE辅以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47例单纯对症、支持治疗.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术中失血量及其他临床病理学特征差异均无显著性.实验组术后1年的肝内复发率为18%,对照组为38.3%,两者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术后早期(2周内)行TACE者术后1年的肝内复发率为8.3%,与对照组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3,P=0.024).实验组术后2年的肝内复发率为24%,对照组为42.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72,P=0.042).实验组术后1年的生存率为86%,对照组为65.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0,P=0.018).实验组术后2年的生存率为64%,对照组为46.8%,两者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术后早期(2周内)行TACE者术后2年的生存率为69.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3,P=0.032).结论:术后早期行辅助TACE能预防术后肝内复发,提高生存率.
作者:余正平;徐正铿;周为中;胡文豪;余昶;曾其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利用小鼠肝大部切除后肝再生动物模型,测定c-myc、ZHX2、AFP基因在肝再生过程不同阶段的表达,研究肝脏再生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病理学意义.方法:利用分叶顺次肝大部切除技术,建立小鼠肝再生动物模型,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运用荧光定量PCR手段.检测再生肝脏组织中c-myc、ZHX2、AFP激活后的表达特征.结果:在肝再生的启动阶段,c-myc表达上调.在随后的肝脏再生的持续增殖阶段,ZHX2的表达首先下调,然后再恢复到正常水平.AFP的表达为持续上调.结论:c-myc、ZHX2、AFP基因在肝脏再生不同阶段的依次激活、不同表达趋势的内在联系,初步揭示了彼此之间协同作用的可能及潜在的信号转导途径.
作者:汤朝晖;周露婷;谢志芳;杨甲梅;胡以平;章卫平;吴孟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对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对132例CP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测评,并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67例,用抗生素、α-受体阻断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65例,除常规治疗外,还辅以心理治疗.结果:132例CP患者,SCL-90总分以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5项因子及阳性项目数与我国常模对照比较,P均<0.01.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IH慢性前列腺症状评分,观察组平均症状评分9.7±5.1,与对照组12.9±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P患者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抑郁、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等心理改变,心理干预对CP的治疗有明显促进作用,对CP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应辅以积极的心理治疗.
作者:霍山;蒋善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患者男,40岁,因操作车床不慎,导致双手于腕部离断.家属携离断手,于伤后2 h护送患者来到我院.手外科医生征求家属意见后,立即进手术室准备行双手再植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神志清醒,测足背动脉处血压为125/75 mmHg,心率107次/min.经研究采用颈部硬膜外麻醉,患者右侧卧位,头部垫一薄枕,尽量使胸椎与颈椎保持水平一致,患者下颌尽量贴近胸骨,以便使颈椎棘突间隙触摸清楚,易于定位,选择C7~T1间隙.
作者:秦建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于体外循环(CPB)下双瓣膜置换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的影响.方法:40例行CPB下双瓣膜置换患者,其中20例使用乌司他丁,检测TNF-α与A-aDO2.结果:两组CPB开始后2 h和24 h TNF-α均有明显升高,非乌司他丁组较乌司他丁组为高,差异有显著性.两组CPB开始后2 h和24 hA-aDO2均有明显升高,非乌司他丁组较乌司他丁组为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乌司他丁能够减少CPB下双瓣膜置换患者TNF-α的产生,降低患者的A-aDO2,从而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损伤.
作者:蒋成榜;程德志;何志锋;刘瑜;姜晓芬;孙成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KFD)复发病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淋巴结病理活检诊断的KFD 15例,总结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和预后的特点.结果:15例KFD中有3例病情反复发作,复发比例为20%,高于国外报道的1%~3%复发率.3例复发性KFD中病程长达14年.其中2例抗核抗体阳性,另外1例狼疮细胞(+),实验室指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均有重叠,但尚未达到SLE的诊断标准.结论:本组KFD病例的高复发率可能具有人群和区域特点.复发性KFD的实验室指标与SLE多有重叠,应重视其合并或进展为SLE的可能性.
作者:孙永馨;王向波;叶静;贾建平;李存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总结主动脉弓部疾病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经验.方法:对我院2000年12月至2007年12月连续行主动脉弓部手术的30例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早期共死亡3例,病死率10%.主要并发症为永久性脑损伤6例(20%),暂时性脑损伤2例(7%),肾功能不全3例(10%).结论:重视术前重要脏器的检查及评估,选择适当的灌注方式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维持术后循环平稳是降低病死率和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邹小明;刘鑫;李梅;王武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博路定)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对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的影响.方法:36例对拉米夫定耐药的CHB患者用博路定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每2个月检测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DNA.其中10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肝穿刺活检.结果:在治疗后6个月,患者的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部分患者肝组织病理有所改善.结论:博路定能提高对拉米夫定耐药CHB患者的疗效.
作者:朱宇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jopathic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头高脚低右侧斜卧位,常规四孔法.超声刀分离脾结肠韧带、脾胃韧带、脾肾韧带及脾膈韧带,其内血管用钛夹夹闭或4号线腹腔内结扎.内镜血管切割闭合器(Endo-Cutter)闭合切断睥蒂或二级脾蒂分离结扎法沿睥脏分离出睥下极动脉和脾动静脉主干,7号丝线分别结扎,血管夹夹闭,逐一结扎、剪断其分支.脾脏放入标本袋,经扩大的trocar切口提出标本袋边,脾脏于标本袋内搅碎后取出.结果:2例因术中分离脾周围韧带出血中转开腹手术,30例完成LS.手术时间70~300min,平均185min;术中出血量150~400mL,平均275 mL.5例发现副脾,术中同时切除.术中常规留置脾窝引流管.术后1~2 d恢复饮食并下地活动.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2~3 d.术后住院3~9 d.平均6 d.无一例切口感染、切口皮下血肿、皮下气肿.32例LS随访4~62个月,平均22个月,23例(71.8%)有效,5例(15.5%)部分有效,4例(12.7%)无效.结论:LS治疗ITP安全可行、效果良好.
作者:欧希;谢均韬;叶建宇;钟立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试图通过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aclerosis,ALS)患者脑脊液中神经丝蛋白(NF2000)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及表达变化来探讨ALS的发病机制.方法:分别采用了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了30例ALS患者和30例健康人脑脊液中的NF2000及BDNF含量的变化及表达情况,其中根据病情程度不同又分别选取了轻度、中度及重度ALS患者,并比较了它们的不同.结果:ALS患者脑脊液中NF2000含量明显增多,免疫染色也看到明显的阳性细胞表达,且随病情的加重程度而增多;相反,BDNF表达明显减少,含量也明显降低,病情不同其下降程度也不同.通过相关分析发现,NF2000与BDNF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结论:在ALS患者中存在NF2000的蓄积,其导致运动神经元的破坏可能是通过减少BDNF的表达而发挥作用,NF2000及BDNF参与了ALS的发病过程.
作者:李麒麟;高聪;罗永胜;谢富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胸科手术麻醉中单肺通气(OLV)期间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与容量控制通气(VCV)对血流动力学、气道压力以及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择期肺叶切除的成年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麻醉诱导后插入双腔管,先双肺通气,OLV开始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n=15)OLV期间采用VCV模式通气,B组(n=15)OLV期间使用PCV模式通气.比较两组各时段的血流动力学、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aw)、动脉血氧分压(PaO2)以及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两组间各时段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和B组OLV期间的Ppeak分别为(28±5)cmH2O和(23±3)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Qa/Qt比B组高[(41.3±9.5)% vs (35.3±8.4)%,P<0.05].PaO2分别为(27.6±14.5)kPa和(31.1±13.3)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科手术OLV期间采用PCV模式在降低气道压,减少肺内分流,增加动脉血氧分压等方面优于VCV模式.
作者:李晶;徐向辉;邹小华;常业恬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瘤内注射vivo-jetPETTM/pEGFP Mfn2复合物对裸鼠移植瘤增殖的影响.方法:质粒pEGFPMfn2的构建及检测,将MCF-7细胞异种移植到裸鼠体内,建立人乳腺癌移植瘤模型,用vivo-jetPEITM试剂制备vivo-jetPEITM/DNA复合物,实验共分为实验组、空载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瘤内多点注射,RT-PCR检测肿瘤组织线粒体融合素-2(Mfh2)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pEGFP Mfn2构建成功并测序证实,实验组的相对平均吸光度值为(1.12±0.05)高于空载体对照组的(0.16±0.05)和空白对照组(0.17±0.07)(P<0.05),Ki-67在实验组的相对平均吸光度为(0.25±0.06)高于空载体对照组的(0.11±0.02)和空白对照组(0.12±0.03)(P<0.05),而VEGF在实验组的相对平均吸光度为(0.09±0.01)低于空载体对照组的(0.14±0.08)和空白对照组的(0.13±0.03)(P<0.05).结论:vivo-jetPEITM试剂能成功将Mfn2基因转染进瘤体细胞,Mfn2基因对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成瘤后的Ki-67和VEGF有影响.
作者:夏耘;罗智勇;郑启昌;龚建平;吴亚群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患者女,71岁,体重56 kg,因体检发现右下肺肿块1周入院.一般情况尚可,血压160/90 mmHg,脉搏90次/min,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病史3年余.术前血常规、尿常规、动脉血气分析、生化检查除血Na+113.5 mmol/L(经静脉补NaCl后复查血钠,升到136.3 mmol/L)、尿钠396.41 mmol/L(参考值40~200 mmol/L)外余无异常.ECG示:窦性心律、左室高电压.心脏彩超:左室肥厚、升主动脉近端增宽、EF 58%.胸部CT:右肺中叶结节,考虑外周型肺癌可能性大.头部CT:左侧基底节区腔梗.肾上腺CT:右肾上腺肿瘤性病变,多为转移性肿瘤.
作者:代金贞;杨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的临床特点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8年4月广州军区总医院收治的53例AMI合并MODS的临床资料,比较死亡组(33例)及存活组(20例)的治疗策略差异,并用logistic分析死亡相关的治疗策略.结果:总病死率为62.3%.各组入院时临床特征及合并脏器衰竭情况无显著差异.存活组治疗措施包括双联抗血小板20例(100%)、机械通气17例(85.0%)、接受了PCI治疗16例(80.0%)及强化血糖控制17例(85.0%).而死亡组患者以上措施的采用率分别为78.8%(26/33)、54.5%(18)、48.5%(16/33)及36.4%(12/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抗凝、早期液体复苏、高通量血滤、白蛋白/血浆、ACEI/ARB及乌司他丁等治疗措施与死亡无相关性.结论:AMI合并MODS病死率高,双联抗血小板、接受了PCI、机械通气、强化血糖控制等治疗策略可明显减少病死率.
作者:熊日成;赖添顺;俞宙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不良情绪、人格以及重大的生活事件等均会引发SU.目前人们已发现数十种肽类物质均与SU相关,它们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褪黑素、神经降压素、热休克蛋白、白细胞介素、血管活性肠肽、胃动素、胃动素相关肽及P物质等,其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褪黑素、神经降压素、热休克蛋白和白细胞介素是研究多的几种.现就以上几种肽类物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魏以召;王烁;杨拯;陈志雄;林争;张晓 刊期: 2009年第11期
黑色素瘤好发于中年和老年人,多发生在下肢,常见于足部.本病恶性程度和病死率极高,笔者1998-2007共收治该病患者15例,现将诊治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吕大为;杨良权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