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左氧氟沙星致锥体外系反应2例

许永喜;丛玲;王晓燕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 患者, 氧氟沙星胶囊, 泌尿系感染, 症状缓解, 阳性体征, 肌肉注射, 补液治疗, 654-2, 诊断, 歪斜, 停药, 尿痛, 尿频, 口服, 颈部, 服药, 查体, 病例
摘要:病例1,患者女,20岁,因尿频、尿痛1 d就诊.诊断为泌尿系感染.给予左氧氟沙星胶囊(0.1 g/粒)口服,每天2次,每次2粒.当日症状减轻.患者服药第3天出现颈部歪斜,不能自行转回.查体无其他阳性体征.嘱患者立即停药,给予654-2 10mg肌肉注射及补液治疗.患者症状缓解.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Piog)对糖尿痛大鼠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分成3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为1型糖尿病组,Ⅲ组为1型糖尿病治疗组.Ⅰ组、Ⅱ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Ⅲ组大鼠给予吡格列酮灌胃.喂养14周,观察生存率,麻醉后处死取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Piog对胰岛素绝对缺乏的1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无明显影响;与糖尿病未治疗组相比,Piog干预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hs-CRP;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改善糖尿病大鼠生存率.结论:Piog可改善糖尿病大鼠血脂代谢、炎症标志物表达,可能是其产生有利的心血管系统效应的原因之一.

    作者:赵树梅;沈潞华;李虹伟;唐淑珍;沈静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转基因小鼠前列腺癌模型肿瘤三维超声成像与三维病理重建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微成像检测转基因小鼠前列腺癌(TGMAP)模型并与三维病理图像比较.方法:通过三维微超声成像系统对TGMAP小鼠前列腺癌进行三维超声图像采集,对前列腺癌标本进行连续切片,扫描并存储图像,纵向排列所有的二维图像获得重建的三维数字化病理图像,对三维超声图像和三维病理图像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定性比较前列腺癌的三维超声成像与连续组织学切片,证实了该超声系统可以准确显示活体小鼠肿瘤的大小和形状.结论:小鼠前列腺癌模型的三维超声微成像有望成为小鼠临床前期研究的新的微成像手段.

    作者:武国军;王福立;朱李兵;袁建林;王禾;张更;于磊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半骨盆截肢及康复研究进展

    骨盆肿瘤至今仍是骨科医师所面临的重大的挑战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半骨盆截肢术是治疗骨盆肿瘤的标准手术方案.随着新辅助化疗的使用、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以及骨盆肿瘤分期系统的推广,绝大多数骨盆肿瘤已采用保肢治疗[1-3].

    作者:周鹏鹤;梅炯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手术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两所医院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2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术后无一例出现吻合口瘘,其中I期切除、吻合术17例;行Hartman术5例.结论: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患者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术式,术中充分的结肠灌洗、减压,完善围手术期治疗,Ⅰ期切除吻合是安全可行的,既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又避免二次手术的痛苦.

    作者:刘玉辉;郭春良;刘海岭;魏斌;闫立新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甘氨双唑钠联合顺铂对宫颈腺癌HeLa细胞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甘氨双唑钠(CMNa)是中国研制的一类抗癌新药,在鼻咽癌、食管癌、肺癌等的放疗增教研究中均已取得显著疗效,但对化疗药的增敏效果如何,目前仍不肯定.本研究以宫颈腺癌HeLa细胞为靶点,分析CMNa是否可影响宫颈腺癌细胞HeLa对化疗药物顺铂(DDP)的敏感性.方法:不同浓度DDP、CMNa及双药联合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HeLa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细胞活力测定等检测对HeLa敏感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DDP对HeLa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而不同浓度CMNa抑制作用不明显,低浓度DDP与CMNa联合作用于细胞可增强DDP对HeLa细胞生长的抑制.结论:低浓度DDP与CMNa联合应用,不但提高了DDP对宫颈腺癌细胞的敏感性,而且降低了大剂量化疗药物的使用,减轻了患者的不良反应,可为宫颈癌化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叶红;时艳梅;肖长义;刘秀娟;李彩虹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抗凝血酶的临床应用进展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是血浆生理性抑制物中重要的抗凝物.AT通过Arg393~ser394的丝氨酸蛋白酶反应点及Lys残基(第125位,第107位,第136位)和Arg残基(第129位,第145位)有关二个功能位点,与肝素、凝血酶结合,发挥其抗凝作用,其抗凝作用大约占体内总抗凝作用的70%左右.

    作者:王贞;刘艳;袁宏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MS)1988年由Reaven首先提出,1999年被WHO完善,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首次颁布了代谢综合征的统一定义,其主要内容包括腹部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和糖耐量异常.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目前认为内脏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MS发生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

    作者:代玲俐;苏青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下颌骨对称性分析

    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下颌骨两侧垂直向对称性.方法:52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作为观察组,52例同龄正常(牙合)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拍摄全景片,对下颌关节高度(CH)、升支高度(RH)及升支关节高度总和(CH+RH)进行测量和分析,所得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下颌骨健、患侧垂直高度中CH(P=0.000)、RH(P=0.002)和CH+RH(P=0.038)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左右侧各项高度测量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组间分析升支高度(RH)(P=0.01)及关节升支高度总和(CH+RH)(P=0.03)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下颌骨健患侧垂直向不对称,且其与正常(牙合)人群比较存在差异.正常(牙合)人群下颌骨垂直向左右侧对称.

    作者:邱严力;田倩倩;杜凤芝;任丽洁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奥威尔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疗效观察

    牙本质过敏症,又称过敏性牙本质,是牙受到外界刺激,如冷、热、酸、甜刺激及机械作用磨擦或咬硬物等所引起的酸痛症状,是口腔门诊就诊率较多的病症,发病部位多见于牙颈部及后牙咬合面等部位,目前使用的脱敏药物和方法很多,现将两种药物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浪;段建民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与传统手指测血糖在反映老年2型糖尿痛患者血糖漂移的细节及波动趋势、指导治疗等方面的优劣.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老年病科住院的3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雷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血糖监测.结果:CGMS监测与手指血糖监测3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两种血糖值进行t检验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CGMS调整治疗3 d后患者的FBG、早餐后2 h、中餐后2 h、晚餐后2 h、晚22:00、凌晨2:00血糖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现8例为无症状性低血糖.结论: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雷兰动态血糖监测能较详细地显示T2DM患者血糖水平波动的特征,在临床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作者:焦文君;李华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B细胞激活因子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B细胞激活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1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和43例哮喘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AFF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car cells,PBMCs)BAFF mRNA表达水平.计量资料血清BAFF水平和BAFF mRNA呈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小值-大值)表示,应用Kruskal-Wallis法比较3组间BAFF水平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作两两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血清BAFF水平和PBMCs BAFF mRNA表达水平在急性发作期患者高于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患者血清BAFF水平和PBMcs BAFF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分别r=0.456,P<0.05和r=0.523,P<0.05).结论:血清BAFF水平和PBMCs BAFF mRNA表达水平在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明显增高,其动态变化与病情变化有关.

    作者:张子彦;张敏;王国平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的手术配合

    腹壁切口疝是发生于原腹部手术切口的疝,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20%[1],传统剖腹修补并发症及复发率较高,利用腔镜技术进行腹壁切口疝修补是近年来新开展的微创手术,是采用防粘连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修补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远期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2].

    作者:苏曼莉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左氧氟沙星致锥体外系反应2例

    病例1,患者女,20岁,因尿频、尿痛1 d就诊.诊断为泌尿系感染.给予左氧氟沙星胶囊(0.1 g/粒)口服,每天2次,每次2粒.当日症状减轻.患者服药第3天出现颈部歪斜,不能自行转回.查体无其他阳性体征.嘱患者立即停药,给予654-2 10mg肌肉注射及补液治疗.患者症状缓解.

    作者:许永喜;丛玲;王晓燕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合并特别巨大左心室双瓣膜置换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

    特别巨大左心室(LVEDD>90mm)是影响心脏瓣膜手术疗效的一个重要高危因素,尽管手术技术、心肌保护及围术期处理不断改进,但此类患者接受瓣膜手术后的并发症及病死率仍明显较高.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08年2月间对4例合并特别巨大左心室患者进行了心脏双瓣膜置换术,无围手术期死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尚文军;陈国兴;周耀洪;吴旭辉;彭丛兄;吴功志;吴亦志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2-氨基-5-磷酰基戊酸酯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影响

    目的: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动物模型,腹腔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竞争性拮抗剂2-氨基-5-磷酰基戊酸酯(AP5)后观察腹腔用药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动物模型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影响.方法:48只成年Wistar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成3组,即Ⅰ组,假手术组(Sham),8只大鼠;Ⅱ组,CCI组,8只大鼠;Ⅲ组,治疗组,32只大鼠再分为4个亚组,Ⅲa组(CCI+NS),mb组[CCI+AP50.1mg/(kg·d)]、Ⅷc组(CCI+AP50.2 mg/kg)、Ⅲd组(CCI+AP50.5 mg/kg),每个亚组8只大鼠.48只大鼠分别于术前(0 d)及术后1、3、5、7、14、21 d测量每组大鼠的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腿潜伏期(TWL).结果:CCI组从术后第3天开始直到本实验观察的术后第21天,MWT和TWL均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Sham相比具有显著性(P<0.01);CCI加生理盐水组大鼠与CCI组大鼠的MWT和TWL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腹腔注射AP5各个剂量的CCI组在术后5~21 d的MWT和TWL明显增加,与给药前和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腹腔注射AP5有明显减轻大鼠CCI模型的机械性痛敏和热痛敏的作用.

    作者:周树勤;王忱;郑镇伟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川芎嗪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机制研究

    目的:观测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脂质过氧化的变化、探讨中药川芎嗪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再灌注组和川芎嗪组.复制在体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在缺血前、缺血1 h、再灌注5 h分别经颈总动脉抽血检测黄嘌吟氧化酶(X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实验结束时取肾组织检测XO、SOD活性及MDA含量,观察超微结构变化,作对比分析.结果:川芎嗪组血浆XO活性和MDA含量显著低于再灌注组(均P<0.01);SOD活性高于再灌注组(P<0.05).川芎嗪组与再灌注组相比,肾组织的XO活性、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差异非常显著(均P<0.01).再灌注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脏层上皮细胞超微结构严重损害,川芎嗪组大部分肾组织上述部位存在不同程度损伤性改变,但比再灌注组明显减轻.结论:川芎嗪可通过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强氧自由基的清除,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效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陈辉乐;毛朝鸣;王万铁;金可可;邱晓晓;方周溪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溃疡病致急性胃穿孔修补术后再手术2例

    例1 患者男,31岁,简要病史:上腹部隐胀痛5 d,突然上腹部剧烈刀割样疼痛6 h,伴呕吐胃内容物多次.8个月前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巨大溃疡.体检:T 37.2℃,P 90次/min,R 20次/min,BP 130/70 mmHg.心肺正常,腹肌紧张,明显的压痛反跳痛,剑突下偏右更明显.

    作者:吴起珍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以肝神经系统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3例

    例1 患儿男,9岁.因双下肢疼痛1年,全身乏力半年就诊.患儿近1年经常诉双膝、踝关节疼痛,症状时轻时重,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近半年来有加重趋势,感觉全身乏力,不伴发热.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心肺检查无异常,肝脾肋下未及,双膝关节稍肿,皮肤无红热,双下肢活动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梁丽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脊柱转移瘤19例误诊分析

    脊柱是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常见部位,由于临床发病相对较少,往往易漏诊、误诊.本文回顾分析19例早期误诊的脊柱转移瘤,报告如下.

    作者:许刚;史振满;季明华;张鹏;郭树章;王鑫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淋球菌性新生儿眼炎116例

    目的:探讨淋球茵性新生儿眼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淋茵性新生儿眼炎患儿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116例病例中顺产103例,剖宫产13例;发病时间4 h~16 d;临床表现以大量黄绿色脓性分泌物为主,革兰氏染色后镜检G-双球菌阳性率100%,细菌培养阳性率70.7%,药敏以头孢噻肟钠为敏感;治疗局部采用抗生素液冲洗,抗生素眼液滴眼;全身应用头孢噻肟钠静滴;除1例因角膜穿孔角膜葡萄肿失明外,其余均治愈.结论:淋球菌性新生儿眼炎临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应加强产前教育及淋病筛查.

    作者:律鹏;朱艳芳 刊期: 2009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