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祥韬;朱恒梁;吴子衡;焦元勇;虞冠锋
目的:探讨短暂阻断下肢血流在严重下肢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其中阻断组90例(90条肢体),术中先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将大隐静脉剥至膝下,再使用驱血带和止血带阻断下肢血流,小腿段曲张静脉采用点状切口抽剥术;常规组90例(90条肢体),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点状切口抽剥术,术中不阻断血流.记录下各项观察指标包括手术评价、患者主观评价、患肢评价和影像学评价.结果:阻断组的血流阻断时间为(47.77±6.51)min.阻断组手术时间(80.51±9.72)min,较常规组(100.29±10.03)min明显缩短(P<0.01),阻断组术中出血量(36.00±16.66)mL,较常规组(233.44±81.48)mL明显减少(P<0.01),阻断组术后血肿评分较常规组明显减少(P<0.01).术中下肢肿胀、肢体疼痛、患肢感觉情况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严重下肢静脉曲张抽剥手术中短暂阻断血流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和缩短手术时间,且减少了术后皮下血肿的发生,只要严格把握血流阻断时间,能将并发症降低到低限度.由于止血带和驱血带使用方便且容易取得,该手段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郑祥韬;朱恒梁;吴子衡;焦元勇;虞冠锋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先天性因素及哭闹等腹腔压力增高的因素常被视为小儿腹股沟斜疝的重要原因[1],但不能完全解释女性婴幼儿腹股沟滑动性斜疝的发生.本病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常被误诊.
作者:张刚;刘丹丹;田俊严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FOLFOXIRI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方法:156例患者分为4组,46例给予FOLFOXIRI方案治疗(A组),38例使用FOLFIRI方案治疗(B组),40例使用FOLFOX7方案治疗(C组),32例使用DPOF方案治疗(D组),均给予6个周期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和无进展生存期以及副反应、血常规变化.结果:A 组有效率为45.6%,疾病控制率89.1%; B 组有效率为44.7%,疾病控制率78.9%;C 组有效率为45.0%;疾病控制率80.0%;D组有效率为46.8%;疾病控制率81.2%.4组肿瘤标志物的浓度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变化;以A 组为显著(P<0.05).结论:FOLFOXIRI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具有更高的疾病控制率.
作者:崔春晖;黄宗海;俞金龙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数字胃肠机双对比造影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可疑的早期食管癌患者应用数字胃肠机气钡双对比造影技术进行检查,随机抽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对其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主要表现为局部黏膜粗细不均、扭曲及中断,不规则小龛影和充盈缺损,病变区功能改变,即食管柔软度及舒张度减低,甚至消失.结论:数字胃肠机双对比造影可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而且安全有效,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刚;黄为宁;曹长健 刊期: 2009年第18期
例1:患者男,58岁,以无痛性左腹股沟肿块1年入院.查体:左腹股沟扪及4 cm×5 cm大小肿块,质硬,无压痛.B超示左腹股沟4 cm×5 cm×5 cm大小实质性团块,高回声.
作者:吴小芬;林连祥;张宝金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单纯侧脑室外引流术、小骨窗开颅基底节血肿清除加侧脑室外引流术和骨瓣开颅基底节血肿清除加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89例,其中7 h以内手术者58例,7 h以上31例.结果:术后28 d时总病死率16.9%(15/89);发病7 h以内行手术者病死率10.4%(6/58),低于超过7 h手术者病死率29.0%(9/31)(P<0.05);65例患者经6个月随访,恢复优良率为56.92%,其中7 h以内行手术者优良率68.3%(28/41),优于超过7 h手术者37.5%(9/24)(P<0.05).结论:超早期手术可降低病死率及改善远期预后,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方案需个体化,尽可能清除脑内血肿及脑室内积血,降低颅内压.
作者:张良;杜宝新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HIV/HCV共感染患者,男51例(55.4%),女41例(44.6%).年龄9~62岁,平均(39.5±9.4)岁.分别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肝损害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肝损害组20例(33.9%)有抗结核治疗史,39例(66.1%)有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史,37例(62.7%)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无肝损害组患者4例(12.1%)有抗结核治疗史,13例(39.4%)有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史,14例(42.4%)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 mm3,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等于0.023、0.013、0.03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抗结核治疗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抗结核治疗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在村;代丽丽;高艳青;李海英;黄晓婕;汪雯;郭彩萍;张彤;吴昊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在常规抗血小板、抗凝基础上,观察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选标准患者303例,分为试验组(PCI+替罗非班,n=169)和对照组(PCI,n=134),两组PCI均植入药物支架.术前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试验组在给予负荷量盐酸替罗非班(按10 μg/kg剂量在3 min内静脉推注完)的同时行PCI,继而以0.1~0.15 μg/(kgmin)由微量泵持续泵入24~36 h;对照组病例直接进行PCI.术中术后观察出血事件的发生、血小板情况和住院期间发生的复合终点事件.结果:试验组住院期间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59 % vs 5.22%,P<0.05),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2.37% vs 7.46%,P<0.05),围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有增加(9.47% vs 6.72%,P>0.05),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低(1.18% vs 0.75%,P>0.05),复合终点事件(不包括支架内血栓形成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能有效及时地预防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减少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且出血风险并未明显增加,是一个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的抗血小板药物.
作者:李文华;何国平;杨国英;周惠芬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观察低嘌呤糖尿病饮食对痛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7例痛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在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治疗组限制饮食中的嘌呤含量,饮食中每日嘌呤摄入量<150 mg,对照组不限制饮食中的嘌呤含量,每日嘌呤摄入量>300 mg.结果:治疗第8天与治疗前比较,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尿酸均下降,但治疗组的血尿酸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结论:合理的低嘌呤糖尿病饮食有助于患者控制血糖、血尿酸,有助于治疗痛风合并2型糖尿病.
作者:林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小儿腺样体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后麻醉恢复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79例腺样体肥大患儿行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后麻醉恢复期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积极的心理护理,一对一重点监护、正确的呼吸道护理和技巧性分泌物吸引方法,全部患儿均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结论:针对小儿腺样体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特点的麻醉恢复期护理措施,能有效防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麻醉恢复期安全性.
作者:王亚旎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分析江苏淮安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非鳞状细胞恶性肿瘤的发病状况、病理特点及综合治疗策略.方法:对1989-2003年外科治疗146例食管非鳞癌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非鳞癌性食管恶性肿瘤占食管恶性肿瘤的3.7%,其中腺癌占非鳞癌食管恶性肿瘤的61%,小细胞癌占30.8%,食管癌肉瘤占6.2%,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占1.4%,横纹肌肉瘤占0.7%.手术切除率90.4%,生存率分别为:腺癌1年生存率69.7%,3年生存率30.3%;5年生存率15.7%;小细胞癌1年生存率51.1%;3年生存率26.7%;5年生存率8.9%;癌肉瘤3年生存率77.8%;5年生存率66.7%;肉瘤5年生存率100.0%.结论:食管腺癌发病无地区性,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腺癌与西方食管腺癌组织来源不同;食管小细胞癌恶性程度极高,易外侵及发生远处转移;癌肉瘤和其他类型肉瘤在食管恶性肿瘤中发病罕见.腺癌、小细胞临床表现与食管鳞癌基本相同,小细胞癌以远处转移为主,首选同期放化疗,腺癌及其他类型肿瘤的治疗,以手术为首选综合治疗.
作者:尤振兵;朱卫国;郭伟;徐达夫;稽建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颈性眩晕是门诊上较为常见病之一.该病由颈椎骨质退变增生发生在钩突关节处,或椎体不稳致使钩椎关节松动,使横突孔出现移位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及周围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扭曲与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为眩晕为主的临床症状,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1].
作者:陈锡兵;董剑;许力昭;夏明波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0年9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38例.应用臀大肌挛缩带部分切除治疗臀大肌挛缩症,并于术后行系统的功能性训练.结果:对38例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患者随访3~9个月.根据步态、并膝下蹲、交腿试验、对运动和体力劳动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优26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4.7%.结论:臀大肌挛缩带部分切除术是治疗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的理想方法.
作者:席武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优越性,以及手术方法、术后处理等.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T定位,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术后应用尿激酶溶解,清除血肿.结果:本组死亡13例,病死率13.5%.依据GOS评分,生活基本自理26例,轻残23例,中残18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4例.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定位精确、损伤小、不需全麻、安全性高、病死率低等优点,尤其是对高龄危重患者值得提倡.
作者:欧阳伟;王少兵;孙荣君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讨论粉尘螨滴剂对于对螨虫过敏的过敏性紫癜的疗效以及预后影响.方法:使用粉尘螨滴剂对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脱敏治疗;舌下含服,从低剂量起逐步递增,每天1次.结果:2例患者治疗后紫癜均明显消退,且腹痛、关节痛亦缓解,对螨虫的过敏原测定滴度亦下降,尿蛋白、血IgE、嗜酸性粒细胞均较前下降.结论: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过敏性紫癜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无特殊副反应.
作者:茅松;刘光陵;夏正坤;高远赋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HBV YMDD变异检测方法,用于乙肝患者拉米夫定治疗中耐药性突变的监测.方法:采用三种特异性Taqman MGB探针和一对共同引物,分别针对总HBV、YIDD变异、YVDD变异的三管并行检测,以确定YMDD变异的类型及其在病毒群中的比例.以序列直接测定法作为诊断YMDD变异的金标准,对该方法YMDD变异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诊断符合率作评价.并对112例经拉米夫定治疗的血清HBV DNA持续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检测其YMDD变异情况.结果:该方法检测YIDD、YVDD的低检测界限为1 000 Copies/mL,能在106 Copies/mL病毒群中检出0.1%的变异株的存在.以直接测序方法为金标准,该方法YMDD变异检测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96%,诊断符合率为97.5%.该方法检测112例患者37例发生YMDD变异,阳性率为27.2%.结论:该方法能够直接检测HBV YMDD变异的类型及其在病毒群中的比例,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经济实用等优点,适合临床实验室开展拉米夫定耐药性突变的监测.
作者:胡荣盛;徐亚丽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急性深静脉血栓(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DVT )治疗过程中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和FBG裂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FDP)变化规律.方法:测定了86例ADVT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诊断即时、溶栓24 h、溶栓72 h、溶栓7 d以及溶栓第14天) D-二聚体(D-Dimer;D-D) 、FBG和FD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结果:经F检验,诊断即时及治疗24 h血清D-D水平高于72 h、7 d以及14 d(P<0.05);治疗24 h、72 h以及7 d的血清FDP水平高于诊断即时以及14 d(P<0.05).经t检验,和诊断即时、治疗24 h以及72 h相比较,治疗7 d以及14 d的血清FB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经sperman分析,ADVT血清FBG和FDP负相关(r=-0.78,P<0.05).血清FBG基础水平≥4.5 g/L者血栓完全消散百分率低(P<0.05).结论:联合检测D-D、FBG和FDP可能有助于判断ADVT病理生理状态和评估病情进展.
作者:古兴元;陈志坚;吴建年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利用Erlotinib(厄洛替尼,EGFR-酪氨酸激酶拮抗剂,商品名tarceva)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介导的信号通路,观察其对鼻咽癌细胞株CNE-2生长的影响,并探索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Erlotinib处理鼻咽癌细胞株CNE-2,采用Cell Count Kit-8(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周期、凋亡率的分析,Western bloting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1)Erlotinib呈剂量依赖性抑制CNE-2细胞生长;(2)处理组细胞G1期细胞比例和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出现明显的p-EGFR表达下调.结论:Erlotinib通过抑制EGFR的磷酸化阻断EGFR信号通路,增加G1期阻滞,从而抑制鼻咽癌细胞生长.
作者:苏欣;李仕晟;康竞;谢祎;江静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钬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和护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使用钬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症54例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方法.结果:54例行钬激光前列腺剜除的病例,术中出血量50~200 mL,术中冲洗液用量16 000~36 000 mL,手术时间30~120 min,平均54 min.1例因术后出血行膀胱冲洗,其余均在术后2~3 d拔除导尿管,3~5 d出院.结论:利用钬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对患者创伤小、护理简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曹绒霞;武明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观察10 d序贯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及副作用,与标准14 d三联疗法比较有无优越性.方法:将136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且Hp阳性的患者分组,治疗组69例在前5 d给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后5 d给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对照组给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疗程14 d.结果:根据按意向性治疗分析(ITT)与符合方案数据分析 (PP)比较,Hp根除率治疗组(91.3% ITT, 92.6% PP )与对照组(89.6% ITT, 93.8% PP)比较P>0.05;两组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68(14.7%)、19/64(29.7%),两组比较P<0.05;两组腹部疼痛及其他消化道症状缓解情况比较P<0.05.结论:10 d序贯疗法的Hp根除率与标准14 d三联疗法相当,但副反应发生率低,症状缓解情况较佳.
作者:庞淑珍;赵文星;任莹 刊期: 200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