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安装胰岛素泵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唱荣艳;周花

关键词:安装, 胰岛素泵, 糖尿病患者,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并发症, 效果满意, 强化治疗, 危险性, 术治疗, 总结, 证明, 实验
摘要:胰岛素泵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种先进手段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1],且有实验证明胰岛素泵是强化治疗的佳选择,可使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降低.对我科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5例,实施胰岛素泵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髓基质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新进展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耗费、低病死率的特点[1],SCI后的截瘫常造成患者永久性的运动、感觉障碍及直肠、膀胱功能的缺失等,因此SCI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作者:张伟;唐龙;张燕;魏以召;王宗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预设靶标免疫靶向盐酸吡柔比星治疗小鼠S180肉瘤的试验研究

    目的:制备小鼠抗人IgG-葡聚糖-盐酸吡柔比星(THP)免疫靶向偶联物,在肿瘤组织中接种人IgG非特异性靶点,探讨人造靶点免疫导向治疗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制备小鼠抗人IgG-葡聚糖-THP偶联物,建立荷瘤小鼠模型.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抗人IgG-葡聚糖-THP偶联物抗体活性;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比较分析小鼠抗人IgG、THP、小鼠抗人IgG-葡聚糖-THP对S180细胞的毒性作用;比较THP、小鼠抗人IgG-葡聚糖-THP、小鼠抗人IgG-葡聚糖-THP+人IgG的抑瘤作用及时荷瘤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制备的偶联物中,小鼠抗人IgG、葡聚糖与THP物质的量比为1:2.5:54;偶联物保留了小鼠抗人IgG抗体活性;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偶联物对S180细胞有体外杀伤作用.小鼠抗人IgG-葡聚糖-THP+肿瘤中接种人IgG组时小鼠移植性5180肉瘤的抑瘤率达34.3%,并可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结论:通过在肿瘤组织中接种IgG非特异性靶点,用抗人IgG单克隆免疫靶向THP治疗小鼠S180肉瘤较对照组具有明显靶向作用.

    作者:张婧;贺江虹;董雅璐;王勇强;张积仁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婴幼儿早期喂养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婴幼儿早期喂养行为特点以及对婴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进行针对性干预.方法:对1 300例婴幼儿父母或主要抚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对家长主诉出现挑食、厌食喂养问题的婴幼儿进行分析和诊断.结果:超过50%的调查对象时辅食添加顺序和方法认识不正确,超过30%存在不适当喂养行为如进餐时看电视、玩玩具、追着喂食、吃饭时间长、不鼓励孩子自己吃饭等.以Enter逐步回归法进行出现挑食、偏食喂养问题的相关因素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后进入方程的变量为喂养时对婴儿拒绝新食物时处理方式、制作婴儿食品需添加盐、糖调味品.结论:剥夺婴幼儿学习新食物的机会,养成婴幼儿对食物口感的挑剔习惯与婴幼儿挑食偏食行为形成有关,建议加强早期喂养行为的健康教育,进行预见性指导,可减少或避免儿童形成不良饮食行为习惯.

    作者:林穗方;胡艳;刘慧燕;董海鹏;蒋琳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乌司他丁加甲基泼尼松龙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肺微血管通透性的保护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甲基泼尼松龙对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所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iury,ALI)肺微血管通透性的保护作用.方法:舌下静脉注射LPS(5 mg/kg)建立大鼠ALI模型;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10 mL/kg)、LPS组(10 mL/kg)、甲基泼尼松龙组(20 mg/kg)、乌司他丁组(10万U/kg)、联合治疗组[甲基泼尼松龙+乌司他丁组(15 mg/kg+10万U/kg)],给药后于2、6、12、24 h分批处死大鼠.对比观察给药2、6、12、24 h后肺微血管通透性、肺含水量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LPS组、甲基泼尼松龙组、乌司他丁组和联合治疗组各时间点的肺微血管通透性、肺含水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基泼尼松龙组、乌司他丁组、联合治疗组与LPS组比较肺微血管通透性及肺含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甲基泼尼松龙组、乌司他丁组比较肺微血管通透性及肺含水量,在6 h、12 h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和甲基泼尼松龙均可降低LPS所致ALI大鼠肺微血管通透性和肺含水量,但二者联合使用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南勇;陈金春;何国鑫;胡永启;罗文朝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缺氧/复氧时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变化

    目的:探讨缺氧/复氧对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的大鼠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分成两组:正常对照组和缺氧/复氧组.缺氧8 h后复氧.根据复氧时间不同,又分为复氧0、4、6、8、12、24 h 6个亚组.于各时间点以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率,Western blot法检测AQP4的表达.结果:缺氧8 h后随着复氧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至复氧12 h时,达低,仅有对照组的81.3%,至复氧24 h,又有轻度增加;LDH的漏出率逐渐增多,至复氧24 h达高峰.AQP4表达随着复氧时间延长而逐步增多,至复氧12 h时达高峰,为正常对照组的(2.52±0.35)倍,24 h时略有下降.结论:缺氧/复氧过程能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产生损伤作用的同时,发生了AQP4的表达时程变化.

    作者:丰浩荣;张群英;高甜惠;许鹏程;王祥和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98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分析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我科收治的98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和临床效果.结果:98例患者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以上,均达到植骨融合.结论: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术后疗效满意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静;叶劲;莫茅;覃燕平;张小梅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LEEP术后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中重度宫颈糜烂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LEEP术后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中重度宫颈糜烂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17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91例)和对照组(84例).两组患者在月经干净后3~7 d行LEEP手术,术后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3~5 d,治疗组在常规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栓剂治疗,治疗12周后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有效率均100%,治疗组治愈率(93.41%)高于对照组(77.38%),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9.89%)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LEEP术后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中重度宫颈糜烂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赖娟娟;杨晓帆;闵羡蕙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及活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人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活化的影响.方法:以MTT法检测TGF-β1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TGF-β1对T淋巴细胞活化的影响及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数量;ELISA法检测TGF-β1对T淋巴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TGF-β1分别作用不同时间后,均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并随时间的延长、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不同浓度的TGF-β1作用72 h,均能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活化标志CD69表达率明显降低(P<0.01);均能明显上调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比例(P<0.01);均能抑制T淋巴细胞分泌IFN-γ、IL-2(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TGF-β1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上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并抑制IFN-γ、IL-2的分泌.

    作者:刘晓霞;李凤鸣;陈育民;王雪玲;陈剑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手术期主动脉球囊反搏的应用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指征和疗效.方法: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43例CABG患者围手术期应用IABP的资料.结果:本组治愈27例,死亡16例,治愈卒62.79%,病死率37.21%;其中单纯CABG的治愈率67.65%(23/34),病死率32.35%(11/34);CABG并瓣膜置换的治愈率40%(2/5),病死率60%(3/5);CABG并室壁瘤的治愈率50%(2/4),病死率50%(2/4);术前应用IABP的治愈率77.78%(14/18),痛死率22.22%(4/18);术中应用IABP的治愈率56.25%(9/16),病死率43.75%(7/16);术后应用IABP的治愈率44.44%(4/9),病死率55.56%(5/9);左室射血分数(EF)0.50以上的病死率20%(2/10),EF 0.30~0.50的病死率31.58%(6/19),EF 0.20~0.30的病死率57.14%(8/14).结论: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循环辅助方式.尤其对于高危CABG患者,围手术期积极应用,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韩忠;李跃华;张供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下置入喉罩全身麻醉诱导所需芬太尼用量的探讨

    目的:通过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下应用不同剂量芬太尼对比研究,为置入喉罩全身麻醉诱导选择安全有效的芬太尼剂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行全身麻醉手术患者60例,根据麻醉诱导时应用芬太尼剂量的多少分为A、B、C 3组.A组应用1.5μg/kg芬太尼;B组应用2.5μg/kg芬太尼;C组应用4.5μg/kg芬太尼.全麻诱导后,置入喉罩,记录基础值、麻醉诱导后喉罩置入即刻及置入后5 min的BIS、SBP、DBP、HR值,分别记下T0、T1、T2、T3时刻的值.结果:置入喉罩后,A组BIS、SBP、DBP、HR值与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BIS值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SBP、DBP、HR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2.5μg/kg的芬太尼剂量用于置入喉罩全身麻醉诱导是较为适合的.

    作者:丛海涛;曹海华;王钰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术后观察与护理

    目的:总结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术后观察与护理经验.方法:对我科25例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病情观察、体位、饮食的护理;脑水肿、中枢性高热、肺部感染、癫痫等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及恢复期心理护理、语言、肢体的康复训练等一系列护理措施.结果:本组经手术及精心护理后出院时良好9例,中残3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5例,死亡6例.结论:早期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而术后做好密切观察及精心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林海云;林海珍;陈钢妹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对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导尿改进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其发病率随年龄递增.在我院急诊科工作过程中,我们常遇到因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不能的老年患者.由于前列腺腺体大小与年龄大小成正比,患者年龄越大,增生的前列腺腺体对膀胱颈及尿道的压迫相对越重,患者排尿困难症状亦进行性加重.

    作者:陈艳红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冠状动脉病变双源CT与冠脉造影对比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42例患者,男31例,女11例,平均(62.17±11.07)岁,分别予以DSCT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进行DSCT和SCA图像对比分析.结果: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敏感性96.2%,特异性98.7%,阳性预测值92.6%,阴性预测值99.3%,准确率95.7%,结论: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较高,可作为冠心病惠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前的筛查及评价.

    作者:景舒南;杨婧;杨栋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及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前角神经元的作用及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方法: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标记处于对数生长期的NSCs,采用电控脊髓损伤打击装置制作大鼠SCI模型.实验分为BrdU+NSCs组、NSCs组、SCI组、假手术组(Sham组)4组.SCI后3 d进行NSCs移植.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的存活及迁移情况,Nissl染色法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情况,采用行为学(BBB)评分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BrdU+NSCs组在损伤脊髓区域可检测到BrdU标记的阳性NSCs,BrdU+NSCs组和NSCs组脊髓前角存活运动神经元较SCI组明显增多(P<0.05),BBB评分亦明显高于SCI组(均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NSCs在移植到SCI区域后可存活、迁移,对SCI后前角运动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从而促进了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孔令胜;聂冬丽;张军臣;张浩;许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羟乙基淀粉在老年食管癌患者全麻诱导期的应用

    目的:通过比较观察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前输注适量晶体、万汶(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后麻醉诱导过程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万汶在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诱导中的临床作用.方法:4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两组,即乳酸钠林格氏液组(R组)和万汶组(V组),每组20例,R组,术前1 h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10 mL/kg;V组,术前1 h输注万汶10 mL/kg.观察患者入室输液前(T0)、气管插管前1 min(T1)及插管后1 min(T2)、5 min(T3)、10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BIS值.计算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后MAP、CVP均有降低趋势,HR加快(P>0.05);但V组患者的MAP、HR、CVP在T2、T3、T4观察点的变化幅度较R组小(P<0.05).结论:在老年食管癌患者全麻诱导前输注适量的羟乙基淀粉有助于稳定诱导期血流动力学.

    作者:郭智星;孙莉;吴宏亮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青少年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MRI和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方法:分析经手术证实的7例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MRI表现.结果:多数病灶位于额顶枕叶,普遍较大.1例为多发,囊变1例,壁结节1例,钙化3例,4例T1WI呈等低信号,1例T1WI呈等高信号,5例T2WI呈高信号,流空小血管3例.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5例.环状强化、结节强化各2例,浸入上矢状窦1例.3例瘤周水肿明显,1例轻度瘤周水肿.3例见斑片状、扭曲样钙化.2例钙化在MRI上亦呈高信号.结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但特异性不强,一些MRI特征有助于诊断,后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诊断.

    作者:陈金花;金中高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慢性肾脏病与肾脏纤维化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病卒在全球范围内随着衰老人群以及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患病人数的增加而进一步升高.CKD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终进入到终末期肾衰竭(ESRD)则需长期肾脏替代治疗.了解CKD进展的危险因素,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干预,将有助于延缓CKD进展,极大减少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及其并发症,减轻其所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

    作者:杨云华;艾维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汉坦病毒包膜糖蛋白重组表达研究进展

    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TNV)属于布尼亚病毒科,主要引起人类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Lee等[1]1978年首次在田鼠的肺组织中分离出HTNV,并鉴定其为引起HFRS的病原.HFRS是一种以发烧、出血和肾功能损害为特征的全球性急性病毒传染病,病死率介于40%~60%,目前尚无特异有效的治疗药物.

    作者:呼延霆;薛小平;宋凯;汪桦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心电门控技术的应用体会

    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过程中.影响冠脉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的因素很多,如成像的时间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患者心率情况、扫描时有无呼吸运动、重建时相的选择、重建算法与重建层厚[1-2]等.在目前硬件设备配置为先进的前提下,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是不能人为控制的患者因素--心律.

    作者:王剑;高慧;沈娟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利奈唑胺治疗院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疗效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治疗院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的疗效.方法:33例院内MRSA肺炎患者分为利奈唑胺治疗组与万古霉素对照组,治疗前后查痰培养、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胸片.结果:利奈唑胺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88.2%,细菌清除率为76.5%,万古霉素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56.3%,细茵清除率为31.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治疗院内MRSA肺炎中,不论是治疗有效率还是细菌清除率,利奈唑胺均优于万古霉素,且不良反应明显下降.

    作者:应满珍;卢阳珍;吴木莹 刊期: 2009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