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腺肽α1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的影响

徐晓武;杨小敏;李春明

关键词:黄疸, 梗阻性, 胸腺肽α1, 白细胞介素2,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摘要:目的:观察胸腺肽α1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白细胞介素2(IL-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影响.方法:3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全部为胆总管结石所致,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分成梗阻性黄疸组(以下简称梗黄组)和治疗组各15例,对照组15例,为健康献血员.术后梗黄组予一般性治疗,治疗组在一般性治疗的基础上加胸腺肽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7、14天清晨空腹各采血标本1次,测定血清总胆红素、IL-2、sIL-2R水平.结果: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IL-2水平下降,sIL-2R水平升高,两者呈负相关;术后IL-2水平升高,sIL-2R水平下降,两者的变化速度在治疗组明显快于梗黄组(P<0.05).结论:胸腺肽可纠正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血清IL-2/sIL-2R系统紊乱,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时刻长久接受苦难

    有时候,上班真的不轻松.我想着自己有一天,从新员工变成老员工之后就不会再有烦人和棘手的问题了.我曾一度奢望在经历很多工作之后,是不是不再有那些刁钻古怪的病人来搅乱我灿烂的心情了.

    作者:徐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人胎胃壁内氮能神经元发育的免疫组化观察

    目的:探讨人胎胃壁氮能神经元的发育规律.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人胎发育早期胃壁氮能神经元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第3个月龄时,胃壁肌间神经丛、环肌层和黏膜下层内均可见胞体较小、淡染的氮能神经元,有的神经元有短小突起;在肌层和黏膜下层靠近环行肌一侧可见到氮能神经节.第4个月龄时,胃壁肌间神经丛中氮能神经元数目增多,有少数神经元胞体明显增大,突起伸长,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反应增强;多数神经元胞体较小,呈索状排列或散在分布;环行肌纤维之间出现稀疏分布的神经纤维,其走向与环行肌纤维平行.第5个月龄时,在肌束周围形成明显的神经纤维束;黏膜下层出现大量胞体小、染色淡、呈散在分布、形态各异的氮能神经元.结论:胃壁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发育与胃壁各层组织的发育密切相关.

    作者:顾倩;郑兰荣;邵金贵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液稀释的临床应用进展

    血液稀释作为一种良好的血液保护方法,近年来有大量的研究报道.它不但可以减少术中血液有型成分的丢失而且还可以改善组织微循环的供应,因此,血液稀释在近几年的外科大手术中,尤其在估计出血量大的手术中运用较多.血液稀释就其操作方法的不同,有等容性和超容性,有研究[1]表明,超容性具有和等容性相同的扩容效果,且操作简单、省时、经济、发生感染机会小,易于推广,是等容性较好的替代方法.然而,血液稀释在具有各种优越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现就近年来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王东红;石翊飒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法在乳腺癌术后化疗中的应用

    乳腺癌系全身性疾患,其血行转移常在早期即可发生,且我国乳腺癌患者大都就诊时间偏晚,手术后常需辅以化疗减少肿瘤的转移从而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1-4].以往我院传统的静脉给药方法为经外周表浅静脉,常出现穿刺点药液外渗,局部组织红肿、静脉炎形成、反复穿刺、院内感染发生增加等缺点,给患者增加了痛苦,无形中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陈彩萍;韩文兰;吴静慧;喻其霞;郭文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糖尿病足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82例糖尿病足患者(DF组)和57例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2-DM组)及46例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DF组MPV比对照组和2-DM组增大(P<0.01),PLT比对照组减少(P<0.01),也比2-DM组减少(P<0.05);2-DM组PLT较对照组减少(P<0.05),MPV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间PCT、PDW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功能活化积极参与了糖尿病足的发病过程.

    作者:吴文俊;朱再胜;沈飞霞;龚小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2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查找目前临床治疗上存在的不足,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2例APL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经过、复发以及死亡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用目前的方案(含有砷剂和或维甲酸)诱导缓解率较高,为69%-84%;用维甲酸较常见的副作用为维甲酸综合征,用砷剂较常见的副作用为肝功能及心脏损害,上述副作用一般较轻,给予对症处理后多数可以好转,不影响治疗;存在一定比例的复发(52例患者中有9例复发),复发原因与不规则治疗及患者的依从性差有关:死亡的患者都存在过白细胞高及凝血功能异常.结论:目前对APL治疗总体效果较好,但仍存在较多问题,需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探讨解决方案.

    作者:王德文;彭爱华;侯丽君;徐景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5例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15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15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血管造影示锁骨下动脉平均狭窄78.6%,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45.6 mmrHg.经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置放术13例,经股动脉和肱动脉联合入路双向造影打通狭窄或闭塞并支架置放2例.结果:15例患者的血管内治疗获得成功,术后即刻桡动脉搏动获得改善,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16 mmHg.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1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无神经症状复发.结论:采用血管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患者支架置放后其效果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作者:林峰;李俊霞;王小静;李杰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登革热患者35例的心理状况调查及心理护理

    目的:了解登革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消除患者的心理问题.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问卷对35例登革热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评,收回有效问卷30份,与国内常模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患者SCL-90的2个因子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登革热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医务人员应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以利消除心理问题,促进康复.

    作者:郑越超;应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高容血液稀释联合术中自体血液回收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术中自体血液回收时机体内环境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预计术中出血量超过1000mL的择期骨科手术患者40例,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于麻醉后手术前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使患者血细胞压积维持在30%左右,观察组于术中使用自体血液回收机进行自体血液回收,对照组不作血液回收,分别检测术前基础值、术中2 h、术后2 h等各时段的血气分析、血凝常规.结果:术中2 h,两组血红蛋白(Hb)及血细胞压积(Hct)与基础值相比显著减少,术后2 h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凝常规于术中2 h、术后2 h所测得的数值与术前基础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明显延长(P<0.05),观察组中85%(17例)不再输用异体红细胞.结论:急性高容血液稀释联合术中自体血液回收能明显减少异体血输入,对机体内环境及凝血功能无显著影响,可安全用于出血量较多的非血液回收禁忌证的手术和抢救之中.

    作者:穆玉英;刘晓霞;刘爱珍;徐德明;朱雪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Id-1和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Id-1和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80例浸润性导管癌中ld-1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80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Id-1和P53蛋白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Id-1与P53表达正相关,P<0.05.80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经Cox回归分析,Id-1和P53同时阳性表达是高危险因素,P<0.05.结论:Id-1和P53蛋白的表达在乳腺癌的复发、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Id-1和P53蛋白同时表达可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

    作者:冯颖;王刚;史建平;王红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外伤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外伤(TB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TBI患者(试验组)和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构建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图).、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及三维纤维束成像图(3D-DTT图).选择双侧额叶白质、双侧内囊膝部、胼胝体膝部左右侧、中线位置及其压部中线位置各一个点(共8个)为感兴趣区,分别测定ADC值、FA值.将对照组与试验组间FA值、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ADC值、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D-DTT可立体地显示胼胝体、双侧皮质脊髓束等的形态,从而可以观察到脑白质纤维束的不同损伤程度.结论:ADC值、FA值能定量测定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水分子代谢的情况,3D-DTT图能直观显示神经纤维束的损伤,对TBI患者的受伤程度、预后估测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沁梅;刘国标;曹卫国;李扬彬;刘克;李志铭;黄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糖水平对ICU危重症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对综合ICU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59例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ICU危重症患者,根据每日晨空腹血糖平均值分为:A组血糖≤6.1 mmol/L,B组血糖在6.1~10.0 mmol/L之间,C组血糖≥10.0 mmol/L,时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的ICU住院日,呼吸机带机日,院内感染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发生率比C组的低,有统计学差异,死亡率组问无统计学差异.A组的ICU住院日、呼吸机带机时间与B组相比有显著降低,院内感染、MODS发生率组间无差异,死亡率及低血糖发生率较B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积极管理危重症患者合并的应激性高血糖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标血糖在6.1~10.0mmol/L之间为宜.

    作者:黄镇河;卢君强;黎丽萍;陈立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泌尿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与评估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和泌尿科手术广泛开展,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日益增多,手术风险明显增加.在围手术期死亡者中,80%是心血管疾病所致[1-2].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2%~17%,而无冠心病者发生率仅为0.1%~0.2%,存在明显的差别[1-2].根据文献[3-4]报道,采用围手术期评估系统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率由7.6%降为1.9%,由此可见围手术期心血管风险预测与评估重要意义.

    作者:林云华;姜永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ST段抬高性与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基本特征和冠脉病变特点的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与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和冠脉病变特点.方法:对50例STEMI与52例NSTEMI患者行心脏超声、冠脉造影检查,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梗死后的心功能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NSTEMI组心绞痛史多见(P<0.05);(2)STEMI组肌钙蛋白T、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较高(P<0.05),但两组的心功能无明显差别(P>0.05);(3)NSTEMI组三支病变患者比例较高(P<0.05),冠脉造影正常患者比例较低(P<0.05).结论:与STEMI患者相比,N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三支病变多见,其发病前常存在缺血预适应.

    作者:付奇;潘文志;周京敏;裴国勇;王先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颈动脉支架术后结构改变与术前斑块性质的相关性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的自膨胀结构进行分析,探讨斑块性质与支架术后自膨胀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43例(51条)颈动脉狭窄行自膨胀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前根据斑块的超声特征分为软斑块、纤维硬斑块、钙化斑块三种类型,在术后3 d内、3、6、12、24个月分别测量支架近心端、中间段、远心端内径.结果:支架各节段内径在术后持续增大,其中以中间段明显,并与术前的斑块性质有关,自膨胀程度比较,软斑块组>纤维硬斑块组>钙化斑块组.结论:术前为软斑块的支架植入术后疗效佳,而严重钙化斑的自膨胀相对较差,可考虑外科手术.

    作者:王凯华;陈鹏;杨鹏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子宫血管瘤介入栓塞治疗1例

    患者,24岁,已婚未育,3个月前因月经量增多在当地医院就诊.予止血剂、黄体酮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2个月前再次阴道大量流血,伴重度贫血.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予己烯雌酚口服,行诊刮术,病理报告: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术后1 d阴道流血停止,7 d后又再次出现阴道流血.当地医院相继给予各种止血剂、宫缩剂、雌孕雄激素等药物治疗,症状无改善,间断出现大量阴道流血,于2006年9月18日转来我院就诊,行盆腔彩超检查示:宫腔内膜厚3 mm,子宫后壁异常低回声,血流异常丰富,考虑子宫损伤可能.急诊收入院进一步诊治.

    作者:杨菊芳;张金玲;马利国;张彦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腹腔镜T管引流术与内置管引流术两种术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行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与内置管引流术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测定经腹腔镜行胆总管探查术、T管引流术与内置管引流术两种手术方式的18例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内的生活质量指数值(GIQLI).结果:内置管引流术后3个月的患者GIQLJ较T管引流术后3个月的患者GIQLI高(P<0.05).结论:内置管引流术比T管引流术更具有安全、有效的优点.同时,患者行内置管引流术比行T管引流术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莉;周晓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宫颈癌血管栓塞介入治疗29例分析

    目的:探讨对中晚期巨块型宫颈癌患者实行在介入术下新辅助化疗及血管栓塞的疗效.方法:研究组29例宫颈癌患者动脉插管介入化疗及栓塞,对照组33例行静脉新辅助化疗,用药方案为PVB方案,腺癌患者加用5-氟尿嘧啶,比较二者临床症状改善,肿块消退情况,手术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临床症状研究组改善有效率为100%,肿块消退研究组Ⅰ~Ⅱ期有效率91%,介入治疗后可手术24例.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为52%,肿块消退对照组Ⅰ~Ⅱ期有效率61%,介入后可手术15例,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经术前介入栓塞化疗后可提高手术机会,是较为实用的方案.

    作者:张丽武;马秋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肾功能及血透对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肾功能及维持血液透析治疗对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根据肌酐清除率(Ccr)水平将92例未行透析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分为Ccr≤30 mL/min组,30 mL/min<Ccr<60 mL/min组和Ccr≥60 mL/min组;另选25例维持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Ccr≤10 mL/min)为透析组,及28例Ccr相近非透析尿毒症患者为非透析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CEA、AFP、CA19-9、CAl25和CA72-4,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cr≤30 mL/min组血清CEA浓度明显高于30 mL/min

    作者:陈辉乐;金领微;毛朝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38例分析

    肺周围性肿块若依靠临床表现、胸片、胸部CT及实验室检查等方法很难确诊,常需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国内外不少学者采用经皮肺活检对肺周嗣性病变的介人性诊断,对肺恶性病变的确诊率明显提高,诊断的敏感性达88%~98%,特异性100%[1-2].我院自2003年以来,应用进口弹簧式活检针对38例肺周围性肿块患者进行经皮穿刺活检,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臧发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