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欣琦;肖平;李春悦
患者女,18岁,因法洛四联症拟行心内直视手术.术前血压140/80 mmHg、心率120~130次/min、血氧饱和度63%,桡动脉穿刺置管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顺利.择右颈内静脉穿刺,以颈总动脉搏动明显处旁开1.0 cm作为穿刺点,见血回抽通畅,置入导丝,18G套管扩创后发现误人颈总动脉,拔除套管及导丝,压迫止血20min,右颈部无明显包块、肿胀.
作者:汪兵;鲁品德;刘超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TBGH)和梗死(TBGI)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TBGH和TBG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BGH和TBGI常见于车祸所致的减速性损伤,血肿及梗死多位于受力对侧,呈梭形,病灶单发或多发,长轴与脑表面垂直(与高血压脑出血或脑梗死相反).伤后早期或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偏瘫而意识障碍相对较轻为临床特征.原发性脑损伤重、瞳孔异常、GCS评分<8分者死亡率高.结论:TBGH和TBGI的发病机制大致相同,是穿支血管区段直接损伤或间接压迫,形成血栓、受压闭塞或破裂渗血所致,但因受损穿支血管损伤程度和损伤部位(起始端或未端)不同,终病理和CT表现不同,但临床症状大体一致.穿支血管区段状损伤,可解释TBGH和TBGI形成及其影像学特点;原发性脑损伤程度、意识状态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马辉福;韩慧生;杨会全;陈纲;纪国华;李晓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慢性窦道是外科常见病,迂曲分叉,经久不愈,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联合外用3%H2O2与0.5%庆大霉素溶液灌洗治疗慢性窦道1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卫东;窦庆寅;朱建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中神经生长因子(NGF)与气道重塑相关指标的关系,以明确NGF在哮喘气道重塑中的作用,进而为哮喘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方法:对1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及10例正常志愿者行纤支镜支气管黏膜活栓及肺泡灌洗(BAL);光镜下测量支气管基底膜厚度及计数黏膜下成纤维细胞的数目,碱水解法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并以此计算胶原蛋白的含量,ELISA法检测BALF中纤维连接蛋白(FN)、NGF的蛋白含量;RT-PCR检测支气管黏膜活检组织NGF mRNA的表达.结果:(1)哮喘组患者存在着气道重塑:光镜下见哮喘组支气管基底膜增厚,黏膜下成纤维细胞数目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组BALF中胶原蛋白、FN含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哮喘组支气管NGF基因表达及蛋白分泌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哮喘组BALF中NGF含量与气道重塑指标:基底膜厚度、黏膜下成纤维细胞数目、BALF中胶原蛋白、FN含量成正相关(基底膜厚度r=0.827,黏膜成纤维细胞数目r=0.768,胶原蛋白r=0.880,FN r=0.854),相关性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组织中NGF的基因表达及蛋白分泌显著增加,并与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气道重塑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龙发;钟雪莺;张永昶;戚璟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严重者可引起休克.简便、迅速有效地控制鼻出血,是治疗鼻出血的重要原则.2000年4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对108例鼻腔黎氏区出血患者采用微波局部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天琪;苏金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对综合ICU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59例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ICU危重症患者,根据每日晨空腹血糖平均值分为:A组血糖≤6.1 mmol/L,B组血糖在6.1~10.0 mmol/L之间,C组血糖≥10.0 mmol/L,时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的ICU住院日,呼吸机带机日,院内感染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发生率比C组的低,有统计学差异,死亡率组问无统计学差异.A组的ICU住院日、呼吸机带机时间与B组相比有显著降低,院内感染、MODS发生率组间无差异,死亡率及低血糖发生率较B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积极管理危重症患者合并的应激性高血糖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标血糖在6.1~10.0mmol/L之间为宜.
作者:黄镇河;卢君强;黎丽萍;陈立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血清瘦素在酒精性肝病(ALD)及其不同阶段中的变化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22例酒精性脂肪肝组(AFL)、11例酒精性肝炎组(AH)、13例酒精性肝硬化组(Ac)患者的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水平,同时生化检测46例患者的空腹血糖及肝功能.3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瘦素(10.63 ±4.06)μg/L、空腹胰岛素(10.59±3.83)mU/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98±2.89)μg/L、(6.38±2.11)mU/L(均P<0.05),ALD患者瘦素水平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均呈正相关(r=0.49、0.65,P<0.05、P<0.01),酒精性肝硬化组血清瘦素水平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正相关(r=0.486、0.398、0.537,均P<0.05).AC组胰岛素抵抗指数4.65±0.37明显高于AFL组1.80±0.14和AH组1.99±0.16(均P<0.05).结论:ALD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高瘦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加重ALD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学锋;周明欢;向平;李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T(cTnT)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诊断、病情观察及预后判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6例急性VMC患儿入院24 h内,以及入院后1、2、3周及3个月eTnT和心肌酶谱进行动态观察;对VMC患儿心电图(ECG)检查结果与cTnT进行对照分析;对VMC患儿cTnT阳性组与cTnT阴性组治愈率进行比较.结果:急性VMC患儿cTnT阳性率显著高于同期心肌酶谱中各项目阳性率(P<0.0005或P<0.05);VMC患儿入院治疗后在连续的监测中cTnT含量逐渐减低,3周时cTnT含量已显著低于入院时(P<0.05).cTnT阳性组ECG异常率(92.4%)显著高于cTnT阴性组ECG异常率(66.7%)(P<0.005).3个月的总治愈率cTnT阴性组(95%,57/60)显著高于阳性组(66.7%,44/66)(P<0.005).结论:在VMC的诊断中cTnT可取代传统的心肌酶谱检测,动态监测cTnT含量对VMC患儿的病情及疗效判断以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柳欣琦;肖平;李春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常见影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自然转归的宿主遗传因素在地方性流行区的作用.方法:收集华南地区100例HBV自限感染者(抗-HBs和抗-HBc均阳性)和340例慢性HBV感染者的外周全血,采用竞争分化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为基础的方法进行MxA-88 G/T和IFN-γ+874 A/T基因分型.结果:MxA-88G/T的基因型在慢性HBV感染者和自限性感染者中的分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与慢性感染患者相比,自限性感染者有较低的GG基因型(41.0% vs 52.9%,P=0.036)和较高的TT基因型(16.0% vs 2.4%,P=0.000).然而,IFN-γ+874 A/T的基因型在两组患者中的分布差异并无显著性;在慢性感染者和自限性感染者中,AA基因型分布率为65.0% vs 72.8%(P=0.139),TT基因型为2.0% vs 1.2%(P=0.894).结论:常见影响HBV感染自然转归的宿主基因多态性在地方性流行区的作用有所改变,值得同类研究高度注意.
作者:雷瑞祥;顾琳;黄明星;彭晓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芳香化酶P450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早期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子宫内膜癌50例的芳香化酶P450、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进行研究,并设子宫颈原位癌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子宫内膜癌中P450arom阳性表达率为92%,与对照组0%有显著性差别,其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450arom的表达与ER、PR的表达无正相关关系.结论:P450arom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为促进子宫内膜恶变的因素之一,提示P450arom可为子宫内膜组织早期癌变的生物学标记之一,芳香化酶抑制剂可成为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一个新途径.
作者:廖凤儿;卢丽娜;陈金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报告同指血管神经蒂皮瓣加废弃指骨甲床再造末节手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已断离废弃的末节手指,保留末节指骨及甲床,回植于断指残端,以残端一侧带血管、神经蒂的皮瓣完全包裹末节指骨及甲床再造末节手指6例.结果:再造手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2-6个月,再造之末节手指色泽、质地、感觉均良好,功能恢复佳,部分已有新甲生长的倾向.结论:本法再造末节手指是一种简便易行,成功率高的方法,不伤及健指,外形美观、逼真.
作者:陈冬生;李敬矿;陈秉礼;谢广中;黄潮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综合分析慢性心衰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素前体水卓(NT-proBNP)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61例有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检测,分析NT-proBNP与心脏结构、功能、房颤、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及QRS波时限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功能、年龄、BMI、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等因素有关,而与性别、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QRS波时限、有无房颤无相关性.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年龄、BMI、LVDs等因素有关.
作者:谢杰群;潘文志;周京敏;葛均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清胰汤辅助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检索1966-2007年7月间发表的有关清胰汤辅助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入选和排除标准,有9项临床试验纳入本研究,由2名评价者对入选研究中有关实验设计、研究对象的特征、研究结果等内容独立进行摘录,用RevMan 4.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清胰汤灌胃灌肠辅助治疗组的腹痛缓解时间(WMD=-24.72,95%CI:-35.06--14.37,P<0.01)、住院天数(WMD=-9.81,95% CI:-16.23--3.39,P<0.01)、病死率(OR:0.27,95% CI:0.15~0.50,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数两组尚无统计学差异(OR=0.31,95%CI:0.07~1.42,P=0.13).结论:中药清胰汤辅助治疗能显著缩短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住院天数,明显降低病死率.
作者:余鹏;曾其强;王和曹;郑丹;陈云志;倪炼;金蝾;韩少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15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15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血管造影示锁骨下动脉平均狭窄78.6%,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45.6 mmrHg.经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置放术13例,经股动脉和肱动脉联合入路双向造影打通狭窄或闭塞并支架置放2例.结果:15例患者的血管内治疗获得成功,术后即刻桡动脉搏动获得改善,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16 mmHg.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1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无神经症状复发.结论:采用血管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患者支架置放后其效果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作者:林峰;李俊霞;王小静;李杰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我院近10年共收治卵巢肿瘤患者2 416例,术后确诊为陈旧性卵巢妊娠6例,现将临床资料初步分析如下.
作者:孙爱春;隋延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蛋白酶活化受体(pmtease activated receptors,PARs)家族是血栓形成中的重要G蛋白耦联受体家族,是凝血酶的主要受体.PARs有4种亚型(PARl~4).PARl是PARs家族的主要成员,是早发现的PARs分子,研究为深入.PARl在血栓形成、炎症反应、血管活性、免疫系统功能、血管增生性疾病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新研究提示,PARl在肿瘤相关的生物学方面也表现出重要作用,PARl是参与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等复杂生物学行为调节的重要信号分子.
作者:皮国良;王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Id-1和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80例浸润性导管癌中ld-1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80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Id-1和P53蛋白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Id-1与P53表达正相关,P<0.05.80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经Cox回归分析,Id-1和P53同时阳性表达是高危险因素,P<0.05.结论:Id-1和P53蛋白的表达在乳腺癌的复发、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Id-1和P53蛋白同时表达可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
作者:冯颖;王刚;史建平;王红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总结纵隔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39例纵隔肿瘤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手术方法包括单纯肿瘤切除、胸腺肿瘤切除合并纵隔脂肪扩大清除术、肿瘤侵犯肺叶楔形切除或肺叶切除术、上腔静脉置换术及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成形术.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复张性肺水肿3例,乳糜胸1例,肌无力危象5例,胆碱能危象1例,左无名静脉成形术后栓塞1例.结论:正确的围术期处理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可以提高纵隔肿瘤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京有;徐林浩;林乐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任何职业,都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医生护士也一样.没有人会因为穿上一件白衣会变成天使,我们从事着我们所热爱的职业,这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但并不意味着从业者就能像天使一样没有七情六欲,不吃不喝拉撒,甚至连衣服都不穿,当着屁股在天上飞.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脑屏障紧密连接(BBB-tight junction,BBB-TJ)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缺氧缺血诱导的体外血脑屏障(BBB)模型通透性增加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ECV304与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BBB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缺氧缺血组(H/I组)、BB-1101预处理组(P组)3组.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各组BBB-TJ变化;通过γ计数仪测定核素标记牛血清白蛋白(125I-BSA)通透量检测BBB屏障功能.直接免疫荧光观察细胞骨架蛋白Actin分布的改变,Westem blot检测Actin、Octludin、ZO-1和MMP-9表达量的改变.结果:电镜观察见C组内皮细胞间形成光滑、连续、较高密度的紧密连接,免疫荧光检测见细胞骨架蛋白Actin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及细胞核周边,形成肌动蛋白丝带,轮廓内包含大量束状排列有序的微丝结构,细胞间连接紧密.缺氧缺血后,H/I组细胞间连接开放,形成裂隙,而胞膜及胞核周边肌动蛋白丝带模糊、部分断裂,并有应力纤维形成,出现细胞间裂隙,BBB对125I-BSA通透性明显增高,与C组和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时ZO-1的表达量显著减少,MMP-9的表达显著增多,而Octludin和Actin的表达量无改变.BB-1101预处理后,P组细胞BBB-TJ破坏减少,周边肌动蛋白丝带重新出现,细胞间裂隙较少,125I-BSA通透量较H/I组明显下降(P<0.01),MMP-9的表达较H/I组也明显减少(P<0.01).结论:(1)缺氧缺血能促使BBB-TJ的开放进而导致BBB通透性增加;(2)BBB-TJ的开放可能与BBBActin的重组及ZO-1的表达量降低有关;(3)缺氧缺血能增加MMP-9的表达;(4)MMP-9与缺氧缺血时BBBActin的重组及ZO-1的表达减少相关.
作者:王卫东;黄虹;邹浩元;林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