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期糖尿病对妊娠结果的影响

袁中草

关键词:糖尿病, 妊娠, 妊娠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21例GDM孕妇和121例非GDM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GDM孕妇手术分娩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发生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都较非GDM孕妇高.GDM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使巨大儿、妊高征发生率和手术产率降低,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结论:GDM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早期诊断GDM及控制血糖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关键.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导尿时机对腰硬联合麻醉患者血压、心率及导尿成功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前后两种导尿时机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置入尿管一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腰硬联合麻醉前后两种状态下实施导尿术,记录其血流动力学各项数据及一次成功例数,对比分析其变化.结果:实验组于置尿管时血压和心率变化与导尿前2min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与导尿前2 min相比血压和心率有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一次置尿管成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后行导尿术可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并可提高一次置尿管成功率.

    作者:王韶莉;魏兵华;黄燕虹;蔡志敏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七氟醚吸人麻醉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观察

    人工流产术是避孕失败的一种补救措施,为减轻手术引起的疼痛,我院自2007年起使用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其应用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金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两孔法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

    目的:探讨采用两孔法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6年6月我院采用两孔法胸腔镜手术治疗152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95 min,术中出血10~20mL,术后引流量110~280mL.无手术死亡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操作孔切口延期愈合8例,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36个月,无气胸复发.结论:两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具有操作方便、创伤小、效果好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廖洪映;翁毅敏;蔡松旺;李昀;张健;谷力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食管心电图结合12导联同步心电图在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食管心电图结合12导联同步心电图在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75例有心悸史的患者记录心动过速时12导联同步心电图,食管心电图以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在食管心电图合并12导联心电图中RP'≤70 ms的患者,诊断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7.33%.70 ms140ms的患者,诊断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右侧旁路,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100%.结论:测量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食管心电图和12导联同步心电图的RP'间期,可以鉴别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并预测旁路定位.

    作者:程硕韬;郭跃萍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喘息性疾病并肾脏损害患者尿NAG的检测

    近年来喘息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可以引起肾脏损害,常规的肾脏损害指标如血尿素氮、血肌酐(Cr)难以发现早期肾损害,若异常时往往病情已较重.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检测在早期发现肾损害方面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NAG的测定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喘息性疾病检测尿NAG报道甚少,笔者对96例喘息性疾病的住院患儿检测尿NAG及Cr,以探索喘息性疾病尿NAG及C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旭;章国忠;涂芳芳;李显取;彭乃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家兔急性鼻窦炎上颌窦黏膜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家兔急性鼻窦炎上颌窦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成鼻腔置入Merocel 高分子膨胀海绵+鼻腔注入肺炎链球菌组(A组,8只)、单纯鼻腔置入Merocel 高分子膨胀海绵组(B组,8只)及空白对照组(C组,8只).10 d后将动物处死,完整取出实验侧上颌窦,脱钙3周后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上颌窦黏膜中ICAM-1的表达.结果:ICAM-1在A组家兔上颌窦黏膜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固有层炎性细胞中大量表达;B组上颌窦黏膜ICAM-1的表达量也明显增加,但阳性表达强度弱于A组;C组上颌窦黏膜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极少量表达ICAM-1,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AM-1在实验性急性鼻窦炎鼻窦黏膜中大量表达,在急性鼻窦炎炎症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卫红齐;袁辉;刘志勇;朱政文;邬晓帆;杜建斌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茶氨酸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目的:从对自由基代谢影响方面探讨茶氨酸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用30只SD雄性大鼠,线栓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损伤大鼠神经症状改变,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病理及钙离子含量;观察其血清和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变化以及茶氨酸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结果:脑缺血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及钙离子含量均显著增高,病理损伤明显,正常神经元细胞数目减少;茶氨酸可显著降低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及钙离子含量.增加正常神经元细胞数目.脑缺血组大鼠的血清、脑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茶氨酸组大鼠血清、脑组织SOD活性较脑缺血组显著增高;脑缺血组大鼠的血清、脑组织MDA含量显著增高,茶氨酸组脑组织MDA含量较脑缺血组下降明显.结论:茶氨酸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脑缺血损伤引起的自由基代谢失调有关.

    作者:王庆利;张力军;吴明春;凌娜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正畸治疗失败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正畸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收集30例经各类口腔医疗机构正畸治疗结束、中断或正在治疗的失败病例的原始资料及就诊时采集的资料,根据其特点及失败原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0例治疗失败患者中,Ⅱ类错<牙合>多,共17例,占57%,其中深覆<牙合>患者严重.原因主要为支抗丧失、活动矫治器制作与应用不规范及诊疗计划的失误.结论:正畸治疗失败原因多种多样,以支抗丧失为常见.

    作者:查玮;李崴;何玉林;赵云富;姜晓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罗哌卡因-芬太尼腰硬联合阻滞用于可行走分娩镇痛的效果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阻滞(CSEA)用于可行走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条件相同单胎足月无产科并发症的初产妇90例,分成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宫口开至3 cm时,A组产妇蛛网膜下腔注入罗哌卡因2.5 mg+芬太尼20μg,B 组产妇蛛网膜下腔注入罗哌卡因2.5 mg,A、B两组产妇当觉宫缩痛视觉模拟评分(VAS)≥2时,硬膜外输入0.1%罗哌卡因+2μg/mL芬太尼混合液;C组单纯用0.1%罗哌卡因行硬膜外镇痛.观测疼痛评分、肌张力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率(%)和罗哌卡因用量,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观察镇痛期间的副作用.结果:镇痛后A组VAS评分低于B、C组(P<0.05和P<0.01);罗哌卡因用量A组小于B、C组(P<0.05和P<0.01),3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镇痛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各产程时间、Bromage评分、分娩方式和新生儿评分3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蛛网膜下腔加用小剂量芬太尼行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CSEA分娩镇痛,具有起效更快、镇痛效果确切、罗哌卡因用药量少、运动阻滞轻、可行走、可控性强等优点,对产妇、胎儿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产妇镇痛满意度高.

    作者:吕波;任永功;吴世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特异性短发夹状RNA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针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Ⅱ型受体基因的不同部位,构建不同TGF-βⅡ型受体特异性短发夹状RNA(shRNA)表达质粒载体,在转录后水平抑制TGF-βⅡ型受体的表达,对其克隆进行鉴定并挑选出抑制效率高的克隆.方法:用DNA重组技术将针对人TGF-βⅡ型受体基因不同部位所设计的4对shRNA序列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 pSilencerTM3.1-H1 neo vector中,构建TGF-βⅡ型受体shRNA表达载体pSilencerTM3.1-H1-TGF-βRⅡshRNA1、2、3、4.脂质体介导转染成人原代成纤维细胞,经G418筛选抑制TGF-βⅡ型受体表达的稳定细胞克隆.结果:3个TGF-βⅡ型受体shRNA表达载体pSilencerTM3.1-H1-TGF-βRⅡ shRNA1、2、3经限制性酶切及序列分析证明基因插入正确.RT-PCR、Western blotting均证实3种shRNA重组质粒中pSilencerTM3.1-H1-TGF-βRⅡshRNA2可明显降低细胞内TGF-βⅡ型受体mRNA峰度及TGF-βⅡ型受体蛋白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TGF-βⅡ型受体shRNA表达载体pSilencerTM 3.1-H1-TGF-βRⅡ shRNA1、2、3,并筛选出特异而高效的阻断TGF-βⅡ型受体表达的克隆.此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TGF-βⅡ型受体蛋白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昌宁;曹海宁;陈浩;张彩萍;吕会增;郑宗珩;陈图峰;王晖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假如我是护士长

    鄙人喜欢做梦,估一些异想天开的白日梦,越是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梦,就越执着.因为难以实现,所以就去梦里体味她的美丽.

    作者:韦莲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正常体重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目的:探讨正常体重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测定32例正常体重的PCOS患者(PCOS组)及30例体重指数(BMI)、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清hsCR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性激素水平,同时应用高分辨彩色B超测定颈动脉IMT.结果:PCOS组血清hsCRP、黄体生成素/卵泡制激素、睾酮(T)、HOMA-IR、颈动脉IMT显著高于对照组(JP<0.05或P<0.01).血清hsCRP与T、HOMA-IR呈显著正相关(r=0.39、0.48,P<0.05);颈动脉IMT与血清hsCRP和HOMA-IR也呈显著正相关(r=0.46、0.52,P<0.05).结论:PCO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危险性已明显增加,与低度慢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有关.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PCOS及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

    作者:冯萍;于雪梅;金慧英;黄鑫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在预防深静脉留置导管功能丧失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和肝素在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封管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带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分成实验组(以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封管)和对照组(以肝素封管),观察与比较两组留置导管时间、导管堵塞、溶栓后再通和导管动静脉端的静态管路压.结果:实验组留置导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静态管路压差异也有显著性,但溶栓后再通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肝素尿激酶混合液是较好的留置管封管液,有预防留置导管功能丧失的作用.

    作者:赵微燕;陈法东;包国豪;周秀华;缪初升;卢婵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青霉素的特殊不良反应

    青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10%,其中常见的是过敏性休克.可发生于静滴或口服青霉素之后,可表现为速发型或迟发型,也可发生于皮试阴性之后.使用高浓度青霉素时尚可引起浅静脉炎、脑病或腹痛、呃逆等腹部症状.但其他不良反应尚未普遍知晓.

    作者:苗兴旺;刘玉梅;杨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脱水引发老年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75岁,主诉腹泻腹痛伴呕吐3 d,心前区疼痛10 h入院,既往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十余年,入院查体:T 37.7℃.P 86次/min,R 20次/min,BP 18.6/12.7kPa.神志清楚.中度脱水,口唇发绀.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86次/min,律齐,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腹软,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双下肢无水肿,四肢末梢凉.

    作者:郑德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在恶性肝脏囊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PTCD)在恶性肝脏囊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19例恶性肝脏囊性病变行CT引导下经皮肝穿置入PTCD引流管引流.结果:19例恶性肝脏囊性病变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4.2%.结论:PTCD管置入治疗部分恶性肝脏囊性病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郭晨阳;胡鸿涛;黎海亮;宋涛;杜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乌司他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注射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呼吸力学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COPD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分别采用乌司他丁注射剂治疗,监测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平均气道压(Pm)、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静态顺应性(Cs)、动态顺应性(Cd)和吸气阻力(Ri)变化,并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水平.结果:乌司他丁治疗显著降低患者Ri、PIP、Pplat、Pm、PEEPi水平,显著增高Cs、Cd水平,并使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SOD、GSH及TAO水平显著提高.结论:乌司他丁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状态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并能减轻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向镜芬;杨祥;曾峰;刘杰雄;潘桂嫦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护士的心灵独白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都睡不着,起来打开床头灯,从枕头旁边拿来一本前几天买回还来不及看的<散文选刊>,斜靠在床头翻阅,可是,怎么也看不下去,满脑子都是同事张三忙忙碌碌忧伤又无奈的身影,像放电影似的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

    作者:韦莲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是由许多微效基因累加作用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疾病.1994年Morrison等[1]首先研究证实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BMD)密切相关,认为根据VDR基因多态性可以预测BMD,这引起了国际上广泛重视,为骨质疏松分子病因学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目前已筛选出许多对BMD有遗传决定因素的候选基因.其中与受体有关的基因包括:VDR基因、雌激素受体(ER)基因、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钙敏感受体基因、降钙素受体基因和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也有与细胞生长因子、激素、基质蛋白有关的基因,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1、甲状旁腺激素基因、Ⅰ型胶原蛋白基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白介素-6、白介素-1 受体拮抗剂和骨钙素(BGP)基因等.至1997年12月已公布涉及到骨质疏松的候选基因至少有近70个.当前国际上受关注的3个候选基因是VDR基因、ER基因和Ⅰ型胶原蛋白基因[2].

    作者:朱慧锋;王珠美;王维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Bcr/abl融合基因源于Ph染色体,主要表达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亦见于20%~40%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并成为ALL患者重要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Bcr/abl+-AL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与常见ALL存在差异.治疗也具特殊性.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卫华;孟凡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