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特异性短发夹状RNA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周昌宁;曹海宁;陈浩;张彩萍;吕会增;郑宗珩;陈图峰;王晖

关键词:瘢痕, shRNA, TGF-βⅡ型受体
摘要:目的:针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Ⅱ型受体基因的不同部位,构建不同TGF-βⅡ型受体特异性短发夹状RNA(shRNA)表达质粒载体,在转录后水平抑制TGF-βⅡ型受体的表达,对其克隆进行鉴定并挑选出抑制效率高的克隆.方法:用DNA重组技术将针对人TGF-βⅡ型受体基因不同部位所设计的4对shRNA序列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 pSilencerTM3.1-H1 neo vector中,构建TGF-βⅡ型受体shRNA表达载体pSilencerTM3.1-H1-TGF-βRⅡshRNA1、2、3、4.脂质体介导转染成人原代成纤维细胞,经G418筛选抑制TGF-βⅡ型受体表达的稳定细胞克隆.结果:3个TGF-βⅡ型受体shRNA表达载体pSilencerTM3.1-H1-TGF-βRⅡ shRNA1、2、3经限制性酶切及序列分析证明基因插入正确.RT-PCR、Western blotting均证实3种shRNA重组质粒中pSilencerTM3.1-H1-TGF-βRⅡshRNA2可明显降低细胞内TGF-βⅡ型受体mRNA峰度及TGF-βⅡ型受体蛋白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TGF-βⅡ型受体shRNA表达载体pSilencerTM 3.1-H1-TGF-βRⅡ shRNA1、2、3,并筛选出特异而高效的阻断TGF-βⅡ型受体表达的克隆.此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TGF-βⅡ型受体蛋白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对比钡餐检查中的异常影1例

    患者男,48岁,职员.主诉饥饿感.中上腹不适,时有胀痛,以进食后为甚,偶有恶心、反胃,已有数月.无便血、腹泻等其他症状.临床检查:神清、消瘦、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未扪及.B超:肝、胆、胰未见占位.实验窜检查:尿及大便常规无特殊.X线检查:胸部透视心、肺、膈无明显异常.双对比钡餐检查:食管正常.胃呈鱼钩型,紧张度中等,位置正常.于卧位或站立位都可见到胃体部0.4 cm×0.6 cm类圆形密度增高异常影,边缘尚光整,加压相更明显.位置较固定,且无明显移动.卧位、立位多次观察始终存在,俯卧位也可见.

    作者:陆洋;黄伟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肋间神经冷冻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肺癌根治术术后镇痛中的比较

    目的:比较肋间神经冷冻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肺癌根治术术后镇痛中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将60例择期后外侧切口开胸的肺癌根治术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组(n=30),使用北京KOOLAND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JT-Ⅰ型冷冻手术治疗机,在关胸前对切口所在肋间及上、下各两个肋间和留置胸腔引流管所在肋间的肋间神经进行冷冻.B组为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组(n=30),采用日本wells公司生产的电子泵,用吗啡加氟哌利多行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两组患者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eale,VAS)评定术后疼痛程度.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第1、2、3、4、5、8天的VAS评分.对患者术后两种镇痛方法的整体满意度进行评级,并记录患者术后8 d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瘙痒,尿潴留,肠麻痹等术后镇痛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后止痛效果好于B组,术后两种镇痛方法的整体满意度A组好于B组,手术后镇痛副反应A组少于B组.结论:在肺癌根治术术后镇痛中,肋间神经冷冻优于硬膜外自控镇痛.

    作者:唐继鸣;陈刚;崔建修;肖朴;贲晓松;谢亮;周海榆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固定斜面导板结合直丝弓矫治下颌后缩型深覆(牙合)深覆盖

    目的:探讨固定斜面导板结合直丝弓矫治下颌后缩型深覆(牙合)深覆盖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下颌后缩,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的安氏Ⅱ类非高角型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联合固定斜面导板对其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患者治疗后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Ⅰ类,下颌前移,侧面观面型明显改善.头影测量的相关项目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固定斜面导板结合直丝弓矫治下颌后缩型深覆(牙合)深覆盖,效果显著,疗程短,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唐吟;游激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鼠抗人肥大细胞类糜蛋白酶N端片段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人肥大细胞类糜蛋白酶(hMCC)N端片段(hMCC-N),并制备其鼠源性多克隆抗体.方法:通过PCR法扩增hMCC-N端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pMAL-c2x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IPTG诱导重组蛋白的表达,通过Amylose树脂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以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鼠抗hMCC-N端片段多克隆抗体.并以间接ELISA测定抗体效价,以Western blot鉴定抗体的特异性.结果:PCR扩增得到360 bp的hMCC-N端基因片段,克隆入表达载体pMAL-c2x,构建了与标签蛋白麦芽糖结合蛋白基因融合表达载体pMAL-c2x/hMCC-N,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稳定表达,并经亲和层析,纯化出可溶性的重组蛋白,用其免疫小鼠,获取了鼠抗hMCC-N端片段的多克隆抗体,ELISA结果显示效价达1:12 800,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抗体能特异结合hMCC.结论:成功地制备了效价高、特异性较强鼠抗hMCC-N端片段抗体,为进一步建立hMCC的ELISA检测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章权;黄震;梁晓东;陆田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接种卡介苗后的腋下结核性淋巴结炎治疗体会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的发生早已用于临床,但在普种过程中新生儿和婴幼儿可出现异常反应.2004年3月至2007年5月,我院儿科门诊收治10例接种卡介苗后引起的腋下结核性淋巴结炎患儿,采用口服抗结核药物及局部穿刺抽脓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布托啡诺用于减轻阑尾手术中牵拉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布托啡诺减轻在硬膜外阻滞下行阑尾切除术时牵拉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患者90例,分成布托啡诺组(B组)和氟芬合剂组(F组),每组45例.B组在切皮时注入布托啡诺0.04 mg/kg,F组注入氟哌利多0.05 mg/kg、芬太尼0.02 mg/kg.观察给药前5 min、后5 min及手术探查时患者HR、MAP、SpO2及牵拉反应情况,术中患者的镇静评分及恶心、呕吐、头晕、瘙痒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F组患者生命体征的波动较B组更为剧烈.呼吸抑制发生率更高.头晕、恶心、呕吐、瘙痒等不良反应,镇静效果及对牵拉反应的减轻效果两组间基本无差异.结论:布托啡诺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减轻阑尾手术时的牵拉反应.

    作者:丰浩荣;许鹏程;王祥和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茶氨酸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目的:从对自由基代谢影响方面探讨茶氨酸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用30只SD雄性大鼠,线栓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损伤大鼠神经症状改变,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病理及钙离子含量;观察其血清和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变化以及茶氨酸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结果:脑缺血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及钙离子含量均显著增高,病理损伤明显,正常神经元细胞数目减少;茶氨酸可显著降低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及钙离子含量.增加正常神经元细胞数目.脑缺血组大鼠的血清、脑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茶氨酸组大鼠血清、脑组织SOD活性较脑缺血组显著增高;脑缺血组大鼠的血清、脑组织MDA含量显著增高,茶氨酸组脑组织MDA含量较脑缺血组下降明显.结论:茶氨酸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脑缺血损伤引起的自由基代谢失调有关.

    作者:王庆利;张力军;吴明春;凌娜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妊娠期糖尿病对妊娠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21例GDM孕妇和121例非GDM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GDM孕妇手术分娩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发生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都较非GDM孕妇高.GDM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使巨大儿、妊高征发生率和手术产率降低,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结论:GDM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早期诊断GDM及控制血糖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袁中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感染现状分析与护理体会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的感染现状,相关因素及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对251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抽取血液检测HBsAg与抗-HCV.结果:血液透析有手术史患者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手术史者(P<0.05),但抗-HCV阳性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输血史与无输血史血液透析患者其抗-HCV阳性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HBsAg阳性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的感染率高,输血史与手术史是主要因素,其次与透析器及血液管道复用有关.应加强透析过程的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输血次数.

    作者:杨慧芳;俞建芬;张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在壳聚糖/磷酸三钙支架材料上生长的影响

    目的: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壳聚糖/磷酸三钙(chitosan/tricalcium phosphate,CTCP)支架材料及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hPDLF)体外联合培养,以明确bFGF对hPDLF在CTCP复合材料上贴附、生长和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及其浓度效应关系.方法:取第5代hPDLF接种在CTCP支架材料表面,bFGF实验组加入含有浓度分别为1、10和100 ng/mL的bFGF培养液,对照组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各组均在孵育24 h及72 h后对材料上的细胞进行计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bFGF实验组培养24 h后均可促进hPDLF在CTCP支架材料上的附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0ng/mL为有效浓度.同时培养72 h后各浓度bFGF组均能促进hPDLF在CTCP支架材料上的增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DLF在CTCP支架材料上的附着和增殖可被bFGF所增强.

    作者:余杰;曹金芳;金向青;邓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第二产程延长的病因探讨及对母儿的影响

    目的:研究导致第二产程延长的临床病因,及其对新生儿窒息,孕妇产后出血发生的影响.方法:统计167例第二产程延长的初产妇的临床病因及比较各种临床病因的剖宫产、顺产、阴道助产例数;比较第二产程延长初产妇的剖宫产、顺产、阴道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例数.结果:(1)胎头位置异常在不同分娩方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宫缩乏力、产道异常在不同分娩方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在不同分娩方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确决定第二产程延长的孕妇分娩方式是在准确判断导致第二产程延长病因基础上作出的,对减少第二产程延长对母儿的损害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田耕;钟惠敏;许梅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及体积变化趋势的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体积(MPV)变化趋势,探讨两者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HEMACELL Plus全自动二十二项五类血细胞分析仪,通过阻抗法检测80例脓毒症患者发病后1、3、7、10 d的PC、MPV,并回顾性将脓毒症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其PC、MPV变化趋势,并进行两者相关性分析.结果:(1)入院时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PC均低于正常生理范围,死亡组PC在各时相点均低于存活组(1、3 d P>0.05,7、10 d P<0.01).存活组PC在入ICU第3天明显下降(P<0.01),继之于第7、10天持续上升(均P<0.01).死亡组PC则呈持续下降趋势(均P<0.01).(2)入院时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MPV均基本上处于正常生理范围.但是死亡组MPV值比存活组患者高(均P<0.05),病程中存活组患者MPV呈进行性下降趋势,而死亡组患者MPV呈进行性上升趋势(均P<0.01).(3)PC与MPV呈显著负相关.结论:PC、MPV的变化可能成为脓毒症患者血小板生成和活性紊乱以及骨髓反应的间接标志,常规检测脓毒症患者的PC、MPV变化趋势,尤其早期检测MPV,可能成为评价脓毒症病情及骨髓反应情况的一种快速、可信的手段.

    作者:林孟相;庄荣;戴凌燕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咽鼓管注药联合鼓膜切开法治疗鼻咽癌分泌性中耳炎55例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SON)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11例123耳NPC放疗后SOM患者分为研究组55例62耳,给予患者咽鼓管置管注药联合鼓膜切开法治疗;对照组56例61耳,给予鼓膜穿刺抽液和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观察分析其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分别是77%:57%(P=0.021),15%:11%(P=0.79),92%:69%(P=0.001),单纯穿孔、化脓性中耳炎、听力下降和总并发症率分别是5%:18%(P=0.025),3%:13%(P=0.054),5%:25%(P=0.02),13%:56%(P=0.000).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总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鼓膜穿刺抽液和鼓膜切开置管术比较,咽鼓管注药联合鼓膜切开法治疗NPC放疗后SOM是一种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对提高NPC患者放疗后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陈炳光;梁柱平;黄晓波;刘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导尿时机对腰硬联合麻醉患者血压、心率及导尿成功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前后两种导尿时机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置入尿管一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腰硬联合麻醉前后两种状态下实施导尿术,记录其血流动力学各项数据及一次成功例数,对比分析其变化.结果:实验组于置尿管时血压和心率变化与导尿前2min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与导尿前2 min相比血压和心率有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一次置尿管成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后行导尿术可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并可提高一次置尿管成功率.

    作者:王韶莉;魏兵华;黄燕虹;蔡志敏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头孢呋辛对兔角膜内皮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抗生素头孢呋辛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评价球结膜下注射头孢呋辛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1)新西兰白兔结膜下注射头孢呋辛,对不同时点的头孢呋辛浓度进行测定.(2)体外培养新西兰白兔角膜内皮细胞,加入含不同浓度头孢呋辛的培养液,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抗生素对角膜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结果:(1)结膜下注射头孢呋辛125 mg的兔子在0.5-24 h期间,均测出房水中含有头孢呋辛,其中0.5 h时浓度高(47.74 mg/L),24 h后浓度接近0.(2)头孢呋辛终浓度分别为1 000 mg/L及10 000 mg/L的两组MTT法测得的吸光度明显较少(P<0.01);透射电镜观察,头孢呋辛1 mg/L组的贴壁细胞基本正常,头孢呋辛10000 mg/L组细胞大多凋亡、坏死.结论:高浓度的头孢呋辛会引起角膜内皮细胞的凋亡;在新西兰白兔球结膜下注射头孢呋辛125 mg能在房水中达到有效的抑菌浓度,且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较小.

    作者:岑洁;华佩炎;盛耀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胰外损害7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胰外损害情况.方法:对78例急性胰腺炎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其胰外损害发生率.结果:7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发生胰腺外众多器官损害,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其中以肝脏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为常见,其发病率分别为71.8%和24.3%,其次为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常合并胰腺多种器官损害,应加以积极处理.

    作者:崔丽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带状疱疹伴神经痛误诊4例分析

    带状疱疹伴神经痛比较多见,但在带状疱疹未出现皮疹之前很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笔者遇到4例带状疱疹误诊为其他疾病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茹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是由许多微效基因累加作用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疾病.1994年Morrison等[1]首先研究证实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BMD)密切相关,认为根据VDR基因多态性可以预测BMD,这引起了国际上广泛重视,为骨质疏松分子病因学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目前已筛选出许多对BMD有遗传决定因素的候选基因.其中与受体有关的基因包括:VDR基因、雌激素受体(ER)基因、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钙敏感受体基因、降钙素受体基因和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也有与细胞生长因子、激素、基质蛋白有关的基因,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1、甲状旁腺激素基因、Ⅰ型胶原蛋白基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白介素-6、白介素-1 受体拮抗剂和骨钙素(BGP)基因等.至1997年12月已公布涉及到骨质疏松的候选基因至少有近70个.当前国际上受关注的3个候选基因是VDR基因、ER基因和Ⅰ型胶原蛋白基因[2].

    作者:朱慧锋;王珠美;王维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老年患者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22例我科老年患者,临床护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制定人性化的护理流程,体现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根据老年人的患病特点.制定各项护理措施;系统地、有计划地收集患者的健康资料,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遵循用药原则,加强对老年人的用药指导;创建安全的护理环境;加强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90%上升至96%,赢得老年患者的一致好评.结论:在临床护理中,克服各种护理缺陷,促进护患沟通,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护理质量.

    作者:梁红玲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清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Cys 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对糖尿病无肾病组3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32例、糖尿病明显肾病组20例患者进行血清Cys C、血清肌酐(Cr)、尿mALB/Cr含量检测,与20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作对照.结果: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和糖尿病明显肾病组尿中mALB/Cr、血清Cys 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糖尿病无肾病组(P<0.01).糖尿病无肾病组尿中mALB/Cr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中mALB、血清Cys C含量在糖尿病肾功能早期损伤中变化较明显.

    作者:王晓燕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