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宁;温宗秋;刘魁凤
心脑血管事件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死亡率高,但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出现下降趋势.
作者:高红伟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治疗Ⅳ期耐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经过至少1次化疗无效的Ⅳ期耐药NSCLC患者33例,应用口服吉非替尼250 mg口服,每天1次,1粒/次,服药3个月后观察其疗效.结果:33例Ⅳ期耐药NSCLC患者中均可进行疗效评价,其中完全缓解1例(3%),部分缓解11例(33%),稳定9例(27%),无变化1例(3%),进展11例(33%),有效率为36%,疾病控制率为63%.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1例患者死于重症间质性肺病变(3%),痤疮样皮疹28例(85%),皮肤瘙痒31例(94%),四肢关节疼痛9例(27%),腹泻25例(76%),食欲减退29例(88%),大部分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并且停药后多可自行停止.结论:吉非替尼治疗Ⅳ期耐药NSCLC肯定有效,能较好地缓解疾病相关症状,毒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好.
作者:胡凤琼;林金容;张莉国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段和T波的演变与左心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收集初发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并完成6个月随访内容的患者50例,PCI术前、术后1 h、术后24 h内各测一次心电图.按术后1h ST段回落是否≥50%和24 h T波是否倒置各分为4组.术后1 h ST段回落≥50%组35例,<50%组15例,术后24 h T波倒置组36例,未倒置组14例.随访6个月,分别于1个月和6个月时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功能.结果:1个月时ST段回落≥50%组和T波倒置组左室射血分数(LCEF),Em/Am值分别高于ST段回落<50%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而左心室舒张未期内径(LVD)无明显差异(P>0.05).6个月时ST段回落≥50%组和T波倒置组LVEF,Em/Am值均高于ST段回落<50%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ST段早期回落≥50%组和T波倒置组LVD值小于ST段回落<50%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梗急诊PCI术后1 h内ST段回落和24 h T波倒置是反映左心功能恢复良好的指标.
作者:陈绮文;胡茂研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观察鼻唇沟任意型皮瓣在颜面部基底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9例鼻唇部基底细胞癌患者切除后的缺损应用上方蒂、下方蒂或侧方推进型鼻唇沟任意型皮瓣进行修复.结果:9例皮瓣转移修复后均成活,质地色泽均与周围皮肤接近,鼻面部外形恢复满意.结论:鼻唇沟任意型皮瓣应用于颜面部基底细胞癌的手术切除后修复结果满意.
作者:钟文伟;黄锦葵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踝关节炎症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三七总皂甙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雄性lewis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三七总皂甙组和地塞米松组.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建立AA模型,采用关节炎指数评估大鼠关节炎的情况,将大鼠踝关节病理切片分别做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对HE染色切片用光镜观察炎细胞浸润和滑膜细胞增生的情况,对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进行NF-κB表达的半定量分析.结果:三七总皂甙治疗2周后,大鼠多发性关节炎指数有所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HE染色切片显示三七总皂甙组与模型组比较,关节炎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组化染色切片显示三七总皂甙组NF-κB表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七总皂甙有改善大鼠关节滑膜炎症,抑制NF-κB表达的作用,这可能是三七总皂甙治疗RA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姚茹冰;QIAN Shan-feng;赵智明;GUO Jun-hao;胡兵;CAI Hui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义眼座眼窝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实施眼内容物剜出后采用巩膜包裹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眼眶.其中Ⅰ期植入16例,Ⅱ期植入6例.结果:随访观察3~24个月,眼睑外观饱满、义眼活动度好,植入物无排出、移位、眶内感染等.结论: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是较为理想的眼窝填充物,适合于任何需要眶内植入者.
作者:李鹏;王莉;高丹宇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体检人员在静脉采血过程中出现晕针的原因及护理效果.方法:对108例静脉采血出现不同程度晕针症状的患者,针对诱因进行心理护理和临床处理.结果: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对症处理,本组108例病例完全恢复,无发生后遗症和意外事故.结论:通过对体检晕针患者进行正确、及时诊断及对症处理,可避免静脉采血晕针病例意外事故及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黄瑞珍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比较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骨诱导活性材料(OAM)和两者复合物对早期股骨头坏死(ANFH)修复的疗效.筛选出佳方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组,A、B组又分左、右侧组.采用液氮冷冻法建立双侧ANFH模型,A、B右侧组植入BMSC+OAM构建的组织工程复合物,A左侧组植入复合自体BMSC的明胶海绵,B左侧组植入OAMC组植入空白明胶海绵,术后2、4、6、8周随机取A、B两组各3只动物、C组1只动物,影像学检查后处死,取双侧股骨头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1)X线显示,自实验第4周后A、B右侧组钻孔缺损区成骨明显优于左侧组及C组,表现为中心密度增高,缺损腔缩小,边缘模糊,6周时出现骨小梁结构,8周时有正常骨小梁结构;左侧组仅表现为随时间的延长,中心密度及边缘密度逐渐增高,形成硬化线,但无骨小梁结构,C组缺损区出现囊性变扩大并有塌陷.(2)组织学显示,A、B右侧组缺损区,2周时有成骨细胞,4周时有骨小梁及类骨质填充,6周时有成熟骨小梁和骨髓组织出现,8周时骨小梁成熟和骨髓组织形成:A、B左侧组在相同的时间内其组织学修复及新骨塑性与改建均不如各自的右侧组.结论:自体BMSC+OAM构建的组织工程复合物对兔早期ANFH修复作用优于单独应用BMSC和OAM,是目前治疗ANFH的佳治疗方法.
作者:YANG Xin-ming;石蔚;DU Ya-kun;黄艳平;MENG Xian-yong;邹宇纬;YIN Yan-lin;李化光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介绍Arnold-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ACM-SM)手术治疗的术式和注意点.方法:总结21例ACM-SM患者手术治疗的经验.结果:该组21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18例(85.7%),均进行3个月~2年随访,14例脊髓空洞消失,5例明显缩小.结论:后颅窝减压术+硬脑膜扩大修补术是治疗ACM-SM的有效方法.
作者:孔权;刘家令;陈华斌;施正生 刊期: 2008年第14期
患者男,51岁,教师.因发热、咽痛5 d,精神行为异常、睡眠障碍3 d入院.入院前5 d受凉后出现咽痛、发热,体温38.2℃.
作者:何萍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天眩清注射液对骨折后卧床患者头晕症状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自2007年5-9月因骨折于我科住院的患者,如果出现头晕症状,若能除外头颅外伤及高血压.则给予天眩清注射液7~14 d静脉点滴.观察其对于这类人群头晕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采用自身对照,疗效分为完全缓解、明显缓解、部分缓解和无效4类,有效包括完全缓解和明显缓解,分别在用药第3、7天和第14天统计疗效,观察用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30例受试者入选本研究,头晕症状在3 d内完全缓解者18例,明显缓解8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86.7%;7 d内完全缓解者24例,明显缓解者2例,部分缓解者4例,有效率86.7%;14 d内完全缓解者28例,明显缓解者2例,有效率100.0%.在整个观察过程中,仅有1例反应输液时静脉有刺激症状,调慢输液速度后症状缓解.结论:天眩清注射液对因骨折卧床患者出现的非创伤性头晕症状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张霞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评价口服联合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FIA)增强在抑制胃肠道高信号及腹部小血管高信号中的作用,改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图像质量以提高对胰胆管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在体外及临床实验的基础上,选取2 mL静脉用Gd-DTPA配制成100 mL浓度为0.01 mol/L的稀释液作为佳浓度和容量的MRCP口服用胃肠道阴性对比剂.对21例疑有胰胆管病变的患者行联合口服及静脉注射Gd-DTPA增强后10min行MRCP检查,分析增强前后胰胆管及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21例患者口服联合Gd-DTPA增强MRCP图像上,来自胰胆管树背景上的小血管信号影以及胃、十二指肠内潴留液高信号被明显抑制,肝脏和胰腺实质信号强度显著降低,使得胰胆管树各解剖结构的对比度提高,显示更加清楚,图像质量较口服联合Gd-DTPA增强前明显改善.结论:对于明确或高度怀疑有胰胆管病变的患者,口服联合静脉注射Gd-DTPA增强能抑制胃、十二指肠内潴留液的高信号以及胰胆管树背号上的小血管信号,能进一步改善MRCP图像质量,结合动态增强T1WT能为胰胆管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帮助.
作者:陈翼;ZHAO Yun-hui;许乙凯;WANG Gui-sheng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研究18~35岁单性纯肥胖者颈动脉内中膜层厚度(IMT)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对107例18~35岁成人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按BMI值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肥胖组,采用超声仪时两组成人颈动脉进行检测,检测QT离散度,分析两组间颈动脉IMT与QT离散度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肥胖组IMT、QT离散度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肥胖组QT离散度增大者IMT异常检出的相对危险度增加,两者有明显相关关系(OR=17.85,P<0.05).结论:18~35岁成人单纯性肥胖者QT离散度增大与IMT异常检出有一定的关联性,QT离散度可作为单纯性肥胖者早期监测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指标之一.
作者:万里凯;YANG Su-ping;张琴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水中分娩对产妇的分娩疼痛、产程以及对母儿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方法:以自愿水中分娩且符合条件的产妇63例为水中分娩组,抽取同期头位、低危、正常阴道分娩的产妇63例为对照组.分析水中分娩的产程、分娩疼痛、会阴裂伤以及失血量、感染、产妇及新生儿结局情况.结果:水中分娩组第一产程和活跃期较对照组缩短3~22 min,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水中分娩组产妇入水后疼痛的自我评价较入水前显著性降低(P<0.05).两组新生儿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水中分娩组产妇C反应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的产后尿潴留、产褥感染、会阴伤口感染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水中分娩可以减轻产时的分娩疼痛.对母亲及新生儿未见不良结局.
作者:彭军;缪士霞;李丽梅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不同精神疾病的客体关系特点,为临床中精神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应用客体关系自主同一性量表(MOA)测量符合入组标准的32例正常成人、32例分裂症(偏执型)患者、30例抑郁症(单相)患者及31例躁狂症患者客体关系水平.结果:采用三分法,各组在高客体关系水平及低客体关系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中客体关系水平上差异无显著性.采用MOA七因子区分各种精神疾病,显示在分离自主的相互作用、分离自主的相似活动、依赖活动、毁灭性不平衡(DI)等变量上各组之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DI可能作为区分正常人与精神疾病患者的一个指标.结论:在不同客体关系水平上,不同精神疾病客体关系各有特点,部分客体关系变量在精神疾病鉴别上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彭红军;MENG Xian-zhang;龙英;GUO Yang-bo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的抗病毒效果,以及该疗法对拉米夫定致停药后反跳和治疗中耐药突变的影响,从而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前瞻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20例未经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3组,每组40例.A组予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B组予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C组予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12周后联合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直至治疗结束.以上3组的疗程均是52周,分别在治疗的12、36、52周和停药后第12周抽血,检测各组血清ALT,HBeAg及HBV DNA变化,同时运用基因芯片技术,于治疗结束后检测乙型肝炎病毒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的突变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3组患者HBV-DNA阴转率分别为70.O%、65.0%、75.0%;HBeAg阴转率分别为55.0%、67.5%、60.0%;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5.0%、12.5%、12.5%;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72.5%、70.0%、75.0%;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YMDD突变发生率为17.5%.C组为5.0%,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联合用药可以防治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的发生.A组停药后反跳发生率(27.5%)显著高于C组(7.5%),说明联合用药可以减少拉米夫定停药后反跳的发生.结论:联合治疗在总体上不能提高抗病毒的效果,但能减少拉米夫定致停药后反跳和治疗中耐药突变的发生.
作者:陈文郁;陈兰春 刊期: 2008年第14期
育龄期妇女的异常子宫出血常常是由无排卵、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宫颈癌、宫体癌、宫内节育器和与妊娠相关疾病等引起.
作者:冯淑英;杨冬梓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总结颅内肿瘤术后患者出现的不同临床精神症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颅内肿瘤术后精神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护理.结果:本组46例颅内肿瘤术后精神症状患者均顺利康复,无一例发生受伤危险.结论:针对颅内肿瘤术后患者出现的不同临床精神症状,施以有效的心理护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取得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作者:肖介文;王念;吴丽萍;谢肖霞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已被证实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有效方法[1].
作者:永福;刘艳明;马春艳;安晓军;李寅健;肖树平;赵伟男;刘红娟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通过检测宫颈分泌物胎儿纤连蛋白(FFN)、磷酸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BP-1)及宫颈Bishop评分进行足月妊娠,临产时间的预测,旨在寻找一种简便、快捷、客观、有效的预测方法.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72例孕妇进行宫颈分泌物FFN、IGFBP-1检测及宫颈Bishop评分,并不给予任何干预等候自然临产.结果:随着宫颈成熟度的增加,宫颈分泌物IGFBP-1、FFN阳性率逐渐升高,宫颈成熟度与宫颈分泌物IGFBP-1、FFN阳性率呈正相关.FFN在预测分娩发动时间上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1.3%、83.3%、95.5%、71.4%.而IGFBP-1的是86.7%、76.9%、92.9%、62.5%,宫颈Bishop评分是86.5%、66.7%、82.1%、73.7%.结论:宫颈分泌物FFN、IGFBP-1不仅反映宫颈成熟度,也反映子宫下段的生理变化过程,可作为产程发动的指标.选择宫颈分泌物FFN或IGFBP-1联合宫颈Bishop评分进行分娩预测,可大大提高分娩预测的准确性.
作者:朱宇;管华;黎敏球 刊期: 2008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