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有限化手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

李健;朱豪东;颜登鲁;胡涛;付敏;杨建齐;肖兵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 腰椎, 手术治疗, 复发
摘要:目的:探讨有限化手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02年2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42例因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有限化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JOA评分(15分)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本组共42例,经1~5年,平均2.5年随访,无脊柱失稳表现.根据JOA评分标准,术前平均(6.2±2.3)分,术后3个月随访时平均(13.6±3.4)分,经统计学检验手术前后JOA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JOA评分临床改善率为85.07%.患者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87.20%.5例患者术中硬脊膜撕裂,经处理无重大并发症.结论:有限化手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行,能有效解除神经压迫,有利于脊柱稳定,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LCP钢板固定治疗胫骨近端干骺端骨折

    目的:为胫骨近端干骺端骨折治疗探索一种新的内固定技术.方法:运用微创技术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32例胫骨近端干骺端骨折患者.在胫骨内侧建立皮下隧道.通过此隧道将钢板安放在胫骨内侧骨膜外,骨折间接复位,近端采用松质骨固定,远端采用单侧皮质骨钉固定.结果:32病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5个月.未见骨不连及钢板断裂、松动.结论:微创LCP钢板接骨术可明显降低骨折处血运的破坏,提高骨折愈合率,更加符合现代生物力学固定原理.

    作者:郭达;杨伟毅;苏海涛;许少健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立体定向多靶点精确定位毁损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33例

    目的:观察脑立体定向技术和多靶点组合毁损对难治性精神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3例难治性精神病患者先后采用脑室造影定位、CT定位立体定向技术对颅内杏仁核、内囊前肢、隔区、扣带回、红核前区等部位进行多靶点组合射频热凝治疗.应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社会功能量表、韦氏智力量表、临床记忆量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并随访患者6个月~1年,总疗效按1990年全国精神外科协作组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5级评价.结果:脑室造影定位,2组靶点的联合毁损18例中恢复6例,显著进步4例,进步4例,无效3例,恶化1例,有效率77.8%.CT定位4组靶点的联合毁损15例中恢复10例,显著进步2例,进步2例,无效1例,有效率93.3%.本组总有效率84.8%.结论:多靶点组合的立体定向技术是难治性精神病的有效方法之一,CT定位可提高亚核团的定位精确度,多靶点组合毁损治疗难治性精神病,可以避免某一靶点局部的过度毁损而导致的相应并发症.

    作者:汪海关;李肖荣;叶磊;周夏;许群峰;卢心廷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跖骨远端截骨、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躅外翻23例

    足躅外翻为女性常见病,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各种手术方式可达100多种.轻度呣外翻在老年人应当首先考虑保守治疗,而中度以上的呣外翻畸形者可行手术矫形.我科2004年12月至2006年11月采用跖骨远端截骨、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足呣外翻23例23足,疗效比较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罗赞;刘志礼;黄山虎;舒勇;何长街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咪达唑仑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演变的影响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用于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病情演变的影响.方法:ASA I~Ⅲ级择期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80例,手术结束前20min连接PCIA,随机双盲均分为基础用药组(A组)和咪达唑仑组(B组),A组基础配方为芬太尼15μg/kg+利多卡因10 mg/kg+维拉帕米0.1 mg/kg+0.9%氯化钠液至100 mL;B组在A组基础上再加咪达唑仑0.1 mg/kg.两组均以术前24 h以相关数据为基础(T1),对比观察术后4(T1)、24(T1)、48(T3)和7 h(T4)SIRS量化评分、模拟数字疼痛评分(VAS)和Ramsay镇静程度评分变化及术后7 d调查对比分析相关并发症,并调查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结果:与T0相对比,SIRS量化评分T2达峰值,T4恢复或稍低于T0水平;两组对比B组T1至T4 SIRS量化评分值均低于A组,其中T1与T3时点差异有显著性(P<0.05)、T2时点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VAS评分、Ramsay镇静程度评分与SIRS量化评分差异相一致.术后SIRS确诊A组为27例、B组为14例(P=0.007);术后恶心呕吐分别为12例和5例(P=0.101);术后睡眠障碍分别为28例和4例(X2=27.55,P<0.001);B组5例术后24 h内出现嗜睡现象.患者对术后镇痛满意率分别为75%(30/40)和97.5%(39/40),两组对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94).结论:咪达唑仑持续镇静,减缓不良心理反应及机体应激反应,进一步减缓SIRS的演变,有助于术后的康复.

    作者:李书河;陈永学;吕航宇;李金柱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h 1/Th2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辅助性T(Thelper,Th)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这两种变化之间的关系,为AA的诊断及疗效预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AA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Th1和Th2细胞;RT-PCR法测定AA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中Th1、Th2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用EUSA法测定再障患者血浆中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AA患者Th1/Th2显著失衡,Th1细胞显著增多,Th1型细胞因子IFN-γmRNA的阳性表达率和血浆IFN-γ浓度均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AA患者Th1细胞百分数分别与IFN-γmRNA相对表达强度(RV)和血浆IFN-γ浓度呈正相关;,Th1细胞百分比、IFN-γ mRNA的RV及血浆IFN-γ的浓度在比值倒置型与比值超高型患者体内相近且均高于比值正常型患者.结论:Th细胞亚群失衡,Th1细胞数量增多及功能亢进可能是AA发病的重要免疫机制之一:Th1细胞数量及功能异常相互作用是AA患者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CD4+T或CD8+T细胞相对变化可能是Th细胞在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后的外在表象.

    作者:张强;翟志敏;李庆;张爱梅;徐修才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突陨的新星

    云年的年初五,我很不情愿地从家里赶回医院值班,我不断安慰自己:我已经算是幸福的了,还有同志年三十、年初一值班呢,而且还可以向许教授学习.

    作者:折翼天使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慢性缺血性ST段改变与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分析心电图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讨论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对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0例有临床症状而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静息心电图、常规心脏超声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统计冠心病患者中有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的阳性率,心电图有慢性缺血性ST段改变患者冠心病的比例,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患者器质性心脏病的阳性率.结果:静息心电图阳性的20例中,冠心病有7例(占35.0%).冠心病30例患者中.常规心电图阳性者7例.静息心电图阳性20例中,有心脏结构改变的有16例.结论:无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中只有少部分静息心电图出现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静息心电图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大部分与心脏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静息心电图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并非冠心病的特异性改变,更不能作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诊断依据.

    作者:范良军;刘倩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血小板单采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及护理

    目的:探讨血小板单采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对22例次血小板单采术治疗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进行护理及观察,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计数.结果:血小板单采治疗前患者平均血小板水平为(1 398±217)×109/L,单采治疗后为(936±185)×109/L,下降约1/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采治疗护理要点为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先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良好的循环压力和流速,术后应观察出血情况.结论:血小板单采术能迅速、有效地降低患者血小板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卢映红;吕秀燕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术后应用镇痛泵发生低血压的观察及护理

    自控镇痛泵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止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人们现已将术后镇痛视为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促进早日康复的一个主要指标.

    作者:谢春玲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对比

    目的:瑞芬太尼是新一代人工合成的超短效能的阿片μ受体激动药,本研究时比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应用中的循环稳定性与患者术终意识恢复程度.方法:30例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分为R组,瑞芬太尼浓度10μg/mL,剂量2μg/kg;F组,芬太尼浓度25μg/mL,剂量3~4μg/kg,进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完成5 min后,各组持续泵入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在上头架、切皮、开颅、关颅、缝皮时,静脉追加瑞芬太尼或芬太尼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F组在缝皮结束时停药;R组在拿掉头钉、拿走头架后停药.分别于入室(基础值)、诱导低值、插管、上头架、切皮、开颅、关颅、卸头架、拔管时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患者停药后拔管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结果:与基础值比较,两组患者SBP、DBP和HR在麻醉诱导时均降低.插管和拔管后.F组循环变化较大,R组循环无明显变化.术中各阶段R组的SBP、DBP和HR低于F组.R组术终苏醒更迅速,拔管早、意识恢复快.结论: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可迅速调整麻醉深度,达到有效镇痛并抑制麻醉操作和手术刺激所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又能使患者迅速清醒.

    作者:张立敏;戚思华;王昕;邹玉梅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超声引导氩氦刀靶向冷冻切除肝癌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氩氦刀靶向冷冻切除肝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在超声引导下,40例肝癌患者接受氩氦靶向冷冻治疗.结果:肝癌患者术后CT值下降,肿瘤直径缩小,肿瘤血供减少(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超声引导氩氦刀靶向冷冻切除肝癌疗效较好、创伤小、不良反应轻微,是一项有推广价值的综合性治疗手段.

    作者:蔡泳仪;张宗城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窒息新生儿QT离散度与心肌肌钙蛋白I的变化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QT离散度(QTcd)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l)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免疫组化法对46例窒息新生儿出生后48 h内和治疗7 d后的QTcd和CTnI值进行检测,同时检测20例无窒息新生儿QTcd和CTnI值,分另q进行比较.结果:发病48 h内与对照组比较,窒息新生儿各组QTcd和CTnI值显著上升(P<0.05,P<0.01).与轻度窒息组比较,重度窒息组QTcd和CTnI值显著上升(P<0.01).治疗后,轻度窒息组QTcd和CTnI值均呈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重度窒息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QTcd和CTnI呈正相关(r=0.68,P<0.01).结论:窒息新生儿QTcd和CrnI有显著变化,二者的监测有利于心肌受累程度的全面评价,对判断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佐新;黄适贻;邓洁霞;叶青青;丘媛媛;喻玫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经颈经肝联合介入治疗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16例

    目的:观察经颈经肝联合介入治疗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经颈经肝联合入路介入治疗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患者16例,扩张病变肝静脉主干直径至10~12mm,其中2例于右肝静脉主干置入支架.结果: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全部痊愈出院.出院时腹水消退,脾脏明显缩小.随访3~38个月,1例复发,右肝静脉狭窄至2mm,再次球囊扩张后痊愈,复发率6%.结论:重视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的诊断,采用经颈经肝联合介入治疗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疗效确切等优点,治疗效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余朝文;高涌;周为民;聂中林;余立权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170例分娩方式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海口市琼山区妇幼保健院17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中再次剖宫产(RCS)110例与抽取同期首次剖宫产(PCS)119例进行对照;将其中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51例与抽取同期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VBNC)51例进行对照.结果:170例中73例行阴道试产,51例试产成功,成功率69.9%;RCS 119例,手术产率70.0%.VBAC组无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量、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VBN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RCS组产后出血量比VBAC组高,平均住院时间比VBAC组长,产后出血、严重粘连发生率均较PCS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并非是剖宫产绝对指征,符合试产条件者,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是安全的.

    作者:唐丽平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rAAV/HCV核心抗原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rAAV/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基因[hepatitis C virus(HCV)core gene]转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可行性.方法:构建重组质粒AAV(d16.95)/Core p5(简称rAAV/Core),并以pSH3包装系统制备该病毒.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C前体细胞),以rAAV/Core病毒转染DC前体细胞(基因转染组),采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4、肿瘤坏死因子-d诱导成熟.3 d后.收集部分DC,以流式细胞仪检测rAAV/Core转染效率及HCV核心抗原在Dc中的表达情况.7 d后,收集细胞,PCR/Southern blot分析rAAV/Core DNA在DC染色体的整合情况.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标志CDla、CD40、CD80、CD83、CD86的表达情况.结果:rAAV/Core成功转染DC,质粒DNA整合到DC染色体上,HCV核心抗原基因在DC内表达,DC成熟不受病毒转染影响,具有典型DC外观并高表达特异的成熟DC表面标志.结论:rAAV/Core转染和制备DC的成功为丙型病毒性肝炎的DC免疫治疗打下实验室基础.

    作者:尤长宣;苏瑾;廖旺军;张军一;Yong Liu;罗荣城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紫杉醇与常规化疗药物对人骨肉瘤细胞的毒性比较

    目的:比较紫杉醇与阿霉素、甲氨蝶呤及顺铂对人骨肉瘤细胞的毒性作用强度及多药耐药特性,并研究其相互作用.方法:应用细胞计数、形态学观察、AO/EB染色、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比较紫杉醇与上述3种常规化疗药物对MG-63、新鲜骨肉瘤组织块及荷瘤裸鼠的作用;原住杂交及western blot研究紫杉醇和阿霉素分别诱导的MG-63多药耐药细胞模型中MDR-1的表达;比较维拉帕米逆转其耐药倍数.结果:紫杉醇与常规化疗药物有一定协同作用,单独应用时对人骨肉瘤细胞的抑制率稍低于其他3种药物,但诱导的凋亡率高:紫杉醇与阿霉素诱导的多药耐药对MDR-1的依赖程度不同.结论:紫杉醇与阿霉素、甲氨蝶呤及顺铂对骨肉瘤细胞有协同作用,且对耐阿霉素的骨肉瘤细胞有杀伤作用.

    作者:杨彩虹;陈安民;曾恒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通调五体法治疗膝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通过观察通调五体法治疗膝退行性骨关节痛的临床疗效,探讨膝退行性骨关节病中医药治疗的新思路.方法:将2006-2007年门诊该病患者中的80例作为治疗组采用通调五体法行针刺+推拿+中药内服+拔罐治疗,80例作为对照组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对两组在治疗前、治疗第1、2疗程后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分,并对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畸形、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结论:通调五体法治疗膝退行性骨关节病疗效显著.

    作者:朴京哲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高考提前一个月

    尽管那年的高考提前一个月进行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这件大事说起来和我也没有什么关系--这辈子我也不会去参加高考了,儿子参加十年以后的高考保不定时间又会怎么变.总之,高考离我很遥远.

    作者:陈勤奋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胎儿不规则心律的超声观察与预后分析

    目的:总结胎儿不规则心律的产前超声表现,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及胎儿预后.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03例不规则心律的胎儿进行研究,回顾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结合产后随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产后新生儿均存活.产后心律恢复正常的为89例(86.4%);出生后持续存在心律失常现象的为14例(13.6%).其中窦性心律不齐6例;偶发室性早搏2例;偶发房早5例(其中伴动脉导管未闭1例),频发房早伴偶发二联律、并有房间隔缺损者1例.结论:大多数胎儿不规则心律的预后良好,多数可自行消失.超声多普勒是检测胎儿不规则心律的主要方法.

    作者:马星;刘宁;刘书海;刘文瑞;王鹏;郝振民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食管吻合器在脾切除断流术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食管吻合器在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1年12月至2007年12月行肝硬化手术患者158例,按照是否应用食管吻合器分为联合断流组(应用食管吻合器)和常规断流组(未应用食管吻合器),分析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食管静脉消除率,术后再出血率、进食时间、抗生素应用、切口感染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术后再出血率联合组为3.45%(3/87),常规组25.35%(18/71);食管静脉消除率联合组为91.95%,常规组为77.46%;抗生素应用时间联合组为7.11 d.常规组为6.93 d.结论:食管吻合器操作简单,能提高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彻底性,临床初步证明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黄容海;穆毅;蒋力;李传胜;张柯;鲁岩;赫嵘;毛羽 刊期: 2008年第1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