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B病毒VCA-IgA抗体及病毒DNA载量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表达

叶志中;尹志华;陈杰;罗秀霞

关键词:红斑狼疮, 系统性, EB病毒, 衣壳抗原IgA抗体, DNA栽量
摘要:目的:检测EB病毒VCA-IgA抗体及病毒DNA载量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EB病毒与SLE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EB病毒VCA-IgA抗体和EB病毒DNA载量.同时分析EB病毒VCA-IgA抗体与SLE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补体C3和C4的相关性.结果:248例SLE患者中,49例EBV-VCA-IgA抗体阳性,167例健康对照者中12例阳性,SLE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19.8%vs 7.2%;P<0.001);SLE患者EB病毒载量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EB病毒VCA-IgA抗体阳性与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补体C3和C4不相关.结论:EB病毒感染与SLE相关,EB病毒VCA-IgA抗体阳性者有较高的DNA载量,SLE的发病危险性亦高,EB病毒重新活化与SLE活动有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气胸42例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胸腔闭式引流系统用于气胸的治疗.方法:42例气胸患者.均采用改良的闭式引流装置,经锁骨中线第2肋间,置入胸腔行引流术.结果:本组病例留管时间为(4.8±3.5)d.治愈39例,有效3例.结论:该套改良的胸腔闭式引流系统具备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穿刺局部炎症反应轻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道明;陈龙;张玉虎;陈锦华;张哲明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金标法快速定量检测C反应蛋白

    目的:评价金标法快速定量检测C反应蛋白(CR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时金标法定量检测CRP进行了评价,内容包括重复性、线性、可比性、抗干扰性和稳定性.结果:批内重复测定高、中、低值,CV≤5.5%,日间重复测定质控血清结果(23.55±0.83)mg/L,CV 3.5%;线性回归方程Y=0.995X+0.172,r=0.999;甘油三酯和胆红素对试验结果无干扰;与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的相关性分析.r值为0.995;全血与血清结果比值0.85-1.15;全血标本在缓冲液中保存60 min内结果均无多大变化.结论:金标法快速定量检测CRP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线性和方法学的相关性,抗干扰能力强,适合应用于临床常规工作.

    作者:陈晓晴;张阳;陈新宇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斯奇康联合H1、H2受体拮抗剂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

    慢性荨麻疹常反复发作,可迁延数月或更久,由于其病因复杂,临床上治疗方法多样,但难以达到根治的目的.我科对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应用斯奇康注射液联合H1、H2受体拮抗剂治疗收到显著疗效.

    作者:施广祥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非永久性房颤患者复律前后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变化

    目的:研究心功能正常的非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转为窦性心律前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浆BNP水平在控制房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测定74例心功能正常的非永久性房颤患者转律前后的血浆BNP变化,并与30例窦性心律患者作比较.结果:房颤患者在复律成功后,血浆BNP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4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血浆BNP水平由复律前(69.2±17.8)pg/mL降至(27.8±15.2)pg/mL,2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的血浆BNP水平由复律前(74.6±19.5)pg/mL降至(28.9±17.3)pg/mL.结论:血浆BNP水平可预测房颤的发生和终止.

    作者:郭益红;陈丽玉;罗增辉;李福英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银杏叶注射液治疗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银杏叶注射液治疗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疗效.方法:选择我科行择期手术老年患者中确诊为早期POCD患者20倒进行观察.年龄65~88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0例),单独用银杏叶注射液10mL+5%GS 250mL静脉滴注;B组(10例).空白对照(单独注射生理盐水10mL).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50%;B组总有效率为30%.A组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期间,均未见发热、皮疹,无诉不适.无心慌、胸闷、血压升高等短暂反应表现.结论:银杏叶注射液用于治疗老年人POCD安全、有效、可行,但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作者:吴涯雯;曾静贤;詹鸿;陈浩文;张双全;陈郡兴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血液净化治疗顽固性急性心力衰竭11例

    急性心力衰竭所致的肺水肿是临床急危重症,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临床上,大部分此类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获得缓解,但少部分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差,甚至无效.我们通过血液净化超滤治疗顽固性急性心力衰竭所致的肺水肿<'[1]>,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钟春;林晓明;陈生晓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麻醉机有效性、安全性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目的:采用临床多种监测方法评价麻醉机的临床使用性能,探究评价临床麻醉机性能的方法.方法:50例ASAⅠ~Ⅱ级全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使用试验用KD-8300型麻醉机)和对照组(使用Drager Fabius麻醉机)每组各25例患者.两组麻醉方法及设置同样呼吸机参数一致,静脉麻醉药种类药量一致,固定吸入1 vol%安氟醚.调异丙酚用量控制同样的麻醉深度,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出现异常的频率、血气PaO2和PaCO2、预设潮气量和实际潮气量、预设呼吸次数和实际呼吸次数、气道峰压变化情况,异丙酚、安氟醚的用药量,以及术后清醒评分、认知功能评分、术后肺部并发症等指标,进行综合判断.结果:试验组异丙酚用量(8.24±3.18)mg/kg,对照组(7.98±2.82)mg/kg;安氟醚的用药量实验组为(17.00±6.89)mL,对照组为(17.05±6.48)mL.两组异丙酚和安氟醚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SpO2平稳,术中实验组血气PaCO22异常发生8次,调整次数6次,对照组血气PaCO2异常6次,调整次数4次,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中麻醉机运行良好,预设潮气量和实际潮气量、预设呼吸次数和实际呼吸次数相对偏差组内、组间比较及方差分析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气道峰压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多重配对比较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平均气道峰压走势一致,95%置信区间上下限(10.25~13.45 cmH2O2均在正常范围,组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清醒较好,苏醒评分均达5分以上.术后48 h观察,两组患者无一例发现肺损伤肺部感染体征.均未出现术中知晓.所有患者简易智能评分≥28分,无一例出现认知功能下降.结论:试验用KD-8300型麻醉机临床性能良好,与DragerFabius麻醉机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几乎等同.

    作者:黄爱兰;朱蔚琳;秦岭;莫志江;黄雪梅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前列腺炎症与前列腺增生的关系

    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是临床上男性的常见疾病,虽然两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所不同,但却有相似的临床表现.由于前列腺炎好发年龄早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标本常常有炎症表现,人们一直在怀疑前列腺炎是不是前列腺增生的原因之一,近年来这方面研究和争论都比较多,其中以支持两者有关的报道较多,本文对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揭晓;莫曾南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基层医院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式选择

    目的:观察硬通道微创技术以及结合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本组共85例患者,均采取硬通道微创技术,其中12例结合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本组患者病死率为14.1%.3个月后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其中37例恢复良好,17例中残,10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再死亡4例.结论:硬通道微创技术结合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有望成为基层医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抢救的主要干预手段.

    作者:相久大;孙起军;张永强;霍铁军;王尚武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缝合及重建喙锁韧带在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中的必要性探讨

    目的:比较肩锁关节脱位LINK钩钢板内固定术中缝合与不缝合喙锁韧带及喙锁韧带重建3种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单纯应用肩锁钩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29例(A组),应用肩锁钩内固定并同时修复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25例(B组),应用肩锁钩内固定+改良Weaver法重建喙锁韧带组均治疗肩锁关节脱位20例(C组),随访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比较3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74例患者获得随访,按照Karlsson疗效标准,A组优23例(79%).良6例(21%);B组优20例(80%),良5例(20%);C组优16例(80%),良4例(20%).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肩锁关节脱位的钢板内固定治疗中喙锁韧带的缝合或重建不是必要的.

    作者:陈临炜;余可和;吴剑彬;陈龙;柏晓安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益血生胶囊联合利血生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益血生胶囊联合利血生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正在进行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5例口服益血生胶囊1.0 g,每日3次,利血生片40mg,每日3次;B组25例口服利血生片40mg,每日3次.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变化和不良反应,并进行组间疗效对比.结果:A组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B组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2%.A组优于B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益血生胶囊和利血生片联用有任何毒副作用.结论:益血生胶囊联合利血生片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疗效好,尤其对于肝病患者.

    作者:丁美燕;马军;江聪法;秦新茂;黄立江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吸烟与肾结石疾病

    泌尿系结石是一种全球性疾病,长期威胁着人类健康,其人群患病率为1%~5%,10年复发率高达50%.尿石症的病因复杂,其形成与患者的生活习惯、生存环境和个体因素等有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吸烟与肾结石的发生有关<'[1]>.对其诱发机制的研究集中在香烟中的镉对肾的毒性方面.而香烟烟雾中不仅含镉,还含大量自由基、尼古丁等有害成分,吸烟诱促泌尿系结石形成的理论还有待研究.本文就吸烟的肾危害及其与肾结石发生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李建涛;张士青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及单用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布托啡诺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择期行人工流产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布托啡诺+丙泊酚组(BP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例.观察两组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及SpO2变化、丙泊酚用量、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恢复正常行走时间、术中及术后镇痛情况,记录术中呼吸抑制、术后嗜睡、恶心呕吐等相关并发症、术中体动反应、术后宫缩痛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P组术中MAP显著低于BP组(P<0.01).BP组丙泊酚用量与P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诱导时间显著短于P组(P<0.01).BP组苏醒时间及恢复正常行走时间较P组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P组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均明显优于P组(P<0.05),丙泊酚注射痛、体动、宫缩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组,两组呼吸抑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具有麻醉效果好、麻醉并发症少的优点,可安全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旭彤;孟志艳;叶丽莎;秦培顺;李军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膝关节镜术后肺栓塞3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膝关节镜术后肺栓塞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降低病死率.方法:对3例膝关节镜术后并发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3例膝关节镜术后并发肺栓塞患者,平均年龄64.7岁,平均手术时间193.3 min,术中应用止血带均为3次,平均时间为163.3 min,1例死亡,2例抢救成功,其中1例心超检查发现右心房血栓,其余2例皆为临床诊断.结论:膝关节镜术后可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有致死性危险,呼吸科及骨科医生均应提高对肺栓塞的警惕性,在术前、术中、术后积极防治肺栓塞,降低病死率.

    作者:钟波;骆剑敏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孤独症患者脑磁共振波谱成像研究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它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困难和固定、刻板的行为和(或)兴趣为主要临床特点.大多数患者在出生后2~3岁发现异常,部分病例有一段正常的发育过程.其具体的发病原因不清,推测可能与遗传、神经生理、生化、免疫、营养等因素有关.

    作者:陈卓铭;吕新峰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先天性右心室梗阻性疾病超声诊断特点

    目的:探讨先天性右心室梗阻性疾病漏诊和误诊的原因及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总结39例先天性右心室梗阻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右室腔梗阻14例,右室漏斗部梗阻25例,分析其超声诊断的特点,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右室腔梗阻的病理改变基础为右心室腔内室上嵴或嵴下水平至右室游离壁的异常肌束横跨,超声表现为右室壁局部肥厚呈楔形向右室腔凸起,室间隔呈舌形凸向右室腔,两者相对,中间形成狭窄口.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经狭窄处的五彩镶嵌血流信号,连续多普勒检测跨狭窄处压力阶差高低可反映梗阻的程度.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手术相符者有11例,误诊2例,漏诊1例.右室漏斗部梗阻的病理改变可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肺动脉瓣下出现一纤维隔膜,血流通过隔膜时发生梗阻,本组有1例为此类型,一种是漏斗部心肌异常肥厚,漏斗部内径变小,右室收缩时漏斗部进一步变窄.常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法洛四联症、原发性或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单纯的右室漏斗部梗阻十分少见,手术治疗7例,提示法洛四联症漏诊伴有漏斗部狭窄1例,室间隔缺损误诊合并漏斗部狭窄2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可成为诊断和评价先天性右心室梗阻性疾病重要的无创手段.

    作者:管丽洁;倪显达;谷笑蓉;胡元平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卒中后抑郁早期药物干预对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抗抑郁药物早期干预对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62例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时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按脑血管痛治疗原则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两组病例治疗前后都进行汉密尔顿(Hamilton)抑郁量表测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测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状态、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显著改善.结论:对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运动功能状态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邹立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不同靶控浓度的瑞芬太尼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影响

    目的:通过采用不同靶控浓度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观察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抑制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合适靶控浓度.方法:选择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病例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倒.Ⅰ组瑞芬太尼靶控浓度4 ng/mL,Ⅱ组瑞芬太尼靶控浓度6 ng/mL.Ⅲ组瑞芬太尼靶控浓度8 ng/mL;3组丙泊酚靶控浓度均为3 μg/mL.麻醉维持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浓度与诱导时相同.观察和测定麻醉前10 min(T1)、插管后l min(T2)、气腹后20 min(T3)、术毕解除气腹后20 min(T4)时的血压、心率、血糖和皮质醇变化,记录术毕停药后患者呼之睁眼的时间、拔管时间、气腹时间.术后24 h随访恶心、呕吐、头痛、躁动、术中知晓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在T2、T3、T4时点3组MAP、HR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MAP在12时点同Tl时点比较均下降(P<0.01);3组HR在HR在T2、T3时点较T1时点均下降(P<0.01);Ⅱ、Ⅲ组在,13及T4时点与Ⅰ组比较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下降(P<0.01).组内比较Ⅰ组血浆皮质醇在T4时点较T1时点增高(P<0.05),Ⅱ、Ⅲ组在13、T4时点同T1时点比较均下降(P<0.01).3组血糖较麻醉前均增高,但Ⅰ组同T1时点相比血糖升高显著(P<0.01).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稍高.结论: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靶控输注4-8 ng/mL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3 μg/mL全凭静脉麻醉可以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所致的应激反应,6~8 ng/mL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可以更有效抑制二氧化碳气腹所致的应激反应,且以瑞芬太尼6ng/mL复合丙泊酚3μg/mL更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作者:李偲;张旭宇;许淼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对各期慢性肾脏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在各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CKD各期患者108例.对照组20例,用ELSA的方法测定血清Cystatin C的浓度,用99mTc-DTPA清除率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Scr),并用简化MDRD和Cock-croft-Gault(CG)方程计算估计的GFR(eGFR).结果:与正常组比较,Scr在CKD3-5期有统计学差异,而Cys C、CG-GFR、简化MDRD-GFR与GFR在CKD2期起即有统计学差异;年龄、性别、体重均不是Cystatin C的影响因素;各期Cystatin C与GFR均有很好的相关性;在CKD5期Cystatin C和sc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CKD1~5期,Cystatin C均能很好反映GFR,但在肾功能后期.Cystafin C反映GFR并不比scr优越.

    作者:张晓光;俞岗;崔勇平;汪年松;刘华;王蕾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小切口开窗式输卵管移植术25例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下腹部超小切口开窗式输卵管移植术的简易微创方法.方法:选择25例间质部或峡部阻塞性不孕症(8例)及间质部或峡部异位妊娠(17例)患者,采用下腹部2.5~3.5 cm超小切口行开窗式输卵管移植术,并与传统的输卵管移植术15例作对照.结果:25例患者共移植29条榆卵管,手术时间平均(68.3±22.9)min,手术出血很少,平均(35.8±28.6)mL,术后住院时间(5.4±0.8)d,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5例行输卵管通液试验,其中17例(68%)通畅,7例(28%)通而不畅,1例(4%)不通.结论:下腹部超小切口及开窗式输卵管移植术具有简易、微创的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

    作者:邱洁;李法升 刊期: 2008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