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系统性红斑狼疮肝损害的临床研究

洪小平;肖学吕;谭艳红;孙保东;蔡文虹

关键词:红斑狼疮, 系统性, 肝脏损害
摘要: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肝损害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免疫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52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有肝损害患者与无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52例SLE患者中有肝损害53例(11.7%),有肝损害组与无肝损害组比较,两组临床和免疫学特点等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LE疾病活动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患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51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48例,出现黄疸6例(11.3%).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予护肝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无一例死于SLE肝损害.结论:SLE本身所致的肝损害发生率并不低,与病情活动有关,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敏感,预后较好.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骨髓病理特点及JAK2突变

    目的: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痘(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患者的骨髓病理特点并且检测JAK2V617F突变的发生率,分析骨髓中纤维增生程度以及JAK2V617F突变对PV、ET患者白细胞数的影响.方法:69例初诊患者的骨髓切片经HGF染色以及Gomori染色后进行形态学研究,并利用real-time PCR法测38例患者的骨髓或者外周血的JAK2V617F突变;分析骨髓切片中纤维组织增生程度以及JAK2突变对患者白细胞数的影响.结果:15例PV和15例ET患者的骨髓切片中可以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所有PV、ET、IMF患者骨髓中可见到巨核细胞增多、巨核细胞多形性改变以及巨核细胞定位于骨小梁旁;12例PV、4例ET、4例IMF中检测到JAK2V617F突变;有突变和无突变患者发病时白细胞教均值分别为20.4×1099/L和11.4×109/L,不同纤维增生程度的PV、ET患者的白细胞数均值差异无显著性(P=0.367).结论:69例PV、ET、IMF患者骨髓切片中均有巨核细胞的形态以及定位变化,PV、ET、IMF患者中JAK2V617F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80%、27%、50%;有突变患者的白细胞数均值高于无突变患者,初诊的PV、ET患者骨髓中不同纤维增生程度患者的白细胞均值无明显差异.

    作者:徐祖琼;孙雪梅;欧阳建;谢品浩;杨建刚;杨永公;许景艳;袁翠英;张启国;陈兵;周荣富;张谦;周祀侨;张丽华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功夫不负有心人

    病房里收治了一位胫骨骨折的病人,因为手术前紧张,排尿困难,于手术室里给予导尿,手术后4天,拔尿管后,病人仍旧无法自行排尿,下腹胀痛难忍,重新给予导尿.对于这个病人,松一直很奇怪:其排尿困难的原因是什么?3天后,也就是昨天,医嘱停持续导尿,因为松并不是专业护士,而且下午不上班,所以,松只能给那护士建议使用开塞露诱导排尿.

    作者:姜惠霞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缝合及重建喙锁韧带在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中的必要性探讨

    目的:比较肩锁关节脱位LINK钩钢板内固定术中缝合与不缝合喙锁韧带及喙锁韧带重建3种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单纯应用肩锁钩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29例(A组),应用肩锁钩内固定并同时修复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25例(B组),应用肩锁钩内固定+改良Weaver法重建喙锁韧带组均治疗肩锁关节脱位20例(C组),随访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比较3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74例患者获得随访,按照Karlsson疗效标准,A组优23例(79%).良6例(21%);B组优20例(80%),良5例(20%);C组优16例(80%),良4例(20%).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肩锁关节脱位的钢板内固定治疗中喙锁韧带的缝合或重建不是必要的.

    作者:陈临炜;余可和;吴剑彬;陈龙;柏晓安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瘢痕子宫人工流产289例临床分析

    子宫瘢痕的形成常见的原因是剖宫产术,较少见于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畸形子宫成形术后.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上升,有剖宫产史的妇女再次妊娠行人工流产的比例也随之增加.瘢痕子宫是人工流产手术的高危因素,手术难度大,容易出现手术并发症.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我院施行人工流产术1 021例,其中瘢痕子宫289例,占28.3%,现将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徐雨婷;章蓉;袁盈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脑膜炎奈瑟菌的候选蛋白质疫苗

    脑膜炎奈瑟菌是引起脑膜炎、菌血症等侵袭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也可以无症状的鼻咽部带菌状态存在.分为13个血清群.但只有6个群(A,B,C,W-135,Y和X)与其致病性有关.目前应用的疫苗主要是荚膜多糖疫苗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两者本质上都属荚膜多糖抗原,覆盖的血清群有限,无法做到对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预防,因此发展通用蛋白质疫苗势在必行.能作为候选疫苗的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需具备以下特点:在大多数菌株中都表达且结构保守;可诱生杀菌抗体或保护性抗体.现就有希望成为候选疫苗的蛋白质综述如下……

    作者:付广林;马筱玲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罗格列酮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细胞因子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52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罗格列酮组)和对照组(二甲双胍组),总疗程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指数(BMI)、血糖、脂肪细胞因子和胰岛素抵抗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Alc)、IL-6、TNF-α、hsCRP值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无明显改变,脂联素水平明显增加(P<0.01);二甲双胍对脂联素没有影响.结论:罗格列酮可降低糖尿痛患者的血糖,在不减轻其体重的情况下改善胰岛素抵抗.罗格列酮可增加脂联素的表达,降低hsCRP、TNF-α、IL-6的浓度,直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作者:徐小华;吴锦丹;沈赟;马建华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腹部术后胃瘫施行肠内营养的护理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患者有效施行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1)对15例施行肠内营养的胃瘫患者给予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耐心、持续的心理支持;鼻肠管的前端要放置在屈氏韧带后30 cm以远;肠内营养液的配置要在低脂、低盐原则下兼顾营养素均衡:营养液的输注要持续、均匀、低流量,同时要重视咽部不适的评估及护理干预,减轻长期置胃管的不舒适感,增进遵医行为.(2)将上述胃瘫患者施行肠内营养前后的营养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施行肠内营养支持前后各营养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即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在疾病恢复全过程中情绪稳定,并发症少.结论:恰当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了肠内营养的有效实施.

    作者:张洁;王守军;李德春;李瑞红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外源性线粒体融合素基因-2转染对肝癌细胞体外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研究外源性线粒体融合素基因-2(mitofusin-2 gene,mfn2)对肝癌细胞株HepG2体外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基因重组构建并鉴定mfn2真核表达质粒pEGFPmfn2,用脂质体将质粒转染培养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经G418筛选阳性细胞克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染后细胞mfn2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m-blot检测线粒体融合蛋白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mfn2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V/PI双标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EGFPmfn2经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电泳后显示约2 300 bp的mfn2片段和4 700 bp的pEGFP-N2栽体片段.RT-PCR及Western-blot显示转染pEGFPmfn2组有nffn2基因mRNA及其蛋白表达.MTT实验提示转染mfn2基因后,HepG2细胞增殖受到抑制;流式细胞分析显示转染pEGFPmfn2组与转染pEGFP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可促进细胞凋亡.结论:成功构建了pEGFPmfn2真核表达质粒,外源性mfn2基因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并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作者:王尧;郑启昌;胡文君;张景辉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医海无涯

    今天的门诊班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静脉肾盂造影来了一个十岁的小男孩患者.以前的病人都是成人,注射造影剂的剂量也比较好控制,但是对于儿童,还得要仔细研究的和斟酌.我自己心里在猜想,这个未必是药片,儿童酌减,还是问问前辈比较好,也是对病人的负责,就询问了林老师.

    作者:徐菲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IκB激酶在炎症与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以外周胰岛素抵抗、肝葡萄糖输出增加和胰岛素分泌减少为表现<'[1]>.核转录因子-kB(nuclear factor-kB,NF-kB)是调控基因转录的关键性因子,在机体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NF-kB的过度表达可引起多种疾病.如炎症性疾病、哮喘、肺纤维化、肿瘤和艾滋病等.IKB激酶(IkBkinase,IKK)作为NF-kB通路中重要的激酶,其生物学特性及作用机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作者:方丹;刘红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两种不同方法矫正臀位的效果比较

    目的:寻找矫正臀位更有效和安全的方法.方法:选取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产检并经B超诊断为臀位的孕妇604例,对340例指导采用托臀法,对264例指导采用胸膝卧位法,对两组矫正胎住的成功率、所需时间及效果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结果:托臀法的成功率为93.8%,所需时间3~5 d,胸膝卧位法的成功率为76.9%.所需时间6~14 d,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托臀法矫正胎位成功率高,所需时间短,动作简单,易被接受,无不良反应,效果优于胸膝卧位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素英;文细娇;王金英;唐桂春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胎儿畸形182例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了解超声检查对胎儿畸形的检出情况、漏诊情况及胎儿畸形与孕周和羊水异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 328例孕妇孕期超声检查时的胎儿发育情况并与临床结果进行对比.结果:9 328例胎儿中,后临床确诊胎儿畸形182例,胎儿畸形的发生率为1.95%.182例畸形儿中,超声检出胎儿畸形152例,检出率为83.5%;漏诊30例,漏诊率为16.5%.检出胎儿畸形的孕妇42.8%伴随羊水异常,40.8%在孕21~28周之间被检出.结论:与其他研究结果相比,来本院孕检的孕妇胎儿畸形的发生率较高,时孕检孕妇,尤其是羊水异常孕妇,在行常规超声检查的同时.尽量在孕21~28周之间对胎儿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超声检查,以早期发现胎儿畸形,减少畸形儿的出生,达到优生的目的.

    作者:曾家琛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神经外科手术术中头皮注射含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下神经外科手术中头皮注射含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在全身麻醉下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分成4组.采用1%利多卡因16mL含不同剂量肾上腺素进行头皮下多点浸润注射,Ⅰ组40μg肾上腺素(2.5μg/mL),Ⅱ组80μg肾上腺素(5μg/mL),Ⅲ组160μg肾上腺素(10μg/mL),Ⅳ组(对照组)不舍肾上腺素.记录注射前(基础值)和注射后0.5、1、1.5、2、2.5、3、3.5、4、4.5、5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并根据该时段内MAP的低值,计算各组MAP下降程度大于10%、20%、30%的例数.结果:与基础值比.Ⅰ、Ⅱ和Ⅲ组均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在1、1.5、2min出现明显的MAP下降(P<0.05)伴HR增快(P<0.05),Ⅳ组则无此变化.Ⅰ、Ⅱ和Ⅲ组所有患者MAP下降均大于10%,与Ⅳ组相比MAP下降的患者数明显增多(P<0.01).结论:全身麻醉下头皮切开术中局部浸润注射含肾上腺素的局麻药会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尤其是在1.5 min左右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和心率增快.

    作者:杨建军;赵新民;胡益凤;曾琼;周志强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气胸42例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胸腔闭式引流系统用于气胸的治疗.方法:42例气胸患者.均采用改良的闭式引流装置,经锁骨中线第2肋间,置入胸腔行引流术.结果:本组病例留管时间为(4.8±3.5)d.治愈39例,有效3例.结论:该套改良的胸腔闭式引流系统具备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穿刺局部炎症反应轻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道明;陈龙;张玉虎;陈锦华;张哲明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于齿槽裂修复术中控制性降压的比较

    目的:比较齿槽裂修复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控制性降压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择期行齿槽裂修复术患者3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例,R组为瑞芬太尼组,B组为丙泊酚组.术中R组静脉泵入瑞芬太尼0.10~0.30μg/(kg·min),B组静脉泵入1%丙泊酚2.0~5.0 mg/(kg·h)进行控制性降压.比较两组在控制性降压前(TO).降压后5 min(T1)、10min(T2)及停止降压后10 min(T3)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降压起效时间(自降压开始至MAP达目标值55~65 mmHg所需的时间)、降压停止后血压恢复时间,并进行Fromme术野质量评分(scores of Burgical field quality,SSFQ).结果:与降压前比较,降压时两组的HR、MAP、SSFQ均有明显改变(P<0.05).其中R组的HR、MAP等变化较B组显著.且R组的降压起效时间及降压后血压恢复时间均短于B组(P<0.05).降压停止后,两组均未发生血压反跳现象.结论:在短小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能安全、有效、迅速、稳定地控制性降压,为手术提供了良好的术野条件.

    作者:仇琳;姜虹;朱也森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利多卡因过敏致急性心肌损伤、过敏性肺炎1例

    患者女,38岁,因皮脂腺囊肿切除术后晕厥10 min于2008年3月20日来诊.患者因右侧肩背部皮脂腺囊肿于当地医院行局部切除术,术中顺利,术后患者即感心悸,伴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继之出现晕厥,血压测不到,考虑利多卡因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吸氧,肌注肾上腺素1 mg,静推地塞米松5 mg,行扩容并升压治疗,10 min后患者意识恢复.血压升至100/60 mmHg后转入我院.人院后给予扩容、抗过敏治疗,病程中患者感胸闷气急,伴心前区不适,当时测量BP 115/70 mmHg,HR 82次/min,心律齐,未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刘光辉;马文林;吕寒静;胡大一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非永久性房颤患者复律前后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变化

    目的:研究心功能正常的非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转为窦性心律前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浆BNP水平在控制房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测定74例心功能正常的非永久性房颤患者转律前后的血浆BNP变化,并与30例窦性心律患者作比较.结果:房颤患者在复律成功后,血浆BNP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4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血浆BNP水平由复律前(69.2±17.8)pg/mL降至(27.8±15.2)pg/mL,2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的血浆BNP水平由复律前(74.6±19.5)pg/mL降至(28.9±17.3)pg/mL.结论:血浆BNP水平可预测房颤的发生和终止.

    作者:郭益红;陈丽玉;罗增辉;李福英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血浆置换成功救治儿童百草枯中毒1例

    患儿男,5岁,因误服百草枯35 h人院.患儿于35 h前误服百草枯,量不详,即出现恶心、呕吐蓝色胃内容物多次,无含咖啡渣样物,无抽搐,当时神志清楚,急送当地医院予洗胃,硫酸镁导泻,呋噻米利尿等治疗,通过快速测定法检出尿中含百草枯成分.查体:T 37.5℃,R 25次/min,P 110次/min,BP 90/60 mmHg,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咽稍红,舌苔蓝色,呼吸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哕音,心音有力,律齐,无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颈软无抵抗,病理性反射未引出.

    作者:戴文军;高岩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卒中后抑郁早期药物干预对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抗抑郁药物早期干预对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62例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时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按脑血管痛治疗原则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两组病例治疗前后都进行汉密尔顿(Hamilton)抑郁量表测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测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状态、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显著改善.结论:对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运动功能状态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邹立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心功能状况及其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痛患者心功能状况并探讨其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对连续218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二维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和E/A比值将所有患者分为心功能正常组、舒张功能不全组、收缩功能不全组及舒缩功能不全组,从而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心功能谱.并比较不同心功能状态血尿酸水平的差异.结果:在所有入选病例中,心功能正常者共67例(30.7%),舒张功能不全者共98例(45.0%),收缩功能不全者共35例(16.1%),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障碍者共18例(8.2%).与心功能正常组相比,心功能不全各组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舒张功能不全组比较,收缩功能不全及舒缩功能不全组血尿酸水平显著增高(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心功能不全较常见,以舒张功能不全为主,并且在心功能严重受损患者中,患者血尿酸水平对应性地升高.

    作者:刘挺松;陈一天;江时森;黄承;宫剑滨 刊期: 2008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