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薇薇;杨杰;谭三智;陈运彬
目的:比较两种中心静脉置管(C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脐静脉插管(UV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110例患儿分入PICC组和UVC组,比较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ICC组与UVC组比较.成功作CVC使用80%vs 57%(P<0.05);与导管相关的感染41%vs 21%(P<0.05);输液外渗10%vs 32%(P<0.05).两组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穿刺部位出血、堵管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IC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比UVC更为持久、安全,但在住院初期,UVC的应用仍有其临床价值.如何进一步提高uvC的置管成功率和减少NEC的发生,预防与导管相关的感染,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联合应用两种CVC将可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
作者:高薇薇;杨杰;谭三智;陈运彬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了解早期家庭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近期影响.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187例早产儿分为干预组(A组)90例、对照组(B组)97例,选择同期分娩的75例正常足月儿为正常对照组(C组).A组生后要求家长在家中实施早期干预训练,B、C组未接受早期干预,3组均在纠正年龄1周岁进行中国婴幼儿智能发育测验.结果:A组精神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高出B组9.43分和6.98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身高、头围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体重A、B组差异无显著性,但两组均落后于C组(P<0.05).结论:早期家庭干预可促进早产儿智能发育.
作者:傅光华;劳建昌;沈小玲;谭绍平;谭清 刊期: 2008年第21期
周一往往是医院忙碌的一天.许多病患换过了病痛难耐的双休,就是为了能在门诊找个经验丰富一点的专科医生和专家来就诊.很多病患为了能拿到专家前面的号,都是赶早来医院拿号排队,非常不容易.
作者:徐菲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输尿管结石继发性病理改变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有继发性病理改变输尿管结石,且进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URL)或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MPCNL)90例.结果:90例中,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68例,成功59例,5例中转开放手术治愈,2例结石残留再次URL后成功,2例术后发生输尿管炎性瘢痕狭窄行输尿管吻合术治愈;22例行MPCNL术,成功19例,1例中转开放手术成功,2例结石移位改URL治愈.结论:继发性病理改变的中下段输尿管结石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效果较好,上段输尿管结石有继发性病理改变采取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效果好,腔镜取石困难对应及时中转开放手术.
作者:李仙;陈志健;甘宏斌;黄恒海 刊期: 2008年第21期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许多具有共同生物学特性的信号分子组成的大家族,称为TGF-β超家族(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superfamily),TGF-β1是其中一员,其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狭窄、心肌梗死后重塑、细胞凋亡等过程,是冠心病领域研究的热点,但在冠心病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仍有争议.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文献加以综述,以便对TGF-β1做更深入研究,对其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有更新的认识,为冠心病发生发展机制的探讨、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张文宗;林钟香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建立结核病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建立检测结核杆菌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实验,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该方法的敏感性达到了1 pg,且特异性高.重复性好.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及抗酸染色、结核杆菌培养法,对332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晨痰、215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187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进行检测,荧光定量PCR技术阳性率分别为53.0%(176/332)、34.4%(74/215)、36.9%(69/187),经统计学比较分析,3种方法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荧光定量PCR技术具有简便、快速、防污染、敏感性与特异性高等优点,是结核病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陈红兵;周志红;贺润年;高玉然;吴丽霞;赵玉红;席云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评价大黄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保护作用.通过检测肠黏膜组织匀浆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探讨大黄的保护作用是否与降低肠组织PAF、TNF-α浓度有关,为应用大黄防治NEC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新生2 d龄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A组(NEC模型+大黄煎剂)、B组(NEC模型+生理盐水)、C组(正常对照)3组,均行母乳喂养.制模成功后A组连喂3 d大黄煎剂,B组喂等量生理盐水,5 d后所有新生鼠处死,取肠组织作病理评分检查,并检测肠组织中PAF、TNF-α含量.结果:A组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轻,病理评分低于B组(P<0.01).A组PAF、TNF-α含量低于B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大黄煎液对新生鼠NEC有非常显著的防治作用,能明显减轻缺氧肠组织的损伤程度,下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因其价廉易得,且已经在新生儿临床有广泛应用,故可作为临床防治NEC的新手段.
作者:韩娟;付永萍;封志纯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及合理性.方法:对270例腹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0例患者Ⅰ类切口135例,Ⅱ类切口77例,Ⅲ类切口58例,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术后单用1种和应用二联、三联抗菌药物的分别占37.78%、59.63%、2.59%,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时间短0 d,长11 d,平均使用时间(3.39±2.49)d,中位使用时间2 d,68.89%患者用药时间≤3 d.结论:腹部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之处,需加强管理.
作者:黄金莲;李宁;周鹏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建立检测脑脊液中抗干扰素-γ(IFN-γ)自身抗体的ELISA方法,并检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抗IFN-γ自身抗体水平,初步探讨抗IFN-γ自身抗体与结核性脑膜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通过对封闭条件、抗原用量等条件进行优化,建立检测脑脊液中抗IFN-γ自身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采用建立的佳检测条件对2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和6例正常对照者的脑脊液进行抗IFN-γ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在14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测到高滴度的抗IFN-γ自身抗体,平均值和阳性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和7例轻症患者(P<0.01),轻症患者的阳性比例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结论:检测方法简便、可靠,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存在抗IFN-γ自身抗体,与病情程度相关,对抗IFN-γ自身抗体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免疫病理机制.
作者:王心静;孟祥红;王巍 刊期: 2008年第21期
患者男,55岁,农民.因排紫黑色便伴头晕、乏力3 d于2007年11月20上午9时入院.
作者:鲁国兴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提高对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L、MRI表现.结果:11例肿瘤9例位于幕上,2例位于小脑半球,均为单发,且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本病以中老年人多见,病程短,病情发展快.术前诊断困难,较易误诊,确诊依靠手术和病理检查.结论: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与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鉴剐比较困难,综合分析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MRI征象,有利于对本病作出更好地诊断.
作者:宾精文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各种病变的影像特点.结果:68例患者中,牙源性囊肿19例,造釉细胞瘤10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0例,混合性牙瘤4例,上皮瘤1例,间叶性肿瘤1例,鳞癌13例,腺样囊腺癌4例,软骨肉瘤3例,淋巴瘤2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良性病变多表现为颌骨膨胀性改变,病灶密度不均,边缘光整,类圆形或分叶状;恶性者常有骨质破坏改变及邻近软组织肿胀.结论:CT能够明确肿瘤范围、骨质改变,对疾病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皮厚山;董其龙;陈代文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观察戊酸雌二醇对去势大鼠子宫雌激素受体α(ERα)、ERβ表达的影响.方法:4月龄SD雌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去势组、药物组,每组20只.药物组大鼠于术后4周每天戊酸雌二醇灌胃给药,其余三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处死大鼠,分离摘取子宫进行ERα、ER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mRNA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1)ERα、ERβ在正常子宫内膜腔上皮、腺上皮细胞表达较强,且ERα明显较ERβ表达强(t=2.713,P=0.014);(2)去势组ERα的表达较正常组、假手术组明显减弱(t=2.288,P=0.034);(3)药物组ERα的表达较去势组明显增强(t=5.308,P<0.01),ERβ表达无明显增强(r=1.505,P=0.150),ERα/ERβ比值升高(t=11.781,P<0.01).结论:戊酸雌二醇可明显上调去势大鼠ERα的表达,但对ERβ的表达无影响.
作者:连艳;杨鹰;谢荣凯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外周血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的关系及丹参注射液对CD11b表达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血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我院81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COPD组,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丹参治疗组)和21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的表达及其相应的肺功能(FEV1).结果:(1)COPD组患者CD11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二者肺功能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2)常规治疗组和丹参治疗组治疗后CD11b差异有显著性(P<0.05),二者治疗后肺功能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3)COPD组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与肺功能呈显著负相关(治疗前r=-0.536,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r=-0.634,P<0.01;丹参治疗组治疗后r=-0.738,P<0.01).结论:CD11b参与了COPD的发病,丹参明显阻抑外周血CD11b的表达,这可能是此类中药具有抗炎活性的机制之一.
作者:袁文胜;孙洁民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儿童肥胖的临床特点,分析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MS)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41例肥胖儿童进行临床分析,调查家族史、生活方式,测定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肝脏B超,血脂谱[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胰岛素(FIS)、空腹血糖,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抵抗指数(IR).结果:(1)肥胖儿童一、二级亲属有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阳性家族史分别是17.1%、12.2%和26.8%,92.7%肥胖儿童存在饮食过盛或偏食,85.4%肥胖儿童运动量偏少.(2)肥胖组脂肪肝的发生率、SBP、DB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TG、FIS、IR高于对照组(P<0.01),ISI低于对照组(P<0.01),FIS与BMI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1).结论:(1)肥胖存在家族遗传倾向,但多食少动生活方式对肥胖的发生影响更大.(2)肥胖儿童存在脂代谢紊乱,易发脂肪肝,且普遍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3)肥胖与MS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4)儿童肥胖重在预防,建议合理饮食、加强锻炼,减少MS引发的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宝红;陈晓波;王京怡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及ELISA法检测63例PHC患者(PHC组)、56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6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血清IGE-Ⅱ和VEGF含量,并对PHC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GF-Ⅱ和VEGF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HC组患者血清IGF-Ⅱ和VEGF的含量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血清IGF-Ⅱ和YEGF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介入治疗后6个月随访,12例复发者血清IGF-Ⅱ和VEGF含量显著高于51例未复发者(P<0.05).治疗前后IGF-Ⅱ与VEGF均呈显著正相关(r=0.43,0.39,P<0.05).结论:IGF-Ⅱ与VEGF可作为肿瘤标记物,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对PHC的检出率,动态检测二者的水平可为临床肝癌的综合治疗及预后判定提供依据.
作者:张小妹;虞丹丹;黄国永;屠燕钗;李建道;刘保林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在大鼠腹部开放伤合并海水浸泡后肠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观察腹腔海水浸泡后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LPS)含量变化,肠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肠黏膜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计数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结果:腹部开放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大鼠血浆DAO、LPS水平显著升高;肠组织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或P<0.01);小肠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肠黏膜屏障受损;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增加(P<0.01).结论:腹部开放伤合并海水浸泡可导致大鼠肠屏障功能障碍,出现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组织氧自由基损伤,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上皮细胞凋亡增加在肠屏障功能障碍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刚;王强;王育红;张炎;周丽君;王欲晓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总结胆总管结石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提高该病的护理水平.方法:对49例合并糖尿病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不同病情和治疗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例因术后伤口裂开、胆道大出血死亡,9例发生肺部感染,无低血糖休克病例,39例伤口愈合良好,按期拆线.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护理防止并发症,对合并糖尿病的胆总管结石的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翠英;李莉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抗分枝杆菌的作用.方法:采用含药改良罗氏斜面和Middlebrook 7H9Broth液体培养基分别测定9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23种分枝杆菌(包括结核、牛分枝杆菌和21种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试管内低抑菌度.结果:9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23种分枝杆菌显示不同的试管内抗菌作用谱.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治疗可选择的药物.
作者:李国利;张灵霞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研究Galectin-3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法及原位杂交法检测Galectin-3在18例正常增生(NE)、22例简单-复杂型增生过长(SH-CH)、30例不典型增生(AH)子宫内膜及58例子宫内膜腺癌(EC)中的表达.结果:(1)Galectin-3在NE、SH-CH、AH及EC中的表达逐渐升高(P<0.05).AH组及EC组表达显著高于NE组及SH-CH组(P<0.01).(2)Galectin-3表达强度在子宫内膜腺癌不同病理分级之间、淋巴结转移与否及肌层浸润深浅程度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不同临床分期及年龄的子宫内膜腺癌患者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Galectin-3的过度表达与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及恶变有关,同时与子宫内膜癌局部肌层侵袭有关.
作者:祁旦巳;谢丽微;周玲玲;王宗敏 刊期: 2008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