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善文;孟立新;蒙成星
目的:探讨中心分流术治疗重症法洛四联症的手术指征、手术技巧及人工血管选择原则等.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对7例重症法洛四联症患儿行中心分流术.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1个月~6岁,体重11~25 kg.结果:7例患儿均获生存,氧饱和度由术前0.64±0.11上升至术后0.84±0.07.其中3例在术后8~12个月行二期根治手术获成功.结论:中心分流术是一种有效治疗重症法洛四联症患儿的姑息手术方式.
作者:于晋;黄保堂;孙广龙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观察计算机控制三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JOA水平对疗效的预测价值,为这一技术的临床疗效预测提供依据,实现量化控制.方法:采用通过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分,根据分值水平(由低到高)将1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3组,均采用计算机控制三维牵引治疗,牵引距离55~65 mm,下倾角度-8~-12°,旋转角度±10~15°,观察疗效与JOA分值的关系.结果:A组(11~15分)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达96.2%、52.8%,B组(16~21分)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达95.83、58.3%,C组(22~26分)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达74.2%和29.0%.结论:计算机控制三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较低分水平(<21分.临床症状、体征较重)之间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对较低分水平比对高分水平(>22分,临床症状、体征较轻)的临床疗效均显著.
作者:徐卫国;陈圣华;鲁光钱;林海毅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分析总结2例分娩伴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诊治的临床经验,提高分娩伴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例分娩伴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例剖腹产2d后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1例剖腹产后经抗休克、抗呼吸窘迫综合征、连续血滤、腹腔内出血止血、腹腔脓肿引流等治疗187 d治愈,再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抗休克是治疗分娩伴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关键,是降低分娩伴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死率的主要措施.
作者:涂永久;陈战;李锐;刘冬;黄军利;郑维锋 刊期: 2008年第21期
近年来,儿童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发生率日趋增多,因而对于MP感染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是临床医师应倍加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把我院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来采用的两种检测MP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得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供临床医师参考.
作者:凌如娟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输精管吻合术的改良方式.方法:采用改良输精管再通术,即不游离输精管外膜,不用缝线吻合输精管管壁,在没有张力、扭曲及错位的情况下,靠旷置的结扎结节作输精管对合口的后壁支架,依靠支撑线机械力对合输精管断端行输精管吻合,行输精管再通24例.结果:24例临床效果满意.结论:改良后的输精管再通术输精管游离少,血供好,管壁损伤小,少有异物,疲痕形成相对减少,愈合后复通机会相应增多,操作简单,省时.
作者:周天贵;周承贵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观察瑞巴派特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瑞巴派特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4周后评价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4周末治疗组缓解率为57.5%,总有效率为90.0%,而对照组分别为31.6%、65.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25,P<0.01).结论:瑞巴派特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疗效,它可保护肠黏膜,抑制炎症,促进溃疡愈合,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裴继华;蒋益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溺水后并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溺水后并ALI/ARDS患者46例,采用NPPV治疗,记录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结果和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的改变,观察其疗效,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NPPV能明显改善溺水后并ALI/ARDS患者的临床监测指标.结论:溺水后出现ALI、早期ARDS时可考虑尝试NPPV治疗.
作者:张波;张勇;傅祖红;司斌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各种病变的影像特点.结果:68例患者中,牙源性囊肿19例,造釉细胞瘤10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0例,混合性牙瘤4例,上皮瘤1例,间叶性肿瘤1例,鳞癌13例,腺样囊腺癌4例,软骨肉瘤3例,淋巴瘤2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良性病变多表现为颌骨膨胀性改变,病灶密度不均,边缘光整,类圆形或分叶状;恶性者常有骨质破坏改变及邻近软组织肿胀.结论:CT能够明确肿瘤范围、骨质改变,对疾病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皮厚山;董其龙;陈代文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及ELISA法检测63例PHC患者(PHC组)、56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6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血清IGE-Ⅱ和VEGF含量,并对PHC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GF-Ⅱ和VEGF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HC组患者血清IGF-Ⅱ和VEGF的含量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血清IGF-Ⅱ和YEGF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介入治疗后6个月随访,12例复发者血清IGF-Ⅱ和VEGF含量显著高于51例未复发者(P<0.05).治疗前后IGF-Ⅱ与VEGF均呈显著正相关(r=0.43,0.39,P<0.05).结论:IGF-Ⅱ与VEGF可作为肿瘤标记物,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对PHC的检出率,动态检测二者的水平可为临床肝癌的综合治疗及预后判定提供依据.
作者:张小妹;虞丹丹;黄国永;屠燕钗;李建道;刘保林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现象以及缬沙坦对重构的抑制作用.方法: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心肌梗死组和心肌梗死后缬沙坦治疗组,心肌梗死组和心肌梗死后缬沙坦治疗组分别在3个不同的时间点(3、7、30d)进行观测,心肌梗死后缬沙坦治疗组按照5mg/(kg·d)的剂量灌胃.另外一组开胸后只穿线不结扎作为对照组.用Power Lab测定各组大鼠心电图,连续记录大鼠心电图,并对心律失常进行 评分.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周边区交感神经密度.结果:心肌梗死组7、30d时免疫组化显示梗死周边区交感神经明显增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肌梗死后缬沙坦治疗组在7、30 d时,梗死周边区交感神经密度显著低于同时间点的心肌梗死组(P<0.05).心肌梗死后缬沙坦治疗组各个时间点的心律失常评分均较心肌梗死组相应时间点显著降低(P<0.05).结论:缬沙坦能抑制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增生和重构,并降低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缬沙坦降低心律失常的作用部分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增生和重构介导的.
作者:庞麒麟;冯义柏;朱春瑜;甘锋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应用踝-臂指数(ABI)测量,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下肢外周动脉病变(PAD)情况,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测量MHD患者ABi,ABI≤0.9诊断PAD,行心电图、血生化和血常规检查.结果:160例MHD患者中46例患有PAD;有PAD的MHD患者中,由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导致MHD的所占比例高.PAD组与非PAD组比较,心脑血管病变及间歇性跛行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年龄、体重指数、透析血流速度、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素氮、肌酐、尿酸、血钙、血磷方面无明显差异;在透析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在血糖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MHD患者PAD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透析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血糖、肾脏病变的原发病有关.有PAD的MHD患者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增高,用ABI测量诊断PAD,简便易行,能间接反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作者:王力增;黄雯;王领军;吴华 刊期: 2008年第21期
Rathke囊肿是一种起源于垂体Rathke囊的良性上皮性囊肿.因其表现易与囊性垂体瘤混淆,所以术前两者正确诊断率较低.本文回顾性地分析近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内型5例Bathke囊肿与7例囊性垂体瘤的MR表现,以提高对Pmthke囊肿与囊性垂体瘤的诊断水平.
作者:陈火明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围术期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重度妊高征孕妇行剖宫产术40例,20例术后行PCEA者为P组,20例未选择镇痛者为C组.观察记录术后患者3、12、36 h VAS评分,于麻醉前,术后3、12、36 h 4个时点抽取前臂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P-选择素、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活性(AT).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12、36 h 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组明显低于C组(P<0.01);术后两组P-选择素、F1+2、D-二聚体含量逐渐下降,AT逐渐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组术后12h P-选择素、F1+2、D-二聚体含量下降更快,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36 h P组P-选择素水平的下降趋势与C组相比差异仍有显著性(P<0.01).结论:PCEA可以改善妊高征患者术后高凝状态.
作者:张永福;劳建新;刘文兴;王琼;欧燕媚;陈金海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环氧化酶(COX)是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的关键酶,其有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两种异构酶.近年来研究表明,COX-2不仅在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细胞生长、血管生成等也产生影响,同时COX-2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上调,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1].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54例骨巨细胞瘤组织中COX-2的表达情况,并研究表达结果与骨巨细胞瘤的肿瘤分期和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从而了解COX-2与骨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黄建军;石莺;向志刚;田志良;罗家顺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托吡酯治疗原发性三又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分成卡马西平组(30例)和托吡酯组(38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剂量及副作用.结果: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总有效率托吡酯组为87%,卡马西平组为73%,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托吡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
作者:陈俊斌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建立检测脑脊液中抗干扰素-γ(IFN-γ)自身抗体的ELISA方法,并检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抗IFN-γ自身抗体水平,初步探讨抗IFN-γ自身抗体与结核性脑膜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通过对封闭条件、抗原用量等条件进行优化,建立检测脑脊液中抗IFN-γ自身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采用建立的佳检测条件对2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和6例正常对照者的脑脊液进行抗IFN-γ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在14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测到高滴度的抗IFN-γ自身抗体,平均值和阳性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和7例轻症患者(P<0.01),轻症患者的阳性比例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结论:检测方法简便、可靠,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存在抗IFN-γ自身抗体,与病情程度相关,对抗IFN-γ自身抗体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免疫病理机制.
作者:王心静;孟祥红;王巍 刊期: 2008年第21期
对于妊娠期妇女,输尿管结石诊断和治疗相当棘手,并发肾绞痛不仅给孕妇带来痛苦,处理不当也会导致流产和危及胎儿健康.2002~2007年,我们对13例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并发顽固性肾绞痛患者进行微创处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文校;马戟;陈羽 刊期: 2008年第21期
阵发性房颤是心脏病急诊中常见的心律失常,发作时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可以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以及显著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因此需要紧急处理.我们用胺碘酮、步长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俊扬;王卓尔;史一成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了解新生儿窒息后多脏器损害发生率及围产因素与多脏器损害的关系.方法:对218例窒息新生儿脏器损害发生率进行评估;窒息新生儿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重度窒息组发生多脏器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P<0.01);窒息后脑损害发生率68.8%、肺损害64.7%、心损害62.4%;窒息后多脏器损害与出生地点、宫内窘迫、脐带异常、窒息程度有关.结论:重视围产期保健,分娩前严密监测,加强产儿合作,及时合理复苏和重视复苏后监测.
作者:周立智;王鸿雁;刘俊峰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了解早期家庭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近期影响.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187例早产儿分为干预组(A组)90例、对照组(B组)97例,选择同期分娩的75例正常足月儿为正常对照组(C组).A组生后要求家长在家中实施早期干预训练,B、C组未接受早期干预,3组均在纠正年龄1周岁进行中国婴幼儿智能发育测验.结果:A组精神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高出B组9.43分和6.98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身高、头围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体重A、B组差异无显著性,但两组均落后于C组(P<0.05).结论:早期家庭干预可促进早产儿智能发育.
作者:傅光华;劳建昌;沈小玲;谭绍平;谭清 刊期: 2008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