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踝关节骨折脱位326例手术治疗

刘建华;张新涛;徐栋梁;李佛保

关键词:踝损伤, 骨折脱位, 内固定, 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评价踝关节骨折脱位手术治疗的效果,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踝关节骨折脱位326例,共随访225例,失访101例,随访4~120个月,平均38.4个月.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评分系统诸项内容及相关客观检查进行评分.结果:225例患者中优111例,良84例,一般21例,差9例,手术治疗的优良率为86.7%.出现1例浅层感染,2例深层感染,1例骨折不愈合,5例骨折畸形愈合,6例创伤性关节炎,有3例出现皮肤坏死,5例克氏针滑移;应用生物可吸收性螺钉4例出现明显皮肤刺激,其中1例需二次手术将螺钉帽截断.有68例患者术后长时间伤口部位疼痛或酸胀感,尤其是阴雨或寒冷时,占随访患者的30.2%.结论:踝关节骨折脱位手术治疗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开放性骨折、合并脱位、复位质量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解剖复位和恢复关节面平整是踝关节骨折脱位手术治疗的关键.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痔术后运用美辛唑酮栓的疗效观察

    2006年以来,我科采用美辛唑酮红古豆醇酯栓对传统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连续塞肛1周,临床取得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单剑锋;刘纪炎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中低位直肠癌Dixon手术115例技术改进与体会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行Dixon术时,直肠系膜切除范围及方法改进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间对11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直肠系膜切除范围及方法改进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15例,手术时间(98.8±18.2)min,术中出血量(50±30)mL,保肛率为100%,术后未发生吻合口瘘及盆腔感染.随访1~6年,盆腔及吻合口局部复发率为3.5%.结论:中低住直肠癌行Dixon术时,对其系膜切除范围及方法的改进,具有手术简便、时间短、出血少、局部复发率低等优点,符合直肠癌根治术要求.

    作者:董来荣;曹晨曦;付斌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脓毒症时心肌损伤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心肌损伤是脓毒症(sepsis)及脓毒性休克时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可高达40%,是造成脓毒症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肌损伤是脓毒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目前脓毒症心肌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庄海舟;沈潞华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依达拉奉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用于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对血管内皮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平均分入假手术组(N/A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和依达拉奉预处理组(EP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模型,EP组在建立模型前30 min给予依达拉奉3 mg/kg,N/A组和I/R组则给予生理盐水2 mg/kg.分别于缺血前(T0)、缺血30 min(T1)、缺血1 h(T2)、缺血2 h(T3)、再灌注30 min(T4)、再灌注1 h(T5)、再灌注6 h(T6)及再灌注12 h(T7)采血检测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浓度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T0和T7时点测循环内皮细胞(CEC)计数.结果:I/R组与EP组缺血后各检测指标均高于N/A组(P<0.05),与I/R组相比,EP组缺血后各时点MDA、NO、sTM浓度及vWF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T7时点的CEC计数亦显著低于I/R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预处理通过降低氧自由基水平能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有明显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

    作者:徐向辉;常业恬;李李;张冬梅;邹小华;李晶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踝关节扭伤后距骨坏死22例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对距骨坏死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冲击波骨科治疗仪门诊治疗22例距骨坏死患者,冲击电压为6.0~7.5 kV,冲击能量0.056~0.120 mJ/mm2,冲击800~1 000次.根据患者情况治疗6~8次,每次间隔7 d.结果:治疗后22例得到6个月随访,优良率90.91%.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活动功能,促进诱发骨生长,治疗距骨坏死简单方便、安全有效.

    作者:蔡昊;刘林;董立平;孟华鹏;李鑫鑫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复合控制性降压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控制性降压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鼻内镜手术成年患者40例,分成两组.两组麻醉前30 min均肌肉注射咪达唑仑和阿托品.全麻诱导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气管插管成功后吸入七氟烷、静脉泵注维库溴铵、丙泊酚维持麻醉.甲组术中未采取任何降压措施,乙组在手术主要操作时泵注压宁定、加大吸入七氟烷使患者平均动脉压(MAP)下降30%~40%.两组麻醉前均连续监测桡动脉直接血压,ECG、SpO2、经皮氧分压(PtCO2).用美国i-STAT血气分析仪(9+试剂片)在降压即刻T1、降压30 min T2、停止降压30 min T3,采集桡动脉进行血气分析,测定血乳酸浓度、pH值、PaCO2、Hb(分析出血量),记录手术时间、术毕清醒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乙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甲组,术毕清醒时间、ST段改变以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差异.结论:麻醉药物联合血管扩张药用于控制性降压应用于鼻内镜手术是相对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朱邵军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纤维支气管镜加硬质外套管代替纤维胸腔镜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加硬质外套管代替纤维胸腔镜诊断胸膜疾病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监测35例胸腔积液患者的生命体征,局麻,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加硬质外套管代替纤维胸腔镜诊断胸膜疾病.结果:35例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病例,33例确诊,所有病例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加硬质外套管可以代替纤维胸腔镜诊断胸膜疾病,方法简单安全,费用少,值得推广.

    作者:李伟棠;黄兰卿;梁红卫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治及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内镜病理特点以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6年10月确诊的23例消化道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3例类癌中,位于食管5例(21.7%),胃体6例(26.1%),直肠9例(39.1%),贲门、十二指肠球部及乙状结肠各1例(各占4.3%),1例为直肠多发分布.5例食管类癌均为隆起型病灶,直径0.8~2.5 cm,表面糜烂,边界清楚,6例胃类癌中2例为直径0.5~1.0 cm宽基息肉样,表面糜烂,4例为溃疡浸润性肿物,边界不清,病变2 cm以上,大者6 cm×8 cm.十二指肠1例类癌呈0.3 cm光滑结节;直肠9例类癌,3例表现为0.5~1.0 cm宽基息肉样隆起,其余均为典型黏膜下病变,呈半球状隆起,表面黏膜光滑,淡黄色或稍充血,实质感;直径0.8~1.2 cm,同时检出伴腺瘤性息肉1例,多发类癌1例.乙状结肠1例为0.5 cm×1.0 cm隆起,表面黏膜破坏,术后经病理证实.结论:胃肠镜检查是消化道类癌早期发现的重要手段,内镜超声及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方法,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微创治疗早期低度恶性消化类癌的首选.

    作者:刘圣活;吴文治;胡凤霞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腔内隔绝术治疗肺动脉夹层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

    患者男,50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一直未予特殊治疗,平时重体力活动亦不受限,20年前曾有过4次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经保守治疗痊愈.5年来患者劳累后可出现气促症状,2年来劳累后有胸痛症状,近半年来间断出现双下肢水肿症状.

    作者:张步升;张郁林;伯平;王冲;冯建国;朱蓓莉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干扰素联合逍遥散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中西结合疗法.方法:采用α-干扰素加中药逍遥散联合治疗经病理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1例(治疗组),并以同期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对照(对照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血清ALT、TBil、A/G、γ球蛋白和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明显降低,血清白蛋白(A)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或P<0.05);B超示肝内光点粗、Ⅲ级血管走行欠清和分布不均等异常声像图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此外,治疗组HBeAgF转阴率为63.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3.3%(P<0.01).结论:α-干扰素和中药逍遥散联合应用,对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促进肝功能复常,抗肝纤维增生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等有显著疗效.

    作者:陈凤钦;罗加林;陈泰丞;陈保柱;冯汝就;李坤仪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脂多糖对原代培养神经元核转录因子-кB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新生大鼠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的神经毒性以及核转录因子-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кB)表达的影响,探讨NF-кB的信号通路在LPS损伤神经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新生SD大鼠皮层神经元.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N-甲苯磺基-L-苯乙胺酰氯甲基酮(TPCK)预处理后再加入LPS组,后两组均用LPS处理48 h.检测各组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的含量及观察各组神经元的存活率,使用RT-PCR法观察NF-кB的表达.结果:LPS作用后神经元存活率减少,LDH释放量及NF-кB的表达增加.经TPCK预处理的神经元LDH释放量及NF-кB的表达明显低于LPS组,而神经元存活率显著高于LPS组.结论:LPS能引起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的损伤,而TPCK可明显减弱LPS对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的损伤作用,提示NF-кB参与了LPS对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的损伤作用.

    作者:孙美群;汪洪涛;卓煜娅;邹维艳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脐血与成人外周血血浆对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TLR4/NF-кB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脐血血浆与成人外周血血浆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TLR4/NF-к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集剖宫产分娩的足月健康孕妇脐血和健康成人外周血各20份,制备血浆.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分为两组,(1)脐血组,加入1 μg/mL的LPS和10%的脐血血浆;(2)成人外周血组,加入1 μg/mL的LPS和10%的成人外周血血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LR4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TLR4、IкBα蛋白的表达.结果:脐血组TLR4 mRNA及TLR4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成人外周血组(P<0.01),脐血组IкBα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成人外周血组(P<0.01).结论:脐血血浆抑制LPS诱导的内皮细胞TLR4/NF-кB活化,从而抑制其炎症反应.

    作者:黄艳君;刘小利;周洁;黄引平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重视踝关节损伤后重建,减少疼痛等并发症

    1 我国足踝外科发展历程1938年,中国当时的《外科学报》报道三关节融合术,可能是我国踝足外科发展的起点.历经70年,足踝外科在创伤重建、畸形和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矫治、踝足部矫形康复等方面,改良或创新了很多种手术和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足踝损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患者对足踝损伤后的重建要求越来越高.

    作者:徐栋梁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封闭负压吸引治疗四肢枪弹伤6例

    枪弹伤在战争年代较多,但在和平岁月也时有发生.我科自2000-2006年收治6例四肢枪弹伤,用封闭负压吸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

    作者:孙超锋;李学拥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转录因子t-bet在人CD8+ T细胞和γδ T细胞干扰素-γ产生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t-bet对人CD8+T细胞和γδ T细胞干扰素-γ(IFN-γ)产生的调控作用.方法:化学合成针对人t-bet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体外培养的人γδT细胞和αβT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化CD8+T细胞和δγT细胞,半定量RT-PCR检测CD8+T细胞和γδ T细胞中t-bet mRNA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IFN-γ产生的变化情况.结果:转染siRNA后的人CD8+T细胞和γδ T细胞t-bet mRNA表达强度分别为(24.75±1.18)%和(25.28±1.04)%,较转染前明显减小(P<0.05);在t-bet表达受到抑制的同时,γδ T细胞中IFN-γ+细胞为(56.57±6.67)%,与错义序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siRNA可有效降低人CD8+T细胞和γδ T细胞t-bet的基因表达,转录因子t-bet在γδ T细胞IFN-γ产生中所起的作用与CD8+T细胞不完全相同.

    作者:汪洪涛;薛祝平;李柏青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脐静脉置管双倍血量换血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病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双倍血量换血法在新生儿溶血病所致高胆红素血症疗法的优缺点.方法:将2000-2007年66例病例皆为ABO溶血病所致高胆红素血症,有换血指征,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白蛋白、丙种球蛋白和双面蓝光治疗(对照组);治疗组加用换血治疗,分别观察治疗6、12和24 h内胆红素及核黄疸发生率及换血后感染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的6 h胆红素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2、24 h无差异;核黄疸发生率差异没有显著性;治疗组感染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双倍血量换血法对新生儿溶血病所致高胆红素血症有迅速降低胆红素作用,长期并无显著优势,应慎重换血.

    作者:刘春梅;周小坚;杨祖钦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后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并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后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严重创伤后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Ⅲ评分)和两组14 d后病死率.结果:治疗组于治疗14 d后上述检测指标改善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APACHEⅢ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14 d后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治疗组较对照组病死率低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后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预后.

    作者:张宏伟;魏立友;张小平;邱方;王宝民;胡艳玲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厄贝沙坦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核因子-кB和MMP-9/TIMP-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肾组织中核因子-кB(NF-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的表达,并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对NF-кB、MMP-9、TIMP-1及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8只、模型组16只,应用高糖高脂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糖尿病组(B组)8只和厄贝沙坦治疗组(C组)8只.6周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中MMP-9、TIMP-1及NF-кBp65 mRNA的表达,观察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1)B组大鼠肾组织中NF-кB、TIMP-1的表达较A组和C组明显增强,C组表达强度介于A组和B组之间;MMP-9的表达情况则与之相反.(2)与A组和C组相比,B组肾小球基底膜明显增厚,系膜外基质及尿蛋白排泄率明显增多,C组的病理变化则较B组有所减轻.结论:NF-кB、MMP-9、TIMP-1参与了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过程.厄贝沙坦通过抑制NF-кB活性、上调MMP-9、下调TIMP-1发挥其降低蛋白尿、延缓肾脏病理改变发生等治疗作用.

    作者:李华;许传文;吴扬;徐艳梅;黄丽红;周立霞;段小红;苏春媚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清石术护理46例

    目的:总结46例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清石术的护理经验,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总结46例经皮肾镜碎石清石术的护理,充分做好术前心理护理、体位训练,术后做好肾造瘘管、导尿管及输尿管内支架管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46例患者均成功取石,无中转开放手术,肾结石取净率95.7%,2例在1次取石后5~7 d行2次取石成功.结论: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肾造瘘管及输尿管内支架管的护理及知识宣教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作者:陈正荣;姚霞;蒋璐;胡秀丽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注射毒品致感染性假性股动脉瘤25例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注射毒品所致感染性假性股动脉瘤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5例患者进行手术修复并进行整体护理.结果:25例患者肢体血运良好,功能逐渐恢复.结论:对于此类假性股动脉瘤患者,护士不但要掌握熟练的急救技术和基本护理操作技能,还要重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戒除毒癌,成功手术,良好的护理和教育是注射毒品致假性股动脉瘤外科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

    作者:罗玉兰;许赛清 刊期: 2008年第2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