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锋;葛建军;周汝元;葛圣林;林敏;高晴云
目的:探讨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996-2005年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患者4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3例采用手术治疗32例,40例治愈,3例死亡.结论:早期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腹腔穿刺、B超和CT.钝性损伤后表现有明显失血性休克,证实有腹腔内脏器或血管损伤,以及穿透伤后所致腹膜后血肿均应及时手术:肾周血肿或仅为骨盆区血肿则无需立即手术.
作者:赵玉军;郭劝民;王德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患者女,58岁,因恶心、胃痛、腹泻半天来诊,查体:T 37℃,P 84次/min,R 16次/min,BP 120/80 mmHg,神清,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反跳痛,肠鸣音5次/min,便常规:WBC 2~3/UP,诊断为急性胃肠炎.
作者:韩锡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联合洛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足细胞的协同保护作用.方法:制备DN大鼠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DN模型组、罗格列酮干预组、洛沙坦干预组及罗格列酮联合洛沙坦干预组,另设正常对照组.8周后观察尿蛋白排泄量,用免疫组化、RT-PCR方法检测肾皮质nephrin、podocin蛋白及mRNA表达,用透射电镜检测足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各干预组DN鼠尿蛋白排泄均减少.(2)联合干预组对足细胞超微结构及nephrin、podocin下调的改善作用优于单药干预组.结论:罗格列酮与洛沙坦联合用药对DN大鼠肾脏保护作用优于单种药物治疗,其机制部分与改善足细胞超徽结构及上调nephrin、podocin表达有关.
作者:陈立平;周巧玲;彭卫生;刘抗寒;欧阳春;吴晓英;尹红玲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患者女,38岁,因间歇性下腹痛伴发热6年,加重6 h于2005年2月15日人院.平素月经规律,量、色正常,G3P2,6年前行双侧输卵管结扎术.
作者:梁海霞;李玉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异丙酚静脉麻醉对止血带引起的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36例术中使用止血带的全麻患者,ASA Ⅰ~Ⅱ级,常规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后分为两组,每组惠者各18例,A组静脉注入异丙酚8~12 mg/kg;B组吸入异氟醚1%~2%维持麻醉.分别于止血带充气前,止血带放气前,止血带放气后5、10、20 min静脉抽血,测定血浆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与止血带充气前比较,A组患者止血带放气前LDH水平轻度增高,在放气后5 min显著增高(P<0.05),10、20 min LDH水平降低,与充气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者各时点LDH水平均显著增高,且在放气后10、20 min高于A组相应时间点LDH水平(P<0.05).血浆MDA水平变化趋势同LDH,两组在放气后1O、20 min MDA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患者放气后SOD含量显著增加(P<0.05),B组患者放气后SOD含量轻度增加(P<0.05),且明显低于相同时间点A组SOD含量(P<0.05).结论:临床剂量(8~12 mg/kg)的异丙酚能够显著降低止血带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于很大程度上抑制肢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张晓勇;孙金龙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总结10例体重3.5 kg以下患儿动脉导管结扎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10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患儿,体重低于3.5 kg,其中7例新生儿,6例早产儿,在芬太尼-罗库溴铵-异丙酚复合全麻下行动脉导管结扎术.在分离动脉导管后持续输注硝普钠0.3~0.5 μg/(kg·min)实施控制性降压,在平均动脉压降至30~40 mmHg时结扎动脉导管,结扎完毕经静脉输注适量多巴胺,以维持心率和血压.结果:全部患儿麻醉过程平稳,手术顺利,术后全部治愈顺利出院.结论:低体重患儿动脉导管结扎术麻醉风险大,需合理制定麻醉方案,以保证患儿术中平稳过渡.
作者:王晟;宋兴荣;罗沙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对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和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SSZ)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临床疗效进行长期对比观察,以评价两种药物治疗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住院治疗的AS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分别采用SSZ(SSZ组)、MTX(MTX组)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相匹配,均选择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基础疗法.随访3年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Bath AS活动指数(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SFI)、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化验检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随访第1、2、3年与入院时比较,腰骶痛明显减轻(P<0.05),晨僵时间显著缩短(P<0.05),BASDAI和BASFI明显降低(P<0.05),炎性指标血沉和C反应蛋白显著下降(P<0.05);而随访各阶段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胃肠道反应MTX组(5%)明显低于SSZ组(12%)(P<0.05),白细胞减少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所有病例无造血系统障碍发生.结论:MTX和SSZ治疗AS疗效相近.MTX不良反应较少,患者易耐受.采用MTX治疗AS有更多的优越性,其更长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赵福涛;赵浩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突发性耳聋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13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突聋组)和130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浆中Hcy水平,同时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结果:(1)突聋组Hcy水平为(18.2±5.2)μmol/L,对照组为(11.4±3.9)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突聋组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分别为(12.2±4.0)μmol/L及(316.5±117.6)μmol/L,对照组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分别为(13.7±2.5)μmol/L及(350.1±153.0)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测定血浆Hcy和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对突发性耳聋诊断有一定帮助,可作为突发性耳聋循环病因学说的一个重要临床指标.
作者:程雪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大剂量胸腺肽联合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与单纯TACE对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的改善及血液毒性的改变情况.方法:采取随机对照分组,治疗组(60例)为大剂量胸腺肤联合TACE;对照组(60例)为单纯TACE.分别用流式细胞仪计数患者CD4+、CD8+、CD4+/CD8+、NK细胞阳性百分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NK细胞阳性百分率、患者生存质量、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用药后免疫功能测定、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Karnofsky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胸腺肽联合TACE可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袁林;沈世强;杨建青;褚光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小儿气道异物发生突然、病情紧急,患儿术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缺氧及CO2蓄积,支气管镜取出异物是缓解缺氧和解除呼吸困难的首选方法.
作者:文立明;陈功;翁浩;张小泯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比较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脊麻对阴式全宫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ASA Ⅰ~Ⅱ级,择期进行阴式全宫切除术的病人,分为芬太尼组(F组)(n=20)和舒芬太尼组(S组)(n=20).脊麻穿刺成功后,F组给予0.75%布比卡因1.8 mL和20μg芬太尼0.2 mL,S组给予0.75%布比卡因1.8 mL和5μg舒芬太尼0.2 mL,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和血压,注入脊麻药后分别于1、3、5、10、15、30 min使用针刺法测定感觉平面消失情况,采用Bromage法评估运动阻滞情况,对术中镇痛进行评分,并记录术后首次感到疼痛和首次需要使用镇痛药的时间,观察有无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人在麻醉后5 min和10 min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首次感到疼痛的时间及首次需要止痛药的时间,S组较F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脊麻对阴式全宫切除术麻醉效果相当,但舒芬太尼的镇痛时效较长.
作者:胡洪涛;张辉;戴载深;刘丹姝;周锦财;沈振逵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对哮喘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白三烯B4(LTB4)水平、肺组织5脂氧合酶(5-LO)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卵蛋白哮喘模型,分别灌胃不同剂量的n-3PUFA干预,用ELISA的方法检测BALF中LTB4含量;用RT-PCR的方法检测肺组织中5-LO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哮喘小鼠BALF中LTB4水平、肺组织5-LO基因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灌胃n-3PUFA干预的3个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LTB4含量、5-LO基因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LTB4在气道里的高浓度及5LO基因表达的上调在哮喘小鼠发病中起重要作用,n-3PUFA可以降低哮喘小鼠BALF中LTB4的浓度,抑制肺组织5-LO mRNA表达,从而起到对抗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
作者:王强;罗运春;周晓聪;黄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白内障术后一过性高眼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高眼压使眼动脉血管阻力上升,血流速度下降,使组织供血减少,终导致视神经视野损害,视力下降.
作者:王学峰;孙增礼;刘美红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微创右腋下直切口手术根治先天性心脏病的修复效果.方法:微创组21例患儿经右腋下直切口修补心脏间隔缺损.对照组20例为年龄、体重及缺损大小相仿的间隔缺损患儿,均经常规胸骨正中劈开切口,在心脏停跳下进行修补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患者或家属对该切口的选择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微创组患者或家属(n=25)对该微创切口的选择度达100%,其切口长度、术后24h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而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右腋下直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可以达到创伤小、痛苦轻、切口隐蔽和增强患者自信心的目的.
作者:徐锋;葛建军;周汝元;葛圣林;林敏;高晴云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手部电烧伤及热压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特殊,对于清创后手指骨、肌腱及血管等组织裸露或缺失的创面,处理比较棘手,为恢复或部分恢复手的功能,常需要以皮瓣修复,我院从2002-2006年,采用以掌背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电烧伤或热压伤后手指背侧皮肤缺损15例,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朱莉莉;郑金满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烧伤休克是由于血浆外渗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而在严重烧伤后早期呈现的影响病情发展与救治后果的全身性复杂病理生理过程与临床综合病症.
作者:张帆;肖能坎;石胜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评价超声对乳腺病灶的诊断和在引导Mammotome微创旋切术中的作用.方法:26例女性患者42处乳腺病灶在超声引导下行Mammotome微创旋切术,超声实时探测旋切全过程,所有切除组织均送病理学检查.结果:42处病灶一次性切除,超声诊断纤维腺瘤17例、囊性增生3例、纤维腺病瘤22例,病理学检查示纤维腺瘤12例、囊性增生3例、纤维腺病瘤26例、积乳1例.结论:超声引导下乳腺病灶微创旋切术是一项既简便、安全、有效,又美容、无痛苦的微创技术,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王泓;王莎莎;李黎;吴乐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氯沙坦对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探讨超大剂量能否优于常规剂量起到更多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UUO模型,术后3 d分为常规剂量治疗组、超大剂量治疗组、UUO组和假手术组.药物干预组分别每天给予氯沙坦50 mg/kg、氯沙坦500 mg/kg灌胃,假手术组及UUO组每天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观察模型第7、14和21天鼠尾袖带血压(TCP)、24h尿蛋白、肾小管损害程度、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肾间质巨噬细胞数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的表达.结果:随着梗阻时间延长,UUO组TCP逐渐增高、24h尿蛋白、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肾小管损害程度及肾间质巨噬细胞浸润显著增加,TGF-β1mRNA含量明显增加,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超大剂量氯沙坦相对于常规剂量,能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减轻肾小管损害和肾间质纤维化、减少肾间质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显著抑制TGF-β1 mRNA表达.结论:超大剂量氯沙坦在UUO大鼠模型中较常规剂量起到了更多的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周姗姗;傅君舟;郭群英;聂静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总结35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针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难点,制定并实施护理措施.结果:抢救成功32例,成功率为91%.结论:重视心理分析及护理,加强病情观察,严格遵守输血规程,合理安排局部止血药物的灌注或口服时间,以及积极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等,是圆满完成此类患者临床护理的关键.
作者:孙莲娣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总结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切除术(TUVP)的麻醉管理.方法:500例患者在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下行TUVP,硬外穿刺选择L2~3间隙,麻醉平面控制在T8以下;手术开始后予地塞米松10 mg静注,手术30 min后予速尿20 mg静注,术中持续纱罩吸氧,持续监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500例患者除5例因硬外阻滞不全改全麻完成手术,其余患者术中安静,镇痛完善,无一例发生TUVP综合征.结论: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用于TUVP,安全、可靠.
作者:李正利;成鹏;王煜;黄养鹏 刊期: 200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