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谢丹;牛庆玲;陈英才
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的内镜特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我院7年来诊治的16例伪膜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或使用之后出现以腹泻为主的临床表现,全部病例进行了内镜检查和活检标本革兰染色后的显微镜下观察以及粪便细菌培养和活检标本的厌氧菌培养,内镜检查轻度2例、中度12例、重度2例;显微镜下全部病例均发现大量革兰阳性杆菌,粪便细菌培养显示球菌/杆菌比例失调,活检标本的厌氧菌培养结果是12例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阳性,阳性率75%.结论:在临床实践中,要合理使用抗生素,特别是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大手术后病人以及恶性肿瘤病人.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或使用之后出现以腹泻、腹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等现象,要高度怀疑伪膜性肠炎的发生,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和活检标本革兰染色后的显微镜下观察以及粪便细菌培养和活检标本的厌氧菌培养,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胡益民;许秀丽;薛爱玲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通过研究分子标志物β1,4-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GalNAc T)mRNA在肺癌患者外周血及淋巴结的表达,探讨肺癌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巢式RT-PCR技术检测35例Ⅰ、Ⅱ期肺癌患者标本(癌组织、淋巴结及外周血)和12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手术标本及10例来自健康志愿者血液标本中GalNAc T mRNA的表达.结果:GalNAc T mRNA在35例Ⅰ期、Ⅱ期肺癌病人中22例(63%)为阳性,外周血标本中8例(23%)为阳性,43个肺门及纵隔淋巴结中21个(49%)为阳性.而在12例良性肺部肿瘤及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均为阴性.结论:GalNAc T mRNA可作为RT-PCR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诊断肺癌转移,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赵峰;孟利峰;潘永成;王建军;刘全;付校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婴幼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25例呼吸衰竭婴幼儿,其中Ⅰ型呼吸衰竭17例,Ⅱ型呼吸衰竭8例,予NCPAP治疗,观察患儿在应用NCPAP前,应用NCPAP后1、6、24 h的临床及血气变化,比较PaO2及PaCO2的变化.结果:23例病人NCPAP后呼吸困难及缺氧有不同程度好转,血气PaO2明显提高(P<0.05),PaCO2显著下降(P<0.01).结论:NCPAP可以改善氧合和通气,对Ⅰ、Ⅱ型婴幼儿急性呼吸衰竭均有效.
作者:蔡冬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盆腔肿瘤致急性梗阻性肾功能损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盆腔肿瘤致梗阻性重度肾功能损害的病人,先行血液透析治疗,待病情稳定后首选膀胱镜检查,并逆行插输尿管导管,或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或输尿管造瘘术.结果:12例病人经上述处理后即进入多尿期,5 d内8例肾功能完全恢复,1周内10例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明显好转(肾功能代偿期),1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少尿或无尿时间长短与肾功能恢复有密切关系.结论:恶性盆腔肿瘤并发梗阻性肾功能衰竭若及时解除梗阻可取得显著疗效,不仅能减轻病痛,还能大大延长存活期.输尿管支架管置入术、经皮肾穿刺造瘘和输尿管造瘘术是解除梗阻的理想手术方式.
作者:王湘川;杨德辉;左菊英;朱新林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尿毒症性肺水肿又称尿毒症性肺炎,是尿毒症常见的并发症.有关文献[1]报道其发生率为40%~62%,其直接影响尿毒症患者的生存,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尿毒症性肺水肿86例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刘建香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总结内镜直视下儿童幽门扩张术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05-2006年到我院行胃镜直视下幽门扩张术的患儿15例,共47例次,在胃镜直视下进行三级球囊幽门扩张治疗,并配以适当的护理.结果:46例次患者均可以成功进入幽门并作幽门扩张,效果确切,每例扩张程度不等,没有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次幽门附近出现针尖大小穿孔,并转往外科作修补术,术后幽门扩大程度不受影响.结论:在适当的护理配合下,内镜直视下幽门扩张术的治疗得到更好的完成.
作者:霍笑和;耿岚岚;区文玑;黄海;何婉儿;刘丽英;潘瑞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疾病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68例甲状腺病变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甲状腺炎性病变14例,其中弥漫性改变7例,4例肿大;5例叶肿大伴局限性病变,钙化3例.增生病变31例,Grave'病3例,为弥漫性改变并肿大.结节性增生19例.并钙化9例,囊变16例.甲状腺癌17例,其中甲状腺癌伴结节增生10例,5例囊变,14例有钙化.甲状腺肿瘤:腺瘤16例,单发14例,多发2例.12例有囊变,6例伴有钙化.所有瘤灶均有强化完整包膜.CT发现颈淋巴结转移并钙化8例,囊变内壁有结节,淋巴结有明显强化.结论:甲状腺疾病检查应以CT平扫加增强扫描为主,并强调全面综合分析.CT影像对治疗和预后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峥;李华杰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小学生散瞳验光前后屈光度的变化规律和阿托品散瞳验光的适应证.方法:对362例屈光不正小学生用1%阿托品的眼用凝胶散瞳验光,观察其屈光度的变化情况,根据静态屈光分为近视眼组和远视眼组.结果:两组使用阿托品散瞳验光前后球镜度数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远视眼组散瞳前后球镜、柱镜度数较近视眼组变化幅度要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学生散瞳验光前后主要改变的是球镜度数;远视眼散瞳前后球镜度数、散光度较近视眼散瞳前后散光度变化大,所以对屈光不正小学生主张使用阿托品散瞳验光,尤其是远视眼患儿.
作者:王志斌;王琳丽;李琳琳;张勇;周霞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Limb-shaking综合征(Limb-shaking syndrome,LS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诊断的5例LS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结果:5例患者均以肢体的发作性不自主抖动为首发症状,且不伴意识障碍.颈动脉彩超、脑MRI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均有阳性发现,血管重建、抗血小板、抗凝剂治疗能改善预后.结论:对于表现为不伴意识障碍的发作性肢体抖动患者要警惕LSS的可能,以降低误诊、漏诊率.血管重建、提高脑灌注压或抗栓治疗LSS有效.
作者:郑洪波;周沐科;蒋毅;商慧芳;何俐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其病程长,易复发,常累及许多组织、器官,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1-3].凡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者,均表示疾病活动,且严重[4].
作者:陈雅文;方崇峰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铅暴露对婴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2005年在市妇婴医院出生的婴儿脐血铅水平≥0.48 μmol/L的婴儿42例为研究组,选择同一时期在市妇婴医院出生的婴儿脐血铅水平<0.48 μmol/L的婴儿31例为对照组,在3、12月龄时进行盖泽儿测试.结果:研究组婴儿发育商分值在3、12月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胎儿期铅暴露对婴儿智能发育有不良影响,要从胎儿期预防铅过量.
作者:谭美珍;林岚;彭静宜;曾超宜;白丽珍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动态影像学变化,探讨高血糖状态对结核病病灶变化的影响.方法:59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均行X线胸片及CT检查,在正规降血糖与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动态观察其2~18个月肺部结核病灶的变化及血糖水平的变化,并与38例非糖尿病肺结核患者的动态影像学变化相对照.结果:59例糖尿病合并结核患者的CT与X线影像以大片状或多发小片状浓密影并开放性空洞为主要表现.经过2~18个月的治疗,血糖控制差组患者片状影范围扩大占45%,空洞增大占50%,其总体恶化率为66%,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χ2=16.4,P<0.01).结论:血糖控制良好与否是影响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病变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血糖状态加重肺结核的恶化.
作者:董琼雄;郑浈浈;杨仪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患儿男,6岁.误服氯氮平10片后约30min出现嗜睡,1 h后送入本院.体格检查:嗜睡状.R 44次/min,皮肤未出现出血点,面色红,瞳孔0.4 cm×0.4 cm,对光反射迟钝,颈部软.P 12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
作者:郭红;谢丹;牛庆玲;陈英才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液囊空肠导管在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45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经鼻插入液囊空肠导管至胃腔,接上负压引流.在减压过程中,导管自行从胃腔进入十二指肠直至空肠上段,有效将胃和肠腔内的液体充分引流,在导管到达空肠上段后,酌情给予石蜡油及中药.结果:全组患者保守治疗成功.41例患者在插管引流、注入石蜡油及中药24 h后肠梗阻缓解,3~7 d痊愈,占91%.4例患者在插管引流、注入石蜡油及中药48 h后肠梗阻缓解,9~14 d痊愈,占9%.结论:经鼻插入液囊空肠导管行胃、肠内减压及经导管注入石蜡油及中药治疗炎性肠梗阻是一种有效、简便、迅速、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詹卫华;吴晓英;陈一奇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拟诊冠心病行冠脉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共90例[男56例,女34例.年龄(57.27±7.61)岁],所有入选患者均证实未患有糖尿病.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单纯冠心病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以及对照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导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各组患者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病例组的腰臂比(WHR)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单纯冠心病组Ln(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2个病例组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载脂蛋白A-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总胆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单纯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其中总胆固醇的OR值大,为强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和单纯冠心病患者相比,吸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对冠心病高危患者,应加强宣教,鼓励患者戒烟.
作者:谭虹;周颖玲;张莹 刊期: 2007年第15期
中央性神经细胞瘤临床上少见,肿瘤好发于侧脑室内前2/3处近孟氏孔或透明隔,其他部位少见.笔者近遇见一病例发生在额叶,且影像学表现有其特殊性,特报告如下.
作者:黄惠勇;陈善成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分析39例中晚期胃癌患者动静脉联合化疗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探讨其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本组病例动静脉化疗联合应用的顺序一般是先行动脉化疗2周期,然后行全身静脉化疗3~4周期,病情稳定后改为中医中药及口服化疗药或免疫治疗.结果:有35例达到症状完全消失,肿瘤显著缩小26%(PR:13/39),肿瘤中度缩小51%,18例患者肿瘤标志物下降50%以上,4例患者完全降至正常,半年生存率90%,1年生存率56%,3年生存率33%,5年生存率10%.结论:中晚期胃癌患者采用动静脉联合化疗+栓塞治疗,不但切实可行,而且并发症少,能使部分患者达到Ⅱ期手术切除,减少或延缓患者的转移和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俞进友;颜廷华;朱建军;周雪娥;王静;管萍;阮以荣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3 d内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并行健、患侧Ⅰ、Ⅲ、Ⅴ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比较,并观察其预后.结果:脑出血患者健患侧Ⅴ波潜伏期及Ⅲ~Ⅴ、Ⅰ~Ⅴ波间期有明显差异.患者患侧V波潜伏期及Ⅲ~Ⅴ波间期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有相关性.结论:BAEP在脑干出血的定位及定侧上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可用于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黄健康;柯将琼;王小同;胡蓓蕾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皿治林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皮炎湿疹类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皮炎湿疹类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皿治林10 mg,1次/d,卡介菌多糖核酸1 mL隔日一次肌肉注射.对照组:单服皿治林10 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均于治疗后第14、28天复诊.结果:14 d时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显效率56%,对照组总显效率50%,两组总显效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203,P>0.05).30 d时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显效率94%,对照组有效率60%,两组总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1.616,P<0.01).结论:皿治林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皮炎湿疹类疾病疗效满意,值得临床上应用.
作者:赵黎荣;项玉萍;林晓影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与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ASA Ⅰ~Ⅱ级门诊无痛人流术患者,分为3组,即丙泊酚组(P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FP组)和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与丙泊酚组(KFP组),每组30例.记录诱导前、诱导后扩张宫颈前、扩张宫颈中、宫内吸引中和术后5 min各时点的HR、MAP、SpO2等.记录术中不良反应、麻醉满意度、术中知晓、术后患者满意度、丙泊酚用量、镇静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和定向力恢复的时间等.结果:KFP组患者镇静起效时间稍快,在扩张宫颈中和宫内吸引中HR、MAP、SpO2更稳定,与诱导前、扩张宫颈前和术后5 mi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FP组HR、MAP在扩张宫颈前、扩张宫颈中和宫内吸引中与诱导前比较,与KFP组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P组丙泊酚用量大,FP组次之,KFP组少,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组和FP组静脉注射痛和术中低血压发生率较KFP组明显增高(P<0.05).P组术中肢体扭动和呼吸抑制需托下颌的发生率较KFP组和FP组明显增高(P<0.05).麻醉满意度和术后患者满意度,KFP组较P组和FP组明显增高(P<0.05).3组均无术中知晓.手术时间和定向力恢复的时间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与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术中,镇静起效时间快,循环、呼吸更稳定;低血压、肢体扭动和呼吸抑制不良反应少,麻醉效果更完善.术中麻醉满意度高;术后患者精神愉悦,满意度高.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费用更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
作者:杨琼卉;沙雪帆;郑俊奕;罗艳霞;蔡诚毅;罗汉平;马武华 刊期: 200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