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军;程代薇;连丽虹;陈杏绮;王和庚
目的:研究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踝臂指数(ABI)异常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52例UAP老年患者及4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者45例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测定AB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血管内皮功能.结果:(1)UAP组ABI值与对照组、SAP组中任一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对照组与SAP组间hsCRP、MPO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UAP组与对照组、SAP组中任一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UAP组与对照组、SAP组中任一组间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与SAP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老年UAP患者ABI与hsCRP、MPO水平呈负相关,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呈正相关.结论:ABI降低与斑块不稳定、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密切相关,对早期鉴别高危冠心病患者及评价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卢青;丁世芳;蒋桔泉;陈志楠;龚志刚;李志刚;付文波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婴幼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25例呼吸衰竭婴幼儿,其中Ⅰ型呼吸衰竭17例,Ⅱ型呼吸衰竭8例,予NCPAP治疗,观察患儿在应用NCPAP前,应用NCPAP后1、6、24 h的临床及血气变化,比较PaO2及PaCO2的变化.结果:23例病人NCPAP后呼吸困难及缺氧有不同程度好转,血气PaO2明显提高(P<0.05),PaCO2显著下降(P<0.01).结论:NCPAP可以改善氧合和通气,对Ⅰ、Ⅱ型婴幼儿急性呼吸衰竭均有效.
作者:蔡冬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电切术(TUPKVP)术中灌洗液对内环境的影响.方法:30例行TUPKVP的老年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灌洗液为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灌注45、90 min和术毕时,测定血电解质、血糖、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中心静脉压.结果:手术中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轻微降低,中心静脉压在灌注45、90 min时较术前升高,血浆电解质、血糖无明显变化.结论:TUPKVP手术中应用生理盐水灌洗液对患者的内环境影响较小,用于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较为合适.
作者:高科;赵强;陈本然;程俊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轴性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误差原因.方法:对25例31眼术前诊断为白内障伴轴性近视,术后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仍残留低度数近视的患者随访2个月,测量术后屈光度、眼轴,计算预测屈光度与实际屈光度差值,并作统计分析.结果:中度长轴组术前术后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长轴组术前术后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RK公式与SRK/T公式绝对预测误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眼轴长度测量是误差的主要来源,计算公式的选择对其有一定的影响,患者屈光稳定后详细检查屈光状态,应该作为一种术后常规检查来执行.
作者:闻华明;刘广川;李海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结核(EBTB)的临床特征及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对EBTB早期诊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分析104例经纤支镜确诊的EBTB患者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特征、纤支镜下表现及病理学、病原学检查结果.结果:104例EBTB患者中,男45例,女59例,年龄19~78岁,平均(42.3±13.7)岁.主要症状依次为咳嗽91例,咳痰42例,咯血33例,喘息、胸闷24例,喘鸣9例;上述症状伴发热12例,伴胸痛18例.纤支镜下表现:充血水肿型36.5%,溃疡坏死型18.3%,增殖型13.5%,瘢痕狭窄型24.0%,大致正常7.7%.病变多分布在双肺上叶及下叶背段、左主支气管、右中叶支气管,常累积多叶段.初步诊断易误诊为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癌、慢性支气管灵等.结论:EBTB临床表现及胸部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目前纤支镜是早期诊断EBTB重要、有价值的手段,可减少漏诊、误诊、延误诊断的发生,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
作者:赵华;卢献灵;宋丽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率、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94例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VAP的发生率为52%,VAP的发生与机械通气时间、鼻饲、抑酸剂及气管插管方式有关;共检出病原菌5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0株,占68%,前三位致病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木糖氧化产碱杆菌;革兰阳性菌15株,占25%;真菌5株,占8%.结论:VAP的发生与危险因素的存在密切相关,主要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作者:文永虹;杨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皿治林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皮炎湿疹类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皮炎湿疹类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皿治林10 mg,1次/d,卡介菌多糖核酸1 mL隔日一次肌肉注射.对照组:单服皿治林10 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均于治疗后第14、28天复诊.结果:14 d时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显效率56%,对照组总显效率50%,两组总显效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203,P>0.05).30 d时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显效率94%,对照组有效率60%,两组总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1.616,P<0.01).结论:皿治林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皮炎湿疹类疾病疗效满意,值得临床上应用.
作者:赵黎荣;项玉萍;林晓影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索大鼠心肌梗死并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治疗后B超及心电图的变化.方法:1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重450~550 g,先开胸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4周后再次开胸随机接受PKH26荧光标记的悬浮在磷酸缓冲液中的5×106/0.1 mL MSCs或仅用磷酸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梗死部位注射治疗.结扎前、注射前、注射后2周及4周B超测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及左心室收缩期末前壁厚度(LVSAW),注射后2周及4周时记录心电图并与结扎前、注射前进行对比.结果:与注射PBS相比,注射MSCs 2周及4周后EF明显提高,LVSAW明显变厚.注射MSCs后4周的心电图与结扎后相比,ST段明显改善.结论:心肌梗死后MSCs治疗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及心电图表现.
作者:王彤;何志捷;符岳;方向韶;黄子通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动态影像学变化,探讨高血糖状态对结核病病灶变化的影响.方法:59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均行X线胸片及CT检查,在正规降血糖与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动态观察其2~18个月肺部结核病灶的变化及血糖水平的变化,并与38例非糖尿病肺结核患者的动态影像学变化相对照.结果:59例糖尿病合并结核患者的CT与X线影像以大片状或多发小片状浓密影并开放性空洞为主要表现.经过2~18个月的治疗,血糖控制差组患者片状影范围扩大占45%,空洞增大占50%,其总体恶化率为66%,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χ2=16.4,P<0.01).结论:血糖控制良好与否是影响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病变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血糖状态加重肺结核的恶化.
作者:董琼雄;郑浈浈;杨仪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老年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中性别与血流动力学模式分布的相关性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114例老年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在安静环境下进行直立倾斜试验,观察心率和血压变化.结果:114例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中,阳性反应69例(男36例,女33例),其中血管抑制型34例(男女各17例)、心脏抑制型8例(男女各4例)、混合型27例(男15例,女12例).血管抑制型患者晕厥时与晕厥前相比,血压从(120.86±13.02)/(67.71±13.59)mmHg下降到(79.36±12.59)/(45.86±7.51)mmHg(P<0.01);心脏抑制型患者晕厥前心率为(93.80±11.99)次/min,晕厥时下降至(52.40±7.47)次/min(P<0.01);混合型患者晕厥前心率为(102.83±15.70)次/min,晕厥时下降至(61.91±14.21)次/min(P<0.01),血压从(112.17±14.81)/(69.08±10.29)mmHg下降到(79.25±6.00)/(46.00±6.32)mmHg(P<0.01).结论:老年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的血流动力学模式分布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直立倾斜试验是诊断老年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有效方法.
作者:邓伟;唐其柱;周纪宁;杨剑雪;王芳;梁锦军;黄觊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Limb-shaking综合征(Limb-shaking syndrome,LS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诊断的5例LS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结果:5例患者均以肢体的发作性不自主抖动为首发症状,且不伴意识障碍.颈动脉彩超、脑MRI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均有阳性发现,血管重建、抗血小板、抗凝剂治疗能改善预后.结论:对于表现为不伴意识障碍的发作性肢体抖动患者要警惕LSS的可能,以降低误诊、漏诊率.血管重建、提高脑灌注压或抗栓治疗LSS有效.
作者:郑洪波;周沐科;蒋毅;商慧芳;何俐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在急性难治性左心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2例急性难治性左心衰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2),治疗组在传统纠正心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BiPAP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气分析(pH、SpO2、PaCO2、PaO2)及临床表现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改善快,治疗后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气分析(pH、SpO2、PaCO2、PaO2)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BiPAP呼吸机对急性难治性左心衰患者的治疗作用明显.
作者:陈慕仪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用杂交瘤技术制备脐血树突状细胞(DC)和食管癌细胞的融合疫苗,观察其在体内外抗肿瘤的作用.方法:分离脐血CD34+干细胞并诱导扩增为成熟DC,并与EC109细胞经聚乙二醇法融合;免疫磁珠法筛选EC109-DC;MTT法测定瘤苗诱导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体外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重建SCID小鼠免疫功能;体内抗肿瘤免疫治疗实验.结果:(1)融合疫苗可体外生长,且同时高表达叶酸受体和CD80.(2)疫苗能有效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体外诱导细胞毒T细胞(CTL)对EC109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在免疫治疗中,用融合瘤苗治疗的荷瘤小鼠,肿瘤大小和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1)EC109-DC能在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诱导特异性CTL杀伤作用;(2)融合瘤苗治疗荷瘤小鼠有一定的效应.
作者:陈素钻;陈康文;俞晶;谢丽华;张娟;罗丽莉;郭光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96例临床诊断为癫痫的患者分别行2、6、12、24 h视频脑电监测,分析临床发作率与痫样放电率、痫样放电与睡眠时相的关系,监测时程与临床发作率、痫样放电率的关系.结果:596例中监测到临床发作98例,其中有同步、痫样放电88例;共记录到痫样放电507例,其中睡眠期461例,仅在Ⅰ、Ⅱ期睡眠期者432例.88例确诊癫痫部分性发作者50例,全面性发作18例,其他发作类型或癫痫综合征20例.6 h脑电监测临床发作检出率低(8.4%),2、24 h脑电监测临床发作检出率高(35.7%,19.6%).结论:视频脑电图可提高痫样放电检出率和临床发作检出率,有助于癫痫的诊断、分型诊断,除发作频率高者外,一般应行至少12 h监测以提高痫样放电检出率和临床发作检出率.
作者:周铨;章成国;侯小兵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构建针对人类白细胞抗原-G基因(human leukocyte antigen-G,HLA-G)基因siRNA表达质粒,观察其对转染JEG-3细胞的HLA-G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RNA干涉靶序列,体外合成两段互补的寡核苷酸,通过与线性化pSuppressor-U6-neo连接、转化大肠杆菌,扩增、纯化得到所需质粒,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基因测序鉴定其分子量及插入片段的序列.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Suppressor-U6-neo-HLA-G用脂质体法转染JEG-3绒癌细胞株.应用RT-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转染的JEG-3细胞中HLA-G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双酶切鉴定及测序图显示,插入的寡核苷酸序列与设计的序列完全相符.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均表明瞬时转染重组pSuppressor-U6-neo-HLA-G质粒明显抑制了JEG-3细胞中HLA-G基因的表达.结论:本试验成功构建了针对HLA-G基因的siRNAs表达质粒pSuppressor-U6-neo-HLA-G,瞬时转染JEG-3细胞后可以明显抑制HLA-G基因的表达.
作者:陈建辉;姚元庆;侯开波;王晓蓉;雷迎峰;尹文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与胃镜检查对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0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的患者分别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电子胃镜检查,比较二者在判断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及术前分期方面的差异.结果:胃镜在早期胃癌的诊断方面优于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于进展期胃癌的诊断价值两者相近,判断术前分期CT有较大优势.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与电子胃镜对胃癌的诊断各具优劣,只有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完善胃癌病变的检查.
作者:刘院生;李灵君;葛文松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热原因.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收住我院的25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7例肝硬化患者伴有发热,占61.3%.发热常见的三种原因分别是感染、手术、上消化道出血.结论:肝硬化患者发热原因多,以感染为常见,应尽早找出发热原因并予以相应治疗.
作者:陈迎晓;龚玲;郑明华;李庆兴;王邦松;李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低频超声波仪对不同栓龄血栓消溶率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36 kHz频率的低频连续型超声波,在不同的超声功率(0.2、0.3、0.4、0.5 W/cm2))和作用时间(1、3、5、10 min)下作用于12~36 h栓龄的96份血栓,观察处理前后的血栓重量及形态变化.结果:血栓发生消溶,且功率及作用时间与血栓消溶率有线性关系.结论:低频连续型超声波具有溶栓效应,这为利用超声治疗血栓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作者:周小煦;吴建国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超排卵周期卵泡发育数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表达的关系.方法:根据取卵时卵泡发育数不同,将卵巢对超排卵药物的反应分为低反应型(卵泡数≤3个)、中反应型(卵泡数4~13个)和高反应型(卵泡数≥14个),分别为3、14、11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分别测定3种反应类型的卵泡颗粒细胞PAPP-A mRNA的表达量及其蛋白含量.结果:低反应型PAPP-A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中、高反应型(P<0.05和P<0.01).低反应型与中反应型及高反应型相比,PAPP-A的蛋白含量也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颗粒细胞中的PAPP-A含量可能影响超排卵周期卵泡发育数.
作者:章晓梅;刘蓓;李永刚;邓波;郭郊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疾病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68例甲状腺病变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甲状腺炎性病变14例,其中弥漫性改变7例,4例肿大;5例叶肿大伴局限性病变,钙化3例.增生病变31例,Grave'病3例,为弥漫性改变并肿大.结节性增生19例.并钙化9例,囊变16例.甲状腺癌17例,其中甲状腺癌伴结节增生10例,5例囊变,14例有钙化.甲状腺肿瘤:腺瘤16例,单发14例,多发2例.12例有囊变,6例伴有钙化.所有瘤灶均有强化完整包膜.CT发现颈淋巴结转移并钙化8例,囊变内壁有结节,淋巴结有明显强化.结论:甲状腺疾病检查应以CT平扫加增强扫描为主,并强调全面综合分析.CT影像对治疗和预后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峥;李华杰 刊期: 200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