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维龙
目的观察奥曲肽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曲肽0.1mg,8h 1次,皮下注射,疗程7~10天,并设立常规治疗对照组,观察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合并胰腺囊肿例数、住院天数及死亡率.结果奥曲肽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可缩短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及住院天数,减少胰腺囊肿并发症及死亡率.结论奥曲肽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一种有效药物,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王晓燕;王云野;王宏光 刊期: 2003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突发致死性哮喘的临床特点及其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因在住院或急诊诊治过程中哮喘突然严重发作而不得不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哮喘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支气管充血、肿胀明显,气道内分泌物少者4例,17例患者气道内有大量痰液,其中有痰栓形成者15例(71.4%),均行支气管灌洗,上机时间:4.7±2.4天,除1例因缺氧时间长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20例均顺利脱机.结论本组患者痰栓形成、痰液阻塞及接触过敏原仍为致死性哮喘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发病突然,迅速恶化,抢救及时症状缓解快,及时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能有效纠正严重缺氧,降低致死性哮喘的死亡率.
作者:陈裕胜;许东琳;林材元 刊期: 2003年第24期
目的本文通过分析临床Ⅲ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经初次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肿瘤切净者、基本切净者与未切净的5年生存率,探讨肿瘤细胞减灭术残余肿瘤的大小对其预后的影响,以及术后的治疗及预后.方法自1991年1月~1998年5月,共收治临床Ⅲ期卵巢上皮性癌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术后的治疗及预后,并对其结果进行讨论.结果 21例肿瘤切净者其5年生存率为42.9%;35例肿瘤基本切净者的5年生存率为35.7%.35例肿瘤基本切净者中,12例残余肿瘤≥1cm和23例≤2cm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1.7%和39.1%.基本切净者中,22例术后1年内化疗<6疗程的5年生存率为23.1%.结论从我们的资料分析说明,残余肿瘤体积愈小,可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提高化疗效果及5年生存率.肿瘤切净者的5年生存率高于肿瘤基本切净者的5年生存率.应重视化疗的规范化,合理选择多途径联合化疗.术后1年内化疗≥6~8疗程可提高基本切净者的5年生存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黄守松 刊期: 2003年第24期
中医临床治病不能取效时,常自问辨证是否正确、用药是否恰当,却往往忽视了以下这些因素也会造成中药疗效的下降.
作者:季敏 刊期: 2003年第24期
目的了解临床医师的生活质量状况.方法运用分层抽样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WHOQOL-100)对某市8家医院334名临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03年某市临床医师的生活质量量表得分略低于1996年全国常模分;男性临床医师在生理、心理领域得分高于女性临床医师.结论临床医师的生活质量与全国常模相比存在差异,男性临床医师的生活质量高于女性临床医师.
作者:周少平;刘庆武;涂俊;胡志艳;吕弘;廖晓明 刊期: 2003年第24期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评价赛若素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 60例HIE患儿随机分赛若素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吸氧、镇静止痉、降颅压及代谢合剂治疗,治疗组加用赛若素5ml静滴,每日1次.结果临床症状平均消失时间治疗组3.8±1.2天,对照组6.1±1.8天(t=4.24,P<0.01),脑电图好转率治疗组100%,对照组60%(X2=5.21,P<0.05).结论赛若素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良好疗效.
作者:何维龙 刊期: 2003年第24期
笔者采用新起点免疫球蛋白(武汉楚冠生物工程公司生产),治疗126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伟明 刊期: 2003年第24期
支气管哮喘是当今世界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哮喘机制及治疗方面进展迅速.目前认为哮喘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多种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AHR)、可逆性气流受阻和气道重建[1].虽然具体的病因尚不明,但和其它过敏性疾病一样,特异性体质和过敏原接触被认为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然而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哮喘患病率显著上升,这显然不能用遗传基因的变化造成的体质改变来解释.环境因素的变化,特别是传染性因子如病毒,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病毒感染影响哮喘死亡率季节性高峰的有关报道支持病毒感染与哮喘的关系.有报道认为病毒感染是引起儿童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83%儿童哮喘发作是由于病毒感染而触发的[2],并且是婴幼儿时期重要致敏因素.多数学者认为,呼吸道病毒感染可增加喘息发作频率,并使哮喘病情恶化.病毒感染与哮喘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现就有关文献加以综述.
作者:张强 刊期: 2003年第24期
心电图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B惯用简称LAH,在临床心电图中较为常见,本文分析68例病人,在冠心病患者发病较高占64.6%,其临床意义不亚于左束支阻滞,因此对左前分支阻滞虽不能作为冠心病的诊断依据,但对冠心病的传导系统病变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刘伟 刊期: 2003年第24期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脑梗塞患者与非脑梗塞者各80例,应用彩超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结果 80例脑梗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59例(74%),而80例非脑梗者(对照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10例(13%),二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塞间密切相关.彩超诊断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有重要意义.
作者:庄瑞玲 刊期: 2003年第24期
目的观察中老年女性冠心病(CHD)危险因素的分布和集聚状况,为早期女性防治CHD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年龄>45岁女性127例,其中6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HD组,并以同期年龄匹配的冠脉造影正常的女性61例作为对照组,以年龄、吸烟、肥胖、家族史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等多重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CHD组合并高血压60.09%、糖尿病18.75%,较对照组合并高血压24.50%、糖尿病4.90%的比例明显增高, Lpa171.18±69.28和LDL3.69±0.71、CRP13.56±7.57较对照组Lpa115.32±53.38和LDL2.59±0.91、CRP8.90±4.92明显增高,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危险因素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除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是中老年女性CHD的相关危险因素外,血脂异常特别是Lpa、LDL升高可能是中老年女性CHD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陈巍;王为民;刘逸菲;孙建辉;张仁坤 刊期: 2003年第24期
笔者观察了刺五加治疗消化性溃疡(PU)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现报告如下.
作者:邹小新;张颖 刊期: 2003年第24期
自1998年以来,我院应用含有指背感觉神经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端、指腹和手指掌侧严重软组织缺损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国璋;王立庭 刊期: 2003年第24期
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65%~75%的肿瘤患者需接受放射治疗[1].在放射治疗中,模拟定位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放射治疗的效果.本文就等中心定位在固定源皮距照射模拟定位中的应用作一分析.
作者:吴金明;丁生苟;刘根华;邓春涟 刊期: 2003年第24期
笔者从2001年11月~2002年11月对10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皿治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联合胸腺肽(长春天诚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青 刊期: 2003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确诊的52例CD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以反复发作腹痛伴腹泻、血便、发热为主.回盲部受累多,呈节段性分布,溃疡多呈纵形伴炎性息肉及粘膜桥、卵石征.活检组织肉芽肿的检出率仅为15.4%.用柳氮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和强的松治疗后自觉症状及肠镜复查均明显缓解.结论 C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活检标本的诊断价值有限,误诊率较高,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钡餐、肠镜及病理分析综合考虑得以确诊.治疗强调内科保守治疗特别是皮质激素治疗的重要性,方案宜个体化.
作者:谢银兰;薛静;郭文;姜泊 刊期: 2003年第24期
轮状病毒肠炎俗称秋季腹泻[1],一般婴幼儿多发,起病急,发展快,病情较重,且往往集中发病.我科住院部于2001年11月下旬~2002年1月上旬约45天共收治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29例,现将诊疗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彭珊璐;廖恩嫦 刊期: 2003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及预后判断指标.方法本文回顾分析了248例1999年1月~2002年12月儿科住院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的娩出史、部分病例的酶学检查、CT影像学表现和临床HIE的分度.结果 HIE患儿的酶学异常升高,有异常娩出史及临床重度HIE的患儿预后较差.结论异常娩出史是HIE发病的主要原因.异常娩出史及临床HIE分度可以作为预后判断的指标.CT影像学检查不能作为预后判断的指标.
作者:黄惠清 刊期: 2003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诱导对老年肿瘤病人麻醉诱导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ASA Ⅰ~Ⅱ级胸科肿瘤手术病人100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和非老年组(年龄小于65岁),将老年组随机分为第1组(复合诱导老年组)和第3组(单纯诱导老年组).将非老年组随机分为第2组(复合诱导非老年组)和第4组(单纯诱导非老年组).每组各25例.复合诱导组诱导药物:芬太尼2μg/kg,2.5min后依次给予咪唑安定0.05mg/kg、异丙酚1.5mg/kg、琥珀胆碱1.5mg/kg.单纯诱导组诱导药物:芬太尼2μg/kg , 异丙酚2.0mg/kg、琥珀胆碱1.5mg/kg.监测入室、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插管后5min、10min、15min的血压、心率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第1组:插管前、插管后、插管后5min、10min、15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与诱导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P值均>0.05).第2组:插管前平均动脉压、心率与诱导前相应指标相比没有明显变化(P>0.05),而插管后、插管后5min、10min、15min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与诱导前相比明显增加(P值均<0.05).第3组:插管前、插管后、插管后5min、10min、15min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与诱导前相比有非常明显降低(P值均<0.01).第4组:插管前、插管后、插管后5min、10min、15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与诱导前相比明显降低(P值均<0.05).结论本试验设计剂量的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诱导麻醉对于老年肿瘤患者麻醉诱导是安全合适的,可以维持诱导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作者:孙莉;陈玉玲;林毅 刊期: 2003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高频电凝切除术后延迟性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分析结肠息肉患者高频电凝切除术后延迟性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756例结肠息肉经高频电凝切除术后发生延迟性出血15例;病变部位结肠息肉的直径在0.5~3.0cm之间;出血时间为48h~5d;小量出血8例,中量出血4例,大量出血3例,无1例死亡.结论为了避免延迟性出血的发生,应注意术前、术中和术后3个环节,出血后应及时处理.
作者:张育明 刊期: 2003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