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臣;蒋大平;卢林明;赵国海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在耳鼻咽喉领域中的病因分布和诊断,评价特异性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Irwin的慢性咳嗽解剖学诊断流程,对42例慢性咳嗽的病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慢性咳嗽的病因给予特异性治疗.所有患者均符合咳嗽时间大于8周、胸片阴性、年龄大于14岁、不吸烟或戒烟4周以上的入选标准.结果:42例慢性咳嗽患者中确诊39例,确诊率93%;其中鼻后滴漏综合征14例,占33%;胃食管反流性咳嗽8例,占19%;咳嗽变异性哮喘7例,占17%;变应性咳嗽10例,占24%;3例经诊断程序检查未能明确病因.39例病因明确者经特异性治疗后,28例患者咳嗽得到临床控制,占72%,其余11例为有效,占28%,咳嗽部分缓解.结论:鼻后滴漏综合征、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变应性咳嗽是慢性咳嗽在耳鼻咽喉领域中的主要病因,针对咳嗽病因的特异性治疗效果良好,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
作者:郑乃彩;方渭清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高负荷对烧伤血清复合缺氧条件下心肌细胞p38表达、磷酸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分别给予正常血清(SN组)、烧伤血清+缺氧(SH组)、烧伤血清+缺氧+10%轴向静态牵张(SHS组)3种处理,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检测磷酸化p38(p-p38)于心肌细胞内的表达情况.结果:SHS组较SH组p38表达、磷酸化增强,且磷酸化高峰提前,免疫荧光分析证实SH组、SHS组心肌细胞内p-p38水平明显提高.结论:高牵张上调烧伤血清复合缺氧条件下心肌细胞p38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后者可能是高负荷对心肌细胞损伤的主要方式.
作者:范鹏举;黄跃生;黄晓元;郑军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探索急性四肢创伤早期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60例早期急性四肢创伤病人按入院顺序编号,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在相同治疗条件下对照组用普通冰袋,观察组用自制10%芒硝冰袋局部外敷,持续72 h,观察肿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肿胀、疼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10%芒硝冰袋制作简便,止血、消肿、消炎、止痛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10%芒硝冰袋冷敷
作者:倪冬梅;柏亚妹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非体外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手术中血管外肺水(EVLW)、肺血管通透性和死腔/潮气容积比(VD/VT)的变化及原因.方法:对15例晚期肝病行原位肝移植手术的患者行全身麻醉,术中全凭静脉靶控输注麻醉药维持,气管插管后经右颈内静脉和右股动脉放置PiCCO导管,通过PiCCO监护仪测定EVLW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左桡动脉穿刺行动脉压监测和血气分析.分别记录手术开始30 min(T1)、无肝期前15min(T2)、无肝期15 min(T3)、无肝期45 min(T4)、新肝期15 min(T5)、新肝期60 min(T6)、关腹(T7)时的EVLW、PVPI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与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结果:T4的EVLW明显低于T5,T3、T4的PVPI明显高于T5、T6和T7,T3、T4的VD/VT明显高于其他5个时刻.结论:非转流肝移植手术无肝期应当控制补液和EVLW,新肝期血管开放后可适当应用降低EVLW的药物,避免新肝期血管开放后引起肺水肿,无肝期的肺增血管通透性明显增高,有隐性肺损伤的可能,要注意采取适当的肺保护措施,无肝期的VD/VT高于其他两期,应当适当地减少通气量,以保持肺通气和血流的匹配.
作者:郭锐;施冲;盛恒炜;曾因明;吴群林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比较恒速输注异丙酚4mg/(kg·h)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及麻醉费用的差异.方法: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0例.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各30例.两组均快速诱导插管,术中按需追加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肌松.A组恒速输注异丙酚4mg/(kg·h),B组持续吸入异氟醚.记录麻醉时间,唤醒时间,各个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计算麻醉费用.术后24h随访,了解有无术中知晓.两组间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两组患者观察过程中生命体征差异无显著性.BIS值A组大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A组患者的唤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患者的麻醉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知晓.结论:按照4mg/(kg·h)的剂量恒速输注异丙酚,能够满足麻醉需求,并未增加麻醉费用,可以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陶蕾;孙绪德;杨永慧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评估非营养性吸吮(NNS)早期预防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早产儿62例,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入院后48h经胃肠喂养,不能吸吮者口饲;对照组开奶同时,用小剂量红霉素静滴,治疗组在饲奶间歇期进行NNS.了解两组早期经胃肠喂养耐受情况,并对两组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时间、自行吸吮喂养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体质量增长、自行吸吮喂养时间好于对照组.结论:NNS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是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
作者:姜赤晓 刊期: 2007年第24期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一种疾病,发病率居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由于近40年来广泛开展防癌普查以及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作者:赵霞;孙倩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总结机械通气患者行纤支镜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68例患者重点清除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积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以便完成纤支镜治疗.护士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作出相应的护理配合,主要包括治疗前用物、病人的准备;治疗中严密观察病情、主动密切配合医生及做好安全防护;治疗后的观察和监护以及作好相关护理.结果:68例患者的纤支镜治疗顺利进行并达到治疗目的,避免了并发症.结论:护士周全的准备、严密的观察和密切的配合在纤支镜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群燕;蓝惠兰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了解心血管手术后常见不适,分析引起患者不适的原因. 方法:通过对120例病人的问卷调查,了解心血管术后常见不适.结果:调查常见的不适为口干口渴、恶心呕吐、疼痛、焦虑紧张、咽部不适、尿路不适等,分析引起不适的原因,与麻醉、气管插管、术后低热、高代谢、低血容量、扩血管药物应用、担心预后、费用、与亲人分离、噪音、制动、自主翻身无力、尿管留置、尿液酸化、尿路损伤等因素相关.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取得较好效果.明显缓解不适,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结论: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术后常见不适,可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痛苦,提高病员满意度,也使护患关系更为融洽.
作者:刘英红;杨满青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床出血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生胆囊床出血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术中因剥离胆囊床时损伤肝包膜及肝实质7例(38.9%),胆囊床渗血5例(27.8%),胆囊变异血管出血3例(16.7%),分离胆囊床时损伤胆囊穿支血管出血2例(11.1%),肝中静脉损伤出血1例(5.6%).采用明胶海绵及纱布压迫、钛夹钳夹、电凝止血等止血措施获得较好的效果.全组病例中转开腹2例,中转手术率为11.1%.术后来发生继发出血,无胆管损伤.结论:胆囊床出血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的常见原因,只要术者掌握腹腔镜手术技巧及相应处理对策,均能获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刘丹峰;孙礼侠;陈玉银;孙荣能;徐庆春;刘昌阔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脾脏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17例脾脏血管瘤患者经肘静脉团注SonoVue,采用对比脉冲系列成像技术,实时观察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增强特征.结果:经超声造影后,17例23个病灶均在增强早期出现增强,20个病灶(87.0%)呈周边向心性增强,3个病灶(13.0%)呈整体性增强.结论:超声造影技术能动态显示病灶增强特征,有助于脾脏血管瘤的诊断.
作者:甘科红;王煜;丛淑珍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四肢重要动脉血管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本组32例34条损伤的动脉,血管修补8条,对端吻合11条,自体静脉移植8条,手术解除骨折压迫1条,切开减张清除血栓4条,血管内液压注射解痉2条.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60个月,平均30个月,无死亡病例.肢体存活28例,截肢4例,3例腕关节离断,1例小腿离断,随访肢体皆存活,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防治术后并发症是挽救生命、提高治愈率和降低肢体坏死率的关键.
作者:谷利民;王兆立;蔡喜传;吕永全 刊期: 2007年第24期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是起源于上颌窦并通过其窦口发展到后鼻孔的单发息肉.好发于儿童,但临床上成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也并不少见,如单纯摘除鼻息肉,复发率很高.我科收治成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2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初亭;吴元庆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晚期大肠癌应用多通道编程泵时辰化疗的临床疗效与副作用,为时辰化疗应用于晚期大肠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60例晚期大肠癌患者分为时辰组与常规组,每组30例.两组的化疗药物剂量均为5-氟尿嘧啶(5-Fu)500 mg/(m2·d),醛氢叶酸(CF)60 mg/(m2·d),草酸铂(L-OHP)30 mg/(m2·d).时辰组予输液泵控制L-OHP、5-Fu/CF大速度和给药浓度高峰时间为16:00、04:00,采用正弦曲线给药.连用4d为1个周期,间隔28d进行下一个周期化疗.常规组予每日静脉滴入,连用4 d为1个周期.间隔28 d进行下一个周期化疗.两组均在连续4次化疗结束后4周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疗效评价标准和不良反应评价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与不良反应评价,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时辰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间近期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时辰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除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之外,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Ⅲ~Ⅳ度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于晚期大肠癌时,时辰化疗与常规化疗方式比较能增加疗效,减少毒副反应,可以普及推广,能为广大晚期大肠癌患者提供新的有效治疗途径.
作者:李文志;冯汝就;林大任;陈文晟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对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高龄患者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70岁以上择期胸腹部手术患者45例,ASA Ⅰ~Ⅲ级,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24例)和芬太尼组(F组,21例),诱导时R组用瑞芬太尼1μg/kg、F组用芬太尼1.5μg/kg,记录诱导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心率、血压.结果:全麻诱导后两组心率、血压均较诱导前明显下降(P<0.05),R组心率变化与F组无明显差异(P>0.05),R组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F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时,瑞芬太尼对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具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纪维;胡乃琴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总结我科76例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纵隔肿瘤切除手术的经验,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76例,男47例,女29例,年龄16~70岁,平均42.5岁,其中确诊胸腺瘤14例,胸腺囊肿9例,皮样囊肿5例,神经源性肿瘤14例,食管囊肿8例,气管支气管囊肿5例,心包囊肿9例,淋巴管样囊肿5例,浸润性胸腺瘤3例,其他3例.均采用全麻双腔插管,健侧卧位或患侧抬高30~45°位,健侧单肺通气.胸腔镜置于腋前线至腋后线的第6~8肋间套管,操作套管2~3个,如术中探查肿瘤直径过大,或因粘连严重显露困难等原因,可辅助小切口完成肿物切除.结果:41例经胸腔镜完成肿物切除,28例附加5~8cm小切口完成手术,4例中转开胸手术,3例行活检,全组病人术后恢复好,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适合于部分纵隔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安全有效,对大多数纵隔良性肿瘤、特别是大部分囊性病变及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切除较传统的开胸手术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周海榆;陈刚;肖朴;唐继鸣;贲晓松;谢亮;吴一龙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笔者近年来应用拔药罐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4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近年来共收治急性面神经炎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10~59岁,病程1~92 d,起病前72例有受凉史.将8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邱继忠;周辰光;万青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价值和降低复发率的技术改进.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下疝囊双重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3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36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单测为8~20 min,平均14 min,双侧为18~35 min,平均28 min,术后住院1~2 d,无并发症,随访3~3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操作者学习曲线期疝术后复发率较高,通过技术改进可以降低复发率;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康复快、复发率低的优点.
作者:伍溢文;张志勇;徐家朴;张建军;侯东旭;李慎惠;江尚回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一种经口咽前路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系统,通过相应部位的解剖学测量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研制各种型号经口咽前路寰椎骨折复位钢板和复位器等配套器械.选45具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椎标本,依次测量寰椎前结节厚度、两侧前弓厚度、两侧前弓高度、两侧侧块外侧壁到中线的距离、两侧侧块前后径及两侧侧块高度.结果:寰椎前结节厚度(6.97±0.84) mm,左前弓厚度(4.67±0.74) mm,右前弓厚度(4.61±0.85) mm,左前弓高度(10.22±1.66) mm,右前弓高度(10.15±1.45) mm,左侧侧块外侧壁到中线的距离(22.12±1.23) mm,右侧侧块外侧壁到中线的距离(22.10±1.33) mm,左侧侧块前后径(19.72±1.56) mm,右侧侧块前后径(20.21±1.69) mm,左侧侧块高度(11.90±1.10) mm,右侧侧块高度(11.52±1.06) mm,左侧侧块内倾角(11.26±1.74)°,右侧侧块内倾角(12.73±1.52)°.结论:寰椎骨折前路复位内固定系统设计新颖,在理论上通过相应部位的解剖学测量证实该系统有足够的解剖安放空间.
作者:廖穗祥;夏虹;昌耘冰;艾福志;王建华;尹庆水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通过分析同时性食管贲门双原发癌漏误诊原因,探讨提高术前诊断率的方法.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同时性食管贲门双原发癌1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1例病人中食管上段贲门双原发癌2例,食管中段贲门双原发癌7例,食管下段贲门双原发癌2例.食管病变均为鳞癌,贲门病变腺癌10例.鳞癌1例.术前诊断主要通过上消化道造影、胃镜和胃超声检查完成,术前确诊食管贲门双原发癌5例,诊断率45%.结论:提高食管贲门双原发癌的术前诊断率关键是要把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有机结合起来,胃超声检查能有效发现贲门病变.
作者:尤振兵;韩学东;李东海 刊期: 2007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