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颈癌的治疗新进展

赵霞;孙倩

关键词:宫颈癌, 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妇科恶性肿瘤, 发病率, 治疗手段, 联合应用, 妇女健康, 防癌普查, 死亡率, 疾病
摘要: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一种疾病,发病率居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由于近40年来广泛开展防癌普查以及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反应蛋白及血尿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血尿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测定1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血清CRP及血尿酸等生化指标,并与30例健康患者(对照组)比较,分析CRP及血尿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级高血压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级高血压组CRP浓度明显高于1级高血压组(P<0.05),3级高血压组也明显高于1级、2级高血压组(P<0.01);高血压组检出血尿酸增高69例,占44.2%,对照组检出血尿酸增高4例,占1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血压组中血尿酸随血压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结论:CRP及血尿酸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关,炎症反应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作者:宋燕;贺明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瑞芬太尼对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之高龄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对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高龄患者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70岁以上择期胸腹部手术患者45例,ASA Ⅰ~Ⅲ级,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24例)和芬太尼组(F组,21例),诱导时R组用瑞芬太尼1μg/kg、F组用芬太尼1.5μg/kg,记录诱导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心率、血压.结果:全麻诱导后两组心率、血压均较诱导前明显下降(P<0.05),R组心率变化与F组无明显差异(P>0.05),R组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F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时,瑞芬太尼对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具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纪维;胡乃琴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严重烧伤小鼠巨噬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在严重烧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表达及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中的作用,明确SGB可否成为改善严重创伤后的GR功能、抑制炎性反应过度的手段.方法:20%TBSAⅢ度烧伤小鼠分为单纯严重烧伤组(烧伤组)、严重烧伤后单侧颈部SGB治疗组(单侧SGB组)、严重烧伤后双侧颈部SGB治疗组(双侧SGB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巨噬细胞GR水平及巨噬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差异.结果:单侧及双侧SGB组腹腔巨噬细胞GR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烧伤组,单侧及双侧SGB组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β、IL-6的作用均显著低于烧伤组.严重烧伤后单侧SGB组及双侧SGB组间巨噬细胞GR蛋白水平及TNF-α、IL-1β、IL-6的表达释放无明显差异.结论:单侧或双侧颈部SGB均可成为改善严重烧伤巨噬细胞GR功能、抑制其过度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手段.

    作者:陆建华;施冲;屠伟峰;张兴安;粟永萍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超声造影在脾脏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脾脏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17例脾脏血管瘤患者经肘静脉团注SonoVue,采用对比脉冲系列成像技术,实时观察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增强特征.结果:经超声造影后,17例23个病灶均在增强早期出现增强,20个病灶(87.0%)呈周边向心性增强,3个病灶(13.0%)呈整体性增强.结论:超声造影技术能动态显示病灶增强特征,有助于脾脏血管瘤的诊断.

    作者:甘科红;王煜;丛淑珍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眼部爆炸伤20例临床分析

    眼部爆炸伤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外伤[1].近年来,眼部爆炸伤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现将我院近10年来收治有完整资料的眼部爆炸伤20例30眼报告如下.

    作者:黄海平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对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对有产时高危因素(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窒息)的新生儿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必要性及合理方法.方法:将连续两年两个时间段出生的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分为普遍预防组(1 127例)及选择预防组(1 237例),对普遍预防组新生儿生后均给予抗生素3d以预防可能发生的细菌感染,对选择预防组必须有C-反应蛋白(CRP)≥4 mg/L的条件才预防应用抗生素,统计两组的感染率、抗生素使用率及使用时间,并作统计检验.结果:普遍预防组的感染率为12.33%,选择预防组的感染率为11.88%(χ2=0.074 0,P>0.05).选择预防组的抗生素使用率(23.69%)及平均使用时间[(1.21±0.47)d]均小于普遍预防组[99.56%,(2.96±0.27)d],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P<0.01).结论:推荐仅对CRP≥4mg/L的易感高危新生儿预防应用抗生素,因为此方法优于普遍预防法,其不增加感染的发生率,确保了医疗安全,又可明显降低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及用药时间,避免了滥用抗生素.

    作者:倪岫云;阮芳菁;田媛莉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福辛普利对胞外调节蛋白激酶在糖尿病肾病中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观察福辛普利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皮质中磷酸化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p-ERK1/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基因的表达及肾脏病理变化的影响.探讨福辛普利对DN肾脏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3只,随机取10只为对照组(A组),其余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1个月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早期DN模型,将大鼠分为模型组(B组)、福辛普利组(C组).C组在成模后2周开始给药福辛普利10g/(kg·d)灌胃;A组及B组灌服相应容量(10mL/kg)的生理盐水,1次/d,连续6周.检测血糖、肾小球滤过率、尿微量白蛋白、肾肥大指数,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肾皮质p-ERK1/2;用RT-PCR技术检测TGF-β1基因的表达.结果:治疗后6周B组和C组血糖值均明显高于A组.C组血糖值与B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治疗6周B组和C组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肾肥大指数和肾小球系膜细胞基质相对面积均明显高于A组(均P<0.01).治疗后上述指标C组低于B组(均P<0.01).C组肾皮质p-ERK1/2、TGF-β1基因的表达均明显低于B组,肾组织病变明显减轻.结论:(1)p-ERK参与了DN的发生与发展.(2)福辛普利抑制DN大鼠肾皮质中ERK的活性,并下调TGF-β1基因的过度表达,减轻肾组织病理改变.(3)福辛普利对DN肾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ERK活性有关.(4)ERK活化与DN高血糖、肾小球高滤过、TGF-β1基因的过度表达有关.

    作者:关欣;郑红光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综合性中医院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综合性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入住ICU的病例(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时间超过24 h)共295例,以入院诊断分类、病情评级、治疗情况、易感因素、感染前侵入性操作、手术情况、感染前使用抗生素等因素为分析因素.用SPSS 11.0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P=0.02,OR=20.61)、病情评级(P=0.00,OR=6.77)、住院≥7 d(P=0.00,OR=50.71)、营养不良(P=0.03,OR=4.45)、使用免疫抑制剂(P=0.00,OR=67.73)、使用碳青酶烯类抗生素(P=0.01,OR:15.79)和使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P:0.00,OR=7.23)等变量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病情评级、住院≥7 d、营养不良、使用免疫抑制剂、使用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和使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是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内源性医院感染是ICU医院感染管理重点.

    作者:何庭辉;田碧文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亲属肾移植术前突发心力衰竭1例的麻醉选择与处理

    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急性左心衰肺水肿是尿毒症的一个急危重并发症,若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得力,病死率很高.及早血液透析和超滤是抢救慢性肾衰并发急性左心衰肺水肿的有效方法[1].肾移植手术围术期和术后患者发生心衰的报告有很多.我院开展肾移植手术已有多年,但亲属肾移植患者在手术之前突发急性左心衰肺水肿的病例仅见1例,给手术和麻醉的抉择带来极大的困难.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文强;任凌云;翁浩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1岁以下婴儿法洛四联症外科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1岁以下婴儿法洛四联症手术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法及围术期处理.方法:2001年5月至2007年5月为54例1岁以下婴儿实施法洛四联症矫治手术,年龄45 d~12个月,平均(7.4±2.8)个月,体重3.5~10.5(6.4±2.8) kg,其中52例行根治手术,2例行姑息手术.结果:全组住院死亡3例,病死率5.5%.随访1-61个月,晚期死亡1例,其余病人心功能及活动能力良好,效果满意.结论:法洛四联症在1岁以下实施手术是安全的,可取得较好效果,关键在于恰当选择适应证、满意疏通右室流出道、加强围术期心肺功能支持.

    作者:朱海龙;张金洲;易定华;孙国成;郑奇军;崔勤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血管移植在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救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管移植在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3例(18条)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分别采用自体大隐静脉(11条)和人工血管(7条)移植进行治疗.结果:死亡1例,其余移植血管均通畅.远端肢体血液循环良好,肢体无肿胀.随访5~24个月,血管通畅率100%.结论:掌握好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手术时机和熟练的血管外科吻合技术及术后的正确处理是成功救治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关键.

    作者:于晋;黄保堂;窦云轲;李波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乳腺纤维腺瘤彩超声像图特征及误诊漏诊分析

    目的:对乳腺纤维腺瘤的2-D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进行探讨及误诊、漏诊原因分析.方法:对80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的2-D声像图及CDF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基本上表现为典型的乳腺纤维腺瘤声像图,形态较规则,边界光整有包膜,内部回声较均匀,后方回声增强的椭圆形或类圆形肿块;35例表现为非典型的声像图,形态不规则,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匀,部分有液化或钙化现象;3例未能探查到明显肿块.CDFI大多数乳腺纤维腺瘤表现为血流稀少或无血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纤维腺瘤价值较高,认真总结以前误诊、漏诊病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作者:刘德林;张珍东;沈修康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6kg以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肺部并发症的呼吸管理

    目的:探讨小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肺部并发症的呼吸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地对我科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183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体重小于6kg的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进行分析,平均(38.3±11.6)d,平均体重(4.2±0.8)kg.行姑息术3例,心内畸形根治术180例.出现肺部并发症者,在外科情况稳定后转新生儿科治疗.术后采用同步间歇指令式通气(SIMV)或同步间歇指令式通气+容量保证(SIMV+VG)模式通气,定时记录动脉血气指标,行气道分泌物培养及积极治疗肺部并发症.结果:转回患儿中终13例死亡.其中11例死亡原因与肺部并发症有关.结论:小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肺部并发症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术后采用SIMV/SIMV+VG模式及低潮气量、高频率等保护性通气策略有利于氧合功能的改善.一氧化氮吸入、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及镇静镇痛技术等的应用有助于肺部并发症的改善.

    作者:梁穗新;孙云霞;余宇晖;钟劲;张宇和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Sonoclot(R)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肝移植围术期的应用

    目的:观察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肝移植围术期的应用.方法:19例行原位肝移植术晚期肝病患者,观察在术前(T0)、手术60 min(T1)、无肝10 min(T2)、新肝5 min(T3)和新肝120 min(T4)5个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PL),同时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 rate)及血小板功能(PF)变化.分析Sonoclot监测结果与常规监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与T0比较,T3时ACT、APTT明显延长,PL明显升高,PLT及PF均降低(P<0.05).(2)ACT与APTT,凝血速率与FIB浓度在T0~T4明显相关(P<0.05);PF与PLT计数在T0和T4明显相关(P<0.05),而在T1~T3无明显相关性(P>0.05).(3)Soncolot能够及时反映机体纤溶亢进及低凝状态.结论: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能对肝移植围术期凝血-纤溶系统作出较为快速、准确的监测.

    作者:陈立新;沈宁;甘小亮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腹部创伤后急性阑尾炎2例

    本院2006年共收治2例腹部创伤后急性阑尾炎患者,现将其病因及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田浩;吴良平;张玉新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广东省健康男性婴幼儿G6PD/6PGD酶活性直接比值法正常值建立的探讨

    目的:探讨广东省健康男性1~6月婴幼儿的G6PD酶活性、6PGD酶活性以及G6PD/6PGD酶活性比值(紫外法UVST),建立年龄在1~6月龄内的健康男性婴幼儿的UVST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对60例1~6月龄的男性婴幼儿采用UVST法检测G6PD酶活性、6PGD酶活性以及G6PD/6PGD的比值.结果:A组19例的G6PD活性为12.73±3.10,6PGD活性为9.67±2.94,G6PD/6PGD比值为1.36±0.26;B组28例的G6PD活性为13.29±2.67,6PGD活性为10.00±2.07,G6PD/6PGD比值为1.35±0.23;C组13例的G6PD活性为11.85±2.63,6PGD活性为10.26±2.44,G6PD/6PGD比值为1.19±0.08.结论:(1)1~6月内男性婴幼儿的G6PD与6PGD活性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2)1~3月内的男性婴幼儿G6PD/6PGD比值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3月内与4~6月的男性婴幼儿G6PD/6PGD比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3)建立1~6月内G6PD/6PGD正常值对诊断G6PD缺乏症是十分重要的,能积极配合临床排除婴幼儿溶血性黄疸的病因,可减少因G6PD缺陷而造成婴幼儿溶血,甚至死亡,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葛艳芬;陈和平;陈冬;龚彩平;谢红东;梁玲;庄顺告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非脱垂子宫阴式切除术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非脱垂子宫阴式切除手术(TVH)要点及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对活动无粘连的子宫肌瘤、腺肌瘤、功血而无生殖器脱垂及恶性病变的30例患者行TVH.子宫6~14孕周大小,平均10孕周,重70~675 g,平均392 g.术中对手术方式略加改进,大子宫行对半切开,肌瘤剔除,遇前腹粘连患者采用侧入式.结果:平滑肌瘤22例,腺肌瘤4例,子宫功能性出血4例,30例均TVH成功.手术时间40~210min,平均73min,出血估计50~260 mL,平均150 mL,住院时间4~8 d,平均5.5 d,术后止痛药使用0~2次,平均0.3次.术后24~48h体温平均37.5~38.2℃12例.48h后无发热.结论:对子宫中等大小,活动,阴道宽松行TVH是安全可行的,而手术成功与术前状态,术者阴式切除的经验和技巧有关,TVH更适合基层应用.

    作者:吴芙蓉;王正如;詹永安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严重烧伤后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严重烧伤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临床烧伤患者分为rhGH治疗组(GH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分别于伤后3、10、17 d检测血清GH,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外周血IgG、IgA、IgM、CD4、CD8、CD4/CD8比值及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变化.结果:GH组伤后第10、17天血清GH、IGF-1、IGFBP-3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各免疫指标烧伤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GH组IgG、IgA在伤后17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GH组CD4值在伤后10、17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CD4/CD8值在伤后17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D8值两组各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H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伤后17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严重烧伤后应用rhGH能促进烧伤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

    作者:陈忠勇;汪仕良;叶祥柏;王锡华;沈运彪;李金玺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膀胱移行细胞癌尿液脱落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TCC)尿液脱落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留取49例TCC患者、10例泌尿系统其他疾病患者和8例正常健康成人的新鲜尿液,离心收集脱落细胞,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TCC尿液脱落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4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脱落细胞中有41例检测出survivin表达,而10例泌尿系统其他疾病患者和8例正常健康成人的尿脱落细胞中均未检测出survivin的表达.以RT-PCR检测膀胱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survivin的方法敏感性为83.7%,特异性为100%.结论:初步的试验结果显示,RT-PCR法检测膀胱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survivin的方法可以作为诊断膀胱癌的无创性方法.

    作者:黄力;陈立新;张孝斌;姚启盛;王晓康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匕首刺人眶内1例

    患者男,29岁,无固定职业.2006年10月26日饮酒后,与他人争执过程中被匕首刺伤左眼.当时左眼活动性出血,患者感觉左眼部疼痛,视物模糊不清,伴有重影,自己未做特殊处理,迅速来我科急诊就诊.检查见:患者神志清楚,视力:右眼5.1,左眼4.6.见一匕首由左眼外上方斜形刺人眶内,匕首体部折断,断端部分外露,固定不动.左上眼睑中外1/3处斜纵形全层裂伤.伤口约15mm,左下睑相对应部位眼睑裂伤,伤口约5mm,眼睑不能闭合.

    作者:王在忠;陈丽玲;柳昕;裴文艳;程颖 刊期: 2007年第2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