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王琳;杨汉东;闵新文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女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初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女性患者 68例(A组),男性患者 61例(B组),AB两组间年龄、基础血压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所有入选者口服替米沙坦 80 mg/d,期间每周随访 1次,监测血压和调查不良反应并根据血压调整剂量,疗程 12周,并在服药前后分别检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血脂、血尿酸及心电图.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且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AB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 80.88%和 83.61%(P >0.05).结论:与男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女性高血压患者由于其自身内分泌的变化,临床治疗较男性患者棘手.但是,本研究发现,替米沙坦对男女高血压患者具有相同的疗效,为临床医生治疗女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作者:陈竹君;周颖玲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对 MM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系统健康教育治疗(护教组),以进行治疗前的 MM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他们在 6个月治疗期间的精神状态、间歇期感染率、按时复治率、病情好转率及生活自理状况变化.结果:护教组与对照组的按时复治率、好转率、治疗后的抑郁状态率和生活自理状况分别为 95.6%、 78.6%、 28.6%、 85.7%和 82.1%、 38.5%、 69.2%、 46.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两组治疗间歇期感染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 MM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对治疗的信心,延缓病情进展.
作者:李小银;揭素铭;李碧辉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 HIV感染孕妇在孕检过程中的管理、分娩方式,新生儿的处理以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问题,为今后同类病例积累经验.方法:自 2002年始向所有在我院产检的孕妇推荐 HIV抗体检测,对 HIV感染孕妇在高危门诊由专人提供咨询和产检并提供转介服务.结果 :共发现 HIV感染合并妊娠患者 6例,其中宫内妊娠 4例,宫外孕 2例. 2例宫内妊娠在孕期接受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另外 2例在孕 36周后来我院产检,剖宫产前予奈韦拉平 200 mg口服. 4例宫内妊娠均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新生儿均为人工喂养并予奈韦拉平抗病毒治疗.发生职业暴露 1例,3个月后查 HIV抗体阴性.结论:及早地向孕妇推荐 HIV抗体检测很重要,有利于孕期接受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及职业暴露的预防.选择性剖宫产术及新生儿人工喂养有利于母婴阻断.
作者:谭华霖;刘奇志;熊振玲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 61例和临床糖尿病肾病 67例分别随机分为缬沙坦对照组和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组,疗程均为 6个月.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明显下降(P< 0.05,P< 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C- C)明显上升(P< 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P >0.05).(2)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早期 DN患者尿白蛋白(MA)、尿α 1微球蛋白(α 1- MG)、尿β 2微球蛋白(β 2- MG)均显著改善(P< 0.05,P< 0.01),而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 0.05).(3)对临床 DN患者的尿蛋白定量、尿α 1- MG、尿β 2- MG、血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治疗组均改善显著(P< 0.05,P< 0.01),且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除尿蛋白定量、尿α 1- MG、尿β 2- MG改善显著(P< 0.05)外,其余指标改善均不显著(P >0.05).结论: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 DN疗效肯定.
作者:李六生;刘建社;陈建娜;胡生琼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 :分析患者的年龄、基础病及抗生素的使用等多因素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病原菌的影响,为 CAP经验治疗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 78例住院的 CAP患者进行痰细菌学检测,78例患者中 60岁以上 39例,33例合并有 1种或 1种以上基础疾病,35例入院前应用过β-内酰胺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果:检出病原菌 118株,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 28株,革兰氏阴性杆菌 71株,真菌 19株,2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有 2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组的混合感染和真菌感染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 0.05,P< 0.001);用药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未用药组(P< 0.05);有基础病组的真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无基础病组(P< 0.01).进一步通过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抗生素的使用主要影响革兰氏阳性菌的检出(χ 2=4.358,P=0.037),年龄的大小与真菌感染和混合感染为相关(χ 2=20.591,P=0.0001;χ 2=5.923,P=0.015).结论:对 CAP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作者:刘一;何晓峰;刘舸;王东;樊再雯;张波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脏黏液瘤的处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 32例老年人心脏黏液瘤患者的术前准备、手术方法、伴发病及围术期的处理等并进行分析.结果:经手术治疗无一例围术期死亡,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手术治疗是治疗老年人心脏黏液瘤的有效方法,针对老年人生理特点,术前准备、围术期及伴发病的妥善处理是保证疗效的重要保障.
作者:何仁良;励峰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笔者采用一种瘘管口联合耳屏缘切口在非感染期切除先天性耳前瘘管,取得较好的治疗和美容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田福年;刘征云;杨攀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 24 h平均脉压(P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8例因胸痛住院接受冠脉造影且规则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并进行 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 PP结果分成 《 50 mmHg(A组)和≥ 50 mmHg(B组)两组.结果 :两组比较,B组患者的年龄、 24 h平均收缩压(MSBP)高于 A组(P< 0.05),而 24 h平均舒张压(MDBP)差异无显著性(P >0.05); B组患者的病变冠脉记分和冠脉病变记分明显增加(P< 0.01),而病变冠脉支数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 :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的 PP可反映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作者:张卫;朱桂平;金文敏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了解 L-精氨酸(L- Arg)、维生素 C(VitC)干预手术应激对实验狗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方法:健康成年杂交狗随机分为对照组、 L- Arg干预组、 VitC干预组,检测不同时点其血清和胃黏膜的相关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结果:手术应激引起实验狗血清和胃黏膜中 MDA、 SOD、 NO、 NOS的改变,VitC,L- Arg干预减少 MDA的含量,增加 NO的量(P< 0.05),对 SOD、 NOS的改变不大.结论:适量的 VitC、 L- Arg可减轻手术应激对机体的损害,有利于机体的康复.
作者:柴智明;陈祥攀;钱大青;张阳;吴少云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26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 3组,正常对照组、 AS模型组和缬沙坦组,观察各组实验前后血脂和 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主动脉血管内皮病理形态学观察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 1)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与 AS模型组比较,缬沙坦组血脂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 >0.05) ; CRP水平降低(P< 0.01);主动脉血管内膜斑块减少,内膜 /中膜厚度比明显降低(P< 0.01);血管内皮 VCAM- 1表达减少(P< 0.05).结论:缬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与脂质代谢无关,而与抑制炎症有关.
作者:陈欣;王琳;杨汉东;闵新文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我院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的病原菌菌型分布及耐药现状,以及纤维支气管镜下气管黏膜的改变.方法:选择 136例住院 48 h后出现肺炎的患者,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收集灌洗液作细菌培养并做支气管黏膜的镜下评分.用 16种常用抗生素进行体外药敏试验,采用 Kirby- Bauer纸片扩散法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进行.结果:研究发现支气管黏膜损伤严重(镜下评分≥ 3分 ),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当评分 《 3分时,则革兰氏阴性菌占主导.分离出的病原体中革兰氏阳性菌占 34.04%,革兰氏阴性菌占 53.19%.前 3种病原菌占的比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占 19.14%,铜绿假单胞菌占 17.02%,肺炎克雷伯菌占 14.89%,本组病例中还分离出 1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结论 :革兰氏阳性菌所致 HAP对支气管黏膜损害较重,革兰氏阴性菌相对轻些,采用支气管纤维镜及肺泡灌洗能比较准确查找到致病菌并对气管黏膜损害作出评价.
作者:黄少丹;魏衍超;田利奇;邬勇坚;陈飞鹏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肝原性糖尿病的临床特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的方法,观察肝原性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Child- pugh分级 C级患者肝原性糖尿病发病率高;具有典型糖尿病症状的占 3.13%,其空腹血糖平均值低于原发性糖尿病组(P< 0.05),空腹及餐后血糖、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平均值高于单纯肝病组(P< 0.01),白蛋白平均值低于单纯肝病组(P< 0.05),餐后 2h血糖与转氨酶呈正相关(P< 0.05);治疗上部分患者随肝病治疗的好转血糖复常.结论:肝原性糖尿病症状不典型,有加重肝损害的趋势,治疗需以肝病治疗为主.
作者:丁百静;关英慧;朴云峰 刊期: 2006年第13期
为适应尿沉渣分析标准化的要求,UF- 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 UF- 100尿沉渣分析仪对细菌的检测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较高的假阴性和假阳性 [1-2]. UF- 100对细菌检测的低可信度也导致细菌复查域值尚无一个明确的定论.本研究分析了无菌生理盐水、健康体检人群 1(化学分析全阴性及镜下无沉渣)、健康体检人群 2(随机)、菌尿(NIT阳性及沉渣涂片细菌阳性) 4个层次细菌总数,并做统计学分析,旨在探讨寻找一个合适的细菌复查域值.
作者:李广华;罗燕飞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患者男,18岁.因反复心悸、胸闷 1个月来诊.体检:心界不大,心率 110次 /min,心律不规则,心尖部可闻及Ⅱ /6级收缩期杂音.实验室检查:电解质正常.
作者:陈万国;田文芬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CVD)患者血浆 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 C反应蛋白(hs- CRP)和总胆红素(TB)的关系.方法:采用经 CT确诊的 CVD 患者共 52例,对照组 28例,分别取血测定 D二聚体、 Hcy、 hs- CRP和 TB.结果:CVD组血浆 D二聚体和血清 Hcy、 hs- 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 T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关分析发现 CVD组血浆 D二聚体与血清 Hcy和 hs- CRP呈正相关,与血清 TB呈弱负相关.结论:CVD患者血清 TB、 Hcy和 hs- CRP与血浆 D二聚体水平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王天成;汪整辉;李国权;王小林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中药经验方治疗脂溢性皮炎临床效果.方法:60例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维胺酯治疗组,分别给予中药和维胺酯胶丸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瘙痒、红斑、鳞屑、糜烂、渗出等症状与体征的改善及疗效.结果:60例脂溢性皮炎患者经治疗后,中药治疗组有效率达 90.00%,维胺酯治疗组有效率 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中药对脂溢性皮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蒋卫民;张振波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评价 3种真菌检查方法在诊断甲真菌病中的应用.方法:分别采用直接镜检法、恒温加热溶甲法和培养法对 110例甲真菌病的病甲标本进行处理后镜检.结果:直接镜检法检出真菌 59例,阳性率为 53.64% ;恒温加热溶甲法检出真菌 98例,阳性率为 89.0% ;培养法检出真菌 85例,阳性率为 77.27%.直接镜检法与恒温加热溶甲法差异有显著性(χ 2=35.37,P< 0.05).结论:直接镜检法快速,但检出率低,恒温加热溶甲法检出率高,但需对标本预处理;培养法耗时长,但可以作菌种鉴定,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叶瑞兴;邱秀梅;李志武;布景昭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联合柳氮磺胺吡啶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对 43例轻、中度末端溃疡性结肠炎病人随机分为氧化苦参碱+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组(28例 )和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组(15例 ),保留灌肠治疗 1个疗程后评估疗效,并检测结肠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 1)的表达变化.结果:症状缓解率和内镜缓解率氧化苦参碱+柳氮磺胺吡啶组均为 92.9%(26/28),柳氮磺胺吡啶组症状缓解率为 93.3%(14/15),内镜缓解率为 80.0%(12/15),两组内镜缓解率差异有显著性(P< 0 05).免疫组化结果示氧化苦参碱与柳氮磺胺吡啶均能降低结肠组织中 ICAM- 1表达,但两者联合应用对 ICAM- 1下调作用更明显(P< 0 05).结论:氧化苦参碱+柳氮磺胺吡啶局部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疗效,其机制可能与下调 ICAM- 1表达有关.
作者:袁祥光;曾兆雄;梁惠森;阮建波 刊期: 2006年第13期
CD3700在白细胞计数 (WBC)及分类时,偶见 WBC图基线升高,正常基线下方应为空白,基线升高后形成下方左侧有大量红色点状图.
作者:胡珺;吴子安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治及预后情况,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 1996-2004年收治的低颅压性 SAH患者与原发性 SAH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9例患者经治疗均治愈,1例好转,无一例复发.结论: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并继发 SAH经正确诊治后均可治愈.
作者:雷建明;江先娣;黎朝茂;洗明健 刊期: 200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