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李军苗;曹美萍
目的:观察非诺贝特对高胆固醇血症兔脂肪组织组织因子(TF)mRNA表达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机制.方法:1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高胆固醇血症组和非诺贝特治疗组.实验的第12周末取兔皮下脂肪组织,并分离培养脂肪细胞,应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脂肪组织和细胞TF、PPARγ和PPARαmRNA的表达.结果:RT-PCR结果显示高胆固醇血症组脂肪组织TF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1.149±0.014 vs 1.034±0.011,P<0.01).非诺贝特干预4周后,该组脂肪组织TF mRNA表达明显低于高胆固醇血症组(1.017±0.010 vs 1.149±0.014,P<0.01).与对照组比较,高胆固醇血症组脂肪组织PPARγ mRNA表达显著升高(0.575±0.141 vs 0.425±0.082,P<0.05),非诺贝特能降低高胆固醇饲养兔脂肪组织PPARγ mRNA表达(0.478±0.110vs 0.575±0.141,P<0.05).3组兔脂肪组织PPARα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培养的脂肪细胞,非诺贝特呈浓度依赖性地降低脂肪细胞TF和PPARγ mRNA表达.结论:非诺贝特能抑制高胆固醇饲养兔脂肪组织TFmRNA表达,其机制之一可能与下调脂肪细胞PPARγ mRNA表达有关.
作者:李洁琪;赵水平;李琳;吴洁;方颖;吴立荣;陈云;李屏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了解我院院前急救的疾病谱、季节、时间、年龄及死亡原因分布等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我院2003-2005年5 285例院前急救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居前三位的院前急救疾病依次为各种外伤、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分别占32.43%、15.27%、12.09%;其季节性不明显,在时间上以下午4时至8时多,占21.82%,其次是晚上8时至12对,占20.74%;以青少年居多,占48.84%,其次是老年,占29.29%,再次是中年,占18.85%;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和外伤.结论:分析本地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制定相应措施,以不断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作者:刘智勇;张永标;梁彩倩;赵锋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并发水钠代谢紊乱的特点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4例高血压脑出血并发水钠代谢紊乱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钠、尿钠、渗透压以及中心静脉压等确定水钠代谢紊乱的特点,并进行相应处理.结果:本组水钠代谢紊乱的发生率为28.3%,其中低钠血症30例,高钠血症4例.水钠代谢紊乱以脑性盐耗综合征常见.水钠代谢紊乱平均开始时间为(5.2±2.3)d.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容易并发水钠代谢紊乱,要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对症处理.
作者:万金中;赵剑峰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Remi)及丙泊酚静脉靶控输注(TCI)用于控制性降压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行鼻内窥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R组)和对照组(S组),每组20例.两组均以丙泊酚维持麻醉,R组微泵输注瑞芬太尼用于麻醉和降压,S组微泵输注芬太尼维持麻醉,硝普钠控制性降压.观察并记录降压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监测动脉血气和乳酸值.结果:两组均达到了预期的降压目标.S组患者降至目标血压时间较R组短,降压开始后心率逐渐增快,与术前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术毕仍快于术前心率,血乳酸浓度和剩余碱绝对值均较降压前增高;S组患者降压30 min和术毕心率均较R组显著增快,术毕血压明显高于R组,并有部分病例出现反跳性血压增高;R组术中和术毕血乳酸含量和BE绝对值均较S组低.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控制性降压麻醉可控性强,复压后无高血压反跳,能有效控制鼻内镜手术的出血情况.
作者:黎笔熙;陈利民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散发型无痛性甲状腺炎(SPT)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及有关治疗对其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将我科诊断的SPT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及对照组(15例),治疗组给予心得安10 mg,每天3次,火把花根片4片,每天3次,以后随心率减慢及症状改善减量,对照组予维生素B1 20 mg,每天3次及维生素B620 mg,每天3次,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对照组的甲状腺毒症期为(72.5±13.5)d,正常甲状腺素血症期为(33.5±4.5)d、低甲状腺素血症期为(124.5±25.5)d,随访1年期间2例(13.3%)复发,1例遗留永久性甲减;治疗组甲状腺毒症期为(35.5±4.5)d,治疗期间未出现甲减,仅1例(6.7%)复发,未出现永久性甲减.结论:相关治疗能较快控制症状及降低复发率,并可能减少永久性甲减的发生.
作者:伊娜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总结结肠途径治疗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2003-2005年采用结肠途径治疗机行结肠清洗治疗功能性便秘40例.结果:利用结肠途径治疗机治疗功能性便秘总有效率达97.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护士熟练运用结肠途径治疗机行结肠清洗治疗功能性便秘,能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为患者摆脱对泻剂的依赖、逐步恢复到规律排便提供了一个平稳过渡的机会.
作者:周梅花;过利波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在不同水平探讨芦荟凝胶治疗大鼠Ⅱ度放射性皮炎发生的机制.方法:首先建立SD大鼠裸露背部10%Ⅱ度放射性皮炎模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为自然愈合组,实验组为芦荟外涂组,实验组每日用鲜芦荟凝胶外涂辐射伤口区,每日2次.辐射伤后2、6、10、18、24、34 d,每组各活杀大鼠5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并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分别记录肉芽组织均数、创面愈合率及伤口局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量.结果:实验组bFGF的表达总体均数(123.82±10.58)低于对照组的表达总体均数(140.31±8.29),差异有显著性(t=2.25,P<0.05),以末期明显.实验组肉芽组织均数、创面愈合率较对照组高,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芦荟凝胶对大鼠Ⅱ度放射性皮炎有治疗作用,机制与bFGF分泌的促进相关.
作者:卢金利;刘小平;杨芳;李明众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可疑或诊断冠心病的患者作冠状动脉MSCT检查(0.5 s螺旋扫描,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单或双扇区重建算法,1.25mm层厚,250 mm显示野,512×512矩阵,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采用容积再现技术、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图像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对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直径≥2 mm)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在34例患者冠状动脉的351节段CT图像中,能够满足血管评价者为296节段,诊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分别为25节段、9节段和6节段;诊断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分别为11节段、6节段和23节段.结论:MS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显示以及对管腔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建华;李军苗;曹美萍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了解鄂南农村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法,抽取鄂南农村社区居民1 641例进行调查.结果:高血压患病率为25.8%,其中男性为27.3%,女性为24.1%,性别差异无显著性(χ2=2.10,P>0.05).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40岁以后上升幅度较快.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为13.41%,40岁以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增幅较大.高血压知晓率、规则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26.48%、13.71%、6.25%.年龄、家族史、吸烟、饮酒、食盐量、体重指数、动物脂肪摄入量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家庭经济收入高是保护因素.结论:高血压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农村社区居民中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作者:蒋汝刚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速尿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型肺炎的疗效.方法:对46例婴幼儿喘息型肺炎患儿采用速尿超声雾化或氧雾吸入治疗(治疗组),并与常规氨茶碱或立其丁治疗的32例喘息型肺炎患儿(对照组)对照.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或0.01),且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P<0.05或0.01).结论:速尿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型肺炎简便易行,且药源广泛、价廉,在基层医院推广尤为实用.
作者:李雪山 刊期: 2006年第19期
血小板减少症是慢性肝病患者临床上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总发生率约为37%~77%.慢性肝病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复杂,传统的观点常归咎于脾大、脾功能亢进,或自身免疫紊乱(如抗血小板抗体PAIg)、骨髓抑制及营养不良等,但近年来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渐受关注.现就其在肝病患者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及其与慢性肝病其他指标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何伟锋;李韶光;许岸高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应用多巴胺、硝普钠微量泵联合治疗慢性心衰,观察用药前后无创血液动力学参数变化.方法:选择68例心功能不全均为Ⅲ~Ⅳ级心衰患者.以多巴胺3~5μg/(kg·min)、硝普钠12.5~50μg/(kg·min)的浓度,微量泵持续泵入,疗程7~10 d.结果:经多巴胺、硝普钠治疗后患者症状与体征好转,有效率60.3%,显效率23例,总有效率94.1%.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直径、左室短轴缩短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无创血液动力学参数: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外周血管阻力较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多巴胺、硝普钠适用于各种心脏病所致的心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可提高疗效,产生协同和互补作用,缩短治疗时间,降低病死率,且安全有效.
作者:王怀祯;刘迎午;王禹 刊期: 2006年第19期
Bartt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疾病,多发于儿童,50% 5岁以前发病[1],笔者临床遇见1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儿女,11个月,以厌食、反复呕吐、消瘦、发现生长发育迟缓6个月之主诉入院.4个月龄始家长发现患儿食纳较差,易呕吐,欠活泼,易疲乏,并逐渐消瘦,生长发育较同龄儿略迟缓.否认多饮多尿史.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史无异常.入院查体:体重6 kg,身高67 cm,BP 95/60mmHg,神清,消瘦,皮肤稍干燥,弹性稍差,脐旁皮下脂肪约0.4 cm,前囟0.8cm×1.0 cm,平软,双肺呼吸音清,心率112次/min,律齐,心音稍低钝,未闻及杂音.腹软不胀,肝右肋下1.0 cm,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张力略低,双膝腱反射稍减弱,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作者:文家伦;高晓洁;徐雅南 刊期: 2006年第19期
我科于2005年6月收治1名用偏方活吞泥鳅治疗胆道梗阻性黄疸造成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的患者,临床罕见,作为教训应引以为戒,特此报道如下.
作者:于小杰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进一步加深对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临床和电生理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8例变异型GBS的临床表现,分析神经电生理结果.结果:4例患者以感觉异常为首发症状,2例以双侧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为主要表现,另2例出现头晕、复视和行走不稳;脑脊液(CSF)检查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其中1例面瘫者脑脊液正常);8例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周围神经脱髓鞘改变为主.结论:变异型GBS临床上因无肢体瘫痪,表现多样化,诊断有赖于CSF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作者:汪琴;王丽娟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探索呼吸道异物患儿围手术期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总结329例行手术治疗的呼吸道异物患儿的围术期护理.结果:所有患儿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结论:良好的术前、术中、术后观察及护理在儿童呼吸道异物的治疗中至关重要.
作者:陆莉;陈穗珍;黄小洁;潘美穗 刊期: 2006年第19期
恩丹西酮是近年来术后抗呕吐领域发现的一种新型有效药物,但临床上有一部分患者效果并不理想,对这些患者采用小剂量的异丙酚治疗,结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赵荣银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介绍1例木村病(Kimura's diseaase,KD)的诊治过程.方法:病例分析及复习文献关于KD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思路及治疗方法.结果:本例KD因纵隔淋巴结肿大伴肿瘤标志物阳性而长期误诊,因长期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反复头面部皮下结节,活检后确诊.强的松治疗伴有蛋白尿表现的KD病有效.结论:KD是一种流行于东亚地区罕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临床医生认识不足易误诊.
作者:林沁;庄永泽;陈淑娇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在主动脉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9例采用不同触发扫描技术的主动脉3D-CE-MRA的图像资料,对比其图像质量及扫描成功率.结果: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能获得高质量的图像质量,失败率0%.其他触发技术扫描的图像质量一般.结论:获得高质量的3D-CE-MRA图像,扫描技术和方法的选择很关键,利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能获得高的图像质量和成功率.
作者:莫本成;姚立新;钱万科;李晓霞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与顺铂(DDP)腹腔内灌注治疗消化道肿瘤合并癌性腹水的效果.方法:治疗组52例癌性腹水患者应用IL-2与DDP腹腔灌注化疗;对照组49例患者采用DDP做腹腔灌注化疗,予B超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腹水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癌性腹水总有效率为82.7%,对照组治疗癌性腹水总有效率为53.1%.结论:DDP联合IL-2治疗消化道肿瘤合并癌性腹水有显著的协同作用(χ2=10.233,P<0.05),毒副反应小,见效快,能及时减轻患者的痛苦,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柏庆;章健;裴俊峰;钱彩艳 刊期: 200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