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列腺切除术后再入院原因分析

杨金校;林考兴;阮绍坤;陈群阳;宋启哲;李峰

关键词:前列腺切除术
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切除术后再入院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回顾分析 1992年 3月至 2004年 3月收治的前列腺切除术后再入院患者 27例.结果:再入院原因为膀胱颈部挛缩 10例,继发出血 6例,尿道狭窄 4例,腺体残留 3例,尿路感染 2例,再发前列腺癌 1例,膀胱逼尿肌功能障碍 1例.结论:膀胱颈部挛缩、继发出血、尿道狭窄、腺体残留是前列腺切除术后再入院的主要原因.术前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与控制感染、合理的手术操作可以减少术后再入院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并存代谢综合征的髋部骨折并发症的护理

    目的:分析并存代谢综合征的髋部骨折并发症,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 1997年 6月到 2002年 6月 5年间,365例髋部骨折患者中 56例并存代谢综合征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防治、疗效.结果:并发症的发生与并存症的存在与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并存代谢综合征的髋部骨折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及时有效地治疗并存症,加强各系统的观察、护理,早期离床活动,是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作者:周时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尿道会师术后腔内放射治疗1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尿道会师术后腔内放射治疗对于防止尿道狭窄发生的效果.方法:对于 18例外伤引起后尿道断裂患者采用尿道会师术,术后 1周行铱-192腔内放疗,剂量每次 300 cGy,隔日 1次,共 1 200~ 1 800 cGy.术后 4~ 6周拔除尿管.结果: 18例随访 12~ 18个月,平均 15个月,2例于拔除尿管后有排尿不畅,行 3次尿道扩张后好转.16例排尿通畅,大尿流率 12.3~ 32.5 mL/s.其中 2例于术后 3个月出现不同程度尿道狭窄,行尿道内切开后定期尿道扩张未见复发.结论:尿道会师术后腔内放疗有助于防止尿道狭窄的发生,效果良好,值得推荐.

    作者:杜春;杜双宽;赵洁光;程永毅;徐永刚;赵淑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成人肠套叠52例诊断探讨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诊断措施,提高早期确诊率.方法:对 1980- 2003年收治的 52例成人肠套叠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 36例,确诊率为 69.2%,42例分别采用 B超和(或)钡灌肠、 CT检查,其中,B超检查 21例,确诊 12例,钡灌肠检查 25例,确诊 17例,CT检查 6例,确诊 5例.结论:钡灌肠、 B超及 CT检查准确率较高.钡灌肠、 B超可作为常规检查,必要时行 CT检查,提高确诊率.

    作者:岑延增;罗云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鞘内吗啡镇痛研究

    目的:明确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方法:选择经腹腔子宫切除、剖宫产、前列腺切除,ASA 1-3级,无严重器质性病变的病人 793例,其中采用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 383例:吗啡 0.5 m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 0.5 mL,腰麻病人伴以 0.5 %布比卡因 2~ 2.5 mL一起注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吗啡镇痛组 410例:首剂量吗啡 1.5 mg,维持量吗啡 80~ 100 μ g/h.观察瘙痒、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例数.结果:两组镇痛效果良好.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组瘙痒、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例数分别为 286、 211、 8例;硬膜外吗啡镇痛组瘙痒、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分别为 139、 131、 3例,P< 0.05.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组副作用发生率高于硬膜外吗啡镇痛组.结论:蛛网膜下腔吗啡不适用于术后镇痛,但可用于晚期癌痛治疗.

    作者:于卫;王春晓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食管胸膜破裂1例

    患者,女, 60岁,以胸痛胸闷喘憋 2 h 于 1997年 5月 31日下午入院.患者 2 h 前突发胸痛胸闷,伴喘憋、乏力、大汗、不能平卧.既往身体健康,无外伤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检:体温 36.3 ℃、脉搏 100 次 /min、呼吸 35 次 /min、血压 12/8 kPa,呼吸急促,痛苦面容;右肺呼吸音低,左肺散在湿罗音;心率 100 次 /min,律整,心音模糊;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腹水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 V1~ V6T波例置.胸部透视示:右侧液气胸占 30%.治疗经过:入院后给持续吸氧、镇静止痛及抗菌止喘药等治疗未见好转,且感到喘憋加重,头晕、大汗、濒死感觉.遂给予胸腔穿刺抽液,取右侧腋后线第 8肋间,局麻后以 30 mL 针管共抽出淡红色混浊液体 200 mL,但患者喘憋仍未减轻.后追问病史,患者有反酸及在饮食中呛咳病史,即给予 2 mL 美蓝稀释后口服,抽出胸水即变蓝色,遂考虑食管胸膜破裂致液气胸.急转外科手术治疗.后因呼吸困难逐渐加重,未能手术,给予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持续胃肠减压后,病情未见好转,于发病 24 h 后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作者:潘卫中;丛继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宫腹腔镜联合诊治有排卵性不孕症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在有排卵性不孕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 76例有排卵性不孕症的妇女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进行诊治,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随访妊娠情况.结果: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对有排卵性不孕病因诊断的正确率及手术效果明显优于两镜单独检查,手术具有时间短、创伤小、病人恢复快等优点.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应作为诊治有排卵性不孕症的首选方法.

    作者:夏敏;杨菁;徐望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轻微外伤所致血肿的外科临床处理对策

    目的:通过对轻微外伤所致血肿诊断和处理的分析,避免遗漏或延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4例轻微外伤后血肿形成患儿,分别位于颈部及腹部各 2例.均因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手术.结果:完整切除颈部血肿及周围淋巴结 2例,病理结果为恶性淋巴瘤.1例行胰体尾血肿和脾切除,病理为胰腺实体-囊性假乳头状瘤.1例为左肾母细胞瘤破裂出血.结论:轻微外伤后血肿形成且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须考虑肿瘤存在的可能.应手术清除血肿,术中病理明确有无肿瘤存在.肿瘤早期发现完整切除,效果良好.

    作者:王俊;施诚仁;张驰;陈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肠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肠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微生物检验常规方法或 API、 ATB系统(Bio-Merieux,法国)鉴定肠球菌,用 K-B法及 E-test试条法检测肠球菌耐药率.结果:湖北省 15家三级甲等医院 2000- 2003年临床分离出不重复的肠球菌 2 706株,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耐久肠球菌分别占 72.1%、 16.8%和 3.5%,标本来源依次为尿液 33%、分泌物 14.9%、生殖道分泌物 10.1%、痰 8.8%、伤口分泌物 5.1%及血液 4.0%,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氨苄西林、青霉素 G及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 1.8%、 3.3%、 9.5%、 33.3%、 34.8%和 46.2%,除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外,屎肠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粪肠球菌,耐氨苄西林株和氨基糖甙类高水平耐药株的分离率分别为 42.1%和 28.5%.结论:肠球菌的临床分布较广,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较严重,临床应加强对使用抗生素的管理并应动态监测细菌耐药性的变化.

    作者:赖晓全;王洪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髋臼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临床分析

    髋臼骨折是髋关节受高能暴力打击所致,伤情常极为复杂.目前髋臼骨折脱位的发病率也有增加的趋势.我院自 1990年 7月至 2003年 7月共收治髋臼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患者 38例,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刘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

    脑膜瘤是常见的脑膜肿瘤,原发于蛛网膜层的蛛网膜内皮细胞,约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 15%~ 20%.其中绝大多数是良性肿瘤,少数为恶性肿瘤,临床上多采取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但有部分脑膜瘤即使病理学特征是良性肿瘤,包膜完整,采取完全切除术后也有复发.

    作者:程宝春;万经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腹主动脉瘤10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研究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分析 10例经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术后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康复出院,随诊均良好,临床疗效满意.结论:及早诊断和正确掌握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是提高腹主动脉瘤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对腹主动脉瘤患者应在充分准备下积极择期手术,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是手术成功和顺利康复的根本保证.

    作者:连福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急诊和亚急诊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总结急诊和亚急诊手术治疗婴儿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PH)的麻醉处理要点.方法: 2002年 10月至 2004年 6月,采用急诊和亚急诊手术治疗 61例 VSD+ PH的婴儿,其中男 48例,女 13例,年龄 27 d至 1岁,平均(5.44± 2.82)个月.体重 3.0~ 8 kg,平均(5.12± 1.17)kg.分析术中术后麻醉处理中,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防治.结论:术中良好的呼吸管理,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术中术后重视肺动脉高压危象的防治,可使 VSD+ PH婴儿安全渡过手术期.

    作者:胡华琨;谢维炎;黄芳;万智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三房心37例的病理解剖和外科治疗

    目的 : 探讨三房心的病理解剖特点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 回顾性分析 1979年 1月至 2003年 5月间我院外科治疗的 37例三房心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21例,女 16例,年龄 0.6~ 35岁,平均年龄(9.8± 8.6)岁.16例病人术前经超声心动图或心导管检查确诊,21例术中探查确诊.其中 32例合并其他心内畸形.手术经右房切口进入左房,完整切除左心房内隔膜,同期处理合并畸形.结果 :全组患者早期死亡 3例 ,死亡率 8.11% ,长期随访 32例(94%),随访 3个月至 15年,疗效满意 ,心功能恢复Ⅰ级 23例,Ⅱ级 8例,Ⅲ级 1例.结论 : 三房心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多合并各种心内畸形,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三房心的诊断中有较高价值.手术切除左心房内隔膜并同期矫治合并心内畸形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韩宏光;张南滨;汪曾炜;朱洪玉;王辉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异位甲状腺肿瘤2例

    异位甲状腺癌发生少见,我院发现 2例异位甲状腺癌,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 1,女, 21岁,因颈前肿块 1月余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好,双侧甲状腺无肿大,颈前正中舌骨下方可及一囊性肿块, 4 cm× 3 cm 大小,随伸缩舌上下活动,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无压痛.入院诊断:甲状舌骨囊肿.经术前准备,于 2004年 7月 1日行肿块切除术,术中所见:颈前正中舌骨下方可及一 4 cm× 3 cm 大小囊性肿块.术后病理诊断:甲状腺滤泡性乳头状癌.

    作者:马建青;李明信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酸蚀过程中玻璃离子护髓与否对光固化楔缺治疗后牙髓刺激症状产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酸蚀过程中玻璃离子护髓与否对光固化楔缺治疗后牙髓刺激症状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 300颗牙本质中、浅层楔缺牙齿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酸蚀过程中进行玻璃离子牙髓保护.光固化治疗 1周、 1个月后我们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冷热刺激症状及补物触痛的统计,并用配对 t 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周后未用玻璃离子护髓的牙齿光固化治疗后冷热刺激症状及补物触痛的比例分别高出玻璃离子护髓组 10%、 4.7%.选择 1个月后复诊,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中浅度楔缺牙酸蚀过程对牙髓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光固化治疗后牙髓刺激症状及补物触痛(这种情况是可逆的,大部分牙髓可在 2~ 3周内恢复正常).玻璃离子护髓可减少 10%上述症状产生的可能,减少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作者:谷无畏;王小芳;姜卓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有限椎板切除术对腰椎管狭窄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作用

    目的:评价有限椎板切除术对腰椎管狭窄症以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 2000年 1月至 2003年 12月期间随访的采用有限椎板切除术治疗的 137例腰椎管狭窄症和(或)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后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调查评价.结果:本组病例总数 137例,其中男 78例,女 59例,平均年龄 45.6岁,随访时间长 15个月,短 1个月,平均 6个月.术后腰痛改善总有效率 83%,腿痛改善总有效率 96%,仅 1例病人由于椎间盘复发行再手术椎间融合治疗.结论:有限椎板切除术能够有效地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以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而且能够更好地保存脊椎稳定结构而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

    作者:张文捷;周跃;王敏;王建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脊髓栓系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20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诊治方法.方法:对 20例脊髓栓,系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行尿动力学及腰骶 MRI检查,并依尿动力学结果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其中行解栓术 10例,间歇性清洁导尿 3例,膀胱扩大术 2例,尿道周围胶原注射 3例,骶神经调节 2例.所有患者治疗后均行尿动力学随访.结果: 16例获 6个月至 2年的随访,其中 12例膀胱、尿道功能明显改善,2例需一直行间歇性清洁导尿,但无上尿路恶化,2例膀胱尿道功能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 87.5%.结论:对脊髓栓系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应行尿动力学与 MRI检查,并依尿动力学结果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如解栓术、间歇性清洁导尿、膀胱扩大术、尿道周围胶原注射等,效果良好.

    作者:汤平;曾健文;姜粹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小切口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

    自 1994- 2003年,我院采用小切口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 5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利昕;魏振;王卫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鼻部手术与操作中患者晕厥的预防和护理

    晕厥在鼻部手术的操作中常出现,我院 1998年 1月至 2004年 1月在鼻部手术和操作中出现晕厥 52例,现就其发生原因、特点及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吴小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耳内镜下耳外科微创手术

    耳外科兴起于 19世纪,但取得突破性进展则是在 20世纪中叶. 1952年, Wullstein将手术显微镜用于耳科手术,奠定了耳显微外科的基础.随后,手术显微镜得以广泛应用,使中耳显微外科技术不断提高.继之,显微技术进一步应用于内耳和桥小脑角的手术,进而开创了耳神经外科的先河,并促进耳科医师开展颅底外科和侧颅底外科 [1].至今,手术显微镜一直是耳外科常用的手段.手术显微镜因能提供良好的照明和高质量的放大图像 ,四十多年来在中耳手术中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术者只能观察物镜轴线正前方的结构 ,隐蔽部位的手术操作往往需要人为地破坏中耳腔正常结构 ,为后期功能重建增加了很大难度.在耳神经外科方面,也同样存在如何彻底清除病变和保存功能的问题 [1].因此,对耳外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微创技术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正是为实现功能外科的要求应运而生,是近年来随科技发展建立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它要求手术中尽可能少地损伤健康组织结构 ,在安全、准确、有效去除病变的基础上,减少创伤,保护功能,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2].为了达到微创的要求, 20世纪 9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者相继采用耳内镜作为耳及神经耳科手术操作的辅助手段,取得了可喜进展 [3~ 7].

    作者:杨仕明;韩东一;杨伟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