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军
目的:总结急诊和亚急诊手术治疗婴儿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PH)的麻醉处理要点.方法: 2002年 10月至 2004年 6月,采用急诊和亚急诊手术治疗 61例 VSD+ PH的婴儿,其中男 48例,女 13例,年龄 27 d至 1岁,平均(5.44± 2.82)个月.体重 3.0~ 8 kg,平均(5.12± 1.17)kg.分析术中术后麻醉处理中,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防治.结论:术中良好的呼吸管理,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术中术后重视肺动脉高压危象的防治,可使 VSD+ PH婴儿安全渡过手术期.
作者:胡华琨;谢维炎;黄芳;万智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研究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分析 10例经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术后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康复出院,随诊均良好,临床疗效满意.结论:及早诊断和正确掌握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是提高腹主动脉瘤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对腹主动脉瘤患者应在充分准备下积极择期手术,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是手术成功和顺利康复的根本保证.
作者:连福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旁亢)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并发症处理.方法:对 10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人的症状、体征、 X线表现、超声、 ECT、 CT、生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术中所见、冰冻切片检查、石蜡切片检查,得出正确诊断.10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结果: 9例病人血钙为 3.2~ 3.75 mmol/L;碱性磷酸酶(AKP): 9例病人明显高于正常,高达 1404 IU/L,1例正常.甲状旁腺素(PTH): 6例病人检查均高于正常值 5.3 pmol/L.9例病人诊断为甲状旁腺腺瘤,1例诊断甲状旁腺腺癌.其中 1例诊断为甲状旁腺腺瘤病人,随访 2年再手术诊断为甲状旁腺癌.术中单侧探查均能找到病灶并切除,术后并发症主要是低血钙血症.所有病人术后随访未见有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表现.结论: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对病史、辅助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以及病理检查.手术切除病变甲状旁腺是可靠的治疗方法.随访可以发现甲状旁腺恶变病人.
作者:潘运龙;李文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与静脉尿路造影(IVU)在上尿路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方法:回顾分析 34例上尿路梗阻的住院患者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与 IVU在梗阻的部位、病因及输尿管、肾盂和肾盏的扩张程度以及对肾功能的评价.结果: IVU对梗阻的部位、梗阻的病因诊断方面有较大优势,并能清晰地显示出肾盏、肾盂及输尿管的扩张程度.而肾动态显像对肾功能的反映有明显优势.结论:对上尿路梗阻的患者,将以形态、结构显像为主的 IVU和以功能显像为主的 SPECT肾动态显像结合起来分析,不仅可对梗阻部位、程度、病因做出准确判断,还可准确了解到患肾的功能,对治疗的决策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峰;李娟;刘保军;何丽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冠脉介入术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塑料注射器与手指压迫法止血的疗效.方法: 339例冠脉介入术病人随机分为 2组,手指压迫组 169例,注射器压迫组 170例.计算血肿、迷走神经反射、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及压迫时间.结果:手指压迫组血肿发生率 8.3%(14/169),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 2.4%(4/169),注射器压迫组血肿发生率 1.2%(2/170),无迷走神经反射发生.两组间血肿及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 0.01).两组均未发生假性动脉瘤.手指压迫组压迫时间(23.4± 3.8) min,注射器压迫组(17.5± 2.7) min,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应用塑料注射器压迫穿刺部位止血法,血肿发生率低,无迷走神经反射发生,显著优于手指压迫法.
作者:王效增;韩雅玲;荆全民;王守力;佟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手术后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2- 2003年手术后急性结肠假性梗阻 26例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结果:治愈 23例,其中非手术治愈 17例,手术治愈 6例;死亡 3例.术后并发腹部切口裂开 8例,盲肠缺血坏死 1例.结论:高龄、心肺功能不全等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手术期及围手术期积极治疗伴发病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并发症和伴发病是造成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邢玉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院自 1997年 1月至 2003年 12月收治腹部刀刺伤患者 60例,现结合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 53例,女 7例;年龄 16~ 55岁,平均 29岁.
作者:于锋;郑榜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并存代谢综合征的髋部骨折并发症,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 1997年 6月到 2002年 6月 5年间,365例髋部骨折患者中 56例并存代谢综合征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防治、疗效.结果:并发症的发生与并存症的存在与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并存代谢综合征的髋部骨折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及时有效地治疗并存症,加强各系统的观察、护理,早期离床活动,是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作者:周时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不同吻合血管方式的脐旁皮瓣修复严重创伤小腿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顺、逆行及桥式不同吻合血管方式的脐旁皮瓣修复烧、创伤小腿大面积皮肤缺损创面大 26 cm× 22 cm,小 12 cm× 10 cm,脐旁皮瓣切取面积大 28 cm× 24 cm,小 12 cm× 14 cm.结果:皮瓣完全成活 16例,部分坏死 1例.结论:顺、逆行及桥式吻合皮瓣一样可以为所携带的游离组织瓣提供充足的血液,使皮瓣成活.
作者:张德;莫伟;梁履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脑膜瘤是常见的脑膜肿瘤,原发于蛛网膜层的蛛网膜内皮细胞,约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 15%~ 20%.其中绝大多数是良性肿瘤,少数为恶性肿瘤,临床上多采取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但有部分脑膜瘤即使病理学特征是良性肿瘤,包膜完整,采取完全切除术后也有复发.
作者:程宝春;万经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病历是对患者进行的医疗活动全过程的真实记录,是经医务人员、医疗信息管理人员收集、整理、加工后形成的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真实性的医疗文书.因此,病历是医疗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综合评价的依据,是医学科学的教学和科研的第一手资料;一旦产生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病历又是解决医疗纠纷、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判断医务人员过错和医疗活动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重要证据.电子病历是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病历,是医院应用信息技术的产物,由于具有优化医院工作流程、提高医院工作效率、降低医护人员劳动强度、有效控制不合理药费开支等优点 [1],在全国各大医院及部队医院得到了快速推广和应用.电子病历的广泛应用无疑会促成病历管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但它需要在法制化的框架内健康、有序地发展,而且有关其法律效应的问题亟待解决.
作者:赵育新;王琳;杜进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预防措施.方法:总结分析 30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 3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均经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而痊愈,平均治愈时间 17.1 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时间概念好定于 1个月以内.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特点有:(1)发生在手术后早期,常于术后 3~ 7 d开始出现梗阻症状;(2)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3)肠梗阻症状、体征十分典型,但较少发生绞窄;(4)大多数都是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引起;(5)保守治疗多半有效,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好先试行保守治疗.
作者:陆振一;黄胜;孙炜;何敏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人工耳蜗是一种可以帮助聋人恢复听力和言语交流能力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近十几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技术水平日臻完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我国曾于 80年代研制单通道人工耳蜗装置,但由于信息技术与封装工艺上的缺陷而一度停顿, 1995年引进国际先进的多导人工耳蜗技术以来,我国人工耳蜗植入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2],越来越多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得以重新参与社会生活.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已经开展了此项手术,受益患者已达千余人 [3]. 2003年 9月在长沙召开了全国人工耳蜗专题学术会议,会上通过了我国第一个人工耳蜗工作指南,标志着我国的人工耳蜗工作进入了更加规范化的新阶段.本文将对我国多导人工耳蜗植入的临床应用及术后康复情况做一概述.
作者:郗昕;韩东一;冀飞;洪梦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耳外科兴起于 19世纪,但取得突破性进展则是在 20世纪中叶. 1952年, Wullstein将手术显微镜用于耳科手术,奠定了耳显微外科的基础.随后,手术显微镜得以广泛应用,使中耳显微外科技术不断提高.继之,显微技术进一步应用于内耳和桥小脑角的手术,进而开创了耳神经外科的先河,并促进耳科医师开展颅底外科和侧颅底外科 [1].至今,手术显微镜一直是耳外科常用的手段.手术显微镜因能提供良好的照明和高质量的放大图像 ,四十多年来在中耳手术中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术者只能观察物镜轴线正前方的结构 ,隐蔽部位的手术操作往往需要人为地破坏中耳腔正常结构 ,为后期功能重建增加了很大难度.在耳神经外科方面,也同样存在如何彻底清除病变和保存功能的问题 [1].因此,对耳外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微创技术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正是为实现功能外科的要求应运而生,是近年来随科技发展建立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它要求手术中尽可能少地损伤健康组织结构 ,在安全、准确、有效去除病变的基础上,减少创伤,保护功能,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2].为了达到微创的要求, 20世纪 9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者相继采用耳内镜作为耳及神经耳科手术操作的辅助手段,取得了可喜进展 [3~ 7].
作者:杨仕明;韩东一;杨伟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微创胸部切口对主动脉瓣的显露效果.方法:在 12具成人尸体上模拟不同部位的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右侧胸骨旁切口、左侧胸骨旁切口、右前外侧小切口、左前外侧小切口以及正中小切口.对在各种切口中主动脉瓣的显露效果进行观察.结果: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中,下缘至第 2肋间才可显露主动脉瓣.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中,上缘到第 3肋间水平才可显露主动脉瓣.右侧胸骨旁切口或者第 3肋间的右前外侧小切口对主动脉瓣显露较满意.正中小切口中,第 2、 3肋间水平的切口显露效果较理想.左侧胸骨旁切口和左前外侧小切口可显露主动脉瓣,但不适于手术.结论:右侧胸部微创切口可用于主动脉瓣的手术,但需要较好的牵引.左侧胸壁切口不适于主动脉瓣手术.正中部位微创切口是比较理想的主动脉瓣手术切口.
作者:郑奇志;王文林;蔡开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临床上对于咳痰无力或不能配合咳痰的病人,痰标本的留取是一个难题.我们用输液器改造的吸痰管留取标本,细菌培养成功率明显提高,方法简便实用,现介绍如下.
作者:晁耀烁;许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 35例单侧椎板开窗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病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单侧椎板开窗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的有单侧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 3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术后随访 6个月至 5年.优 25例(70.6%),良 7例(20%),好转 2例,差 1例.其优良率达 90.6%.结论:与后路椎板全切除或半切除相比 ,该术式减少了手术损伤风险,保持了脊椎的稳定性,术后并发症少,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林平信;刘利国;刘旭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梅尼埃病 (meniere's disease, MD) 是特发性内耳病,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旋转性眩晕,波动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伴耳鸣、耳闷感,间歇期无眩晕,可持续耳鸣.有关梅尼埃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众说纷纭,在过去的 100多年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但目前仍不清楚,尚无一种权威性理论.研究主要基于内淋巴循环的纵流和幅流学说上进行研究,即内淋巴液由耳蜗血管纹及前庭暗细胞产生,经内淋巴管向内淋巴囊 (endolymphatic sac,ES)流动,终在 ES被吸收,由此维持其容量、成份的稳定.目前一致认为内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可形成内淋巴积水,但出现吸收与分泌障碍的病因不清.现将常见的几种学说综述如下.
作者:冯勃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螺旋 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成像对颌面骨骨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 2001年 3月至今对我院 36例不同类型的颌面骨骨折病例行常规 X线检查、螺旋 CT扫描及三维重建、多平面成像技术处理,将所得结果与平片及手术结果对照研究分析.结果: 36例颌面骨骨折经螺旋 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处理后均能全部显示,特别是 16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病例,螺旋 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显示准确率明显高于 X光片,并能直观、立体显示骨折情况及颞颌关节对应关系.结论:螺旋 CT三维重建对颌面骨各种类型骨折显示准确率高、立体感强,并可显示关节对应关系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对临床手术入路、复位及内固定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时洪;胡小新;符秋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诊断措施,提高早期确诊率.方法:对 1980- 2003年收治的 52例成人肠套叠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 36例,确诊率为 69.2%,42例分别采用 B超和(或)钡灌肠、 CT检查,其中,B超检查 21例,确诊 12例,钡灌肠检查 25例,确诊 17例,CT检查 6例,确诊 5例.结论:钡灌肠、 B超及 CT检查准确率较高.钡灌肠、 B超可作为常规检查,必要时行 CT检查,提高确诊率.
作者:岑延增;罗云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