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伟;李纯兰;张德;邱波
目的:评价护理程序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护理程序包括术前对患者各系统的综合评估及通过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等.结果:通过对45例实施护理程序组与29例未实施护理程序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发现实施护理程序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未实施护理程序组(P<0.05),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少于未实施护理程序组.结论:使用护理程序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且有利于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作者:陆雪梅;叶小芬;欧月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对新生兔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左颈总动脉后置于低氧状态容器中2 h的方法制作HIE模型兔32只,分4组,每组8只,分别于模型制作成功后2 h、12 h、24 h、48h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8,脑组织细胞粘附分子ICAM-1及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1,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HIE组CD1b、CD18,ICAM-1、V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缺氧缺血2 h即见表达增强,在24 h达到高峰,48 h时稍下降,但仍在较高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兔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脑细胞细胞粘附分子ICAM-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1表达增强,细胞粘附分子的变化参与HIE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麦友刚;林素暇;吴燕云;苏浩彬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孕妇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CR法定性检测300例大、小三阳的孕妇血清HBV-DNA.HBV-DNA阳性者共1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HBV-DNA阳性者观察组孕7个月起,每个月肌注1次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直至分娩.分娩后24 h内,取新生儿脐血进行HBV-DNA测定.结果:孕妇血清HBV-DNA阳性者,其宫内感染率为20.65%,孕妇血清阴性者,其宫内感染率为4.31%,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5);观察组经治疗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阻断宫内传播.结论:HBV-DNA阳性孕妇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减少胎儿乙肝病毒感染.
作者:郑大有;陈文英;邝瑞芳;梁逸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SHL)影像特点、免疫组化、病理组织起源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并分析15例SHL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其中肺叶切除10例,肺段切除2例,肿瘤摘除与肺楔形切除2例,肺叶切除合并肺大泡结扎术1例,切除组织均行病理确诊;术后均痊愈出院.12例随访1~3年,经X线或CT检查无复发.结论:SHL主要由立方细胞与多角形细胞构成,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原始呼吸上皮细胞.对于SHL患者,首选治疗为早期手术,预后良好.
作者:程晓峰;景华;李德闽;胡小南;罗立国;易俊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高危及中期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3月至2004年5月怀孕12~16周妇女要求终止妊娠者118例,实验组67例予米非司酮100 mg晨服,1次/d,共2次,第3d晨服米索前列醇0.6 mg,如未临产,每3~4 h重复1次,限3次.对照组51例行利凡诺100 mg羊膜腔内注射,观察流产成功率、排胎时间、阴道流血量.结果:实验组流产成功率89.55%,其中完全流产率61.19%,不全流产率28.36%,对照组分别为70.59%,0%,70.59%,差异有显著性(P<0.01);阴道流血少于月经量者实验组79.10%,对照组21.5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高危及中期妊娠疗效好.
作者:杨晓云;刘传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男,72岁,有高血压病史7年.因晕厥伴双下肢无力2 h入院,来院后神志转清,但反应迟钝、少言寡语、淡漠、摸索,尿失禁,能回答简单问题.查体:缄默不语、痴呆状,频繁打哈欠及呃逆,多次询问能回答姓名及年龄,之后缄默不语,记忆力、计算力检查不合作.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5 mm,光反应灵敏,眼球活动自如,无眼震.左侧鼻唇沟浅,伸舌、示齿、鼓腮不能.四肢肌张力增高,左侧上、下肢肌力0级,右侧上、下肢肌力1级.双侧腱反射活跃,双侧Babinsiki's征阳性,有摸索及强握反射.
作者:陈智明;王风蕾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咪唑安定、芬太尼用于纤维支气管镜(Fb)检查的麻醉方法.方法:行Fb检查患者40例,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全部病人诱导剂量丙泊酚1.5~2 mg/kg静脉注射后,T组(丙泊酚靶拉输注PTCI)连接TE-311微泵以丙泊酚30~75μg/(kg穖in)维持,M组n=20(丙泊酚手控输注PMCI)必要时分次追加丙泊酚0.3~0.5 mg/kg.观察诱导后、插管中(入声门)、镜检中、镜检结束及完全清醒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给药的时间及完全清醒的时间.结果:T组比M组药物作用稳定,可控性强,T组MAP和HR等波动明显比M组缓和(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咪唑安定、芬太尼用于纤支镜检查PTCI比PMCI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麻醉方法.
作者:胡德;李煊;董国良;金晓燕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制备检测乙型脑炎病毒寡核苷酸(oligo)基因芯片.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设计60-mer oligo探针用于制备基因芯片,乙型脑炎病毒(JEV)基因片段经限制性显示技术扩增标记,用于芯片杂交,清洗和干燥后对芯片进行扫描和数据分析.结果:大部分oligo探针都能特异性与相应样品杂交,呈现阳性荧光信号,而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则基本不能检测到荧光信号.结论:实验中建立的oligo基因芯片检测病原体方法可行,具有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前景.
作者:张海燕;马文丽;李凌;吴清华;徐秋林;温颖;郑文岭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同时施行其它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同时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结果:共有35例患者接受了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外的同时阑尾切除术(LA)、胆总管探查术(LCBDE)、经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及肝囊肿揭盖术(LFLC),其病例数分别是10、12、11、2.35例中大于65岁者18例(18/35,51.4%),21例(21/35,60.0%)合并其它系统疾病.LC+LA、LC+TAPP、LC+LCBDE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11.5±40.1)min、(9.7±4.3)min、(119.6±29.0)min,(7.4±2.5)d、(185.5±47.6)d、(24.8±10.6)d.5例(LC+LCBDE组)中转开腹.全部病例治愈出院.除1例切口感染外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同时施行其它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谢学羿;林唯栋;林贾颖;温顺前;张小永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我科自2001年至今,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在手术中迟发颅内血肿46例,经术中探查及颅脑CT检查,及时发现迟发性血肿并清除,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庆雷;宁同波;苘辉斌;郭文斌;隋强波;邹积典;孙培乐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应用心肌ECT灌注断层显像和门控左心室核素功能显像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组(OMI)的心肌摄取99Tmc-MIBI和心室功能变化.方法:对陈旧性心梗64例、正常对照组30例和心绞痛组(AN)76例分别进行心肌灌注显像和门控左心室核素功能显像,对左心室舒缩功能参数进行组间协方差分析,并比较组间心肌摄取异常病灶分布情况的差异.结果:OMI组心肌摄取异常病灶多发者居多(P<0.01),且总的异常节段数明显多于其它两组(P<0.01);除TPFR之外,OMI组的心舒缩功能参数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和AN组(P<0.01).结论:OMI心肌摄取和心室功能改变的显示有助于心梗预后状况的准确诊断,对OMI心肌代谢和心室功能变化规律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小东;赵洪刚;张遵城;王钦;郭永涛;董萍;董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治疗,复习其损伤机理及病理改变.方法: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亚低温疗法,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应用脱水剂、激素,防治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处理并发症,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及早期高压氧治疗等综合措施.结果:41例原发性脑干损伤,治愈12例,轻残5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1例.结论: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古晓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临床评价3M Z250后牙光固化树脂充填和IPS Empress可铸玻璃陶瓷嵌体修复后牙Ⅱ类龋洞的近期疗效.方法:收集85例对(牙合)为正常牙,同时患有双侧下颌第一磨牙邻(牙合)龋损的病例,共170颗患牙.随机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参照组采用3M Z250充填修复,治疗组采用IPS Empress可铸玻璃陶瓷嵌体修复,两组各治疗85颗患牙.临床追踪观察1年,评定其疗效.结果:65例患者保持随访,随访率为76.5%.对照组4颗充填体部分脱落,成功率为93.8%;治疗组1颗瓷嵌体脱落,成功率为98.5%.经X2检验,P>0.05,成功率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PS Empress可铸玻璃陶瓷嵌体修复后牙Ⅱ类龋洞的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钟晓汀;黄建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0.125%罗哌卡因合用芬太尼用于中孕引产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妊娠孕16~27周要求中止妊娠产妇40例,ASA Ⅰ-Ⅱ级.自愿要求镇痛者为镇痛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期未采取镇痛措施者40例为对照组.镇痛组腰L3-4间隙硬膜外置管给予0.125%罗哌卡因(6~8 mL)+芬太尼1.5μg/mL,记录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采用改良Bromage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催产素使用情况.结果:镇痛前VAS评分(9.3±0.76)分,用药后VAS(1.1±0.5)分,与镇痛前比较P<0.05,运动阻滞仅1例1级,其余均为0级.两组引产时间、出血量及催产素使用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罗哌卡因合用芬太尼镇痛效果确切,对孕妇无不良影响,适用于中孕引产镇痛.
作者:李真;周国斌;崔建修;赵国栋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油酸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ALI)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变化及黄芪对VEGF和ALI的影响.方法:将1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油酸组、黄芪组.ELISA方法检测肺组织及血浆VEGF的表达,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VEGF在ALI大鼠肺组织的表达较正常组和黄芪组显著降低(P<0.05)、而血浆中VEGF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肺组织与血浆VEGF的表达有显著负相关(r=-0.49,P<0.05).结论:VEGF在油酸诱导大鼠ALI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黄芪对ALI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杨颖乔;刘晓晴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海带硫酸多糖(LPS)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体外生长、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LPS处理HeLa cell,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细胞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用流式细胞仪记录细胞周期改变、bcl-2及NF-κB p65基因表达情况.结果:LPS使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细胞周期受到阻滞,bcl-2蛋白与NF-κB p65的表达随着LPS浓度的增加与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结论:LPS明显抑制人宫颈癌细胞株的生长,并通过影响bcl-2、NF-κB p65基因蛋白的表达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
作者:孙冬岩;林虹;史玉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成人患者并发脑实质出血,既往很少有报道.我院自1997-2004年期间,共收治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患者62例.本文对分流术后脑室或脑实质并发出血的发生率做了统计,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晓民;杨冬梅;付立旗;邢立举;付振宇;王青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总结薄型皮瓣在急诊手外伤性缺损中的应用结果.方法:根据功能与外形不同,采用6种皮瓣修复缺损:其中腹壁下皮瓣18例,脐旁皮瓣11例,肋间皮瓣24例,大鱼际肌皮瓣59例,邻指皮瓣22例,食指背侧岛状瓣12例.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均获满意的外形及功能.结论:与传统带蒂皮瓣和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相比较,薄型皮瓣具有手术难度低,操作简单,成活率高的优点,容易在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张锦辉;董玉明;曹棣辉;罗晓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总结我院近7年收治的16例因外伤致骨盆骨折并后尿道完全断裂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通过对16例骨盆骨折并后尿道完全断裂患者,采用尿道会师加膀胱颈口会阴牵引复位术治疗,观察术后排尿、性功能情况.结果:拔管后13例排尿通畅,3例经1~3个月尿道扩张术治疗后,排尿正常.行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示排尿通畅.随访6个月均排尿正常,无性功能障碍者.结论:采用尿道会师加膀胱颈口会阴牵引复位术,操作较简单,创伤小,术后引起尿道狭窄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低.
作者:林成楚;汪志伟;李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胃食管颈部吻合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4年1月至2004年1月共完成食管次全切除胃食管颈部吻合术58例临床资料,其中经左颈左胸二切口37例,经右胸左颈上腹三切口21例,与同期所做的112例食管胃弓上及弓下吻合术(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切端癌残留、因瘘死亡及手术死亡,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淋巴结阴性与阳性之间比较,5年生存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胃食管颈部吻合术治疗食管中上段癌,具有切除彻底、残端癌的发生率低死亡低率的优点.
作者:王峻峰;陈淑章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