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激酶联合地塞米松球周注射治疗玻璃体出血的临床观察

谢冀晖;许美燕;肖今

关键词:玻璃体出血, 地塞米松,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地塞米松球周注射治疗玻璃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把在我院 2000年之前和之后住院治疗确诊为玻璃体出血的病例列为对照组(共 29例 31眼)和治疗组(共 41例 44眼),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尿激酶联合地塞米松球周注射治疗方法,回顾性地研究分析两组治疗病例的疗效、疗程的差别.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疗程明显缩短( P< 0.01).结论:尿激酶联合地塞米松球周注射治疗玻璃体出血的治疗方法疗效明显,疗程缩短,临床观察无不良反应.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肺内成熟畸胎瘤1例

    患者男, 50岁.咳嗽、咯血 5 d伴胸闷半天,于 2004年 3月 3日入院.患者 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血.患病后无发热、寒战、曾在当地卫生院经抗感染止血治疗稍好转.

    作者:周正国;苏东金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两种会阴切开缝合术比较

    目的:在会阴切开缝合术中可吸收合成缝线及皮内连续缝合技术与铬制肠线及丝线皮肤外缝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在足月妊娠会阴侧切初产妇中选择采用可吸收合成缝线及皮内连续缝合者共 200例作为甲组;选择采用铬制肠线及丝线皮肤外缝者共 200例作为乙组.记录两组术后伤口疼痛情况、首次起床活动时间、伤口愈合情况及出院时间.结果:甲组与乙组相比较术后伤口疼痛轻、首次起床活动时间早、伤口愈合理想且出院时间普遍早.结论:可吸收合成缝线及会阴皮内连续缝合技术临床效果优于铬制肠线及会阴皮肤丝线外缝.

    作者:胡叶平;徐威萍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慢性胰腺炎并发脾内假性囊肿形成1例

    患者系在外院术后转入我院的病人,查阅其住院病历,病史如下:患者女, 60岁,反复纳差、上腹不适 6年,于 2004年 1月入院. 1997年 6月始纳差、进食后上腹饱胀,大便 1~ 3次 /日,多为黄稀便,有时含不消化食物,未见油滴.

    作者:张春旺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微波联合复方沙棘籽油栓治疗重度宫颈糜烂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微波联合复方沙棘籽油栓治疗重度宫颈糜烂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 110例重度宫颈糜烂患者采用微波联合复方沙棘籽油栓治疗为观察组, 105例单纯采用微波治疗为对照组,对两组阴道排液量、阴道出血量及宫颈创面愈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阴道排液量、出血量减少,治愈率明显提高.结论:微波联合复方沙棘籽油栓治疗重度宫颈糜烂是较理想方法.

    作者:郭晓丹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颈部外伤性假性动脉瘤2例

    颈部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少见,我科 2003年以来收治 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良平;张玉新;王俊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新生儿围术期液体疗法

    新生儿水与电解质的代谢较成人快数倍,保持它们的动态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内环境的水与电解质平衡主要涉及容量 (体液的分布 ),渗透压 (离子总数 ), 酸碱度 (离子的比例 )等三大方面.外科病人水与电解质的补给主要是正常需要量,累积丧失量和额外丧失量.

    作者:谢家伦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新生儿溶血病的研究进展

    多种病因可引起新生儿溶血,新生儿溶血病(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HDN)特指由母婴血型不合所致的新生儿溶血.

    作者:叶铁真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粘连性肠梗阻92例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方法:对 1995年 1月至 2003年 12月我科手术治疗的 92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急诊剖腹探查 32例; 41例经 24~ 48 h保守治疗症状加重而手术; 19例经 4~ 7 d保守治疗,症状暂时缓解后又再加重而手术.治愈 85例,占 92.4%,好转 7例.结论: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掌握手术时机十分重要,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是改善绞窄性肠梗阻预后、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岑延增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肩关节周围炎关节松动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关节松动术在肩关节周围炎 (肩周炎 )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83例肩周炎患者根据初次就诊的日期,按单、双日分为两组.关节松动术组 45例, 应用关节松动术结合电针、红外线、中频电疗治疗;对照组 38例,只用电针、红外线、中频电疗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关节松动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关节松动术可以提高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庆昆;赵延红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妊娠合并甲亢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甲亢的诊断和治疗,甲亢的并发症和新生儿结局.方法:孕期、产前测定甲亢孕妇外周血甲状腺素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和甲状腺素 (T4),促甲状腺素( TSH)水平的变化,了解甲亢的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通过脐血查 T3、 T4、 TSH,了解新生儿甲状腺功能.结果:甲亢未治疗组甲状腺激素 TT3、 TT4、 TSH、 FT3、 FT4水平明显高于治疗组( P< 0.01),治疗组甲状腺激素水平控制在正常上限或增高 20%以内.未经治疗的甲亢并发症多,与治疗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 P< 0.01),有 2例新生儿甲亢.结论:甲亢应早期诊断和治疗,并发症减少.

    作者:叶伟萍;潘琢如;王蓓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哮喘患者血清Clara细胞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求哮喘患者血清中 Clara细胞蛋白 CC16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以双抗体夹心 ELISA法检测 62例哮喘患者血清中 CC16蛋白的含量,以 30例不吸烟的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平行检测.结果: (1)哮喘病人组血清 CC16平均含量为 5.48 ng/mL,对照组血清 CC16平均含量为 17.6 ng/mL.经 t检验,哮喘组和对照组的血清 CC16含量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05); (2)哮喘组中病程较长(≥ 10年)的患者较病程较短者( < 10年)血清中 CC16含量进一步降低,分别为 4.32 ng/mL和 7.41 ng/mL,经 t检验,两者差异亦有显著意义 (P< 0.05).结论:血清中 Clara细胞蛋白 CC16显著降低是哮喘病患者的临床检测特征之一; Clara细胞合成 CC16可能是气道慢性炎症的下调因子,其减少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可加重哮喘,延长病程,应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作者:张悦;陈忠明;王惠萱;杨光辉;陈燕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干湿化学法测定血浆总蛋白的方法学比较

    目的:分析双缩脲法( biurea method)与干化学法在测定血浆总蛋白( TP)时的偏倚,为室间评估结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 EP9- A文件方案,每天随机选取临床标本 8份,分别用两种方法测定样本总蛋白含量,共测定 6 d,记录结果,应用 EXCEL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测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方法间的偏倚.结果:以双缩脲法( X)为对比方法,对干片法( Y)进行评估.干片法( Y)和双缩脲法( X)测定 TP的回归方程式为 Y=1.0032X+ 3.3174, 相关系数 r=0.9958. TP浓度为 45 g/L、 60 g/L、 85 g/L时,干化学法( Y)的相对偏倚分别为 7.69%、 5.85%和 4.22%.结论:双缩脲法与干化学法在测定血浆 TP时 ,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倚随浓度增加而降低,但变化不大,建议各临床实验室对不同方法建立不同的参考值.

    作者:孙艳虹;高玲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肾移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38例分析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及防治.方法:回顾总结笔者医院肾移植术后 38例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诊断依据、预防措施及治疗效果.结果:经超声确诊的 38例患者及时治疗后,在 3~ 20 d(平均 6 d)内,侧支循环建立,患肢肿胀基本消退.结论:接受肾移植的患者存在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超声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规范及时的抗凝、祛聚、溶栓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李川江;于立新;邓文锋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一次性胃管作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气胸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症.主要由于外伤或是人为因素情况下,肺组织及脏层胸膜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造成胸腔积气和肺萎陷.我们应用一次性胃管作胸腔闭式引流术来治疗气胸,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殷忠芳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经尿道双极动态等离子体汽化治疗前列腺增生

    目的:评价经尿道双极动态等离子体汽化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汽化行前列腺切除术 (TUBV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 100例.结果: 100例术中出血少,无前列腺电切综合征和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术后随访 1~ 6个月,大尿流量 (Qmax)由术前的 (7.4± 4.6)mL/s升至术后的( 20.6± 4.0) mL/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由( 25.7± 4.7)分降为( 6.0± 4.5)分,生活质量评分( QOL)由( 4.5± 0.9)分降为( 1.6± 1.2)分,残余尿由( 78± 48) mL减少至( 33± 28) mL.结论: TUBVP治疗 BPH疗效确切、稳定,并发症少,平均住院时间短.

    作者:郭晓日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右心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

    目的:回顾性总结右心室双出口 (DORV)病人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996年 5月至 2004年 6月, 87例 DORV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主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 (VSD)74例,肺动脉瓣下型 VSD 5例,两大动脉瓣下型 VSD 8例.有肺动脉高压者 14例,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 8例.采用左心室-主动脉心内隧道连接、跨瓣或不跨瓣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 73例,左心室-主动脉心内隧道连接及右心室-肺动脉心外管道连接 3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 8例,姑息手术 3例.结果:全组早期死亡 5例,其中因重度肺动脉高压死亡 3例,因低心排综合征死亡 2例; 82例生存者中 76例随访 5个月~ 8年,晚期死于重度右心衰 1例; 1例病人术后发现 VSD残余分流,再次手术缝闭;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根据右心室双出口的不同类型,选择佳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保证重建的左右心室流出道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无肺动脉狭窄的 DORV,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治疗,以避免产生不可逆的肺血管病变,增加手术死亡率.

    作者:张晓华;景华;李德闽;李忠东;胡小南;申翼;罗立国;董国华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原发性多发癌1例

    患者男, 84岁,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病史 10余年. 1993年 5月体检发现前列腺右叶增大,可触及质硬结节; CT示前列腺右叶一 1.2 cm× 1.5 cm低密度影,局部轻度隆起,盆腔淋巴结及精囊腺未见转移;化验 PSA(6.13 ng/mL)增高.

    作者:王钢;江亚文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留置硅胶尿管与乳胶尿管患者舒适度比较

    目的:比较导尿时选择不同尿管患者的舒适度.方法:对 120例需要留置尿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60例,实验组使用硅胶双腔气囊导尿管,对照组使用乳胶双腔气囊导尿管,分别从选择尿管质料、品种方面着手,观察留置尿管所致溢尿、尿道灼痛、焦虑等不适,在患者舒适度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使用不同材料的尿管, 患者导尿后引起不适度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经过临床使用及观察,硅胶双腔气囊导尿管能使病人的舒适度增加,效果满意.

    作者:陈绮虹;张惠玲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胸部小切口对肺动脉瓣的显露效果

    目的:评价不同小切口对肺动脉瓣的显露效果.方法:在 12具成人尸体上模拟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右侧胸骨旁切口、左侧胸骨旁切口、右前外侧小切口、左前外侧小切口以及正中小切口.在各种小切口中经右心室流出道切口观察肺动脉瓣的显露效果.结果: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中,下缘至少要切到第 3肋间才可理想显露肺动脉瓣.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中,切口上缘至少要到第 3肋间水平.右侧胸骨旁切口和右前外侧小切口对肺动脉瓣显露不良.正中小切口中,第 3、4肋间水平的切口效果理想.第 3、 4肋间的左侧胸骨旁切口和左前外侧小切口均可显露肺动脉瓣.结论:右侧的胸部小切口不适于肺动脉瓣的显露,正中部位小切口和左侧胸壁切口可显露房间隔,但左侧胸壁切口无法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因此,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和正中小切口是肺动脉瓣手术较为理想的入路.

    作者:王文林;蔡开灿;王武军;钟世镇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Smart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65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用 Smart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疗效、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方法:通过介入治疗对 65例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共放置支架 69个,应用脑保护装置 19例.结果:通过造影检查 65例患者的颈动脉狭窄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症状缓解,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展;舒航;曾少建 刊期: 2005年第1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