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溶血病的研究进展

叶铁真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 母婴血型不合, 溶血病, 病因
摘要:多种病因可引起新生儿溶血,新生儿溶血病(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HDN)特指由母婴血型不合所致的新生儿溶血.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伤性后尿道断裂伤75例的早期处理

    目的:总结外伤性后尿道断裂伤的早期处理经验.方法:对不全性尿道断裂 12例( 4例插入尿管, 8例仅作膀胱造瘘术)和完全性尿道断裂 63例(其中合并其它脏器伤 2例早期仅作膀胱造瘘术, 52例行尿道会师术, 8例行膀胱颈会阴部贯穿牵引固定术, 3例Ⅰ期尿道吻合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 6个月至 14年, 12例不全性尿道断裂伤疗效良好,无并发症;合并其它脏器伤,早期仅作膀胱造瘘的尿道断裂伤 2例,术后全部出现尿道狭窄;行尿道会师术 52例中,术后出现尿道狭窄 33例(占 63.5%);行膀胱颈会阴部贯穿牵引固定术 8例中, 1例出现尿道狭窄(占 12.5%);行Ⅰ期尿道吻合术 3例,术后全部排尿顺畅.结论:后尿道断裂的早期处理非常关键,单纯膀胱造瘘术仅适用于不全性尿道断裂,或合并其它脏器伤需Ⅱ期尿道吻合者;尿道会师术是膜部尿道断裂伤早期处理方法之一,但并发症高;膀胱颈会阴部贯穿牵引固定术,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早期处理的首选方法;Ⅰ期尿道吻合术疗效理想,但要综合诸多因素而选之.

    作者:周雄;陈扬华;刘振耀;蔡郁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早期直肠癌局部切除手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低位早期直肠癌行局部切除手术( TAR)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APR)进行手术疗效的长期随访.方法: 39例患者接受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手术切除肿瘤及肿瘤边缘正常组织 1 cm,深度达直肠肌层部分切除.结果:平均随访 (36.6± 12.8)个月, TAR组局部复发率 6.7%,远处转移率 6.7%, 3年生存率 83.4%. APR组局部复发率 4.2%( 1/24),远处转移率 8.3%( 2/24), 3年生存率 87.4%( 20/24).两组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 3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早期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局部切除手术可以取得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相同的满意的疗效.

    作者:钟鸣;唐伟军;王平治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大鼠脑血栓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实验建立能快速评价溶栓药疗效并与临床接近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应用导管从大鼠颈外动脉逆行至颈总动脉,注入已形成血栓.于手术后 3、6、10、18h观察行为障碍并评分,分别取脑观察梗死灶及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该模型行为障碍和脑梗死体积较为恒定,光镜下6h脑组织神经细胞开始肿胀,10h、18h病变严重.结论:该模型简便易行,对动物损伤小,重复性较好,可为脑缺血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脑血栓的治疗研究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刘瑜;胡文立;宋爱利;刘国贞;许兰萍;卢玲巧;杨慧;董小黎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手法复位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90例分析

    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急腹症之一,指腹腔脏器进入疝囊后不能自行复位而停留在疝囊内 ,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处理 ,可发生绞窄性肠梗阻造成严重后果.正确的手法复位是提高整复成功率和防止不良后果发生的关键.我科近年收治 90例该病患者经过手法复位,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永志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经腹结合式全子宫切除术式探讨

    目的:探讨经腹结合式全子宫切除术式( U- Hy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腹全子宫切除术中断扎部分主韧带(约 2/3~ 3/4长度),再行类似筋膜内切除子宫,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式、 U- Hys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式从断主韧带至关闭阴道平均耗时分别为 (9.2± 4.6)min、 (4.3± 2.2)min、 (4.7± 2.3)min.前两种术式比较 P< 0.05,差异显著;从断主韧带至切除子宫并关闭阴道平均出血量分别为 (20.2± 5.3)mL、 (10.1± 3.6)mL、 (29.7± 6.3)mL, U- Hys术式优势明显( P< 0.05);阴道长度缩短平均值分别为 (1.5± 0.86)cm、 (1.0± 0.66)cm 、 (1.0± 0.63)cm,前两种术式比较 P< 0.05,差异显著.结论:经腹结合式全子宫切除术式与其它术式比较具有操作简便,出血少,安全性高,阴道损伤小的特点.

    作者:夏志军;张淑兰;王明乾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阑尾黏液囊肿伴钙化1例

    患者,女, 28岁,病人于 8年前突然感到腹痛,始于脐周,为陈发性.

    作者:马群波;李兴耀;林伟光;钱民;欧陕兴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干湿化学法测定血浆总蛋白的方法学比较

    目的:分析双缩脲法( biurea method)与干化学法在测定血浆总蛋白( TP)时的偏倚,为室间评估结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 EP9- A文件方案,每天随机选取临床标本 8份,分别用两种方法测定样本总蛋白含量,共测定 6 d,记录结果,应用 EXCEL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测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方法间的偏倚.结果:以双缩脲法( X)为对比方法,对干片法( Y)进行评估.干片法( Y)和双缩脲法( X)测定 TP的回归方程式为 Y=1.0032X+ 3.3174, 相关系数 r=0.9958. TP浓度为 45 g/L、 60 g/L、 85 g/L时,干化学法( Y)的相对偏倚分别为 7.69%、 5.85%和 4.22%.结论:双缩脲法与干化学法在测定血浆 TP时 ,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倚随浓度增加而降低,但变化不大,建议各临床实验室对不同方法建立不同的参考值.

    作者:孙艳虹;高玲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胃Dieulafoy病12例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在胃 Dieulafoy病诊治中的作用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 1988年 6月至 2004年 11月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 12例胃 Dieulafoy病临床资料.结果: 12例中 5例经胃镜诊断, 2例内科保守治疗后再出血, 3例内镜下治疗后再出血, 7例由术中诊断.全组均经手术治愈.结论:外科手术在胃 Dieulafoy病诊治中应该仍有重要的地位.对胃 Dieulafoy病有充分的认识,术中细致探查多可获得明确诊断,注意不同术式的合理运用及操作细节是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作者:程骏;朱冠保;姚建高;张启瑜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肩关节周围炎关节松动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关节松动术在肩关节周围炎 (肩周炎 )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83例肩周炎患者根据初次就诊的日期,按单、双日分为两组.关节松动术组 45例, 应用关节松动术结合电针、红外线、中频电疗治疗;对照组 38例,只用电针、红外线、中频电疗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关节松动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关节松动术可以提高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庆昆;赵延红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肾移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38例分析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及防治.方法:回顾总结笔者医院肾移植术后 38例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诊断依据、预防措施及治疗效果.结果:经超声确诊的 38例患者及时治疗后,在 3~ 20 d(平均 6 d)内,侧支循环建立,患肢肿胀基本消退.结论:接受肾移植的患者存在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超声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规范及时的抗凝、祛聚、溶栓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李川江;于立新;邓文锋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急诊内镜技术在重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技术在重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ABP)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分析和总结 1996年 1月至 2005年 1月期间行了急诊经内镜逆行胆道造影( ERCP)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EST)的 102例重型 ABP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02例重型 ABP病人中 97例经 ERCP和 EST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 5例因胰腺脓肿接受开腹手术,无死亡病例.结论:内镜治疗重型 ABP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等优点,是重型 ABP早期治疗的一种好方法.

    作者:刘宇斌;周子浩;王卫东;陈盛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冻硬法插胃管解除全麻诱导期所致急性胃扩张

    目的:介绍一种为解除全麻诱导期急性胃扩张而采用的冻硬法插胃管技术.方法:遇有全麻诱导期急性胃扩张的病人,将普通胃管放入冰箱 (- 20℃ )中冰冻 3 min以变硬.插入该冻硬的胃管以解除急性胃扩张.观察 1次试插成功率、 3次试插失败率及插入所需平均时间.结果: 6 736例全麻病人,诱导期发生急性胃扩张 356例.冻硬法插胃管的 1次试插成功率可达 72.27%, 3次试插失败率仅 1.25%,平均操作时间为 3 min.结论:冰箱冻硬胃管后插入法可迅速便捷地解除全麻诱导期所致的急性胃扩张.

    作者:周煦燕;黄冰;陆雅萍;孙磊;孙平;张运龙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右心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

    目的:回顾性总结右心室双出口 (DORV)病人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996年 5月至 2004年 6月, 87例 DORV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主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 (VSD)74例,肺动脉瓣下型 VSD 5例,两大动脉瓣下型 VSD 8例.有肺动脉高压者 14例,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 8例.采用左心室-主动脉心内隧道连接、跨瓣或不跨瓣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 73例,左心室-主动脉心内隧道连接及右心室-肺动脉心外管道连接 3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 8例,姑息手术 3例.结果:全组早期死亡 5例,其中因重度肺动脉高压死亡 3例,因低心排综合征死亡 2例; 82例生存者中 76例随访 5个月~ 8年,晚期死于重度右心衰 1例; 1例病人术后发现 VSD残余分流,再次手术缝闭;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根据右心室双出口的不同类型,选择佳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保证重建的左右心室流出道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无肺动脉狭窄的 DORV,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治疗,以避免产生不可逆的肺血管病变,增加手术死亡率.

    作者:张晓华;景华;李德闽;李忠东;胡小南;申翼;罗立国;董国华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体外培育牛黄制剂对血吸虫病家兔肝纤维化门静脉壁ERK1/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吸虫病家免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壁 ERK1/2的表达及体外培育牛黄复方制剂( In- vitro cultivated calculus bovis compound preparation, ICCBco )对其影响.方法: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 14只家兔构建肝纤维化模型.其中 7只家兔于感染后 40 d开始给以 ICCBco喂养.分别用 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家兔门静脉壁 ERK1/2及 C- fos的表达.结果:血吸虫病家兔形成过和程中门静脉壁 ERK1/2活性较健康家兔明显增高, ICCBco可以降低 ERK1/2活性.血吸虫病组门静脉壁 pERK1/2光密度值较 ICCBco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高 2~ 3倍( P< 0.01). C- fos的平均染色指数由模型组的 10.3716± 0.9375降低到治疗组的 5.6921± 0.7924,差异有显著性( P< 0.01).结论:提示 ICCBco可降低 ERK1/2/C- fos活性,并可能通过影响 ERK1/2/C- fos信号途径来干预血吸虫性门脉高压性血管病变的形成.

    作者:梁志鹏;杨镇;蔡红娇;邹卫龙;李岽健;李涛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以胰腺炎为首发的肺炎支原体感染3例报告

    例1男, 12岁.因高热伴腹疼、呕吐 3 d入院.体检: T 39℃,急性病容,脱水貌.咽充血,两肺(-).腹稍胀,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脐与剑突间压痛,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无触痛,腹水征(-).腹部 B超示胰腺肿大,饱满,回声略低,不均匀,胰管回声增强,壁不规则.

    作者:王新果;刘妍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微波照射对腹部术后伤口液化的治疗作用

    近年来,由于肥胖病和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加上高频电刀使用的普及,各种普通外科并发症有增多趋势,而其中腹部手术后伤口液化问题由于发生率越来越高,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重视,随之各种有效的治疗措施也相应而生.现将我院应用微波治疗仪照射治疗腹部伤口液化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陈战;林大富;涂永久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剖宫产术后深部静脉血栓1例临床分析

    患者女, 30岁.因停经 10个月,全身水肿 5 d于 2004年 4月 12日入院.以往月经规律,末次月经 2003年 7月 7日,预产期 2004年 4月 14日.停经 2+月觉恶心呕吐,未治自愈.

    作者:邢建琴;杜秀兰;于晓芊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是多发生于育龄妇女的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疾病,大多侵犯双肺,临床发病率不高,但其发病及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国外有一些相关文献报告,但国内文献报道较少,仅为少数个案报告.现将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李琳;王晖;程刚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胸腺瘤同时合并重症肌无力和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胸腺瘤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并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pure red cell aplasia, PRCA)或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 gravis, MG)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同时并发 PRCA及 MG极为罕见, 2004年本院收治一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振添;韩永胜;孙自敏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哮喘患者血清Clara细胞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求哮喘患者血清中 Clara细胞蛋白 CC16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以双抗体夹心 ELISA法检测 62例哮喘患者血清中 CC16蛋白的含量,以 30例不吸烟的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平行检测.结果: (1)哮喘病人组血清 CC16平均含量为 5.48 ng/mL,对照组血清 CC16平均含量为 17.6 ng/mL.经 t检验,哮喘组和对照组的血清 CC16含量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05); (2)哮喘组中病程较长(≥ 10年)的患者较病程较短者( < 10年)血清中 CC16含量进一步降低,分别为 4.32 ng/mL和 7.41 ng/mL,经 t检验,两者差异亦有显著意义 (P< 0.05).结论:血清中 Clara细胞蛋白 CC16显著降低是哮喘病患者的临床检测特征之一; Clara细胞合成 CC16可能是气道慢性炎症的下调因子,其减少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可加重哮喘,延长病程,应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作者:张悦;陈忠明;王惠萱;杨光辉;陈燕 刊期: 2005年第1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