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文;张学俭;王利群;吉爱兵
肺癌脑转移是肺癌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肺癌脑转移病人自然生存期仅 1个月,采用全脑照射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照射可使脑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提高至大约 4~6个月,但仍然是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生物靶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为令人瞩目的一种新方法.Iressa又称 ZD1839,是一种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拮抗剂,是目前肺癌生物靶点治疗中较为成熟的药物.采用单药 ZD1839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Ⅱ期试验报道结果显示:疾病控制率(CR+ PR+ SD)可达 54.4%,且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一患者自 2003年 9月确诊肺癌脑转移后口服 Iressa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瑾;尤长宣;蔡绍曦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肾功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间的关系及影响颈 AS的因素.方法:对 76例肾功能不全者(CRF)及 128例肾功能正常者测定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CCAD)、肾功能、血脂、血浆蛋白、血压等,分析血肌酐与 IMT等关系及影响 IMT的因素.结果:CRF组收缩压(SP)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浆蛋白、血脂明显低于对照组,CCAD大于对照组,IMT两组无统计学差异.IMT仅与年龄、SP、性别呈正相关.结论:CRF患者颈 AS的发生率并未增加,影响 IMT的主要因素是年龄、SP、性别.
作者:余海峰;施慧飞;李春胜;陈军斌;周剑宇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了解脑出血患者医院内肺部感染的病原体分布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8-2003年我院 356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发病率为 25.26%,病死率为 25.27%,65%的肺部感染发生在脑出血后 2周内.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是常见的肺部感染病原体.脑出血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包括:呼吸机使用≥2d、入院时Glasgow评分≤5、留置胃管时间≥1周、慢性阻塞性肺病史、年龄、使用抗生素 3种以上.结论:脑出血患者医院内肺部感染多发生在脑出血后 2周内,病原体主要为革兰阴性菌,病死率高,应引起临床上高度重视.
作者:杨晓燕;陈郁鲜;林妙霞;梁彩倩;刘智勇 刊期: 2005年第19期
随着病理学和生物学的高速发展,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已从细胞和大体组织水平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如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突破性进展.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又促进了影像医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使用磁共振成像无创伤性地任意角度、高清晰度地再现人体器官的形态学状况,因此,将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等相关学科与影像医学,特别是影像医学的前沿分支--磁共振影像学紧密结合,共同发展,不仅可使影像医学向分子,甚至基因水平进一步发展,还可促使临床诊断、临床治疗产生质的飞跃.所以,分子水平的磁共振影像医学的研究及进展,已引起磁共振及相关领域众多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并获得大量的科研投入.
作者:孙希杰;许乙凯;全显跃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通过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的损伤情况及肠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SD大鼠 40只,分对照组(假休克)和休克组,后者又分为休克复苏后 1 h、3 h和 6 h 3小组,每小组大鼠 10只.颈动脉和颈静脉插管,通过放血使大鼠的平均动脉压降至 40 mmHg,持续 70 min后回输血和生理盐水复苏,血压平稳后分别以各时点取血和回肠标本进行组织学、肠黏膜损伤度检查和 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测定.结果: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肠黏膜明显受损,组织学检查主要为黏膜的水肿、灶性坏死、绒毛脱落及炎性细胞浸润,复苏后 1 h、3 h、6 h肠黏膜损伤指数分别达 3.0、2.4、1.6;外周血 DAO活性升高显著(与对照组相比,1 h、3 h和 6 h组 P值均 < 0.05);D-LAC于复苏后 1 h后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 0.05).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肠黏膜明显损伤,肠通透性增加.
作者:李莉;常建星;蒋龙元;符少萍;施旖妮;钟娃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癌症患者死因排序中肺癌居首位.吸烟是引发肺癌的主要的危险因素,肺癌患者中 90%为中重度吸烟者,因此戒烟成了预防肺癌的主要措施.尽管戒烟降低了肺癌的发生,但是曾经吸烟的人患肺癌的危险性仍高于从未吸烟者 [1].目前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患者有 50%曾经吸烟,所以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来防治曾经吸烟的人患肺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预防性治疗成为肺癌研究的焦点,临床上常用于肺癌预防的药物是类维生素 A类(retinoids)、天然和人工合成的与维生素 A类似的化合物.到目前为止,美国和欧洲完成的大规模肺癌预防临床试验 [2]表明:这类类维生素 A药物并不能预防肺癌的发生.显然需要新的方法来预防肺癌,需要研制开发新的分子靶向药物来治疗癌前病变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
作者:汤建民;何权瀛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Gln)与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各自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对肝硬化病人部分体液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将 20例肝硬化病人随机分成 Gln+ rhGh组、Gln组、rhGh组和 CONT对照组,所有病人给予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 7 d,Gln+ rhGh组应用口服 Gln 0.3g/(kg·d)和皮下注射 rhGh 10 U/d;Gln组应用口服 Gln 0.3 g/(kg·d);rhGh组应用皮下注射 rhGh 10 U/d;CONT对照组应用相应安慰剂.观察治疗前后患者 CD4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IL-2、TNF-α在外周静脉血中的水平,分别比较.结果:在试验后各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各组与试验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短期口服 Gln与 rhGh无论单独应用还是联合应用对肝硬化病人的体液免疫均无明显影响.
作者:邵雄杰;邓宇;陈郁鲜;杨晓燕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评价静脉氧疗对急性中度 CO中毒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54例急性中度 CO中毒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氧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意识恢复情况.结果:静脉氧疗组的临床疗效及意识恢复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 0.05).结论:静脉氧疗能改善缺血缺氧状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患者觉醒,缩短病程,值得推广.
作者:叶华;王吉文;丘宇茹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于活化RBL-2H3(简称 RBL)表达白细胞介素5(IL-5)的影响.方法:利用抗原和钙离子载体A23187分别激活RBL表达 IL-5,通过总 RNA提取、逆转录和半定量 PCR研究加入糖皮质激素后对于 RBL活化表达IL-5的影响.结果:经A23187活化的RBL,加入10-7mol/L地塞米松后,其IL-5表达量降低到对照的9%,加入 10-6mol/L氢化可的松后,其 IL-5表达量降低到对照的 8.5%.经抗原活化的 RBL,加入 10-6 mol/L地塞米松后,其 IL-5表达量降低到对照的 12%,加入 10-6mol/L氢化可的松后,其 IL-5表达量降低到对照的 9%.结论:糖皮质激素对于活化 RBL表达 IL-5具有极大的抑制作用,提示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治疗哮喘的作用与其抑制肥大细胞表达 IL-5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张继成;吕文利;高贵民;吴健民;张才成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 Smad7表达变化,以及对其凋亡及增殖的影响.方法: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株 NRK-52E分别与终浓度为 0(对照组)、10-6 mol/L、10-7 mol/L、10-8 mol/L、10-9 mol/L Ang Ⅱ共培养 24 h.通过 Annexin V-FITC/PI Kit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指数,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和 Smad7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 Smad7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随着 Ang Ⅱ浓度的增加,10-6 mol/L Ang Ⅱ组与对照组相比凋亡指数显著增加,分别为(27.06± 1.14)% vs(3.09± 0.73)%(P< 0.001).与对照组相比,Smad7的表达在含有 Ang Ⅱ组中均呈现出低表达水平,并在一定范围内随 AngⅡ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受到抑制,并与细胞凋亡指数成负相关(r=-0.82,P< 0.05).结论:Ang Ⅱ可以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 Smad7的表达,同时促进细胞凋亡,二者具有密切关系.
作者:朱吉莉;丁国华;陈铖;尤燕舞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 59例 CI患者的 Hcy并与 29例同龄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CI组有 24例伴 Hcy升高,占 40.7%,平均血浆 Hcy水平(17.89± 11.60)μ 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0.17± 3.68)μ mol/L,(P< 0.001).结论:高 Hcy血症与 CI发生密切相关,是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王兴华;厉永伟;张德忠;贺侠;李锋;吴骏 刊期: 2005年第19期
患者女,28岁,因反复发作咽痛,咽异物感 2年来诊,体检:一般情况可,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黏膜轻度充血,咽侧索呈慢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轻度增生,悬雍垂充血居中,右扁桃体Ⅰ度大,形态正常,左侧扁桃体Ⅲ度大,充血,内有大块白色结石,质硬,大部分被扁桃体包绕,触之略活动.查血尿常规正常.在局麻下行左侧扁桃体摘除术:因结石较大,质硬,钳挟易滑脱,血管钳挟住,向中线牵拉、旋转,取下整块结石,淡黄色,近球形,大直径 2.2cm,表面细颗粒状,可被挤碎呈细沙样,内侧面有少量血迹(图 1).扁桃体被压成半月形,结石面略渗血,摘除残存扁桃体,术中出血不多,术后用抗生素,观察 3 d被膜形成良好.
作者:朱德凤;王晓光;杜海燕 刊期: 2005年第19期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不仅可以导致患者的肢体残疾,还常常造成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在临床工作中认识 MS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并进一步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对于提高 MS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 MS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率、MS常见的认知功能损害及特点、认知功能损害的常用测验方法、神经影像学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以及可能干预治疗措施等进行综述.
作者:孙厚亮;张新卿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肾小球硬化大鼠肾组织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及蛋白表达,以及 losartan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单侧肾切除加阿霉素尾静脉注射制作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C组),肾小球硬化组(D组)和肾小球硬化 losartan治疗组(DL组),每组 10只.DL组灌胃 losartan 40 mg/(kg·d),治疗 6周后应用 RT-PCR和 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肾皮质 iNOS、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1)mRNA和蛋白表达,并分析肾脏病理改变,测定血白蛋白、胆固醇、尿素氮及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D组出现明显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与 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沉积,与 C组比较,肾皮质 iNOS mRNA和蛋白表达上升 3.28倍和 2.15倍,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上升 3.59倍和 2.60倍.应用 losartan治疗 6周后,能明显减轻肾病生化改变及病理改变,与 D组比较肾皮质 iNOS 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下调 47%和 58%,多组间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iNOS参与肾小球硬化过程,losartan减轻肾小球硬化早期肾脏损伤与抑制 NO过度表达有关.
作者:黄翠雯;梁成结;陈波;纪泽泉 刊期: 2005年第19期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上腹痛是其主要症状,典型患者临床表现为节律性的饥饿痛、进食缓解、且呈周期性发作,存在季节差异,冬春季多见.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经胃镜检查确诊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人,发现 126例患者无典型上腹痛表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上进;洪淑燕;耿健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通过对我院 2004年 9月至 2005年 4月老年患者的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促进我院临床用药水平的提高.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并对监测结果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也易发生中毒.结论:应当常规进行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并结合临床症状和相关指标制定用药方案,实现用药的个体化,减少毒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李剑芳;杨鸿;罗苑娇 刊期: 2005年第19期
患者男,70岁,因意识不清 2 h入院,有高血压病史 4年.查体:BP 22.5/13 kPa,浅昏迷,皮肤暗黄,肝掌,双巩膜黄染,心肺腹未见异常,双侧瞳孔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双侧 Babinski征(+) Chaddock征(+),颈强直,头颅 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ECG示房颤,化验肝功能 BIL 30.20 μ mol/L,转氨酶正常,肾功能正常.入院后导尿尿液呈浓茶色,予 20%甘露醇、氨甲环酸治疗,患者意识转清,查肝区无叩痛,第 3天房颤消失,但又出现意识障碍、嗜睡,无发热或局部神经体征.
作者:裴小利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研究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细胞增殖、凋亡、周期调控及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慢粒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细胞培养慢粒急变细胞系K562细胞株,通过MTT检测STI571作用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周期变化,电镜及DNA电泳检测细胞凋亡,半定量RT-PCR检测STI571对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STI571作用后K562细胞中G1期细胞明显增加,S期细胞明显减少.流式细胞图中的二倍体峰前可见一明显亚二倍体峰--凋亡峰(apoptosis peak),提示STI571能明显诱导K562细胞凋亡.电镜发现STI571作用于K562细胞12~72h后,诱导出各期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半定量PCR灰度扫描结果显示bcr-abl基因的mRNA表达下降,电泳检测扩增产物,荧光亮度减弱.结论:STI571能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细胞阻滞于G0/G1期,且具有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反馈抑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
作者:王玮;孙秉中;药立波;刘新平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的方法和磁珠酶免疫分析法(IMS-ELISA)检测 HLA-B27抗原,探讨对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意义.方法:对临床诊断为 AS的 115例患者、106例反应性关节炎(reactivearthritis,ReA)患者和 160例其他关节性疾病患者,分别用这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并且做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这两种方法检测 HLA-B27对 AS都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ELISA灵敏性为 96.5%(111/115),特异性为 85.7%(24/28),IMS-ELISA灵敏性为 95.7%(110/115),特异性为 76.2%(16/21).ELISA方法的重复性比 IMS-ELISA方法好,而且定量检测.结论:ELlSA是一种定量、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的检测方法,是检测 HLA-B27的一项新技术,是对 AS和非 AS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一种实用而可靠的检测手段,特别适用于做大样本量的筛选试验.
作者:瞿良;王正蕙;朱玉琨;王惠萱;王洪强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儿科重症监护病区(PICU)中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与病因、预后.方法:对 2001年 10月至 2004年 10月我科 PICU中诊断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 52例患儿进行前瞻性临床分析.结果:(1)52例患儿周围血常规检查血小板数超过 400× 109/L,发生率为 14.3%;(2)检测周围血血小板数为(400~1000)× 109/L;(3)常见病因为感染(55.7%),其次是川崎病(13.5%)、创伤、外科手术、血液系统、自身免疫系统疾病;(4)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随着原发病的好转,未经特殊治疗血小板数恢复正常.结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在 PICU中常见,预后良好,极少出现血栓形成、出血倾向等并发症,通常情况下无需抗凝等特殊治疗.
作者:庞戈红;方美云 刊期: 2005年第19期